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寄上千万知青的记忆——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之衙后邮局

    寄上千万知青的记忆——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之衙后邮局

    1.jpg

      知青文化博物馆成为古街最热门打卡点之一。陈琳/摄

    2.jpg

      百年邮政衙后邮局。陈琳/摄

      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衙后路中段,一处尽显莆仙特色建筑风格的红砖房特别引人注目,这座洋房的主人,是莆田历史上着名人物,清末举人吴台。

      吴台居第大院落分为两座砖木结构的四间厢双层楼,另一座为二进四间厢院子。原购自石头磐富商。1949年后,靠西侧楼房及临街平屋被政府没收定为公产,为莆田县邮电局办公营业使用,后称为衙后邮局。

      吴台,字星夫,自号幼山。光绪二十五年(1899)秀才,二十八年(1902)乡试举人,与张琴、关陈谟、林翰,并称莆田“四才子”。清末废科举后,考入北京大清法律大学堂。民国初在外交部任职。吴台的一生横跨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正如这两幢洋楼所组成的建筑群,从吴台居第到衙后邮局,见证了百年莆田的沧桑与发展,在静谧的时光中倾听历史的脚步声。

      如今的衙后邮局有了另一个“身份”——知青文化博物馆。为完善和提升古街区风貌,我市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知青文化博物馆,展现知青上山下乡的奋斗史,博物馆就设立在衙后邮局。

      1月9日开馆以来,莆田市知青文化博物馆成为古街最热门打卡点之一,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怀旧“知青潮”,许多“过来人”慕名而来,只为重温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从仙游特地赶过来的年逾古稀的陈国强是位老知青,曾在龙岩上山下乡十多年,看到展览馆里一件件熟悉的老物件,他细细观赏感慨万千,仿佛回到了那段特殊又难忘的日子。

      “一封家书、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个书包、一把锄头……恳切呼吁全国广大知青、社会各界,踊跃捐赠,共同再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去年11月,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指挥部、荔城区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中心联合发出一封特殊的“征集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珍贵的合影,泛黄的红宝书,褪色的皮包,复古的手风琴,真实的日记……属于那个时代的老物件纷至沓来,再现了那段快被遗忘的历史。

      知青文化博物馆墙上的一张海报诉说着一段从兴化古城邮局寄出的一封信,改变了全国知青命运的故事。1972年12月,原莆田县小学教师李庆霖致信毛泽东主席,反映知青儿子上山下乡,“口粮不够吃,患病没钱看”等问题。1973年4月,毛主席亲笔给李庆霖复信,“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这封来自莆田兴化古城的信,促使党中央下发了21号文件,切实解决了下乡知青在口粮、住房、医疗方面的实际困难,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全国1700万知青的命运。

      知青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特殊经历。衙后邮局的华丽变身,让一代人的记忆被重新定格,也赋予了这座古建筑新的灵魂。

      晚报记者 吴林玉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