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李凡校长不平凡

    李凡校长不平凡

      □林闻功

      莆田一中的许多校友,谈起老校长李凡时,多有褒扬之辞,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李凡校长实不平凡”。

      1952年至1955年,我在莆田一中读初中,毕业证上盖的就是校长李凡的印章。

      李凡,原名王李兰,河北三河县人,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北大前身),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受党派遣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投身抗日战争和祖国解放大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到陆军27军政治部和南京军事学院工作,1954年她随爱人、廿八军军长詹大南调来莆田,转业地方任县委委员,1955年任莆田一中校长,后兼校党支部书记。1965年春,詹大南将军奉调兰州军区任要职,李凡却舍不得马上离开莆田一中,至秋季,才调往兰州。

      李凡校长在莆田一中任职十年,成绩卓著,声誉盈门。其贵在老八路作风、以身作则、唯才是举,善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使学校荣获“福建省高考红旗”称号,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赞誉,成为莆田乃至八闽教育史上一座骄人丰碑,被誉为“高考得红旗,十载三千士”的名校长。

      李凡是老革命、名校长,但她丝毫没架子。她穿着朴素,又文雅大方,很接地气。她在校总喜欢走走教研组、班级或食堂,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因其平易近人,师生也喜欢同她谈心。每次高三毕业班教师召开总复习备考大会,她随带水果等来慰问老师,并亲自主持会议,与师生共商迎考要项。

      她对自己子女的要求亦“严”字当头,要他们为同学做表率,不能特权。其儿詹化武、其女詹化文在一中读初中时,都在校膳宿,和其他寄宿生一样。全县中考统招时,按成绩,其女进本校、其儿到莆田五中。作为一校之长,要照顾一个亲儿进本校读书,并非难事,但她说服自己儿子,体现一位老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家风传承,堪称难得。

      “家贫子读书”,莆田人重教成风,是优良传统。李凡刚调到莆田一中时,当时福建高考成绩是华东六省一市的末尾,莆田一中当然也不太理想。面对现实,她认为提高办学质量是关键。于是,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她迎难而上,狠抓质量,拜师交友,虚心学习,为团结广大教师做大量工作、付不少心血,也担不少风险。

      人所共知,那时是“左”的思潮风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一些有学问的教师,往往蒙上“臭知识分子”的称号,而且李凡任校长那些年头,学校政治运动不断,有“肃反”“反右派”“清理阶级队伍”“反右倾斗争”等,1958年起,高中毕业生还须政审才能上高校等,所以李凡要团结教师也面临严峻的政治考验,稍不小心,就会成“站错立场”“阶级路线不分”“自戴绿帽”,自找倒霉。

      但李凡顶风冒雨、出于公心,任劳任怨。她极力推荐宋庆嵩、林杞等8位好教师参加莆田县委召开的知识分子代表大会,使全校师生深受鼓舞;为了统战,她精心团结十几位参加民主党派的教师。又如关心爱护数学名师郑大成。郑大成因成分地主、并受反右补课,1958年列为不纯分子,受清理留用处分。当时,李凡从北京公务回来,马上找他做思想工作。郑大成于后来回忆道:当时李凡校长找我和蔼地说:“你的政治问题,县委已经定案,今后要打消顾虑,安心工作。所谓群众监督,我不也是在群众监督下进行工作呢!”短短几句谈心,给人以无限安慰;紧接着“大跃进”,师生要上山下乡参加劳动,作为阶级专政对象,毫无疑问,郑大成得去接受劳动改造,时称“脱胎换骨”。而李凡又关心对他说:“你不要下乡,留校写点教学经验和代数复习提纲”。校长如此关心体贴,郑大成曾感激万分对家属讲,“古言士为知己者死,我不为高考当‘拼命三郎’,怎对得起校长呀!”果然,他教的代数,连年高考都令人十分满意……

      总之,经共同努力,莆田一中高考终不负众望,几年均取得喜人成绩,名列全省前茅,被誉为“高考红旗”。

      俗云:世间道路没有平直的。1958年莆田一中因受政治运动冲击和劳动过多影响,高考成绩下滑。1959年,福建省教育厅派出视导组来校视导,提出“要各教研组检查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压力仿佛泰山压顶一般。李凡却不同意这种提法,她说:“高考成绩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师生停课参加上山下乡开荒造田、大炼钢铁等,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影响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复习巩固,也是原因,因此,不能将责任推卸给各科教师;再说,高考拿红旗,校长有功劳,高考红旗下降,首要责任应在校长,我首先要深刻检讨,我愿意受处分。”教师听了个个心服口服。李校长就是这样,坚持真理,敢于实事求是讲话,这也看出她坦诚耿直、责己严责人宽的高贵品质。

      实践出真知,她曾多次提出: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要狠抓“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那种以农田体力劳动代替教学的做法是绝对不能重演了。这无疑是教育行家的真知灼见。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有些人往往没多久就被人遗忘,而李凡校长却久久被人感怀。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