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和谐社会的和平使者——妈祖

    和谐社会的和平使者——妈祖

      关键词:妈祖信仰;和谐和平;向善本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滚滚而去的长江之水,随着渐行渐远的历史足迹,“千古风流人物”皆已烟消云散,而生于莆田,长于莆田,升天于莆田的林家姑娘默娘,却由一个聪明灵惠、乐于助人的民间女孩而衍进为由朝庭册封的“灵惠昭应”的“夫人”,“护国庇民”的“ 圣妃”,一个“宏仁普济”的“天妃”,一个“辅国护圣”的“天后”,一个“庇民广济”的“天上圣母”。这个由林家姑娘而“灵惠夫人”,由“灵惠夫人”而“通灵神女”,由“通灵神女”而“天上圣母”的次第飞升,既是民间“祝神”运动使然,又有朝廷褒奖册封之作用。可以说这是民间信仰与统治者互动的结果,其互动的中介力便是封建文人对妈祖美徳的升华与传播,这种播扬的幅射力,从民间至朝廷,朝野内外,无所不至,从国内到国外,华人所及,无处不有。如今妈祖已成为在世界上拥有二亿多信众的女神,遍及世界各地的妈祖庙宇亦多达五千多处。她的神职和神格也在逐渐地提升。她已不仅仅是一位善良慈悲的、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的、有求必应的航海女神、海洋女神而且还是生产保护神、平安女神、和平女神。妈祖随着人们的需要在衍生着她的神力,逐渐成为法力无边、尽善尽美的女神。如今她自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和平女神,和谐社会的神圣使者。这一依照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心灵需求而塑造的女神可谓法力无边,神威无限,体现了善良人们的社会理想和心理期盼。

      一、和谐与和平——人类心灵的呼唤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讲话)

      人所共知,和平使者妈祖,之所以为世人顶礼膜拜,奉为心中的和平女神是因为在妈祖女神的神性、神格当中有一个经久不息的聚光点,那就是妈祖的仁爱、慈悲和友善。她的善良仁爱所昭示的正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记载也好,神异传说也罢,人们津津乐道的、奉为经典传诵不衰的无不是妈祖救助海难的故事,为人医病消灾的故事以及善观天象、预测吉凶的神异传说。其人格中的向善内涵,其神格中的普济众生,无不体现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的古老理念。这种古老理念强调人要不断地行善事,积善德,善良的事做多了积累起来就会成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而具有这种崇高道德的人便具备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的智慧与聪明,这种圣人的智慧与聪明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这古老的理念所传递的是人们的向善心理与趋善本性。默娘无论是性本善也好,后天教化使然也罢,心地善良,以助人为乐事,是她的一生行事。她短短的一生都在行着善事,积着善德。默娘因行善、积善而成神、成仙的合理内核,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学说有着很深的渊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就留有“仁者,爱人”的古训。默娘以“爱人”为己任的博大襟怀,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与教化作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默娘不去见义勇为,救人于危难,就不能那么早地离开人世。她是为救助海难而献身的,理应得到岛屿国人的敬重与祭奠,而敬重与祭奠的延伸,便是对默娘的美化与神化。善良人们对默娘的怀想与信奉正体现了人类心灵的永久呼唤——和谐与和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二、诚信与友爱——人类生存的依托

      诚信与友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依托。诚信作为人类的一种道德约规古亦有之。《礼记?中庸》篇中早就留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警世名言。《孟子?离娄上》中亦有:“是故诚之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阐释。孔老夫子更明确地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道德品格和立身之本。《论语?为政》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宋儒张载在他的《正蒙?中正》中将诚与信作了心领神会的解读与链接“诚善于心谓之信”。诚信的观念对新新人类来讲也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它隐含着“向善”“仁义”等超越单纯的文化心理状态的深层价值观念。诚信者坚信“人性本善”,信仰“仁义道德”主张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应以友爱为原则。以此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会回归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状态,便会实现和谐安定的德治社会理想。

      默娘的由人而神的衍进与飞升,正如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所言,是“诚信生神”(《荀子?不苟》)使然。默娘的一生行事,诚信、友爱、慈悲、向善是她为人的根本。她通晓《易经》,“窥井得符”,法力日见玄通,便可预知天象的变化,先知海上的风暴,防患于未然,救人于危难。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默娘具有高超的驾船技巧,且灵慧多智,她救助海难的故事早有“挂席泛槎”,神通广大,“铁马渡江”涉海如飞的传闻;她见义勇为,救助海难的故事更有“化草救商”(商船遇台风,几沉没,妈祖将草丢入海内,化为木头,附在船边,使船不沉)“断桥观风”(传说两条蛟龙兴风作浪,妈祖前去演示灵符,蛟龙便销声匿迹了)的美谈;她预测阴阳之变,为民行医诊病之事,更有“祷雨济民”、“灵符回生”的传说。人们对默娘的爱戴与神化,正是人们向往人性回归,向往初始文明的精神引力所致。默娘所具有的博大的慈母情怀,正是儒家“圣人”所言的“凡爱众,而亲人”理论的躬行实践。她是真正意义上的“以生命来体现理念、以实践来践履信仰”的楷模。如果说妈祖信仰在远古文明时代主要体现了人们为满足生活与生存的一种渴求,那么妈祖信仰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日烈日炽,呈“烈火烹油”之势,那便体现出了一种强大的人性复归的精神引力与儒学复兴的时代呼唤。妈祖精神的强大张力正体现了人们趋善向善的人性本能。这是一种道德的反思与回归,默娘的淳朴、善良、诚信、友爱闪烁着永不熄灭的道德火焰,如浩淼海洋上的灯塔,照亮了人类的心路航程。

      三、公平与正义——人类和谐的保障

      公平正义是平衡与协调人类社会诸多关系的准绳和保障。人类的和谐涵概两个重要的层面,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自古以来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自然亦因为有了人类的存在更显出它的生机,体现出它的活力与价值。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也会出现与人类生存的不谐和音,对人类的存在构成巨大的威胁。当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无以战胜自然之时,人类便幻想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威,帮助他们战胜自然。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创造了许多关于借助神的威力来战胜自然的神话,如《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的关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的神话;《山海经》中记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宋代林默娘的诞生与妈祖神话的敷衍生成已与产生神话的时代相去甚远,但当人们面对海洋时仍显得茫然无助,他们对海洋知之甚少,他们对海的淫威惧怕非常且无能为力。而海边的渔民又必需靠海吃海,以海为生,因此了解海、征服海便成为生存之必须。当人的能力不足以战胜海之时,人们也会幻想有一种超越人的、神的出现。湄洲屿港里湾林家那个聪明灵惠、不同凡响的小女孩,那个驾船技巧高超、水上功夫了得的小精灵,常常在海难来临之际大显身手。生于海边,死于救助海难的林默娘难道就是人们日盼夜想的海之神?她有能力在海难来临之际救人于危难,她有超乎常人的技能与本领,她又在人们需要她、离不开她之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们。她不能离去!不会离去的!她一定是“羽化登仙”了。这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亦是她们的真诚期盼。在海难来临之际,她们习惯地呼唤着默娘的名字,为求生的本能而呼唤,亦为默娘的“灵应”而呼唤。为了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呼唤。

      海洋之神——妈祖的诞生不仅给以海洋为生的人们以心灵的依托,而且也给那些海上征战的将士与跨海经商的人以精神的撑力。她惩恶扬善,无论是助战还是救商,均以公平正义为道德原则,所救乃仁义之商,所助皆正义之师。

      宋朝便有“紫金山助战”的奇闻,至明又有“拥浪济师”的轶事,至清又有“助风退寇”的灵异。随即“化草救商”、“祷神起椗”“涌泉济师”“荫护册使”等神迹频显人间。妈祖对人民拥戴的清廉之官倍加呵护,明朝兴化有个名叫吕德的清官,曾身患沉疴,妈祖便显灵赐药,药到病除,平复如常。而对危害朝廷的权奸,妈祖却除恶务尽。明朝嘉靖年间,莆籍忠臣林润,上奏朝庭弹劾权奸严嵩,便得妈祖托梦,相助除奸。,施琅将军收复台湾,淡水奇缺,亦靠妈祖显圣。

      妈祖这一善良慈悲的、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的、有求必应的海之神,随着人们的需要在衍生着她的神力,逐渐成为法力无边、尽善尽美的女神。这一依照人们畏惧自然的神威,渴望战而胜之的人性本能而塑造的女神,这一凭借人类战胜自然的勇气而创造的海洋神话,体现了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她是人类向往回归、向往初始文明的心灵停泊的宁静港湾,她是向善的心灵归宿,她是战胜海难的精神支撑,她是海边人们及航海者的精神家园。如今妈祖精神亦成为和谐社会的粘和剂,是社会长治久安的绿色屏障。人们对妈祖的信仰便是对仁爱、友善的信仰,人们对妈祖的膜拜便是对和谐和平的祈祷。妈祖女神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和平使者。.文/王连弟

      参考文献:

      [1]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林庆昌.妈祖真迹[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林文豪.海内外学人论妈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周濯街.妈祖[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

      [5]吕方.“诚信”问题的文化比较思考[J] .学海,2002,(4).

      [6]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 北京:三联书店,1996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