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募役法施行与莆田城变化

    募役法施行与莆田城变化

      □林劲松

      莆田置县虽历史悠久,但是直到宋初,她仍是县级,隶属于他郡。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由于赋税徭役十分繁重,人民不堪重负,仙游县百丈镇爆发了由林居裔领导的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参加起义的农民有万余人,以游洋山区为根据地。林居裔文武双全,善于用兵。有次,经过精心准备,严格训练之后,林居裔率领起义军从游洋出发,翻山越岭,突然袭击泉州城。据历史记载,起义军到达泉州时,人数倍增,“众十余万攻城,城中兵裁(才)三千,势甚危急”。更可喜的是,起义军的到来鼓舞了泉州城里平民的反抗斗争,他们摩拳擦掌,随时准备配合起义军作战。为此,“监军何承矩、王文宝,欲尽屠其民,维岳挺抗议坚守”。后因转运使杨克让从福州率屯兵赶到泉州,林居裔才指挥起义军撤离泉州,回到了根据地游洋。

      林居裔起义消息传到了东京,宋太宗大为震惊,坐立不安。太平兴国四年,他先是派大军围攻游洋,政府军不堪一击,大败而逃;接着,只好遣人前去招安,好言好语相劝,“谕以不死”,林居裔“遂率众降”。次年,建兴化军,以游洋为军治。与此同时,置兴化县,为兴化军首县,以林居裔的住宅为县署。兴化军下辖三县--兴化、莆田、仙游。八年,迁军治于莆田。从此以后,莆田升为郡级,与泉州等郡平起平坐。元皇庆二年(1313年)迁兴化县治于广业里湘溪村,俗称新县。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撤消兴化县,其地划分为二,分别归属莆仙两县。

      段鹏是第一任兴化知军。太平兴国五年(980),由知兴化县事加著作佐郎,升兴化知军。弘治《兴化府志》说他下车教民以礼乐,导民以忠信,民化之。虽临郡亦感慕兴起。八年,转运使杨克让以游洋转输不便,请移治莆田县,从之。创始之初,庶务繁多,鹏独从容整暇,往往于农隙借助民力以为之。以都巡检廨为军治;建崇楼于军治之前,以鸣鼓角;迁都巡检廨于子城之西,以便巡警;建都监于军治之东,以提举兵马公事。鹏虽劳于使民,而民不怨。后世论创始者称段知军云。弘治志对段鹏的评价是:“以礼乐忠信教民,此孔门作用。鹏学未有所考,意者其读《儒行篇》而有得耶?太宗建军曰兴化军,而以鹏领之,得其人矣。”

      一般地说,有郡就有城,郡治城池少不了。但是莆田置县四百多年,到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迁军治于莆田,转运使杨克让才初筑子城,以护官廨,周长二里三百十一步,拓土垣以环民居,版筑草创,上覆以茅而已。

      究其原因,是因为莆田城内外道路旧时多凹凸不平,不好治理。段鹏知军带头爱惜民力,仅利用农闲时首先搞些基本建设,因陋就简,保持艰苦奋斗作风,以减轻人民群众的劳役负担。或者说,旧时劳役制度制约了莆田城的发展。即使她是郡城,但是施工时却要区分轻重缓急,把城池设施暂时放在一边,以免影响农业生产。

      熙宁四年(1071)募役法(免役法)施行以后,就不一样了。它规定,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这些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为雇佣专业人员经费。这样做,既没有影响各行各业正常活动,也没有增加人民负担,按等第出钱就可以了。募人服役,可以提高服役者质量,政府也有了管理冶金、兵器生产、造船、建筑等业的主动权。所以,募役法的实行,实际上是又一次社会大分工,许多优秀人才及其创造发明,正是在这次社会分工中涌现出来的。对于生产者,特别是大生产者来说,募役法的实行,有助于稳定各行各业技术骨干力量,确保优势地位。

      其结果,莆田城有了新的气息。一是熙宁、元丰两座浮桥在郊外出现了。到了后来,二者都有了升级版,变成了石桥梁。熙宁桥即阔口桥。在这里,商业曾经繁荣昌盛,人们用“帆樯如林,商贾辐辏”八个字来形容。那真是财源广进,各地金银财宝滚滚来。

      熙宁桥是这样,元丰桥呢?弘治志说:“元丰桥,在迎仙门外五里许,一名上杭桥。宋志云,旧为温泉渡,后为浮梁以济。盖浮梁造于元丰,故以‘元丰’名也。其曰‘上杭’者,杭与航同。昔此地海航所聚,故以名地,而桥因以名也。”这就是说,温泉渡一带,也曾经风光一时,各地海船停泊多,是个大市场。各地海船从木兰溪出海口进入,可以直达温泉渡,购买兴化特产。为了方便本地商人与各地客商的贸易往来,元丰桥应运而生。

      或者说,王安石变法后,由于商业得到扶植,农工商并重,兴化军迎来了经济繁荣新时期。这是莆田升级为郡城后最值得高兴的变化。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莆田的经济实力令人吃惊!道理很清楚,那么多海商围着莆田转,无非是一则兴化军三县购买力强,二则物产丰富,美食多。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具有战略性意义。

      与此同时说明,莆田城里父母官称职,他们不是太皇太后的跟屁虫,盲目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是在贯彻执行宋神宗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上,有成绩。

      其二是宣和三年(1121年),莆田终于有了城池设施。始筑城高一丈五尺,基厚半之,覆以砖瓦,周迥七里八十三步。引北涧水为濠,广一丈,深六尺绕城而达到东南,与西南沟堑合。有城门五座,东曰望海,西曰肃清,南曰望仙,北曰望京,东北曰宁真。究其原因,莆田富了,城市人口规模壮大了,防海寇之心多了。没有城池设施,就难以御敌。人家一旦突然袭击,就可能全军覆没,所有金银财宝会一下子丢得干干净净。

      绍定元年(1228年)汀、邵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南下各州县。莆田城墙久无修缮,四周破败,失去防御能力,城内富家窭人,听闻起义军南下,“咸欲溃去”。那时是王克恭任知军,直秘阁陈宓家居在莆,提出了重新修建莆田城的建议,受到了采纳。王克恭积极筹集资金,废寺庙捐不济钱数万,以助其费用。但他不久却病亡,死于任上。接着,继承者赵通判又卒。曾用虎上任后,锐意继往开来,把城池建设好。他亲自考察地形,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加高,与绍定三年春动工,至次年冬完工。新建成的莆田城周长七里有零(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为八里九十八丈八尺),建五门,上立楼橹,巨丽突兀,既完且固,于是邦人始有生意。筑城的第二年,乃下令蠲夏税一年,而以撙节赢余代民纳税,以酬其劳。建平籴仓,出楮帑万六十缗以为籴本,而益之以废寺之谷,时其出入,使谷价常平。又建三步泄,溉田千顷。修太平废陂,民号之曰“曾公陂”。凡捕盗必竟蹊队,而豪右害民者必弹压之。自奉清苦,凡人情赠送,土木游观,皆屏不用。莆人感之,为立生祠。

      凡此种种说明,宋代莆田城的变化与募役法的施行息息相关。虽然它曾经遭到反对,甚至还被人一度废除,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它却是又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助产婆。1043年庆历新政“厚农桑”以后,农业得到重视,出现了兴修水利的热潮,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有了发展。但是,古老的劳役制度却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适应新时期国防建设的需要,所以,国家出台新制度,终于促进了这次社会大分工。例如,农业,有茶农、果农、粮农、菜农等,各有各的特色。今天的公路局便是从宋代的建桥修路专业队逐渐发展来的。所以,募役法称得上是又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助产婆。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