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高跷老艺人沈金兰乐当传承人

    高跷老艺人沈金兰乐当传承人

      “高跷分长跷和短跷两种,最长的跷为1.3米,最短的跷的高度在20至60厘米间。踩高跷不难,难的是既要踩好高跷,又要在上面表演……”在跟记者谈及踩高跷的事,沈金兰便饶有兴趣,侃侃而谈。

      今年76岁高龄的沈金兰是黄石镇沙坂村高跷队的掌门人。他10岁时开始学高跷,退休后便当上了高跷队长。

      沙坂村的高跷队诞生于1947年。自那时,逢年过节,高跷队就要登场表演,给节日平添几多景气,给村民带来几多乐趣。然而时过境迁,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被打入冷宫。这么一种优秀的民间文艺怎么能说没就没呢?对高跷情有独钟且身怀绝技的沈金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6年前,他退休回到家乡,决定组建高跷队。他的倡议一经发出,立即得到大伙的积极响应,马上就有七八个年轻人报名参加。大伙的支持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于是他便利用农闲及晚上时间对这支年轻的高跷队进行训练。

      要把尚不知高跷为何物的年轻人训练成为一支技艺出众的队伍,他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作为教练,他毕竟已经有约20年时间没有踩过,加上年纪偏大,手脚也不像以前那么利索。怎么办?如果光给他们理论上的指导显然是不行的,只有边踩边说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他只好赶鸭子上架般地踩起了高跷。头几回,踩起高跷也是摇摇晃晃,有时也摔过跟头,但毕竟他功底扎实,踩了几回后便有了感觉,也踩出了门道。从此,队员们也开始跟着他踩了起来。踩高跷是一项既费劲又费心的活动。岁月不饶人,一天下来,常常把他累得浑身就像散了架似得。有人看把他累成这个样子,就劝他别操这份闲心,别把自己给累坏了。可他却说,为了不让高跷这一民间优秀文艺断送在我们的脚下,自己苦点累点又何妨?徙弟们看到老师不辞辛苦地义务向他们传授技艺,就更加刻苦训练,谁也不叫苦,谁也不偷懒,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沙坂村新一代高跷队终于脱颖而出。逢年过节,他们便潇洒地踩一回。这久违的技艺,唤起了人们久违的记忆。就连挑剔的人也看得眼花缭乱,目不转睛,有的还跟着手舞足蹈起来。目睹家乡高跷表演由废而兴,村民们都打心眼里感谢沈金兰这个有心人。

      沈金兰的高足郑志强告诉记者,当初自己刚学踩高跷时,因不能很好把握身体的平衡,踩着踩着就往墙根靠,感觉就是迈不开步子,是沈老师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才使自己这只“笨鸟”先飞了起来,并成为高跷队的领军人物,扭、跑、跳、蹦等十八般技艺,样样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沈金兰带徒授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唯新。他除了教学员们《西门庆与潘金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很有戏味的传统戏剧片段的表演外,还能紧密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自己编写出一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群众喜半乐见的高跷喜剧《超生游击队》、《相亲相爱一家人》等精彩片断。由于他们技艺高超,加上内容丰富,因此,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如今,早已声名在外的沙坂高跷队,还经常被人家邀请去福州、仙游等地表演。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沙坂高跷队员已由当年的七八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个人。碰到节日,他们就兵分几路外出巡演。高跷,这门脚下功夫,已被沈金兰的徒弟们踩出了新花样,踩出了新风貌。作为高跷的传人,沈金兰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钱碧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