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艺术瑰宝 时代颂歌——李耕《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图的创意及其他

    艺术瑰宝 时代颂歌——李耕《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图的创意及其他

      国宾厅里画中名,四十春秋始识荆。

      从此荧屏相对久,松青鹤白最关情。

      这是2001年10月底本人作为《李耕画派暨莆田市书画展》展务组成员赴京襄理展事时所写的《咏砚农宗师》四首绝句之一。诗中吟赋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每晚7:00点新闻联播节目里,我们经常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重要外事活动时作为背景的二幅巨幅堆漆屏风——“松鹤图”。如果你稍加留意,还会在特写镜头中看到置于正面方位的画幅左边上部落着“松青鹤白东方红·古闽李耕画”; 相向的另幅右边下方是“松鹤遐龄·闽中李耕作”款项。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古典人物画第一家(著名美术评论家洪惠镇语)的李耕,能以花鸟画题材被当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之一,陈设在我国最重要的外事活动场所,这对于远离京城的一个地方画派及其作者本人,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可惜几十年来,我们都很少去关注,去宣传,以至我这个忝列门墙之下者当时会发出“四十年来始识荆”的感慨!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落成,是时每省都要装饰属于自己的“厅”,因此纷纷亮出当地的特色和“绝活”,推出本土艺术翘楚以期在这亘古难逢的舞台上一试高低,一展风采。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面对台湾,当年被称为“前线”,福建厅的地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显然,省委、省府对该厅屏风的内容、形式、作者是做了周密考虑和慎重选择的。内容,选定意寓祖国蒸蒸日上、江山万古长青的“松鹤朝阳”;作者,推出最能代表福建地方画派传统,艺术水准在全国又堪与诸省、尤其是北京名家相颉颃的李耕;制作上运用福建“绝活”之一——传统堆漆工艺,指派时在福州工作的漆艺名师、同时又是李耕高足张英、周秀廷(亦有周秀廷单人带队北上之说,待考)携老师画稿上京,按老师的旨意进行工艺制作,这真是天作之合!

      当时考虑到生活和创作习惯,李耕就便在刚刚创办的仙游李耕国画研究室(后改为研究所,原址在仙游城关大井巷蔡祠)创作画稿。据他的学生回忆,当时用的丈二匹宣纸也由省直接供应。同时创作的还有《梅、兰、竹、菊》四条屏,在此不加赘述。

      我们再把话题拉回作品本身,先来解读《松青鹤白东方红》:

      画面两松主干粗壮,一向右上角斜势上冲,具先声夺人之气。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在松的墨绿与天空的金黄中既抢眼又因与松杪粘连而不致突兀、孤立。金黄色的天空中隐约带过几抹红霞,使大面积的底色不会显得单调,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自然色彩——旭日与朝霞相期相应。而向左偃伸的另一松以其横势来衬托同伴的伟岸挺拔,又通过枝柯的回环交错,松针的繁茂重叠与之连为一体,似同根所出,犹同气相求,相互激荡,生机勃郁。丛绿中傲然屹立的二只白鹤,一顺向就势,一引颈回首,共沐朝晖,同歌旭日。为了平衡和丰富画面,增加厚重感、纵深感,作者特在画幅左下方堆砌了一巨石(为什么这里不用画字,乃因此石经堆漆师制作具有十分逼真的堆砌感),既使左偃的松树有所依托,又烘托了其中的白鹤。石面上一对并生的红色灵芝,不但寄寓了与松鹤一样的生命长春之意,也起到了与右上方红日遥相呼应的效果。

      下面,我们把视角转向《松鹤遐龄》 :

      该作品与《松青鹤白东方红》内容、规格及制作工艺相同,但两幅画由于构图、笔法上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即前者因构图上虚下实,松干造形用笔粗犷,显得沉稳厚重、气势恢宏(该幅之所以摆放在正前方,除了《松青鹤白东方红》这一题目本身就与时代合拍外,画面效果也是重要原因)。而后者则上实下虚,画面显得灵动、轻松:拔地而起的两青松,不分主次、高低,在相依交错中蜿蜒上伸,一下子就把青松外向的刚性坚强切换成内敛的柔韧顽强。上部虬枝向下延伸,树冠成荫,松针浓密,但极富随意生发之意韵。呈分叉状的一柱奇石,在修竹的拥簇下向右微倾而直插云天,竹叶和末梢以及奇石的笔意又顺着画面的整体气势折回,与松针左出、藤蔓左拂组合出东风风来的乐章。融于画面中的二只白鹤也不那么抢眼,与处在奇石、青松、白云间冉冉升起的红日构成一派悠然自在,和谐清明的景象。在此,更值得赞叹的是横贯于松间的一抹白云,这是作者将自己独特山水画“断云”技法运用于花鸟画面的大胆创设。

      我始终觉得,李耕这二幅花鸟屏风为什么会如此大气磅礴,最关键的地方是善于把山水画的气势和技法融入到花鸟画中。当然,二度创作者对原稿精神的领会和画法的熟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黄叶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