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莆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问题研究

    莆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问题研究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拟从我市文化发展的实践入手,观察分析当前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初步探讨推进我市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市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底蕴

      (一)妈祖文化序列。妈祖信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广及四海,以其独有性、不可复制性的绝对优势成为莆田最重要的文化符号。

      (二)传统工艺序列。莆田木雕传统技艺、仙作古典家具、商业油画、金银珠宝首饰在资源发展现状、资源发展潜力等方面占据经济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效益联动能力。

      (三)民俗文化序列。南少林文化、九仙祈梦文化、莆仙戏曲、春节元宵习俗等民俗文化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维度具备一定的单体资源开发价值。

      (四)文献名邦序列。自唐以来,莆田共涌现出17名宰辅、21名状元、2482名进士,有98人在《二十四史》中立传。黄滔、徐寅、蔡襄、郑樵、刘克庄、林兆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创造的文化硕果,与留存至今的众多塔、陂、桥、观庙寺楼以及府第民居等文物古迹共同构成了文献名邦文化。

      二、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文化资源面临城市建设侵蚀威胁。部分城市高楼林立的繁华背后,往往是以割断文脉和弃置乡愁寄托为代价的,一些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进程中毁坏甚至消失。如:不加区别地拆旧建新、拆毁重建,使一批古旧建筑、历史街区、名人故居等毁于一旦。

      (二)文化资源开发过度商业化。有些旅游景点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不考虑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一味追求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把文化遗产当做“摇钱树”,在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内开办KTV、酒吧、私人会所等娱乐场所,超负荷开发利用,破坏了文化遗产原有的风貌。

      (三)传统工艺传承保护后继乏人。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许多传统技艺缺乏合适的继承人。即使是留在乡村的年轻人,也不愿学习和继承投入较大而获利微小的传统技艺。当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着传承断裂的风险。

      (四)传统文化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滞后。以我市为例,莆田具有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九仙祈梦文化、莆仙戏曲、木雕传统技艺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这些文化资源与现有的优势产业缺乏有效融合,文化产业化整体水平较为滞后。

      (五)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民俗技艺,没有出台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传承保护办法。对民间民俗技艺艺人、大师的挖掘和扶持力度不够,在政策完善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力度不大。

      三、我市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的措施建议

      (一)加快地域文化研究,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请名家看莆田,通过举办高层次、分专题的学术研讨会,高站位系统梳理文化资源,摸清家底。整理莆田名人名著、名风名俗、名村名居等,制作全市文化遗产分布地图进行认定,对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现状,对非转化资源予以保护,防止破坏性开发。

      (二)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提请市政府成立市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保护传承举措。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乡土文化产业项目,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出租、认领、认购、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方法拓展融资渠道,争取国家和省文物保护资金。

      (三)健全文物管理机制,做好文物普查、申报、修复、利用等工作。推进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做好新增国保和妈祖庙保护工程项目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古村落的文化、文物信息资料,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的合理利用。发挥涉台文物作用,开展妈祖、陈靖姑、三一教等信仰和姓氏源流、认宗认祖等活动,加强对台民间文化交流。

      (四)健全非遗传承人培育和保护机制。一是摸清人才供求缺口现状,建立人才数据库,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健全传承人认定体系,确保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时刻保持生命活力。二是通过对传承人赋予个人荣誉、著书立传以及设立“文化遗产奖”等形式,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鼓励奖励为传承民俗与传统艺术做出杰出贡献的传承人。三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

      (五)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实施数字化工程。加强市非遗保护中心建设,规范非遗传习所管理,开展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建立非遗数据库,建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传承示范基地。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非遗保护。通过文献数字化、音频数字化、影像数字化,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

      (六)提升文化遗产综合执法水平。推进全市文化遗产综合执法改革,充实文物监察执法队伍。健全文化遗产联合执法机制,由具有文物行政执法职能的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公安、城管、规划、国土、海关、边防等部门,确保文化遗产违法犯罪专项整治的高压态势。

      (七)创新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模式,使保护和发展相得益彰。以文化产业化的模式将文化资源和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具象的产品。如:1.开发仿制器物、复制书画、挂饰等妈祖文化创意设计产品(如Q版祈福公仔、妈祖神衣、妈祖阁赋礼品等)。2.依托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等资源,推出《新木棉袈裟》、《台北来信》、《南少林》等一批反映莆田人文精神和以蔡襄、刘克庄、钱四娘、梅妃等莆仙名人为原型的影视作品。3.以旅游演艺为重点,培育演艺市场,依托我市特有的山海资源,利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推出文艺演出精品。4.发挥工艺美术产业生产制作优势,创建莆田工艺美术在线交易平台,集聚各种原材料,吸引中高级人才,拓展工艺美术用品销售渠道及市场空间。5.制定莆仙戏巡演计划,以港澳台地区、国内文化消费中心城市为重点区域推动莆仙戏精品剧目巡演,推动莆仙戏曲文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传播。□林德伟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