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福建糖仓”的马前卒

    “福建糖仓”的马前卒

      仙游县素有 “福建糖仓”之誉,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福建糖蔗主要生产基地。史载:仙游县种植甘蔗已有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始于明王朝而盛于清嘉庆年间。仙游平原的西乡、东乡、南乡种植面积较广,大体可分为田蔗和园蔗两种。仙游县自从种植甘蔗之后,糖蔗就成为农村经济的命脉,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甘蔗是仙游地方的重中之重,农民的命运兴衰与蔗糖生产息息相关。1956年,中央农业部在仙游县召开全国第一次甘蔗丰产现场会,向全国推广了仙游县蔗农首创的“双行三角条播密植法”种植新技术,使仙游县成为轰动全国的甘蔗丰产县。

      为了扶持蔗农种植甘蔗,大力发展甘蔗生产,1958年6月福建省农科院、仙游糖厂、龙华人民公社联手在建华大队(俗称溪头村)建立了全国首个以甘蔗为主的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的甘蔗良种试验基地,由福建省农科院教授周可涌(1912—1988,安徽当涂人)担纲,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向蔗农宣传普及或实地示范各项增产技术,同蔗农们一道开展甘蔗栽培技术攻关,率先引进了台糖134等20多个高产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1966年全县种植甘蔗面积突破9万亩,平均单产5吨多,产糖5.5万吨,亩产蔗杆最高可达到15吨。

      龙华乡甘蔗良种试验场在建华村落户后,在周可涌教授等专家的支持下,坚持科学实验,开展了以甘蔗生产为主的十几项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有三项实验获得省科学大会成果奖。

      龙华乡甘蔗良种试验场从1963年开始选育甘蔗新品种, 经过五年多反复实验,于1968年培植出高产、高糖良种仙糖68/8。1972年又接手进行甘蔗杂交育种,在海南岛先后采用60多个杂交组合、杂交花穗200多个,培育了40万株实生苗,除供应本县各乡镇种植以外,还伸出援手支援莆田县发展蔗糖生产。龙华乡甘蔗良种试验场自己培育了优良种苗10万多株,从中选出了仙糖72/122、73/35等一批高产高糖良种,与当家品种相比不仅高产高糖、丰产性好,而且宿根性特别强,适应性广,普遍增产10%以上,并使仙糖68/8、72/122、74/91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由此实现了一次较大面积的品种更新,为甘蔗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72年,仙游县综合食品厂生产的“双灯牌”单晶体冰糖首次出口销往新加坡、也门等国,之后“鲤城牌冰糖”及“鲤城牌单晶冰糖”,相继荣获轻工业部部优产品称号。

      长期以来,蔗农们习惯把新植甘蔗套种在小麦地里,存在“种蔗损麦,割麦伤蔗”的矛盾,1972年龙华乡甘蔗良种试验场组织蔗农开始进行育苗移栽实验,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1975年使这一新技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和运用,实践证明甘蔗育苗移栽是提高蔗糖产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采用育苗移栽的比直播或套种的约增产10-20%,而且还可以提早成熟,增加糖分,节省蔗种,前作小麦亦可增产15%左右。

      其次是开展虫害防治,确保甘蔗丰产。为了有效防治蔗螟危害,龙华乡甘蔗良种试验场还积极开展蔗螟性外激素的利用研究,对各蔗螟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整理,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掌握了各蔗螟雌雄蛾交配的具体时间及提取性外激素抽取物的方法,特别突破甘蔗二点螟激素抽取难关,是全国较早成功的单位之一,为人工合成性外激素提供依据,成为全国第一个使用甘蔗害虫体浸液喷射防治甘蔗害虫的示范点,受到了省内外有关部门的重视,为甘蔗生防开辟了新途径。

      龙华乡甘蔗良种试验场所在地建华大队在周可涌教授的引导下,积极运用科学办法种植甘蔗取得的丰硕的成果,1956年春建华大队创造了甘蔗亩产24431斤的全国记录,1965年全大队平均亩产甘蔗16242斤,村党支部书记林金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三次出席全国群英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建华大队荣获国务院奖励,1971年国务院授予龙华人民公社“粮蔗双丰收先进单位”。(游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