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林明森:从渔村走出的海洋卫星专家

    林明森:从渔村走出的海洋卫星专家

      我国管辖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之上,矗立着近7000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海面之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和生物资源,这些都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而运行在遥远天际之外的我国海洋卫星,则是这些宝贵资源和财富的忠诚守护者和监测者。目前,我国已有三颗海洋卫星正在运营,及至2020年将达十一颗。这些海洋卫星的设计者之一——国家海洋局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林明森,一个从莆田渔村走出的地道的博士后,与曲指可数的几个海洋卫星筹备组核心成员一起,克服种种困难,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在我们民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首次实现厘米级高精度测定轨等多项第一,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日前,笔者慕名前往国家海洋卫星通信中心拜访了这位我国海洋卫星事业“元老”之一的莆田籍博士后,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他对国家海洋事业的执着和莆田人闯天下所具有的那种朴素真诚、感恩载德、拼搏进取、精益求精的可贵精神!

      渔村孩子不服输

      今年五十出头的林明森,祖籍莆田灵川张边村。在那靠海的小渔村,他从小就经常和小伙伴们到海滩拾贝壳、挖海蛎等。无边无际的大海带给他无限的乐趣和丰富的知识,也培育了他搏风击浪、勇立潮头的坚韧性格。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以当时灵川公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莆田一中录取。之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应用力学系。1987年获航天工业部空气动力研究所“计算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8月获中科院计算中心“计算数学”专业博士学位,并进入天津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当年9月,被引进到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工作,是该所引进的第一位博士后。

      当他进入海洋三所不久,两个科研难题“从ERS—1卫星AM l测风模块资料提取海面风场信息研究”和载入飞船民用遥感项目“微波散射在海上风场测量中的应用研究”就落到他的肩上。这是两个应用微波遥感技术测量海面风场、揭示海洋变幻莫测的空间特性的科研项目,而风向模糊问题一直是全世界科学家都在努力研究的前沿课题,直到1994年8月林明森接受有关微波散射计反演海面风场的研究时,我国不仅没有发射过载有微波散射计的卫星,而且对散射计的研究经验国内也不多,只有国外的一些资料和文献可以借鉴。林明森此前一直从事的是数学方面的研究,在微波遥感方面无疑是个新手。面对如同暗礁的科研难题,他凭着一股冲劲,一种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毅然接受挑战,一切从头开始。他说:“我的性格就像海中央的一朵浪花,只有向前推动,一浪高过一浪,才能最终到达彼岸成为拍打岸边的浪花,给人们带来绚丽的精彩。”

      勇攀高峰无止境

      就是这样永不服输的浪花性格,使林明森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每天起三更、睡半夜地泡在资料堆中,阅读、分析国外文献中有关微波散射计的方法。1995年6月,他终于掌握了国际上微波散射计遥感探测海面风场的方法,开始着手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他不断地进行假设、推导、证明、修正,甚至在吃饭、睡觉时,脑子里揣摩着还是这些问题,一旦有什么想法,都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复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微波散射计反演海面风场的关键性技术这道科研难关被征服了。1996年4月国防科工委和国家海洋局组织项目验收,认为该项目研究“达到了当前国际水平”直到目前,在散射计反演海面风场方面,林明森的研究还居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多处被人引用。他成为国家海洋局重点培养的科技带头人之一,先后入选国家海洋局首批双百人才工程和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有人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丈夫事业的贤惠的妻子。这话用在林明森相濡以沫的妻子身上,可以得到很好诠释。1997年1月,“海洋一号”卫星正式立项,作为技术上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明森在一年多的立项论证过程中,孤身一人在北京他的简陋办公地点中为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的早日发射而拼搏着。而家人却远居厦门,长期的日常家务负担全部落在他妻子身上。终于有一天,正当项目进入攻坚阶段,瘦弱的妻子却因长时间超负荷体力运转而病倒了。在事业与家庭难两全的情况下,情深义重的林明森只好请远在莆田老家的亲友远赴厦门照顾妻儿。一向通情达理的妻子然不喜欢这种离多聚少的无奈,最终还是把他推到北京国家海洋卫星研发中心,那是国家最需要他的地方。而作为一名从事海洋研究的科学家,他心中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只有尽快研究出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尽早把肩负着我们海洋强国使命的卫星送入太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是对妻儿感情的最好报答。

      硕果累累展异彩

      天道酬勤。1997年3月,“海洋一号”卫星进入工程实施阶段,林明森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海洋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全面建设“海洋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数据处理、产品存档与分发、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和资料业务化应用的实施建设。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海洋管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科学研究服务,为重大海洋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减轻海洋灾害对人民生命和经济造成的损失。林明森说:“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就尝试利用卫星资料进行渔场快速报,由于我国渔场快速报技术方面的落后,我国渔民常常跟在日本渔船后面寻找渔场。海洋的渔场数量众多,有了卫星遥感的技术支持,可以为我国的渔业争取更多的配额、争取更多的海洋资源。”

      如果说2002年5月15日发射的海洋一号A卫星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开创了中国海洋卫星遥感的新纪元,那么,2007年4月11日升空的海洋一号B卫星则创造了海洋水色卫星长寿命、高质量的新纪录,实现了数据应用广度、深度的新突破。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由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组成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林明森的妻子每当看到一颗颗由丈夫亲自参与推动建设的海洋卫星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时,她总是笑意写在脸上,欣慰地说出相当专业水准的话  “海洋一号通过对海洋水色环境的监测,可以为渔民提供渔场快速报,结束‘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找鱼’的尴尬现象。”

      十多年来,林明森在科研成果上承担了908、973、863、HY一2卫星预研、卫星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等5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了国家人事部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海洋局的“双百人才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之一。他研究的课题,多数属于国际前沿热点,居国内领先水平。

      爱乡情怀跃心间

      莆田是一座滨海城市,海洋资源丰富。在谈及如何发展莆田海洋经济时,作为一个从莆田沿海渔村走出去的海洋卫星专家,林明森认为莆田海洋经济应摒弃传统的养殖业向科技要效益,利用民间丰厚的资金和地方先进医疗产业的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如甲克素、螺旋藻等,让优秀民营企业参与并注入资金,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服务莆田地方经济发展。

      当具体谈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卫星促进莆田海洋经济发展时,林明森分析说,海洋卫星就像是一个浩瀚海洋的“看护者”,它可以随时 观测海洋环境,感知海表温度,精确预测赤潮、海冰、绿潮等各种海洋灾害;它还可以提供海洋渔场信息,指导远洋海上生产。莆田境内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前景看好,特别要利用“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秀屿港的港深水阔的特点和以向莆铁路开通为契机,科学规划海域的集中开发和建设,着重把海洋卫星应用到地方政府有效管理海洋执法方面,使蓝色产业带或海洋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积极利用南日的风电潮汐、湄洲的滨海旅游、秀屿港和三江口的交通运输等优势,前瞻规划,综合开发,使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及时应用到莆田经济发展上,快马加鞭,持续发展,完成莆田由海洋面积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   (刘荣清 林满山)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