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仙游宋姓:“荔园”芳香飘万里

    仙游宋姓:“荔园”芳香飘万里

    1.jpg 

     宋店重修的净慈寺也凝聚宗亲心血

      宋氏为莆田望族,自入莆始祖宋骈至今,千余年来,子孙繁衍,遍布海内外,人才辈出,贡献卓著。据统计,当下,宋氏在我县共有300多人,主要集中在赖店镇象岭村宋店自然村。宋氏在我县的堂号大多为“荔园”。

      关于莆田宋氏,不得不提“宋家香”。“宋家香”位于莆田市区英龙街原宋氏宗祠遗址中,是一棵植于唐天宝年间,距今已1200多年的古荔树,是世间罕见的高龄果树。据蔡襄所作《荔枝谱》记载:“宋公荔支,树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可以推算出树龄。

      “宋家香”不仅因年代悠久、树龄古老而著名,而且其果实品质优异,扬名千年。除此之外,它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据宋氏族谱记载,宋璟公三世孙宋易,娶妻王氏。王氏后随孙宋骈入闽,寓居莆田,公有丹荔一株,在屋后畔,时黄巢乱兵过,欲斧而薪之,王氏妣抱树而泣,誓与俱死。巢兵义之呼:“义妇不可惧!”遂偃兵而退。后蔡襄著荔枝谱,所谓宋家香是也,称品中第一,后荔枝核各有三斧痕。

      记者采访到的仙游宋氏后人也都知晓“宋家香”的故事。据了解,“宋家香”还漂洋过海出国,其“子孙”在国外植根,扬名海外。

      纵观莆仙宋氏古往今来,一个“香”字贯穿其中。古时的仙游宋氏的“香”缘于一家店,一家供过往行人休憩喝茶、吃点心的店。这家店就是后来作为地名的“宋店”,被赖店镇象岭村宋店宋氏子孙铭记于心。

      “一条大路,一家小店。”今年71岁的宋天飞脱口而出这句话,向记者们说起了赖店镇象岭村宋店宋氏子孙祖祖辈辈流传的故事。

      宋天飞在宋店村口的探花府指着不远处的山说,就在那座山里至今还保留着上千被磨得光滑的石阶,以前枫亭、郊尾、泉州人南边一带要去县城,都是要走那些石阶经过宋店才行,宋店因此成了交通要道。

      “走路、用马载货、挑海产去卖都要从这边走过。”宋天飞说,他的祖先就在村子里开了家店,卖茶水、卖点心,用香甜的茶水、点心迎四方来客,“以前见过这家店,后来因为要修路拆掉了”。

      “因为这家店,我们村就叫宋店。”今年73岁的宋店村民宋玉堂说,这些都是听上一辈人说的,历来都是这样流传,一代传一代,宋氏子孙都知道。

      而今,宋店虽然不再是昔日繁华的交通要道,但是宋氏子孙仍延续着祖上流传下来的精神,大部分人以经营饮食店为生,辛勤耕耘生活点滴,互帮互助,把各自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把家乡的美食飘香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去。

      采访当天,正好赶上宋金勇从广东回来监工装修自家房子,原本房子都是交代给他哥哥宋金新监工。在外开了十几年扁食店的宋金勇这次只有他一人回来,家人都在广东看店。他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子承父业,同他一起开扁食店。

      宋金新的儿子在宋金勇扁食店附近也开了家扁食店。宋金新告诉记者,他儿子就是宋金勇介绍出去的,先是在宋金勇店里学手艺,学成后才自己出去开店。“现在开店成本比以前高很多,开一家店要30万左右,主要是转让费贵。所以,一般都是先在亲戚开的店里学几个月,再出去开店,学好手艺,减少风险,稳扎稳打”。

      像宋金新和宋金勇这样兄弟“帮带”的,在宋店很常见。宋店有20多户人家在外从事饮食生意,做莆仙扁食、面条、饺子皮等等,北京、天津、广东等地都有赖店镇宋氏的身影。宋金新说,生意都做得挺好,一般都会盈利,能坚持一两年就很稳定了,做不好的二三个月就得撤店。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饮食生意都做得挺好时,宋金新说,“手艺比较好,做的扁食、面条比较好吃,又具有地方特色。”最重要的想必还是那“帮带”出来的“好手艺”。

      宋姓图腾

    2.jpg

      宋氏图腾是宋姓以其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晷天”命名族称的。图腾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脐”,“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历度。由于宋姓之先为商,商又因是玄鸟所生,故图腾上方两侧为象形玄鸟。宋氏族徽以古老的宋氏图腾作为设计蓝本,意在报本追远,与时俱进。

      寻根问祖

      宋名相宋璟之后

      宋姓源出自子姓,以国名命氏,其始祖为微子启。此外,少数民族也有宋姓。五代时辰州蛮酋、西夏人有宋姓;明代锡元人伯奇特兆尔姓宋;清代贵阳府土司有宋氏;清满洲八旗嵩佳氏后改为宋氏;满、朝鲜、彝、苗、回、蒙古、藏、土家和台湾土著民族均有宋姓。

      宋氏入闽始于唐朝。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平乱,有河南人宋用随往,任府兵队正,后在漳州安家落户。莆田宋氏的繁衍发展,始于唐名相宋璟后裔宋骈,自河南固始伺奉祖父宋易、祖母王氏及父亲宋达入闽仕官。

      莆田宋氏世居城厢区双池巷,后来部分族人迁出,分布在其他县区、乡镇,我县赖店镇象岭村宋氏就是由此而来,但是迁出的具体年月尚无从考证。

      家风家训

      宋氏家训

      一、祭祖之日,举仁教之心,咸集祭之,不忘本。

      二、和睦相处,富帮贫,贫不嫉富,团结友爱

      三、族谱启用起,按世系遵班取名,不准任意混淆世系。

      四、同族最好不通婚,加强宗族观念。

      五、虚心学习,热爱祖国,热爱劳动,遵纪守法。

      六、对人和气,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不卑不亢。

      七、居官清正,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留名千古。

      八、族人友好相处,保持统一,反对分裂。

      九、宗族老幼及同辈都应互相尊重,不准对骂取乐。

      十、吾族规定,父慈子孝,兄宽弟忍,负孝敬之道,弟敬兄。

      传家之宝

      探花府传承礼俗

    3.jpg

      探花府是外迁宋氏的象征之一

      在赖店镇象岭村宋店自然村,有一座古老的宫庙名“探花府”。府中供奉的田公元帅,是宋姓从莆田传至仙游的一大象征,也成为两地宋姓宗亲密切联系的纽带之一。

      关于这座探花府的建设时间、建设原因、建设人等背景资料都已经丢失。据老人宋玉同介绍,这座探花府大约建于清朝时期,1980年宗亲们出钱出力将原本只有七八十平方米大的探花府进行装修和扩建,如今除了府前大埕,仅建筑面积就有150平方米左右。

      老人们告诉记者,在莆田六城门也有一座当地宋姓宗亲所建的探花府,因为最早建起族人称其为“头亭”,宋姓人迁出定居后都会按照礼俗在当地建立其他的探花府,同样供奉田公元帅。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是田公元帅生日,仙游宋姓都会组织上百族人到六城门头亭上香、接香,与全市宋姓子孙一同完成这一祖宗留下的习俗。

      除了四月十八,每年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佳节,当地所有的宋姓人家都会准备供品到此祭拜,老人、孩子聚在探花府门口聊家常、嬉闹玩耍,热闹非凡。

      “这一礼俗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今后也会一直传承下去。”宋玉同说,这不仅是一种礼俗、信仰,已经成为密切宗亲的重要方式。

      采访手记

      交通改变生活

      交通是城市的大动脉,也是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赖店镇象岭村宋店自然村曾经是县里的交通要道,如今却在全县四通八达的水泥道路网“冲击”中,日渐荒凉。

      年过七旬的宋玉同指了指门口的那条路说,民国前,这条路是仙游通往枫亭、泉州的重要通道,挑担、马车常常路过这里,在村口还有一家驿站供过往的路人休息,宋店自然村也因此得名,村民在家就可以谋生存。现在,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道路不断扩宽改造,原先的这条路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村民也都渐渐外出讨生活,交通工具也从马车变成现在的汽车、动车。

      交通是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在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取水,尽量沿河生活,水上交通就成为最早产生的运输方式。如今,交通环境和交通工具如同毛细血管般关系着我们的生活,推送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各行各业的兴起。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给生活带来了莫大的便利。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里的轮船,天空中的飞机,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火箭和宇宙飞船的发明,使人类探索另一个星球的理想成为了现实。

      凡人优品

      祖辈食杂店  开着也是养老

      在赖店镇象岭村村口的食杂店里,记者看到,虽然前来购买生活用品的顾客三三两两略显稀少,但是货架上依然整齐地摆放着种类齐全的生活必需品。

      店铺老板宋天飞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人需要生活必需品大都前往镇上较大的超市购买,因此现在的生意不容乐观,一天下来也赚不到什么钱,只有几十元的收入。

      谈及为何将小店经营下去时,宋天飞说,这家店是他父亲开的,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没有这么多选择,要求也比较少,因此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都从这里购买。每天早上,父亲都要起个大早,徒步走四五公里到镇上商铺批发一些烟、酒以及柴米油盐等用品放在店里销售。后来,他就接过父亲的摊子干了下来,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四十年。

      “今年我也已经71岁了,很多时候心里也盘算着把小店关闭,安静的享享清福。”宋天飞说,但是,村里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所需的用品大都他这里购买,现在比以前方便多,商家大都送货上门,每每想到方便村里的老人,他就打消关店的年头,就一直把小店经营下去。

      如今,这家食杂店不仅成为当地人购买用品的场所,也成为村里的消息中转站。每逢镇里需要测评综治等问卷调查,都会把宣传材料放在这家小店里。宋天飞说,因为小店常常有人聚集聊天,所以他每天的生活也变得很充实满足,“也许这也是养老的另外一种方式”。

      族里有弱者  大家一起助力

      在赖店镇象岭村,宋姓老厝中住着83岁的宋九恩。因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义务人被村里列为“五保户”。

      宋九恩早年因病落得终身失明,这也导致他一直未成家立业,都是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虽然被列入“五保户”,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上个世纪的某些年里,宋九恩领取到的补助还比较少,有时甚至分文未收。

      这时候,来自生产队的帮助让他挺过了艰难的时期。整个生产队几乎都是宋姓族人,大家从不会因为他没有劳动能力而亏待了他,反而每年都从公粮里面匀出三担,供他生活。后来生产队没有公粮了,大家就想着从公家的资金里每年分500元给他。前几年,公家的果树林卖出后,获得了3万多元的收益,大家决定一次性给宋九恩2万元。

      2000年以来,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渠道被调整,主要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宋九恩的供养费用也随之提高。如今,行动不便的他将部分资金交给外甥傅顺坤,目前日常饮食生活有了保障。  今报记者   刘燕钦  黄剑普  陈慧贞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