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黄滔祠叠“三塔”重现700年前古习俗

    黄滔祠叠“三塔”重现700年前古习俗

    点击查看原图

    “惇叙堂”正中横梁上正要悬挂一条蓝白布帘,代表清白传家

    点击查看原图

    堂前摆放“三塔”祭品,颇有讲究

      昨日,莆田市荔城区东里巷黄滔祠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以及福清、莆田黄滔后裔200多人前来祭祠。记者了解到,祭祀大典祭祀祭品和祭礼全部沿袭古制,其中叠“三塔”和悬挂蓝白布帘习俗更为全省独家,从建祠祭祖以来,具有700多年的历史。

      始祖德政后人建“八闽名祠”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黄滔祠,只见人来人往,香火缭绕。上厅“思敬堂”宫灯高挂,祭台上摆放着一盘盘制作精美的五果六斋、山珍海味等供品,让人目不暇接。祭台正前方,三座一米多高的南瓜塔、肉糕塔和漳柑塔并排在三张“金玉满堂”供桌上,非常引人注目。

      今年80岁的黄滔祠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作杜告诉记者,东里人黄滔是黄姓入莆始祖唐桂州刺史黄岸的六世孙。东里黄姓子孙为纪念始祖黄滔德政,由十二世孙黄四如及弟、侄于元大德八年创建“思敬堂”。“思敬堂”后来成为黄氏后世分布海内外之著名堂号之一。到明朝天顺年间,黄氏族人又在原祠的基础上增加了下厅“惇叙堂”、大门马台和东直房。整个黄滔祠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0.2平方米,为莆田市现存面积最大、结构完整、保护完好的古祠堂和古代礼堂建筑之一。从这古祠堂走出来的进士有78人,其中包括状元1人,被称为“八闽名祠”。目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由知县来祭祀还用象牙筷

      黄作杜说,从黄滔祠建成以后,祭祀大典就开始代代相传。祭祀日子根据祖谱叙述,定为每年正月十六日。在封建年代,兴化府知县在每年这一天也来祭祀,因此黄滔祠也是古代官祭的场所,连祭祀用的筷子都得是象牙筷。

      自古以来,祭祀大典祭品除了五果六斋、山珍海味外,还有全猪和全羊。值得一提的是摆“三塔”祭品,这颇有讲究。黄作杜向记者介绍,正中央的南瓜塔是用扁平形状的南瓜,层层相叠。南瓜凹凸不平,要把它们垒成塔状并不容易,古人想出一个技巧,把筷子削尖作为固定南瓜的支撑,并塞一些供银填补缝隙处,这样既牢固又美观。南瓜藤盘旋蔓延,不断生长发芽,这寓示着后代子孙绵绵不断,代代相传。藤上有结,开花结果,长成南瓜,由于莆仙话“瓜”谐音“官”,因此南瓜塔也寓意着世代当官,科甲鼎盛,福荫全族。这是全省祭祀唯一使用南瓜来当祭祀品的。

      “右边的漳柑塔有19层高,用了300多斤橘子,象征着吉祥如意,大吉大利。”黄作杜说,左边22层高的肉糕塔寓意着节节高升,甜甜蜜蜜,是宗亲们利用一个晚上时间,通宵蒸了18屉肉糕做成的。这种嵌满芋丝、肥肉和芝麻的肉糕是当年黄滔到长安考进士沿途所食的干粮。如今制作这肉糕用多少面粉,加多少糖都严格按照祖谱描述,甚至一屉切多少块也是固定的。

      黄作杜说,摆放“三塔”祭品层次也是有讲究的,层数一定不能是“三”的倍数,因为“三”谐音“丧”,不吉利。此外,每层按“兴”、“旺”、“衰”排列,如正好排到“衰”,要再加一层避“衰”。

      除了摆“三塔”祭品外,祭祖时,下厅“惇叙堂”正中横梁上要悬挂一条蓝白布帘也是流传上百年的祭祖独一习俗。“这块蓝底白边布帘代表清白传家,告诫后代子孙要清清白白做人,做官要做清官。”黄作杜说,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没见过任何一家祠堂有用蓝和白的元素,全省就此一家。黄凌燕 马俊杰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