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老乌与湄洲网船

    老乌与湄洲网船

      □陈建雄

    1.jpg

      老乌一直有个梦想,希望有生之年有机会造一艘真正能在大海上航行的湄洲网船。

      阳光照耀着湄洲岛牛头尾,照耀着老乌家的院子,照耀着院子里的几艘湄洲网船船模,照耀着老乌轮廓线条分明的脸。

      老乌留着寸头,发色灰白,皮肤是闪着亮光的古铜色,正在细细打磨网船船模。

      “打磨完只剩下最后一步上漆了。”老乌指着船上的每一个构件,给我解释名字及功用,但凡网船船模能活动的地方都拆卸下来演示,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要如何驾驶。

      湄洲人称之为网船的船正名是湄洲定置网船,是福建船之一种。

      福建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闽人“以海为田”,捕鱼讨海、晒盐走船。船,既是海边人的谋生工具,也是海边人生活之所在。对于渔民来说,有时候船就是家,家就是船。所以,自古以来,福建造船闻名遐迩。

      福建船简称福船,是中国三大古船之一。福船底尖、上阔、首昂口张、尾部高耸。这样的船能很好地应对各种海况。福船以不畏风浪、善于打仗出名。古早,福船的作用主要有三:捕鱼、运输、打仗。

      1962年出版的《福建省渔船图集》对福船进行了详尽梳理,整理了56种各色船只。莆田船列入图集的有4种,分别是:鲨绫、脚踏鳗、黄瓜岛流刺网船、湄洲定置网船。

      “过去,湄洲人都是驾着网船乘风破浪。只可惜,湄洲岛现在一艘传统网船都没有了。”老乌一边感叹一边介绍。网船最主要的功能是收放定置网,那是一种固定在海里的捕捞网。竹竿用绳子捆住,长十余米,开渔前把竹竿钉入海底,将网系在上面。待到涨潮时出海,8个大汉站船舱脚肚板上,合力将网从海里拖出,倒出鱼获,再放回去,就完成一次捕捞。

      湄洲渔汛分为春汛和冬汛。春汛鱼获种类多,鲈鱼、鲷鱼、巴浪、加仔、迪仔、红虾……数也数不完。冬汛种类相对少一些,有虾皮、虾菇、带鱼、马鲛等。

      为了捕捞更多鱼获,一些湄洲人在冬汛时选择驾着网船远航至闽浙交界海域捕鱼。湄洲人称这片海域为“北势”,意为北边。“北势”渔业资源特丰富,最为盛名的是带鱼。“北势”人称湄洲网船为“红头长厢”,据说是因为湄洲网船的船额和桅杆尾涂成红色,船型较长得名。

      “我从12岁开始就和船打交道了。”老乌说,年轻时,他也曾驾着网船去霞浦三沙,放定置网捕鱼。“那时8人一船,从湄洲出发,一路北上。我是船上的‘舵公’,负责掌舵指挥,也要看罗盘、认海路,船上的一切都是我说了算。”

      秋冬季刮北风,北上顶风,船走得慢。全程要不断调整航向,走“之”字形,利用风和船帆产生的夹力前行。渔民将这种走法叫“驶行”。“驶行”时海水常吃到船舷口,一个大浪打来,没把握好方向就会造成险情。“夜里‘驶行’,一刻都不能闭眼。”去“北势”路上,最危险的航段在闽江口。船过长乐海域不久,能见两座山像白狗一样趴在海上。地图上称白犬列岛,湄洲人叫“白犬洋”。受闽江水流影响,这里洋流混乱,沙汕变化不定,暗礁又多,船行此处就跟走迷魂阵一样。

      如果夏季在“白犬洋”遇台风,江涛撞海浪,洪波滔天,若是小船,多是有去无回。

      船行海上,处处蛰伏着危险。如果遇到雾天,必定是无风的,就得靠人摇橹前进,累得船工满头大汗。掌舵的也忙,恨不得多长几只眼睛观望海路,生怕碰到礁石或是“被雾鬼牵走”。

      秋冬季,海波渐起,远航时常遇到寒潮北下。冷风像刀一样锋利,卷起半层楼高的海浪,摔打过来。船只能在海里颠簸起伏,人都站不稳。不过还好湄洲网船抗浪,船帆能根据风力随时调整。但万一狂风吹断帆索,那就麻烦了,需要一个胆大的爬上桅杆顶,在猛烈摇晃中重新将绳索穿进杆顶滑轮里才行。

      “上船水淹半条命”,老乌说,在船上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规矩也要遵守。吃鱼不能翻面:沉、摔、翻这类字眼上了船都不能说;回港要插红旗;航行遇险归来要给船只“拜拜收惊”。过年时要给船贴上新联,“背后墙”的“玉箸”上贴“龙头生金角,虎口出银牙”,主桅贴“大将军八面威风”。如果有前桅和后桅还要贴“二将军开路先锋”“三将军顺风相送”。

      老乌大半辈子与船为友,风浪相伴。驾的船从帆船到机帆船再到机船,有好几种。近年,自感年岁渐长,老乌不想奔波了,将一艘二十多米的铁渔船卖了,留下几艘玻璃钢船,在近海放钓。

      闲下来的时光,老乌念念不忘湄洲网船。“如今湄洲人出海再也不驾驶网船了。”曾经声名赫赫的网船降下了帆,乖乖趴在澳口里,任凭时间消磨和海风吹打。但传统还是要继承的,湄洲网船承载着湄洲人的悲欢离合,也承载着湄洲人最传统的生活方式。老乌打造船模,或许就是对旧时光、对传统的怀念和眷恋。

      去年,老乌用闲暇工夫造了几艘船模,我无意间看到,拿去对照《福建省渔船图集》湄洲定置网船图,发现比例、弧度、布局都一模一样。

      我是湄洲岛人,我的爷爷也曾驾驶湄洲网船乘风破浪,我的父亲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目送我爷爷去“北势”捕鱼的情景。我把船模图片发给父亲,他立马将船模图片设置成微信头像。长一辈的湄洲人,对湄洲网船总是有着特殊的情感。

      造船是老乌的癖好,无师自通。十来岁时,他就偷偷拆了家里的衣柜板做船模,听说哪个澳口有师傅造船就跑去看,久而久之就学会了。老乌家有好几艘已经造好的网船船模。船首呈外倾板状,老乌说,这叫“镜面”。

      “镜面”黑地、红天,正中白图腾,配色鲜明、对比强烈、高度抽象,很有艺术特色。这其实就是一幅“日出海水满天红”图。因为在福建人的观念里,深海是黑色的,台湾暖流谓之“黑潮”,台湾海峡深处叫“黑水沟”。

      我指着一艘上完漆的船模问他:“为什么船头要画图腾,船尾要画泥鳅?”他回:“我也不知道,古人都这么画,我也这么画。”

      恪守古制的老乌,不经意间传承了传统文化。2008年,国务院发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名列其中。

      老乌一直有个梦想,希望有生之年有机会造一艘真正能在大海上航行的湄洲网船。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