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莆仙戏著名坤生祁玉卿

    莆仙戏著名坤生祁玉卿

      □李福生

    1.jpg

    2.jpg

    3.jpg

      1944年12月,祁玉卿出生在梅妃故里——黄石镇江东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幼年时的她常随大人走街串巷去看戏,耳濡目染,对莆仙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她常约邻居小姐妹们有模有样模仿演戏。父亲早年病故,家庭贫困,母亲一人带着她和年幼的弟弟艰难度日。1956年,13岁的祁玉卿偶然看到大众剧团的招生启事,就偷偷去报考,通过面试后,她被莆田县莆仙戏小艺人训练班录用。“父母没志气,小女学唱戏。”旧社会农村人觉得唱戏的名声不好。常年寡居的母亲知道后,担心村里人议论纷纷,加上阿卿的学习成绩很好,母亲极力反对她到剧团演戏。后来,反被阿卿的多番劝说,同意她上训练班学艺。

      志向梨园

      1956年春,祁玉卿正式进入莆田县莆仙戏小艺人训练班(莆田县艺校前身)学习,成为解放后第一期的学员。她一心一意刻苦钻研,勤修苦练,打下了厚实的表演技艺功底。一年后,福建艺校汇报演出日期将至,但训练班学习生角的男生唱腔都过不了关。校长黄文狄急中生智,从女学员中选角,在模仿初学几个生角的动作后,阿卿被一眼相中。黄校长发现她的演剧天赋,慧眼识珠,将她改为生角表演,从此,她走上了女扮男装的坤生表演生涯。

      1957年,《胭脂铺》《访友》《薛仁贵投军》是莆仙戏小艺人训练班赴省城会演的剧目,阿卿在这三个折子戏中扮演主角色。“那时候练得刻苦啊——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排练外,她总是下课后自个儿再练,直到熟读的唱词与说白到不用练就脱口而出。我一直专注师父的功法,师父很高兴,感到选对了角色。”阿卿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舞台表演的学习和实践上,她忘不了,寒冬腊月的凌晨时分,站在空荡荡的操场上,忍受刺骨的寒风,一边学习生角基本功,一边排练汇演节目。阳光总在风雨后,担当和付出才能赢得回报。那次省城会演,她表演非常成功,受到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领导、戏剧界专家和观众的高度好评。剧作家朱国福为她取艺名“祁雄兢”,此后她的演出皆用艺名。当时演出的消息、剧照刊登在福建日报、戏剧画报上。

      省城会演载誉归来后,阿卿成为黄文狄的得意门生,专攻文武生。因唱了生角,被莆仙戏迷唤作“生卿”。在采访中,她告诉笔者,那时候,为了更好地演绎生角,黄文狄要求阿卿剪掉及腰的长发。“舍不得啊,当时哪有女孩子剪成寸头,理发店的师傅都不敢帮我剪。” 阿卿作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出于对莆仙戏的热爱,最终听从师父的教导,剪去长发,不着女装,模仿男孩子神态,保证28岁前不谈恋爱、结婚,为一辈子唱生角创造好条件。

      毕业后阿卿进入专业剧团,在《靖边记》《孟丽君》《玉蜻蜓》《高继祖》,现代戏《亮眼哥》等几十个剧目中任主角。她的表演深得黄文狄真传,广纳博蓄,擅演文生,兼演武生,表演潇洒儒雅,传统韵味极浓,被公认为黄文狄的嫡传弟子。她在《张协状元》《百花亭》等剧目中与黄宝珍搭挡演出。

      阿卿不是男儿郎,却因为演莆仙戏生角迷倒众多纯情少女少男,不乏钟情的女孩向她求爱,也闹出不少笑话。一次部队演出,她画着生角的妆容进厕所却被站岗的解放军挡住,“男人竟然进女厕——这不是耍流氓!”她赶忙解释说自己是女的,解放军满脸疑惑,最后还带着她到戏团里确认。有时候“成功”上完厕所,女生扯着嗓门在背后喊道“有没有文化啊?这是女厕所!”这时候的阿卿又无奈又觉得好笑。老戏迷对阿卿印象最深刻莫过于,她留着干练的短发,穿着白衬衫,黑色西装裤,戴着一顶帽子,英姿飒爽。从她身边经过姑娘们都会以为她是个风度翩翩的男人。那个年代,阿卿算是莆田县最大胆、最新潮的女孩。台上,她是个风流倜傥的生角,台下许多纯情女戏迷不知她是女扮男装,或书信或当面向其表白倾慕之情,阿卿只能耐心一一说明。

      1959年,阿卿在《百花亭》中饰江陆云,被选拔参加全省戏剧青年演员会演。1961年黄文狄着的《莆仙戏传统科介》出版,省里召开现场会议。她与着名演员郑慧华、翁玉凤同台表演《胭脂铺》《百花亭》等剧,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刘念慈等专家赞扬。1960年,朱国福先生新编历史剧《靖边记》,由七个莆仙戏剧团中挑选出优秀男女演员。祁玉卿就是自七个莆仙戏剧团中挑选出的一位生角,由她担任《靖边记》剧中主要角色杨恕(武生行档)。1960年,在省城西湖剧院,国家领导人朱德、郭沫若等观摩由她扮演主角杨恕的新编历史剧《靖边记》,次年11月间,在莆田县委礼堂,国家领导人朱德、赵朴初又观摩《靖边记》演出,她的表演形象俊朗威武雄壮,技艺精湛,受到赞誉。在《莆仙戏传统科介》一书第458页中,黄文狄点到自己培养出十多位有名的生、旦,就有名旦黄宝珍和名生祁玉卿。书中配有图解的老照片,就是当时黄文狄手把手教阿卿摺扇演技的画面。

      培育新秀

      大约在五十多年前(文革期间),古装戏停演,“生卿”被分配到莆田县酒厂车间当工人,她没有放弃莆仙戏,空余时间为工厂宣传队排演现代小戏剧,配合宣传中心政治任务,宣传表演,受到广大群众好评。1978年,莆仙戏传统剧目又重返舞台,“生卿”又重返舞台,在《孟丽君》上下本剧目中扮演少年天子、在《韩贞姬》中扮演韩儿、《玉蜻蜓》《追鱼》等剧中扮演主要小生角色,与名旦刘玉钗、郭美莺等搭档表演生旦戏,她在城乡舞台上大放光彩。1980年,“生卿”参加全省戏剧会演,在《孟丽君》剧中扮演少年皇帝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她在《追鱼》剧中扮演小生角色,参加全省戏剧唱腔比赛荣获二等奖;她被莆田戏剧界人士和广大戏迷公认为莆仙戏史上独树一帜的着名坤生。那些年,她先后当选莆田县妇联委员,蝉联三届莆田县政协委员。“生卿”精通莆仙戏“五个行档”艺术基本功运用,她被县文化局选送到省级戏剧导演进修班学习,系统掌握戏剧导演创作技能。

      1981年,“生卿”被任命为莆田县艺校副校长,开始带徒传艺。她与黄宝珍、薛春九、吴钱铿、郑金玉等老师共同培养了一大批莆仙戏青少年演员。其中出现一大批较为优秀的学生,如有生角柳国伟、康斌、许利群、翁振航、祁高杰、林清海等,有旦角吴小兰、肖建新、郑慧群、林荔仙、徐荔敏、陈建英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伺候瘫痪卧病在床的婆婆,“生卿”提前办理病退手续。1986年,“生卿”有了一定资金和经验,她开始自己组建民间剧团。她在湄洲岛上创办湄洲剧团、海潮剧团,受到湄洲岛管委会领导的肯定,海潮剧团第一个被莆田电视台选拔录制《一夜皇后》上下本、《皇子与乞女》,在莆田电视台上映后,受到广大群众好评。之后,她以黄石镇江东村江梅妃为题名,又创办了“四梅一牡丹”剧团,即红梅、青梅、艳梅、雪梅、黑牡丹等民间剧团,培养了300多名莆仙戏演员,轰动莆田城乡。

      不久后,“生卿”又创办个体艺校,近二十年间,分别创办了新星、培蕾、生卿等,传授莆仙戏表演艺术。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她无偿教学,她常说:“只盼望他们早日成才,将莆仙戏发扬光大。”黑发积霜换来桃李芬芳。她创办剧团虽说是民间演出团体,却在每年莆田市举办民间剧团会演中屡屡获奖。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间,“生卿”从艺已过六十多年。她作为莆田市艺校返聘教师,尽心尽力做好“文武生”行档的基本功科介传承教学工作,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艺校的学生培养和福建省莆仙戏剧院的传统剧目传承排演上,认真排练,默默奉献。

      近十多年来,祁玉卿参与“抢救和保护莆仙戏传统艺术工程”,排演《吊丧》《胭脂铺》《益春留伞》《芦林会》等剧目,录制的音像资料由相关研究机构收藏。

      传承不止

      莆仙戏传统剧目《目连救母》因为表演的丰富性和音乐、锣鼓经的古朴技艺等被誉为莆仙戏的“不祧之祖”。从2012年到2016年,前后历经5年,复排莆仙戏《目连救母》,这是戏曲界一件耗时长、工作量巨大的盛事。该剧全面展现莆仙戏传统科介,表演别具一格,有皂隶舞,也有饶有风趣的哑剧表演,保留宋元戏曲多种表演形态,最能展示莆仙戏传统的表演形态。“生卿”应邀担任《目连救母》复排导演。门生吴清华主演饰目连、名演员黄艳艳饰刘四真。那一招一式,她跟姚清水、郑清和等老艺人一起,不断回忆复原,努力再现。为规范莆仙戏行当的基本功,她还一次次示范表演。十个小时的演出震动了中国戏曲界,都认为莆仙戏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功德无量。

      2015年至2016年,市政府实行艺术人才“师带徒”计划,她参与排练《益春留伞》《程婴救孤》《激历攻书》等节目,她除了示范基本功科介,详细介绍人物性格的表演,融入剧中人物,体会剧情内容。她一边示范,一边解释动作的含义。站在学生中,她显得很瘦小,却神采奕奕。

      2016年9月,由她参与指导的莆仙戏经典折子戏《百花亭》《彦明嫂出路》《瓜老种瓜》等晋京展演。

      2017年7月,妈祖文化活动周期间,由她执导的莆仙戏《海神妈祖·梳发立志》选段、《郑文豹·听镜卦》选段、《高文举·寻夫出路》选段等上演,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好评。

      为了给前来莆田市观光的海内外来宾宣传妈祖信俗文化,她还到莆田文峰天后宫指导排演大型妈祖宫祭祀仪式,重新编排《大五福》节目演出。

      2017年,马来西亚兴安会馆寻根之旅、俄罗斯留学生和厦门大学实践队先后来莆观光,她当上莆仙戏宣传志愿者,与他们通过课堂观摩、艺术鉴赏等方式交流互动,加深来宾对莆仙戏文化的全面了解。

      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莆仙戏《踏伞行》排演。剧目由着名编剧周长赋执笔,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祁玉卿、王少媛担任副导演。剧目历经五度打磨,在第七届福建省艺术节暨第27届福建省戏剧会演中,获得剧目一等奖,剧本荣誉奖、音乐设计、灯光设计以及男女主要演员一等奖。这个戏大量运用莆仙戏传统科介,无论是精美绝伦的蹀步,还是身段圆浑的手肩,抑或是傀儡介动作的挑灯芯等,都让人们沉浸在莆仙戏科介的细腻与优雅之中。该剧以唯美典雅的调度、精湛细腻的表演、韵味独到的唱腔,再配以诗意缠绵的舞美、精彩绝伦的灯光,让观众们感受到古老戏曲焕发出全新的魅力。很多观众为曲折的剧情和生旦细腻入微的表演深深折服,不少年轻观众因此喜欢上了莆仙戏。

      2019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王府音乐厅《莆戏风华》莆仙戏传统折子戏专场,她的门生吴清华、黄艳艳等人担任主角,青年名角荟萃,传承演绎,充分展示了莆仙戏的蓬勃生机。

      近几年,莆田市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许多学校聘请“生卿”为导演。2016年,她和莆仙戏名旦黄美云共同指导的学生黄佳、郑子墨排练莆仙折子戏《梅娘教子》荣获一等奖,还在全国少儿戏曲展演中获地方戏业余组“金梅花”奖,实现了莆田市“小梅花”金奖零的突破。

      2016年“生卿”为市实验小学执导现代戏《上学路上》获得全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二等奖;2018年她为麟峰小学林子博和肖熙恬导演莆仙戏《阿溜过臼杵关》,取得了全省“戏曲进校园”会演第二名的好成绩。2019年7月在上海全国“小梅花”戏曲比赛中,麟峰小学的林子博和肖熙恬获得2朵“小梅花”。2018年秀屿区举办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传承经典,记住乡音”莆仙戏比赛,幼师曾玉兰在祁玉卿编导的《花木兰代父从军》剧目表演中,获得一等奖。2020年,她为逸夫小学编导传统折子戏《胭脂铺》获得全省“戏曲进校园”会演三等奖。“生卿”高兴地说:“小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戏曲会演获奖,让我们老艺人感到欣慰,莆仙戏传承大有希望。这真是: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

      近年来,“生卿”被莆田市文旅局聘为“莆仙戏师带徒”培养导师和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常年艺术顾问、导演。她深情地说:“一生只爱这行当。只要莆仙戏还需要我,我就义不容辞。”

      而今,她的同行和戏迷们每每回想她的戏曲往事,犹如一坛陈年老酒,愈发清香。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