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兴化荔枝的“赞美诗”

    兴化荔枝的“赞美诗”

      偶然中读到离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末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写下的两首鲜为人知的关于故里兴化荔枝的赞美诗,感慨万千,惊喜抄录。

      一首是《赐燕帅王安中荔支》:“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思与廷臣同此味,红尘飞革空过燕山。”

      另一首是《宣和殿荔支》:“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支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宋徽宗时代,开封府即汴京的保和殿及宣和殿都种上了荔枝,而且果实累累。可谁都知道,荔枝品性喜温畏寒,长江以北地区古往是没有荔枝树的,即使偶然有几株也不能结果。那么,诗的可信度如何?查阅有关史料,说的明明白白,可信无疑。

      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政和初,闽中贡(荔枝)连株者,移植禁中,次年结实,(色味)不减土出。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述:“宣和中,保和殿下种荔支成实。徽庙(即徽宗)手摘以赐燕帅王安中,且赐以诗。”

      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云:“(汴京)艮岳正门曰阳华……自阳华门入,则夹道荔支八十株……(徽宗)每诏儒臣游览其间,则一王当(太监)执荔支簿立亭下,中使一人宣旨,人各赐若干。主者乃对簿按树以分赐。”

      可见,诗文事记吻合,北宋末年开封城内禁御栽植荔枝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荔枝是从闽中兴化移植也是顺理成章,依据理由有四:

      其一,诗文明指“禁御新栽荔子丹”是“闽中贡(荔枝)……移植禁中。”闽中,顾名思义是闽地中部。宋时,闽中莆仙(时称兴化军、俗称兴化)已盛产荔枝,且品佳质优,最为奇特。尤其是陈紫品种,其树晚熟,其果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言怀。同时,荔枝营养丰富,能“蠲遏补髓”,延年益寿,民间有“食其华实,为荔枝仙人”的佳话。足见,兴化荔枝作为贡品,当之无愧,皇上现场向高官显爵赐荔也不足为奇。

      其二,郡人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他为国恤民心,立足家乡荔枝生产实践,着眼宣传推广荔枝种植,发展经济,于嘉祐四年(1059年)撰写一部记载荔枝栽培、嫁接、护果、保鲜、产品加工等系列科学知识的《荔枝谱》。英国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中誉《荔枝谱》为世界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马来西亚著名学者韵书评价说:“《荔枝谱》一书的问世,名人名果,相得益彰,使莆仙这一特产更为国内各方面所珍视。”这部专著的问世,可想而知,当时不仅当海内外人士赏识了兴化荔枝,而且京师高官群臣也了解兴化荔枝的珍贵。

      其三,北宋徽宗时代,郡人在京师任职的甚多,诸如蔡京、蔡卞、蔡攸、朱绂、王回等均任廷臣,说自己的家乡好,宣传兴化荔枝,赞美兴化荔枝,进贡兴化荔枝,皆在情理之中。他们的言行举动,在京师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兴化荔枝名声大震。加上荔枝性急,交通不便,难以保鲜,就是进贡礼送,也是量小,更为“物稀为贵”,故有兴化荔枝北植,皇上亲自赐荔赐诗的诗章。

      其四,北宋是我国历史上科学相当发达的时代,许多创造发明都在这一时期出现,火药、罗盘、印刷术世界史上的三大发明,就是在此时期完成的。建筑方面有喻浩的《木经》,养殖方面也出现了金鱼、金鲫等新品种,种植方面的南荔北植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成果。众所周知,兴化历史上人才辈出,当时莆仙的延寿陂、木兰陂等水利工程,桥梁楼堂等建筑工程,以及荔枝培植、移植等技术也是达到相当的水平。据查,兴化荔枝移植技术还成功地在美国结出果实。显然,汴京的保和殿及宣和殿的荔枝移植的绝技只能是兴化人民所为。后来,“南荔”为什么不能在“北地”扎根繁衍?原因是由于外族的入侵,战争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也阻遏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绝技由此失传,当然包括当化荔枝北移这一绝技在内没有进一步扩展。黄金恳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