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仙游方姓:“六桂”交融绵世泽

    仙游方姓:“六桂”交融绵世泽

    点击查看原图

      8月20日,我县方氏宗亲联谊会在榜头镇石艺文化城举行,120多名方氏宗亲集聚一堂,旨在加强宗亲间联系,促进方氏宗亲和谐发展。据了解,从公元前2697年受姓始祖雷公起至今,已有4700多年,方氏本源弘远、流派绵长,枝叶繁茂,英才辈出,仙游方氏主要分布在盖尾镇东井宫村、大济镇蒲峰村、枫亭镇象山村和鲤城街道富洋村等地,经过千百年的和谐发展,仙游方姓均以“六桂”为堂号。

      在大济镇蒲峰村的方氏宗祠内,古厅门联上书为“六桂家声大,河南世泽长”,何谓“六桂”?据《莆仙方氏宗谱》内记载,方琡是唐宣宗大中八年的进士,官都督府长史,正三品官阶,将家从安徽歙县迁回河南固始县,唐末又因战乱再迁往莆田的乌石山,是仙游方氏一世祖。其儿子方殷符官授威王府谘议,是仙游方氏二世祖。殷符公第三子方廷范在唐昭宗大顺二年登进士,历仕福建长溪、古田、长乐三县县令,赠金紫光禄大夫。百姓尊称为“长官”。廷范公后定居于莆田县刺桐巷(后称方巷,今为坊巷)。廷范公六子俱荣登进士,封官受禄。长子仁逸官将仕郎、水部员外郎;次子仁岳大中大夫、秘书省少监、上柱国;三子仁瑞将仕郎、秘书省著作郎;四子仁逊大理寺司直;五子仁载礼部郎中、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六子仁远秘书省正字。世称“金紫方氏六桂”。“六桂方氏”后裔除留居莆仙发展外,现已遍布福建各地。另一说法是五代时期,翁氏乾度公生有六子,为避难携眷归隐莆田竹啸庄,并将六子依次改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公元 960 年,赵匡胤北宋王朝,翁乾度六子于宋初先后中进士,并跻身仕途。当朝六兄弟齐荣,显赫一时,被誉为“六桂联辉”。

      在宋代,仙游虽偏居东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名扬天下。有文献记载,迁入仙游的方姓人,在科举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宋元丰二年时,方公衮、方次皋、方原道、方安道叔侄四人同年登第,特别是方公衮,元丰初以布衣身份上殿奏陈,第二年复登进士,擢诸王宫教授,担任王子的启蒙教师,其事迹至今为当地村民所乐道。在大济镇大济村霞峰自然村内,建有一座少师府。据当地村民方永池介绍,原先少师府有三座四房十八厅,各厅柱用稀有水松(俗名垂银树)支撑,主位墙上还保留着宋朝时期少师方公衮和御史的彩色画像,至今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缅怀先贤孝悌传家秉祖训,激励后昆忠厚出世贻孙谋”,历代先祖的优良家风激励着后世方家人砥砺前行。仙游石雕工艺协会会长方志舜就是其中一个,今年59岁的他是个敢于弄潮的人。1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了解到仙游的七彩仙石,毅然投身到仙游石雕产业中。在他的带动引领下,我县七彩仙石雕刻产业发展渐入佳境,从业人员不断攀升,成为县工艺美术产业里悄然兴起的一个新兴工艺新宠。除了石雕产业以外,方姓人在红木家具产业的力量也悄然发展。在仙游县盖尾镇东井宫村内记者了解到,全村有4500多人,其中方姓有1000多人。走在濑榜公路两旁,古典家私厂、木雕厂30多家,竞相绽放。

      老人们说,在解放战争时期,东井宫西埔自然村属革命老区基点村,大部分青年踊跃参加革命,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村民方元房在剿匪战斗中牺牲,成为后人缅怀的革命烈士。

      仁义礼智传千秋,人文蔚起谱新章。如今的方氏子孙依然恪守着祖辈们至仁至德、大忠大孝的精神,涌现出了如方志舜、方国敢等一波波商界精英,他们秉承祖训,用辛劳长绵世泽。

      方氏图腾

    点击查看原图

      方姓图腾,方姓是燧人氏风姓支。燧人氏始立“番”,辨方正位,故其字上“方”下“人”,即“人方”,其地昆仑山称“方”山,继承者为方夷、方雷氏、防风氏、房氏,并创立方牙、方舟。方初始为天余与相风与人合文,指示上下左右即东南西北。“方”的“、”是树立风向仪“丿”的木杆,“勹”是守候“风向仪”的人。凡单指“方”指人方,冠之风姓,则为“旁”,或作“榜”,是最早称为“帝”的姓氏。公布的榜文就是历法。

      寻根问祖

      方氏为西周功臣后裔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出自方雷氏。据传,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将军,他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最早迁入莆田的方姓祖先为唐时正三品官方琡,方琡将家从安徽歙县迁回河南固始县,唐末又因战乱再迁往莆田的乌石山,达官泉州,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其孙方廷范晚唐时期官居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这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由于科举盛况,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其中惠来县莆裔方氏达17万人。

      “金紫六桂”中的五桂礼部郎中仁载,生三子。三子彬传太湖、墙边,仙游钟山、后塘等地。

      家风家训

      方氏家训

      承祖德长保风范,

      启后贤永传诗篇。

      忠廉信孝衍四海,

      仁义礼智传千秋。

      启一方宝地钟灵毓秀,

      开六桂传芳踵事增华。

      遵宗敬祖至仁至德延万代,

      睦和敦亲大忠大孝传千秋。

      传家之宝

      飘摇少师府  雄风依旧在

    点击查看原图

      霞峰村少师府

      在大济镇霞峰村留存着一座宋代时期的少师府,里面还保存着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御赐的“奉先堂”牌匾。这座府第的主人就是宋代少师方公衮。

      方公衮,字汝补,是宋元丰进士,后擢诸王教授。北宋著名政治家韩琦称其论事确切,主已公忠。他还和方原道、方安道、方次皋叔侄四人同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登第,一时传为佳话。

      “我们以前都有听老人传说,这少师府是个船穴,不管洪水怎么涨,但就是淹没不了这座府第。而且还说晚上睡在府第的床上,就像坐在船上一样,摇摇晃晃的不停摆动。”在少师府,村民向我们介绍祖辈流传的关于这座老房子的神秘传说。少师府原有三座四房十八厅的规模,为土木结构建筑。每个厅的柱子都是用较为稀有的水松(即垂银树)作为材料。奉先堂的主位墙上至今保留着几百年前所作的少师公衮和御史的彩色画像,现在看起来还是给人一种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的感觉。尤其是画像的眼睛,似乎在哪个方位看画像,他们的眼睛都在和你“对视”。

      由于年久失修,又缺乏必要的保护,目前少师府已有些许残破。尽管如此,厅堂梁柱间仍能感受当年府第的恢弘。

      采访手记

      藏在你染色体里的秘密

      方姓采访过程中,榜头镇象山村的方金狮告诉记者一件趣事。

      曾经以鱼鹰捕鱼为生的他,一次在外乡捕鱼时,当地渔民不小心将他的鱼鹰电死了,经民警调解后,要求当地村民赔偿。就在村民支付赔偿款的当天,他突然发现,对方同属六桂后人,原来理直气壮的方金狮闻讯赶紧“落荒而逃”。

      据报道,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传统是父性子传,也就是说,在中国人姓氏中,携带有鲜明的遗传密码,如果依据Y染色体的遗传密码,必能找到人们某些家族史病的基因乃至长寿的奥秘。

      而近期更有一则报道,警方利用犯罪现场提取的身体遗留物,通过染色体检验,初步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姓氏,并最终顺利破案。

      “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看来确是如此。尽管城市生活将姓氏族人间的联系淡化,很多人逐渐漠视姓氏的渊源。但不可否认的是,姓氏不仅仅是悠久文化的载体,更融进了我们的身体里,无形中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更以一种隐蔽而特殊的形式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形成。

      凡人优品

      文武爷孙报效家国

      在盖尾镇东井宫村有一对爷孙名人,一个“舞文弄墨”善书法,一个“舞刀弄剑”报家国。他们就是方正和方元房爷孙二人。

      方正为清朝末年人。据村里人介绍,方正自幼勤学好问,对遇到的问题爱钻研。学习起来,常常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清朝暮年,勤奋苦读的方正,终于迎来了人生的“巅峰”,高中俊士(《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方正不仅在学问上善钻研,取得不小成绩,在书法方面也有所造诣。他的书法题字、作品现于兴化府(现莆仙地区)许多地方,在当时颇负盛名。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在方正家,这句话的后半句可以变成“孙好汉”。虽然方正是个“舞文弄墨”的读书人,但方正的孙子方元房却是个不折不扣“舞刀弄剑”的汉子。1927年出生的方元房,由于所处时期的特殊性,读书认字成了一种奢望。1950年,方元房开始立志报国,毅然参加革命斗争,时任仙游县公安局侦察员。参加了闽中地区的清匪反霸斗争和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斗争。1951年9月15日在当时的仙游县园庄区(现园庄镇)四脚亭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也给后世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

      老革命忆峥嵘岁月

      盖尾镇东井宫村是个革命老区村,全村曾经有五老人员数十人,但现在仍在世的仅剩一人。

      95岁的方庆福现在身体也还硬朗,视力稍弱了一些,但听力仍然很好。“20岁时被抓去当壮丁,在浙江金华打日本。”对于往事的叙述,方庆福条理很是清晰。据他回忆,当时他所在的部队由于装备落后,很快便被打散了。他也因为生病,被部队遗弃了。

      在浙江当地人的帮助下,他的病很快痊愈了。“出门前村里曾有人告诉我们,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这句话方庆福记在了心里,病愈后的他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步行了20多天,才回到了家里。“全村被拉了七八个壮丁,只有我一个人回来了”。

      回乡后的方庆福,和村里人一同,成了地下游击队的联络员,负责传递信息。上级有什么任务安排,他会将信息送往附近各村联络点。

      解放前夕,一度有游击队员躲在他们村里。因此,国民党开始围剿,游击队员们都躲到山里去了。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军便将村里的生活物资抢走了,还抓去了五六个人。为了解救村民,后来游击队出面,把村民解救出去。方庆福与村民们就这样团结一起与国民党斗智斗勇,直到解放。  今报记者    陈沛达   彭丽程   傅斯威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