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千年商埠 梦里水乡——探访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

    千年商埠 梦里水乡——探访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

    1.jpg  

    东方廿五坎深情诉说着昔日“小上海”的繁华。

    2.jpg

      江南韵味的水乡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3.jpg

      中西结合的红砖厝广镇楼。

    4.jpg

      狭长的街巷和老旧的建筑。

    5.jpg

      汉服展示。

    6.jpg

      象征着社会地位、名望的顺茂隆大厝。

    7.jpg

      舞龙出场,气氛感拉满。

    8.jpg

      咖啡馆等新业态为老街带来新活力。

    9.jpg

      老街至今还保留着传统手工艺。

      千年古镇涵江,山海田兼备,是“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莆田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古人才荟萃、文脉绵长,加之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快捷的交通,使之成为商贸重镇,有“小上海”“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曾是涵江最繁华的地带,商贾云集、人丁兴旺,至今仍保留着不少遗迹,有涵江的专属记忆。绵延的文脉遇上鼎盛的商贸,孕育出莆田商贸史的“露天博物馆”。

      作为“莆田开春,开河、开街、开村”活动的主场地之一,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主基调,让生态和文化两条主线并向而行,延续文脉、留住乡愁、焕发活力、再绽光彩。

      ⒈“小上海”声名鹊起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记忆,而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地方,往往是充满人间烟火的老街。

      在如今高楼耸立的涵江城区,隐藏在楼宇间的萝苜田像一坛弥漫着醉人香气的陈年老酒,典藏着老涵江情怀,有难以割舍的市井风情和带不走的家族归属感。

      早在唐朝,涵江就凭临海地利,游商海贾云集,宋代时成为商贸集镇。明代中后期,成为莆田商业中心。清代时已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首,是闽中工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随着涵江商业和航运业发展,沿海商人多前往涵江,“兴化桂圆”被“走水客”带到浙江销售,“兴化赤糖”又销往全国各地。抗日战争期间,涵江一时成为福建沿海与外埠交通的中转枢纽站,省内外客商纷纷涌入涵江,生意兴隆,市场空前繁荣。特别是萝苜田片区,店铺林立,交易繁忙,名牌商号就地涌现,有“江南七八省,不如涵江咸草顶”的说法,“小上海”也因此而得名。

      萝苜田片区楼下街的“东方廿五坎”铭记了这段辉煌的历史。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东方廿五坎”真正的地名叫“镜鸿里”,是以这片栈房货仓的主人陈镜鸿命名的。上世纪20年代,黄石遮浪陈济泉(号镜鸿)三兄弟迁居涵江创业,以经营豆饼和洋油发家,成为涵江首富。之后,他们在楼下购地建起栈房货仓25片,并挂起“涵江通美商号”的招牌,每年都有五六十万块豆饼从这里进出。

      如今,由“东方廿五坎”延伸的商贸文化,已是涵江的“城市名片”。简单古朴的河滩码头,你来我往的老式货船,悠长连廊下的风味小吃,奔走不息的小商小贩,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又重现在人们眼前。

      ⒉诗意浸润水乡魂

      萝苜田,一个诗意而又动听的名字,水为其“灵魂”,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南宋初,横贯萝苜田的水心河,淤泥堆积,旱时水源枯竭、涝时泛滥成灾。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刘政辞官回乡后,主持疏浚,让水心河水清岸绿,变水害为水利,使涵江成为丰腴的鱼米之乡,更使水乡水路四通八达,丰富了商贸文明,滋润了河畔人家。

      水心河一路向东,穿过楼下街,流到后坡后又分两支流。一支流径直东去,一支流折向南环绕萝苜田小岛,回到北面,两流汇合。再向东,又向北转弯,流出王桥头,在彼处又与宫口河经鳗巷的水合流。

      水心河围合而成的核心保护区仍保留着南宋以来形成的“开”字形水系。曾经河中舟楫穿梭,一座座小桥架在大河小沟之上,骑楼临流,隔河相望,彰显着水乡集镇的美景与情调。

      宋代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在水心河入海口处修建了“端明陡门”,用于调解上游水量,防御海侵,排洪泄水,保护涵江免受水旱之灾。明崇祯年间,涵江人在“端明陡门”北40米处用石条砌一个方形如印章状的石墩,被称为“印兜”。如今,800多年过去了,“端明陡门”和“印兜”,一南一北,相互守候,为涵江商贸、农渔、水利、交通的发展默默作贡献。

      ⒊红砖大厝凝乡愁

      因水而兴,依水而居。

      昔日,一批航海、商贸发家的大户人家,在萝苜田择水而居而商,不同时期的民居、商铺,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水心河边,成为名副其实的小桥流水人家,积淀了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最丰厚的底蕴。

      登高俯瞰,传统街巷格局以及方砖红瓦建筑群,传统与近代共存,西方与本地共融,蔚为壮观。而顺茂隆是萝苜田中西合璧多元建筑风貌典范的有力佐证。

      1926年,仙游徐姓三兄弟经营蔗糖、纱布致富,来涵江购地兴建坐南朝北的大厝“顺茂隆”。这座象征着徐家社会地位、名望的大厝两进九间厢,108个房间,共耗时17年、耗资13万银元,占地面积2850平方米,布局奇巧,风格独特。墙面上贴着不同纹饰、不同色彩的法兰瓷,镶嵌的几十幅石雕、泥质浮雕、木花格窗、诗扇门等装饰品,令人叹为观止。

      在我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建筑中,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内就有25处。信步萝苜田,杨氏民居、馨美堂、刘协台宅、陈训彝侨居等古民居与荔林交相掩映,四角高高翘起的屋檐、错落有致的红砖橘瓦、古色古香的雕花窗,穿梭百年时空的孔庙残址、泗洲佛小庙……每一处景致都留有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印迹,既深邃,亦有味。

      ⒋时光流转业态新

      萝苜田很老,狭长的街巷和老旧的建筑中透出浓浓的历史风霜;萝苜田不老,年轻人热闹的氛围和鲜活的生活印记正升腾起蓬勃向上的活力。

      2020年6月,“小上海”蒲文涵江服务站挂牌成立。“80后”女孩黄丽丽是创始人,她把文创人、民间社团、文旅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打造极具烟火气的新业态。服务站所在地是涵江燃料公司的办公旧址,设有24小时不关门的共享茶室和“小上海”旗袍体验馆、壹家咖啡,慕名前来打卡拍照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短短2年,在服务站的牵线搭桥下,龙花担、花田手作社群、尚得堂字画电商、二厂书店、锦里文创等30多个文创新业态入驻。新与旧在此碰撞,老房子融入现代时尚创意,为老街注入新鲜血液。

      涵江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挖掘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楼下社区广镇楼建成萝苜田“党建+”邻里中心并对外开放。涵江团区委也在此成立青年驿站,开展文化传承、古街保护、文明旅游、萝苜田大讲堂等,举办汉服节、旗袍秀等活动,吸引“背包客”“相机党”不时在街巷中捕捉剪影。

      1月17日,涵西街道在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主题为“趣味踏春·品古街风韵”的“莆阳开春”活动,有人气聚财气。与老街自然融合的新年氛围布景、特色老涵江美食等,滋养抚慰了人们忙碌一年的身心,线上线下的集“福”环节更是把快乐、幸福送到千家万户。

      如今的萝苜田吸引“大手牵小手”开展别具特色的“红色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让人们感受难忘的“红色记忆”之旅。

      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玲 陈斌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