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略论刘克庄为官和文学成就的三个成因

    略论刘克庄为官和文学成就的三个成因

      □李福生

      刘克庄(1187~1269) 福建莆田人。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早年是南宋最大的诗歌流派江湖诗派的领袖,后转而推崇辛弃疾、陆游,颇多讽刺时事,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并成为与辛弃疾、陆游“三足鼎力”的爱国诗人。他一生既为官也为文,为官,官至权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为文,是高产、高龄作家,有《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传世,其中诗5000余首、词200多首、诗话4卷、赋1卷、和许多散文小品。他一生政绩、文学成就如此之高,绝不是偶然的,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家族渊源和莆田科举鼎盛奠定了刘克庄既为官又成一代文宗的人生路

      刘克庄一生文学成就与其家族和师友密切相关。由于兴化文化传统熏陶和家学渊源关系,刘氏家族逐渐从平民演化成为科甲世家、官宦门第、兴化望族,其家族四代先后产生8位进士、10多位诗人和理学家。他们的共同点,除了政绩外,在文学上都取得重要成就,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刘克庄的祖父刘夙(1124—1171),字宾之。少与其弟刘朔俩人皆“师事邑人理学大师林艾轩而得其传”。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入京应试,考中进士。历官吉州司户参军、建州和温州府学教授、礼部贡院考官、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官、湖北帅参等职,并长时间担任衢州、温州等地知府。他为官,尽忠尽职,颇有政声,“百姓德之”;为文,在理学、史学研究方面和文学创作上均有建树,是理学家,又是文学家。他一生勤奋著作,著有《春秋解义》、《注汉书》、《续博古篇》、《史记正误》2卷、《奏议》1卷。刘夙为人耿直敢言,厚名闻而薄利势,立朝能尽言,治民能尽力,素“以言论风节闻天下”。

      刘克庄的叔祖父刘朔(1127—1170),字复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官温州司户参军、福清知县、秘书省正字、福建安抚司参议官。著有《易占》、《图书注》、《唐书注》、《春秋纪年图》、《春秋比事》20卷,《二刘遗集》10卷。刘朔为官,“民皆德之”;亦文,著作丰赡,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刘朔与其兄刘夙一样耿直敢谏,刘夙挺持无假借,刘朔则济议和易;至于轻禄位,重出处,厚名义,薄势利,盖不相让云,被时人并称为“二刘”。包括刘夙的另一堂兄弟、官至平江府通判的刘洵直(1119—1175)在内等人,都是莆田后村刘氏家族率先从兴化走出去的人物。

      刘克庄父辈一代,也是英才辈出。刘克庄的父亲刘弥正(1157—1213),字退翁,号退斋。孝宗淳熙八年(1181)考中进士,官至吏部侍郎。一生为官清廉;文学创作上,留下文集《退斋遗稿》、合著《谥诰》1卷。刘弥正传四子:克庄、克逊、克刚、克永。

      刘氏“三世登科第者八人”除了刘克庄祖父刘夙、叔祖父刘朔、父亲刘弥正外,还有其叔父刘起晦、刘起世,从兄刘宬、刘希道、刘希仁。刘起晦,字建翁,刘朔长子。孝宗淳熙五年(1178)进士。官历福清县主簿、监建康府榷货务、贵溪知县、江西安抚司机宣、秘书省正字兼吴益王教授。起晦以儒自奋,气质端凝,识度宏远,外柔内刚。也是一位文化人。刘起世,刘朔次子。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官迪功郎,南海县尉,赠正议大夫。

      对少年刘克庄影响至深的叔父刘弥邵,字寿翁,号习静。家有藏书数橱,经常与兄弟卧起其间,素性狷介,勤学不辍,晨夕抄纂、考论,断制义理,一以洙泗,关洛为宗,是一位大评论家,有《易稿》、《汉考》、《深衣问辨》、《杜诗补注》诸书存世。然而他虽然饱读经书,却屡试不第。中年干脆放弃科举,专为教书为业,“凡里中佳子弟,良士友,多先生口讲指划之余”。

      到刘克庄这一代,其文学成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刘克庄,理宗皇帝赞扬他“文名久著,史学尤精”,特赐同进士出身。其弟刘克逊,以父荫补官,曾任古田县令,又知邵武军,知潮州,还任泉州市舶,后任江东提刑、工部郎。他为官清廉,一生清贫,着有《西野集》、《刘克逊词话》。二弟刘克刚,以荫补官,曾知沙县,知新州,知循州,知惠州。他“清约多才”,“修弊起废”。小弟刘克永,字子修,一生为布衣,乃藏书家,能诗,著有诗集《刻楮集》、《刻楮后集》等。

      堂弟刘宬,字孟容,刘弥邵子。理宗宝庆二年(1226),由乡赋擢丙辰进士。监庆元府苗米仓、罗源令、坑治司检踏官、青田令、汤镇催煎官、用科举改宣教郞、知古田县。着有《易稿》、《汉考》等。从兄刘希道,字志学,刘起世子。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及第。刘希仁,字居厚,刘起世子。宁宗嘉定四年(1211)进士,历官建阳县主簿、古田县令、监左藏西库、通判镇江、临安二府、提辖文思院、干办诸军审计司、司农簿、司农丞、秘书郞、江东提举改湖南提刑兼转运判官、兼摄府事、知潮州、仓部郞官、司封郞中、差知泉州改淮东运判、将作监等,积阶至中大夫。

      族父刘洵直之子刘榘,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累官知县、通判、左司谏、侍御史兼侍读、制置使、工部尚书。他历事四朝,为官明允,体恤百姓,刚正不阿。工诗文,善书法。着有《刘尚书集》30卷。

      以上叙述可以看到,刘克庄家族作为莆阳的科甲世家和文学家族延续有百年之久,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其家族进士和文学人才辈出,文学上,成就主要是诗词,作品多,极具艺术特色,并在诗学理论方面颇具影响,成名最早的是刘夙、刘朔兄弟。这些目濡耳染的文学作品和诗学理论以及先辈们清正廉洁、刚介耿直的性格和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诤谏的精神,无疑对少年刘克庄的成长影响深刻。从小任性顽皮的刘克庄就是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日濡月染,虽然其父刘弥正早年离开家乡,很少顾及家庭及子女教育。但在饱读经书,着作颇丰,教书为业的叔父刘弥邵的教育下,“少小日诵万言,为文不属稿,援笔立就”。也许就是他叔父和幼学老师林井伯、林绮伯、方泽儒等人的影响,少年刘克庄无意科举,醉心于诗词的韵律之中。在少年时就诗名远扬京城的同时,也孕育了他作为诗人那种与官宦的职业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性格、气质、性情,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无法回避的伏笔。

      再说,刘克庄的故乡莆田,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盛誉。“莆田文物之邦,自常衮入闽之后,延礼英俊,儒风大振。僻在南隅,而习俗好尚,有东周齐鲁遗风(《风俗论集》黄公度学志)”。“莆田旧习,俭啬勤力,衣服古朴。重廉耻,惜行检。以读书为故业,科名之盛甲于闽中。至论忠孝大节,则前辈风概有足以摩激千古者(《宏治志》)”。

      正是因为莆田这座重教兴学、“科甲冠八闽”和科举文化鼎盛的熏陶,以及刘家严格的家教、前辈的榜样、丰富的藏书,以及严于仕进的氛围等,都对聪慧颖悟、敏而好学、又能吃苦的刘克庄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使他能在“小时独步词场,引弦百发无虚矢。”能在青少年时就富有诗名,并在胄监(贵族子弟学校)的词赋考试中夺魁。宁宗嘉定二年(1209),23岁的刘克庄以荫补官,进入仕途,任将仕郎、靖安县主簿,之后官至权工部尚书。在长达60年的仕途生涯中,他亦官亦文,文学创作出类拔萃,成为了南宋后期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和一代文宗。这些都与刘家的家学渊源和莆田的重教兴学之风息息相关的。

      二、陆游、辛弃疾等人爱国忧民的思想影响了刘克庄的为官和文学创作

      刘克庄所处的南宋(1127 -1279),虽然外患内忧,国土破碎,政治黑暗,国势日下,但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科技外贸、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尤其在古代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上,达到空前绝后的繁荣时代。政治上,既有南宋王朝外患深重、苟且偷安的一面,更要看到爱国志士精忠报国的一面。作为早期江湖诗派的领袖刘克庄,面对国沦陷南宋偏安,人民大量逃难江南,所形成的流离颠沛之苦,妻离子散之惨,国土沦亡之痛的场景,开始厌倦江湖派的肤廓浮滥。转而推崇同朝代与自己有着相同的爱国热情,相似的壮志难酬的悲情,相像的屡遭打击罢官回乡的境遇的文坛前辈辛弃疾、陆游,尤其对辛弃疾评价极高。并以独辟蹊径,讴歌现实,抒发情怀,富含爱国激情的词作,成为南宋后期成就最高的辛派词人。

      刘克庄对辛弃疾这位历史上有着爱国者、军事家、政治家与词中之龙、豪放词派领袖等盛誉的前辈非常敬重爱戴,并尽力推许崇尚之。刘克庄曾自言,对于辛弃疾的诗词,他从小就能够朗朗上口。辛弃疾逝世后,刘克庄应他的儿子辛宪稏和孙子辛肃的请求,为他们汇辑的《辛稼轩词集》作序。刘克庄在《辛稼轩词集》序中高度评价了辛弃疾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认为辛弃疾“自昔南北分裂之际,中原豪杰率陷没殊域,与草木俱腐”的情况下,能够拔剑而起,率“北方骁勇自拔而归,着节本朝”,为“名卿将”。他称赞辛弃疾所进《美芹十论》和《上虞雍公九议》:“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笔势浩荡,智略辐辏,有《权书》《衡论》之风”。他特别对辛弃疾纵横达宕、豪放奔驰的爱国主义豪放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世之知公者,诵其诗词而已。前辈谓有井水处皆倡柳词,余谓耆卿直留连光景、歌咏太平尔。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他称赞辛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在之后的词赋创作中,刘克庄以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与辛弃疾相似的豪迈词风,成为了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如《沁园春·梦孚若》词:“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反映抗战的《驾新郎》词,惊呼国势危急,“国脉微如缕”,激励友人投笔从戎,“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快投笔,莫题柱”等。

      对于与自己祖父同辈的着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1125-1210),刘克庄更是推崇备至。也许是从小就热爱陆放翁诗词的缘故,他深知,陆游一生命运多舛,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中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时,中年还入蜀抗金。淳熙十六年,因上谏劝朝廷减轻赋税,反遭弹劾,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陆游一生笔耕不辍,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那些和豪放派词风相同的词作,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这些都深深地吸引和积淀着刘克庄学习诗词和成为一代文宗的文采。刘克庄曾这样描述他学诗的过程的:“初,余由放翁入,后喜诚斋,又兼取东都、南渡江西诸老,上及于唐人大小家数,手抄口诵。”

      随着年岁的增长,刘克庄越发敬佩陆游强烈的爱国热情,愈加钻研陆游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方法。特别对当时陆游和辛弃疾的词一扫词坛上的纤艳风格,迎合时代巨变,境界宏大,气势恢弘的豪放派词风,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艺术手法,倍加欣赏,并在传承中加以弘扬。正如他《跋刘叔安感秋八词》中所言:“长短句昉于唐,盛于本朝。余尝评之:耆卿有教坊丁大使意态;美成颇偷古句;温、李诸人,苦于挦撦;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又在《翁应星乐府序》中有着这样的赞语:“至于酒酣耳热,忧时愤世之作,又如阮籍、唐衢之哭也。近世唯辛、陆二公有此气魄。”之后在《后村诗话续集》卷四中,刘克庄又对陆游的词做了风格上的分类:“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 。也许是陆游勤奋多产的治学态度感染和影响了刘克庄的一生,在学习陆游诗歌之后,创作内容亦逐渐丰富,多以爱国内容和豪放风格见称于时。

      此外,对刘克庄一生影响较大的,还有北宋的抗金名将宗泽,理学大儒真德秀和敢于口舌弭兵的同乡好友方信孺等。

      宗泽(1060—1128)是刘克庄诗词、文章、书信往来以及奏议中常提及的爱国英雄。今浙江义乌人,南宋着名军事将领,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宋高宗,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三呼“过河”而卒。着有《宗忠简公集》。

      刘克庄十分敬佩宗泽的爱国精神。他常提到宗泽,认为如果南宋能多有几个像宗泽这样爱国将领,国家领土就不致于被分裂。刘克庄《宗忠简公遗事序》云:“其领开封也,粘、斡虽去,尚屯兵河上,都人懔懔,莫有固志。公至旬月,军民按堵,拊凋瘵以恩,驭豪猾于威,降胡溃卒,望风向附。两河群盗百万,号公”宗爷“,愿效死力,山寨豪杰皆自备粮械,听公调发。……初,虏不敢越汴而南,以公在下焉。后使杜充代公,虏始越汴犯淮,大驾去淮幸浙,而中原遂幅裂矣。”《题系年录》诗云:炎绍诸贤虑未精,今追遗恨尚难平。区区王谢营南渡,草草江徐议北征。往日中丞甘结好,暮年都督始知兵。可怜白发宗留守,力请銮舆幸旧京。

      真德秀(1178 -1235),福建浦城人。南宋后期着名理学家,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与魏了翁齐名,二人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创“西山真氏学派”。有《真文忠公集》。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及第,开禧元年(1205年)中博学宏词科。理宗时擢礼部侍郎、直学士院、礼部侍郎、参知政事等职,在南宋政坛享有很高的声誉,敢于上书直谏。南宋中期权相史弥远,对真德秀恨之入骨,但碍于真德秀的声望,企图以利禄、爵位诱怵他,而真德秀不为所动。宝庆元年(1225),被劾落职。刘克庄仰慕真德秀不畏强权,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攀附权贵的高尚品德。被罢里居后,时知建阳县的刘克庄遂以师事之,俩人“讲学问政,一变至道,自此学问益新矣”。真德秀去世后,他为真德秀作墓志铭。

      方信孺(1177-1222),刘克庄的同乡挚友。今莆田市城厢区人。生有异质,幼能诵书,九岁落笔作文,人称天才。约于庆元四年(1198),以父荫补官,踏上仕途。慷慨敢为,事不辞难,颇有政声。尤以出使金朝,以大智大勇,舌折敌酋,不愧为古代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刘克庄十分钦佩方信孺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不畏强敌,敢于口舌弭兵的勇气,尝云其:少小亲公,晚受公荐,公退居,克庄亦奉祠,日相从于荒原断涧之滨。刘克庄与方信孺过往甚密,受其影响颇深。《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有《题方寺丞西山瀑布亭》《和方孚若瀑上种梅五首》《方寺丞新第二首》等诗30多首,这在与刘克庄交往的诸多人中恐怕是非常难见的。尤其是刘克庄创作的豪放词《沁园春·梦孚若》是以极其奇特的构思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他与方信孺俩人满腔热血的爱国热情以及壮志难酬、凄凉失意的悲愤,给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刘克庄与陆游、辛弃疾、宗泽、真德秀、方信孺等人有着相同的爱国情怀,相似的壮志难酬和相像的命运遭遇等,他们都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他们强烈鲜明的爱国精神、忧国忧民的思想特征、雄豪奔放的艺术风格和慷慨悲凉的壮词宏声有着相同的精神归宿。既以豪放旗帜,震烁宋代词坛,又广泛深远地影响了词林后学。后人称其“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赞誉(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三、曲折的仕途和亲民的的经历丰富了刘克庄的为官生涯和文学创作

      宋嘉定二年(1209),刘克庄以“郊”恩补将士郎。虽然他无意科举,潜心诗词。但家族的传承,科举的氛围等,使他在祖、父两代进士官员的恩庇下,身不由己地开始了一生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也是他一生“前后四立朝”的仕途经历、颠沛流离的跌宕人生,孕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鞭挞时弊的直言不讳、落拓不羁的豪迈个性和诗心剑胆的人格力量。成就了他作为南宋后期文坛宗主的文史地位。

      宋嘉定三年(1210)刘克庄调任靖安簿,帅漕争檄置幕下。他初涉官场,任劳任怨,赢得当地群众的好评。嘉定六年(1213),其父刘弥正卒,他辞官守制,回到阔别四年的家乡。嘉定十年,李钰制置江淮,聘他为沿江制司准遣。他建议“抽调极边戍兵,使屯次边,以壮根本”意见不被采纳,外议归谤,便辞官得请宫观闲差。从宋嘉定六年到嘉定十七年(1224年38岁)出任建阳知县的十一年时间内,刘克庄大部分闲居在莆田,或行走在民间。或只有短暂的时间离开过莆田,在福州司理参观和真州录事参军等工作岗位上呆过一小段时间,便辞官得请宫观闲差。十一年故乡闲居,十一年城乡生活,刘克庄沉入社会最基层。面对自身不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无奈,只好用一首首直抵人心的诗歌,诉说底层民众的疾苦,国破家亡的悲愤。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开始不满永嘉四灵的“寒俭刻削”之态,摆脱了四灵的影响,也逐渐厌倦江湖派的肤廓浮滥,滥觞于独辟蹊径,以诗讴歌现实,成就了他江湖诗派领袖的地位。

      宋嘉定十七年(1224),宋理宗即位。闲适十一年后,三十八岁的刘克庄复出,任建阳知县。任上三年,体恤民情,做到“庭无留讼”,兴学施教,做了不少好事,名声很好。也在任上,认识和师事了影响他一生思想的着名理学家真德秀。是时,真德秀因不满奸臣史弥远擅权废立,借假顺道回家乡浦城。刘克庄久慕真德秀的大名,一听说真德秀辞官回乡休闲,赶快直奔浦城,投入真德秀门下,成为真德秀的门生,从此一生大力宣传理学。

      宋宝庆三年(1227),奸臣史弥远发起中国文学史上着名的“江湖诗祸”,《江湖集》被劈板禁毁,诗人被谪贬流放。作为江湖诗派领袖的刘克庄,当然也“罪责难逃”。本已“押归听读”的刘克庄,幸得签书枢密院事郑清之的保护,又一次逃脱下狱流放的厄运。绍定二年(1929),改任潮州通判,不久,就被劾以“嘲咏谤讪”的罪名,尚未赴任,又被去职,改领宫观闲差。于是,已四十二岁的刘克庄回到老家,开始长达六年的赋闲岁月。他游历河山,阅览民间,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丧权辱国的悲愤,民间百姓的哀伤和无可奈何的长叹……,流畅出一首首蕴含着人民的血汗、士卒的生命、爱国将士壮志难酬和诗人爱国情感的政治性诗篇;组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南宋社会史诗。也逐渐形成了“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的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和宋末文坛领袖的地位,也正是这些政治抒情诗确立了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宋绍定六年(1233)六月,真德秀复出为福建安抚使。刘克庄应邀请赴其幕下任将作簿兼帅司参议官。不久,真德秀应召入朝后并以“学贯古今,文追骚雅”举荐刘克庄。宋端平元年(1234)九月,刘克庄回到临安,又改任宗正寺主簿。宋端平二年(1235)六月,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吏部侍右郎官,走上大宋政治舞台的中央,开始那种自己并不擅长的职业政治家生涯。同年七月,刘克庄以他率直、倔强的诗人性格,写下一篇关于揭露奸臣史弥远罪行的奏折,给当朝执政者出了一个大难题。

      于是,一纸诏书,将刘克庄请出朝廷,到基层锻炼。从宋端平三年(1236)始,刘克庄出任过漳州知州、袁州知州、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广东提举常平公事、广东转运使、吏部侍右郎宫、江东提举常平公事、将作监、直华文阁等等职务,直至宋淳佑六年(1246)七月,召回临安,改任太府寺少卿。十年间,刘克庄的任职可谓是“走马观花”,有的只干几个月,有的还没有到位就匆匆变动,还多次担任授官宫闲差和提举宫闲差。同年八月,年已六十的刘克庄,令赴行在奏事,以母老乞归,理宗不许,在宋理宗赞其“文名久着,史学尤精。”之后,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崇政殿说书,不久又暂兼中书舍人。一身兼五职,跻身于朝廷显要,成为朝中重要的命官。不久,刘克庄的诗人性格又重蹈覆辙,再次陷入朝权之争中,参与奏请罢免宰相史嵩之,再次给皇帝出了个难题。于是又是一纸诏书,让年已六十的刘克庄再到基层挂职。

      宋淳佑七年(1247)二月,刘克庄出任过漳州知州、提举宫观闲差、宗正少卿、福建提刑等职务,走马灯似地变换领导岗位,工作时间似乎都在上任的路途上。宋淳佑十一年(1251)初,刘克庄起复回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十月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等职再次跻身于朝廷显要的位置。然而还不到一年时间,又因为诗人的直言不讳和高谈阔论,得罪了包括皇帝、宰相、各部尚书等在内的君臣。于是只能再次以宫观回家闲居,这一走已经66岁的刘克庄又在家偷闲八年时间。

      景定元年(1260),刘克庄年七十四,其时贾似道还朝为相。六月,诏令刘克庄赴京复职,除秘书监,道除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十一月,除兵部侍郎,直学士院。景定三年(1262),刘克庄权工部尚书兼侍讲,屡为理宗器重。度宗咸淳元年(1265),刘克庄年七十九,郊恩进封刘克庄莆田县开国伯。咸淳四年(1268),刘克庄年八十二,度宗御笔亲批:“刘克庄谢事先朝,年事俱高,特除龙图阁学士,仍旧致仕。”

      回眸刘克庄的一生,他在政治道路上的跌宕起伏完全源于其诗人的性格与命运。也是这样的屡屡受挫的仕途,颠沛流离的经历,才能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厚的创作源泉;才能极其自然地传承了杜甫的人民性和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陌上行人甲在身,闺中少妇泪痕新。边城柳色连天碧,何必家山始在春?”(《赠防江卒》)既同情征夫思妇的离别之痛,又勉励战士忠于职守、以国为家。又如:“诗人安得有春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戊辰即事》),是对辱国偷安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八十吟十绝》),是刘克庄诗作秉承的现实主义脉络。而面对南宋后期,丧权辱国的朝廷,奸臣弄权的政治,民不聊生的社会,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作,吐露出拳拳的爱国激情。迸发出与陆游、辛弃疾一脉相承的豪放派词风。难怪乎后人赞道:“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于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文学史上也有“辛刘”之美称。

      刘克庄一生,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几乎贯穿于南宋中后期。他年轻时,像辛弃疾、陆游一样,关注现实,热爱祖国。他一生跌宕起伏,成就彪炳史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打击,仍不改初衷,心忧国事,敢于直面现实,敢于鞭笞邪恶,有着老杜情怀。他非科班出身,为官却仕宦显达,官至尚书,颇有政绩,为人清廉,受人敬仰。作为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学者、文学家。他才华横溢,一生着述甚丰。作品体裁丰富,题材广泛。诗作质朴清新,词作更胜其诗,豪放雄浑。无怪乎真德秀能以“学贯古书,文追骚雅”赞之,宋理宗能以 “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赞之。后世人更以“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一代文宗。”等称号誉之。总之,刘克庄在中国文学史上,必定是影响深远、历久弥新。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