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走后门”的典故起源于宰相蔡京

    “走后门”的典故起源于宰相蔡京

      □林青松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县人。北宋末徽宗时任宰相,被国家正史《宋史》列入“奸臣传”。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八大奸臣”之一、“六贼”之首。蔡京恶毒攻击忠良的文臣武将等多达309人。此举出于当时(宋时)的社会舆论,钦宗皇帝把蔡京放逐赴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蔡京是北宋国家灭亡的主要责任者之一,这是无法否定的历史史实。由于蔡京专门陷害忠良之臣,因此后人对蔡京的评价是“为人奸佞,品行低劣。”

      宰相王安石变法在司马光、苏东坡等众多旧臣的极力反对之下,变法终于失败了。蔡京执大政后,以恢复王安石的新法为名,力排异己,将反对“新法”的元祐旧臣“贬、窜、死、徙殆尽。”

      蔡京把司马光、苏东坡等309人列为“奸党”,并刻立《元祐党籍碑》。查《元祐党籍碑》拓片,司马光的刻记是:“文臣,曾任宰臣执政官司马光。”(此类里共列27人,第1人是刻司马光)。苏轼的刻记是:“曾任待制以上官苏轼。”(此类里共列49人,第1人是刻苏轼即苏东坡)。

      可证:蔡京对司马光、苏东坡二人是心怀刻骨仇恨,痛心疾首。蔡京极力贬谪元祐间的旧臣,引起朝廷内外的极大不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一次朝廷设宴邀请有关官员,边吃喝,边看戏,朝廷里的艺人为了顺应蔡京厌恶“元祐旧臣”的心理,特地编演一场戏,从表面上看是贬低了元祐旧臣,表现出蔡京权力巨大,执政“威严”。但实际上是讽刺蔡京的剧情:一人扮演大官(隐指蔡京)在判要事,一人扮演比丘(和尚)要离开汴京(河南开封)外出旅游,那大官查看戒牒,上面记有“元祐……”,大官即令此和尚还俗;另一个扮演道士,他的度牒遗失,请求大官补发,那大官问道士:“你是哪年出家的?”道士答道:“元祐……”,话音未落,那大官即下令人将道士的道服剥掉,逼迫道士还俗。总而言之,凡是涉及“元祐”的人或事,那大官是决不会放过他(它)们的。斯时一扮演下属的官吏向那大官跪拜行礼后,轻步走到大官面前,嘴巴接近大官的耳朵低声问道:“……今年国库发放下的一千贯俸钱(旧时官吏的薪水),钱上的钱文都是‘元祐通宝’该怎么办?”。大官一清二楚,宋哲宗时的元祐年间(1086-1094)铸“元祐通宝”,一种版别是小平钱(一枚只当一枚用)、折二钱(一枚当二枚小平钱用)它们的钱文均是篆书,是宰相、历史学家司马光所写(图1所示为折二钱。小平钱与折二钱图案相同,略小)。“元祐通宝”另一种版别是小平钱、书画家苏轼(苏东坡)所写(图2)。

      大官对司马光、苏东坡二人反对“新法”本来就怀恨在心,加上“元祐通宝”钱文篆书、行书又分别是此二个“冤家”所写的。大官突然低着头小声独白:“虽然自己厌恶元祐旧臣,但元祐通宝俸钱如果不领取的话,那要吃西北风,不得不领取,非领取不可。”独白完,面带羞涩地思虑了片刻后,对下官交头接耳答道:“那唯有的办法只好走后门,从后门将‘元祐通宝’钱搬进来吧!”。这就是“走后门”典故的由来。蔡京创造了一个贬义词——“走后门”。

      收词375000多个的《汉语大词典》“走后门”一词的解释是:“比喻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而是通过内部关系达到某种目的。”

      “走后门”是社会腐败的显著表现,“走后门”是破坏社会主义的良好风气,务必要消灭“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只要如此,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等,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具有权威性。假如通过“关系网”你去走后门,我也去走后门,他(她)也去走后门,那么,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不是成了一纸空文吗?公民不遵守国家法律、规章制度,这个国家能顺利发展、能富强吗?找关系网去“走后门”的同志,你为了达到自己或家庭的某种目的或好处,千方百计通过层层关系网找领导干部“走后门”,实际上就等于故意给有权力的领导干部创造违反国家政策的条件,创造犯错误、甚至犯罪的条件。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是很短暂的,做人何必去“走后门”呢?最后一句话:还是不“走后门”最爽心!

    1.jpg

      图1

    2.jpg

      图2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