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仙游温姓:“太原”傲骨闪红光

    仙游温姓:“太原”傲骨闪红光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温氏宗祠是中共福建省委旧址

      在我县,温氏族人主要集中分布在石苍乡高阳村、游洋镇五星村、大济镇西南村和榜头镇卢半自然村等地。温氏入闽始祖温子玉同时也是入仙始祖。温子玉是宋朝时期著名地师(风水师),因时逢乱世,政治动荡、战争不断,北宋哲宗赵煦元祐绍圣间,温子玉从江西赣州崆峒山数度来闽,查勘吉地,后又返乡携妻带子来到石苍高阳,定居开族于此,堂号“太原”。而分布我县各地的温氏族人大多都是由高阳温氏开枝散叶而出。

      追寻温氏一族的历史足迹,可谓人才辈出,一位位先贤们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东晋名将温峤,生于动荡年代,历三朝帝王,平王敦、苏峻两次叛乱,内涉中枢、外任方镇,为东晋王朝的创立和巩固,立下丰功伟绩;唐初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辅佐李渊开创李唐盛世,更是成为千古美谈。而在文学领域,温氏族人更是在历史上留下过一笔笔骄人的浓墨。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温子升,“北地三才”之一,梁武帝曾感慨其文笔“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温庭筠,其诗作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石苍乡高阳村,清一色的温姓人家,村后有一座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温氏宗祠,藏身于山林中,古色古香的建筑虽略显破败,但木构件精美的雕刻仍栩栩如生。祠堂前,一块刻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的青石碑格外惹人眼球。据高阳村老人温兆孝介绍,1943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人员到达石苍乡高阳村后,在当地村民的支持下,搭起了简易竹房,作为省委机关的办公室、宿舍、厨房和会议厅等,此地也就成了当时的福建省委机关临时驻地,很多革命工作在此进行。

      从温兆校的口中,记者仿佛看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温氏族人们用鲜血谱写出的一首首壮烈的革命诗篇。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福建省委机关设在闽北,后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闽北省委机关的围攻,省委活动中心南迁闽中,红军在仙游期间,由温氏族人温学通、温成才带路,将闽中司令部迁设在高阳,温氏祠堂后的石洞以及高阳村的土楼里,都曾经是革命先驱们的临时居所。在此期间,高阳、五星等附近村落有数百名温姓青壮年参加了地下革命活动,纷纷变身地下党员、游击队员、交通员、联络员、街头户等,开展地下党通讯、搭建草棚、采购征集货物粮食、背送药物等革命工作。

      革命期间,时局紧张,人民生活困苦,红军曾一度缺粮严重,革命工作难以为继。有村民温兆阜、温成法、温成才等人将山货拿到附近县市换取大米粮食,为红军送粮充饥;又有温学通、温步云等人与地下党一起出谋划策,智取莆田涵江交通银行钞票,为地下党开展革命工作渡过经济难关。国民党当局得知后,极端仇视高阳人民,当即派军队搜山清乡,温兆阜、温大仁等10多名革命民众被抓捕,受拷打供、老虎凳、香火炙等严刑逼供。但他们个个咬紧牙关,视死如归,始终没有泄露红军及地下党内情。

      期间,国民党曾派驻特务到高阳村调查红军及地下党的情况,逼迫当时的保长温玉英说出地下党分布及活动情况。温玉英却用自己的头颅做担保,始终没有泄露丝毫内情,而后还挨家挨户做保密工作。

      近年来,温氏族人们还自发集资修缮温氏宗祠,族人们捐资踊跃。“除了传承温氏文化,更希望能把红色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温兆校说道。

      温氏图腾

    点击查看原图

      【释义】温,从水昷声。古温地,因温泉而得名,在今河南温县。

      【起源】出自姬姓黄帝的后裔,以国名为姓。其远祖先是黄帝,近祖先是颛顼,受姓祖先为己平(温平)。陆终长子昆吾的裔孙忿生,西周初任司寇,受封建立苏国,都温(今河南温县),故苏亦称温。公元前650年,温国为狄所灭,国君温子逃到卫国,子孙以国为氏称,为温氏。

      寻根问祖

      温姓:源起河南 旺在山西

      关于温姓之源,过去有不同的版本及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说”和“多源说”。“三源说”主张温姓有三个源头:一是出自己姓,为颛瑞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国后以国为氏。二是颛顼高阳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苏国之后,源于苏国己姓。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出自公孙或子姓黄帝的后裔,以国名为姓。其远祖先是黄帝,近祖先是颛顼,受姓祖先为己平(温平)。温姓的起源于今河南温县西南,形成宗族、望族的是西汉的并州祁(今山西祁县),堂号为“太原”。

      据传,高阳温姓始祖子玉公之父斌隆公世居江西赣州赣县崆峒山山下,地名龙角井。时有兄弟三人,分为福、禄、寿三房。高阳山始祖是福房,即恭公,别号斌隆,系本和公之长子,乃国子鉴太学。

      因当时世乱,兄弟相议,别井离乡。田园祖业俱交与禄、寿两房管掌。立约字,后子孙回宗之日,其祖遗产业照旧还管。

      于丙辰年正月十九日起程到福建,专心堪舆吉地,在永福二十八都双溪口龙井地方。故奠居兴化高阳山,祖厝船厝寨,坐戌向辰兼辛乙,系始祖子玉公所肇造,未建祠之前即祭祖于斯。第二十代“文行”大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始兴建宗祠,又曰忠武祠,坐子向午兼癸丁,阖族发祥之地。

      家风家训

      温氏族谱家规“十二条提纲”

      孝父母以报劬劳;和兄弟以敦一本;

      敬尊长以明礼上;亲九族以昭雍睦;

      及时祭以隆孝道;勤蘸扫以社侵占;

      勤耕读以务本业;禁谣匿以修惟薄;

      息忿争以全身命;崇节俭以免饥寒;

      肃子弟以振家风;训妻子以兴家道;

      传家之宝

      三对楹联传宗亲

    点击查看原图

      太原祖殿

      谈到传家宝,高阳温氏宗祠有关人员认为,当地并没有流传下来名贵物品,但从唐朝流传下来的三对楹联,当为温氏族人的传家之宝。

      这三对楹联中有两对挂在高阳村太原祖殿之上,一对由宗祠理事温兆校藏于家中,虽然都是副本,但被视为珍宝。在太原祖殿门口高挂着一对联,上联是“三帝子岂是寻常为赏风流忘弟子”,下联是“大丈夫自然超俗不妨慷慨做丈夫”,走进大殿内,亦有一对楹联,引人注目,其内容为:“天上风流三帝子,人间慷慨大丈夫”。对于联中的三帝子,随行的温姓老人解释道,这指的是唐朝的田公元帅雷海清。相传安史之乱时,乐师雷海清不愿为叛军演奏,英勇就义。唐玄宗封其为田公元帅。温氏祖先子玉公入闽时,曾篮携其信奉的田公元帅神像,供奉祖厝。同时期的宗亲用楹联表达对田公元帅的敬仰之情,悬挂太原祖殿之中,彰显其忠义气节。

      据介绍,文革时期,挂于太原祖殿的楹联几乎被毁,幸好族人将其抄录下来。1991年,太原祖殿重修,人们将重新抄好的楹联挂于大殿。另有一对联内容为:“帝子位居三迹题高阳光万古,相公荣储二声先后濯耀千秋”,温兆校将其抄录在布帛之上,保存于家中,参加宗亲大会时候,他都会把这对联带上,为族人介绍这楹联中故事。

      采访手记

      红色精神永流传

      在仙游温氏的采访中,记者又一次驱车来到石苍乡的高阳村。高阳村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在这里诞生了许多革命英雄,他们为保家卫国,不仅长途跋涉过草地,有些更是壮烈牺牲。在历史这条长河中给我们后辈留下了浩然正气、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无产阶级革命者周文雍曾经说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在如今和平的年代,或许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但是革命精神这股暖流应当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时,全社会掀起学习长征精神的热潮。我们有幸在这样一个特殊庄严的时期来到红色地带,站在高阳村红军楼遗址前,听着老一辈诉说革命的英雄事迹。

      回顾现实,在安定和平的年代,我们遇到的困难或许再无法与长征时期的相比拟,然而我们的意志和信念却也应该如他们坚定。踏足老区村,缅怀先烈遗迹,激励我们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牢固树立坚如磐石、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

      凡人优品

      八旬老人编族谱  书稿重十多公斤

      当天为我们介绍温姓家族历史及其发展状况的是今年80岁高龄的温兆校老人,采访中,温兆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也分享了他多年来收集温氏宗祠资料,编纂温姓族谱经历。

      族谱的编纂,是一桩浩大而纷繁复杂的文字工程。温兆校告诉记者,从宋代温氏入闽以来,迄今900余年,历经沧桑,跨越五个朝代,传至三十三世。其前列祖列宗数以万计,其后裔子孙瓜瓞绵延,星罗棋布于海内外。如今,仅石苍高阳的温氏宗亲,聚居在本省有五个市、十多个县、十多个乡镇、三十多个自然村,户居三千余人,人丁逾万。家族庞大,但是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却只有凤毛麟角,因此,族谱编撰的工作非常艰辛。

      作为石苍高阳温氏宗祠理事会成员之一,温兆校从1997年开始主编高阳温氏族谱,以村为纲、房系为目,走村串户,摸底造册。为了搜集宗亲资料,温兆校曾多次到福州、闽西以及仙游各乡镇走访考证,期间,常常为理顺某一支派瓜葛,澄清某一祖妣姓名等,辗转奔波,反复核实,两年间,温兆校所用的书稿就重达十多公斤。

      石苍乡高阳村地处偏远,记者一行驱车行走两个小时左右,途经永泰梧桐镇,才到达目的地。而在交通欠发达的上世纪90年代,温兆校常常步行往返于福州仙游,回忆当年,老人家虽觉得艰苦,但始终无悔。

      五兄弟照看老父  建孝亲敬老之家

      游洋五星村,有一户温姓人家,今年被评为游洋镇孝亲敬老之家,几十年来,温家五兄弟秉持孝义,精心照顾老父,家庭和睦,父慈子孝,感动乡邻。

      老人家名为陈志存,今年92岁,生有五子,目前和四儿子温志兴一起生活。记者来到他家时,老人家正闲坐在家门口,只见他满头白发,但依然精神矍铄、脸色红润。四儿子温志兴目前就在村附近的做一些零工,一边挣钱养家,一边照看老人。温志兴告诉记者,数年前,母亲去世,随后几个兄弟便轮流把父亲接到身边,方便时时照料。老人目前身体仍硬朗,行动方便,能自行起居。

      “兄弟们都要出去打工挣钱,但是总得有人留在父亲身边端茶送水,照顾饮食起居”, 温志兴表示,虽然和兄弟们约定好轮流照顾父亲,但是孝顺父亲本来就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不分你我,有兄弟在外打工,不方便回家,其他兄弟就承当起照看父亲的义务。他认为,只要老人身体健康,就是整个家庭最大的幸福。

      孝亲敬老是百姓故事会的老话题,但是从来没有过时,这些发生在邻里之间的家常故事,往往就是我们需要的凡人优品。

      今报记者    陈祖强    卓良建   傅斯威    黄剑普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