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厦大学子来莆寻访莆仙戏文化

    厦大学子来莆寻访莆仙戏文化

      溯源寻流——寻访莆田艺术学校

    1.jpg

      婉转吟唱,曲调悠扬,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在京剧之外,莆仙戏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独放光彩。为了了解莆仙戏,我们从厦门来到莆田——莆仙戏的故乡,进行社会实践,亲身感受莆仙戏的魅力。

      莆田市艺术学校,作为莆田市莆仙戏文化生态“一所一院一校”之一,是当地莆仙戏传承的基石。炎炎夏日,我们慕名而来。

      在学校,我们有幸采访了在表演系任教的国家三级演员——陈兆宾老师。老师从学校招生、教学资源、政府政策等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介绍。

      陈老师告诉我们,莆仙戏作为一个古老的戏种,在兴化大地上,有一百多个剧团,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方言的局限性,莆仙戏的影响范围只局限在莆田及其周边的一些城镇。莆仙戏面临的另外一个大问题是传承,随着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日渐减少,年轻一辈的观众正在流失。为了保护这种流传了近千年的独特的戏曲形式,在戏剧的传承方面,学校和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在政府的支持下,莆田艺术学校的学生学费全免,在学校接受封闭式管理和高标准的训练,他们每天从5:50开始基本功的训练,一直到晚上9:30才结束。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无不为之后的演出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在知识传授方面,学校聘请大量的退休艺术家前来授学,努力地让学生掌握每个动作、声调的精髓,致力让莆仙戏的技艺得到完整的保留。而且,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莆田艺术学校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中,即将投入使用,到时学生的规模将达到600人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莆田当地对戏曲人才的大量需求为莆仙戏的传承者们提供了极好的就业前景,莆田艺术学校的毕业生们在莆田各个或大或小的剧团中将自己的所学所闻带给所有喜欢莆仙戏的观众。

      几十年如一日的唱腔声声,走出了一位位莆仙戏台上的中流砥柱,传统文化的传承,唯心,唯勤,风景秀美的杨梅山南麓,莆仙戏的传承者在日日夜夜的辛勤中等待发光。

      戏的艺术——与莆田市艺术研究所的黄老师的交谈

      “莆仙戏,归根到底还是艺术。”莆田市艺术研究所的黄老师如是说。艺术是什么?“雅俗共赏”、“艺术来源于生活”。不管是乡间还是剧院,戏的艺术都是从生活中提炼,从历史中传承,从文化中创新。

      兴化大地,戏影重重。乡间戏台上,唱莆仙戏——婚丧嫁娶,学子高中,宗教活动。莆仙大剧院里,唱莆仙戏——锣鼓开场,衣着鲜艳,一颦一笑皆是风采。这两种场合的戏,前者偏于生活,为了生活中的一些事,为了观众的喜好,会使原有的细节粗糙化,没有那么严谨。后者就是从专业的角度,严谨认真地推敲每个细节,显得更细腻。

      在交谈中,黄老师提到了“薪火相传”的活动——老演员与年轻演员同台唱戏,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念词,但是年轻演员的演绎总会让人感觉缺了一些东西。那缺什么?“对技艺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

      而这些理解、这些生活的体验,源于专注。这使我们想起了采访过的艺术学校陈老师,他说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们也不允许带手机,原因就是“从事戏曲需要专注”。正是专注,戏才会精细,才会动人,才会长存,经得住历史的推敲。

      我们还有幸拜访了正在排练戏曲节目的剧团。在排练室里,墙壁上写着熟悉的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正是对表演者的真实描写。排练开始后,锣鼓、大提琴、扬琴、二胡......各种乐器合奏出悠扬的曲调。我们更是被表演者的演绎吸引住了目光,脚步轻快,手指轻捏,表现出女性的文雅与温柔。

      在我们采访黄老师时,自我介绍说是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的学生。他笑着问我们,既然不是人文学院的学生,为什么会对莆仙戏感兴趣?我们回答说想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两天的实践中,我们实地考察了莆仙戏的方方面面,从政府的政策保护,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到研究所的维护翻新,力求全面细致地了解了莆仙戏的情况。但今天,我们更多的认识到了戏曲本身——唱腔、服饰、身段科介,这些是莆仙戏的明显特质,在经过一代一代艺术家的打磨、思索,被赋予了莆仙戏更深的文化内涵和演绎精神。

      传统戏曲,不仅需要老艺术家们投入心血,更需要年轻演员们来将其发扬光大。作为年轻的一代,传统文化中需要我们了解,深入探索的还有很多很多。

      以戏为痴,以戏为迷——与莆仙戏迷协会三位老师谈话有感

    2.jpg

      莆仙戏,以其精致的表演艺术,独特的文化魅力,韵味十足的方言,在兴化大地上生根发芽、传播推广,不仅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莆仙戏传承者们以戏为业,以戏为生,还吸引了这么一群人,他们以戏为痴,以戏为迷,我们总爱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戏迷”。

      童年的时候,看戏很有趣。在他们的记忆里,那时候,戏很多。在乡村里,几个人,一个舞台稀奇的戏服,不一样的表演方式,很少听到的音乐旋律,就这样,他们可以做上几天几夜的戏。哪里有莆仙戏的地方,哪里就很热闹,那时他们虽然很听不懂,但是,因为热闹,他们就很喜欢往那里串。正是因为这样,莆仙戏三个字一点一点地被带进了他们的脑海里。莆仙戏就开始和他们结缘。

      长大后,懂戏是选择。如果说和莆仙戏的遇见是缘分的开始,那么懂戏便是缘分的延续。莆仙戏不普通,也不高大上,它源于生活,但是它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喜怒哀乐,是内心的活动,但也可以用动作,用曲牌去诠释。爱戏的他们,不想做一个看热闹的人,所以选择去懂戏。没有高大上的组织,也没有很厉害的组织者,就一个简单的QQ群或者微信群,不管是你来自哪,只要你爱戏,都可在群里畅聊你对戏的看法。因为有莆仙戏,他们有个共同的爱好,一起了解戏的历史,一起看戏,一起品戏,一起学戏。戏,给他们精神的富足,生活上的乐趣。正如他们所说,提起戏,就有使不完的劲,很精神。莆仙戏的方言,让他们感到亲切,那唱腔,那韵味,每每看完一场戏,这方言总是能深深得印在脑海里。莆仙戏的文化,因为了解,所以戏总是能带动他们对生活的体会。正是戏的魅力,所以他们选择去懂戏。

      如果只是惊艳,如果只是限于才华,那么他们就仅仅是“追星一族”,追寻文化的脚步,充实自己。他们有点不一样,他们以戏为痴,以戏为迷,面对如今莆仙戏的现状,他们就会忧心,不想看着自己热爱的它消失,想做自己能做的事去保护它。开公益讲座,厚实观众的莆仙戏素养;邀请老艺术家表演,探讨戏剧传承;自发地去寻找老旧的戏剧,尝试着修复。

      这一次的莆田之旅,我们很幸运地采访到了莆仙戏迷协会的三位资深戏迷老师,并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招待。老师们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他们最爱的莆仙戏侃侃而谈,一字一句都提高着我们对传统戏曲的认识。从传统戏曲的历史渊源到当今的传承现状,听老师们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叙述远比看网络百科的资料来得形象易懂得多,与三位老师的交谈虽然只有短短一个上午,却让我们收获颇丰,也让我们对中华传统戏曲的传承更有信心。

      一种戏曲文化得以长存,不仅需要从艺者的薪火相传、精益求精,也同样需要像三位老师这样的一批人——戏迷,因为缘分,他们与莆仙戏相遇,因为热爱,他们以莆仙戏为痴,以莆仙戏为迷,愿意为保护莆仙戏尽绵薄之力。

      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闽音闽韵实践队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