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历代莆田籍官员出使事略

    历代莆田籍官员出使事略

      自宋代以来,有多名莆籍能臣奉命出使国外,开展邦交活动。他们大智大勇,不亢不卑,守节不屈,不辞辛劳,报效祖国,竭力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较好地完成使命。

      陈、郑使金守节不屈

      金国系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由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1068-1123)创立的政权,国号“金”,定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南),于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灭亡辽国,翌年即靖康元年(公元1126)攻破宋都东京(今开封),并俘宋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数千人北去,京城公私蓄积为之一空,宣告北宋王朝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仙游折桂里后坑(今榜头镇后坂村)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曾跟魏杞出使金国,金国以武力讹诈,居仁镇定自如,昂首挺胸,挥鞭呵斥金兵让路,逼使金国以礼相待,并协助魏杞在谈判中与金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胜利完成使命。    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原籍仙游象溪的郑侨(1132-1202)奉旨出使金国。郑侨时任中书舍人,为人正直敢言,不避权贵,宋孝宗视其为“忠义之臣”。

      郑侨赴金国时,正值金主重病卧床,金国宣徽使对此秘而不宣,并故意一改常例,要郑侨从东阁门进投国书。郑侨坚决不从,持书立于门前,抗议说:“东阁乃臣僚上章之所,吾奉大宋皇帝国书而来,若进此门,乃辱命之罪,死不足赎!”坚持不入,直至午后。金国臣僚知其志不可夺,便让他回驿馆,又加要挟。郑侨守志益坚,大义凛然道:“吾微躯不足顾,何归之!”金主无奈,只得以礼接待。郑侨维护宋朝国威,“全仪”返国,受到宋光宗赞扬,道:“卿守节不屈,举措得当。”后官至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郑侨为人正派,不市恩,不干誉,不立党与,不私好恶,为政清静和平。光宗说“朝野臣僚如侨之爱民,则天下安矣!”郑侨后辞官告老退休,终年70岁。

      方信孺舌折金酋

      南宋宁宗开禧三年(公元1206)二月,时任浙江肖山县丞的吾莆华亭人方信孺(1177-1222),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出使与金人谈判宋金两国和议之事。方信孺秉性豪爽,有胆气而能文,出使前虽为七品下僚,却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年仅30岁。

      时金军已侵入江淮地区,信孺行至濠州(今安徽凤阳),被金帅纥石烈子仁押于狱中,断绝薪火饮水,并以利刃威胁,企图迫允“五事”,即反俘、归币、称藩、割地、缚送首谋五项和议条件。信孺清楚宋廷和议底线,神色不改,从容应道:“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古无此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敢言”。子仁怒道:“你不想生还么?”信孺无所畏惧,应道:“我奉命出国门之时,已将死生置之度外矣!”子仁恼怒之余,继续挑衅,信孺以其勇气和辩才将其折服,得以北上会见金相、都元帅完颜宗浩。

      信孺抵达汴梁(今开封),又被阻于驿所。宗浩派人以“五事”相逼,且谓“称藩、割地,自有故事”。(指南宋初年与金订立和约,有割地、称臣、纳贡等条款。)信孺反驳道:“昔靖康仓猝割三镇,绍兴以太母故暂屈(指宋高宗赵构委屈求全,欲以割地赎回被俘生母韦太后),今日顾可用故事耶?此事独小臣不敢言,行府也不敢奏也。请面丞相决之!”驳得金人哑口无言,宗浩于是亲自出马。

      但见宗浩倨坐幄中,陈兵接见,威胁方信孺道:“若‘五事’不从,将率兵南下!”信孺不畏强暴,据理力争。宗浩理屈词穷,怒叱道:“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信孺侃侃对曰:“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宗浩无言可对,即令信孺返报朝廷,并威胁道:“和与战,俟再至决之!”

      方信孺回复朝廷,议定再增岁币五万,犒军费100万缗,并惩处兵端人谋。遂于五月再使汴梁。金国仍然坚持前议,并对信孺百般责难。信孺逐条予以驳斥,并说:“今五事已从其三,而犹不我听,不过再交兵耳!”宗浩计穷,遂与信孺达成了初步协议。

      这年八月,方信孺奉国誓草案及百万缗通谢钱(犒军钱)三赴汴梁。不意宗浩因前议条款与金章宗要求差距甚大,迫于金主压力而反悔,并无理责怪信孺对前议未能曲折建言,以至誓书骤来,还扬言“莫非谓我刀不利么?”要挟之。信孺临变,镇定自若,不为所动。宗浩派人提出增加犒军钱等新条款。信孺坚决不从,说:“岁币不可再增,故代以通谢钱。今得此求彼,吾惟有一死报国了!”金人说:“不尔,丞相欲留公。”信孺抗声说:“留于此死,辱命亦死,不若死于此!”因和议不成,宗浩令方信孺返宋。金人在同方信孺三次对谈中领略了其胆识,便在复书中攻击信孺“求成自任,臆度上图,轻渎诳绐,理不可容”等罪名,要求宋朝更换使臣,“必择谨厚者来”,以利所图。

      方信孺返朝后,面复权臣韩侂胄。此人以枢密都承旨,加开封府仪同三司,权位在丞相之上,乃开禧北伐之首谋。信孺说:“敌所欲者五事:割两淮一,增岁币二,犒军三,索归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韩问之再三,直至厉声诘之,信孺方慢慢地说:“欲得太师头耳!”韩一听恼怒至极,蛮横无理拿信孺出气,将其贬官安置。

      其后,宋朝果然改派王楠为使,定和议,增币、函首均为前信孺谈判时所坚持不让之事。王楠返国在庙堂复命时告白曰:“信孺辩折敌酋于强愎未易告语之时,信孺当其难,楠当其易。楠每见,金人必问信孺安在,公论所推,虽敌人不能掩也。”为信孺表功。于是宋宁宗下诏恩准方信孺“自便”。此后,信孺又因昔“盱眙之役”庆功犒军行为,以“侵官邀功”罪名被劾,官夺三秩,终归故里,家境窘迫,朋友走散,情绪消沉,于45岁英年早逝。

      然而,历史自有公论。《宋史·方信孺传》称“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金人计屈情见,然愤其不屈,议用弗就”。并对信孺“年少奉使,而以意气折金人”作了高度评价。方信孺使金事迹遍见古今史籍,其大智大勇、忧国爱民、守志报国精神广为传颂。吾莆名邦也因其而增辉耀世。

      林麟昌琉球拒礼金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时任中书舍人的荔城籍人林麟昌(生年未详)受命出使疏球。早在明洪武年间,疏球中山王被明朝政府册封为琉球王,建立琉球国。此后,琉球国一直按明制隔年进贡,谨守臣节。明亡后,继续与清政府保持藩属关系。清朝继承明朝传统,与琉球国维持封贡关系,先后8次遣使册封国王,代表清帝祭祀已故国王,册封世子为新国王,谕祭文和册封诏书。林麟昌此行,是清朝的第二次派使册封。康熙皇帝对此次册封甚为重视,尤其关注使臣人选,特令于“学识宏博,仪观俊伟”者中推选,后确定以翰林院检讨汪楫为正使,内阁中书舍人林麟昌为副使,赐穿正一品莽服,虎节龙旌,驰驿前往,兵丁护航,乘坐特造高大壮观的“册封舟”,自福州港启程。由疏球国特派的“迎封舟”专程前来领航。册封使团共约300余人,有钦天监天文生、自选医生、幕客及僧侣等。汪楫出使前,特请向疏球国颁赐御笔,康熙皇帝亲书“中山世土”四字赐赠国王。册封舟恃西南冒险航行,中道无可依泊,经三昼夜冲风斗浪抵达琉球。

      使臣在册封、谕祭、赐字、入太学等过程中,通过与国王、官绅等各方面的交往,传播清朝声威和皇帝“圣德”、儒家经典要义、诗文技能、医药知识及生活方式,促使中华文化远布绝域。国王尚贞表示要“世守忠诚”,请派太学生赴京学习,后经王、林回京转奏后,获准三名官生进入北京国子监学习。

      疏球国王素以恭顺闻名,对使团倾力接待。按明朝时例,使团在琉球期间,伙食由其供应,而谕祭暨册封大典、中秋、重阳等节,及返程辞行等活动,国王均要设宴款待共7次。无奈该国物资匮乏,不能开宴,遂不设席,而将一应开销折合成金银馈赠使者。明使臣张学礼因其困穷,“一应供应十减八九,例有七宴,概免其折席金银”。琉球国人大为感激,特建“却金亭”纪念。汪楫此行,对琉球的按例馈赠,“概却不受”,林麟昌也“却宴金厅事,琉球人德之。”特重修“却金亭”以示敬谢之情,后派使臣进京向康熙皇帝秉报册封使的功德,再次恳请召令二使收纳赠金。                   林麟昌于册封典礼后,趁等候回程季风之机,赴各地游历山川,考察风物人情,并作《中山竹枝词》50首,其序称将琉球国的“山川人物飨礼宴游,冠佩之奇,尤鞮鞻之节口,与夫亭台之兀硉,树卉之菁葱,日月云霞之吞吐变幻,悉绘之于诗,一披览而外国风景宛然在目。事属睹记,言非凿空。”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读后,认为可以“广异闻,且以彰圣朝声教之远”。

      林麟昌归国回京复命时,召对瀛台,所陈述水程情况甚悉。后升任户部江南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等职。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福建巡抚梅绢奉命修纂《莆田县志》,特聘林麟昌任总裁。他认真考史,持论公正,无谢德挟刀之嫌,为人所推服。

      高僧超元东渡传法

      见于志书者莆郡尚有五名使臣奉旨出使。他们是:

      荔城人陈靖(948-1026),于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出使高丽。该国是公元918年由王建所创立的政权,于公元935年并吞新罗国,后又灭百济国,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地区,国号“高丽”,定都开京(今开城),史称“王氏朝鲜”,深受中国儒家及佛教文化影响。陈靖少年好学,通古今之事,初任阳翟县(今河南禹县)主簿,后任将作监丞、御史台推勘。涵江洋尾人李振(生年未详)也于宋末任副使出使高丽。

      仙游县大济人陈次升(1044-1119)于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奉命出使契丹,于次年回国。契丹系公元916年由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872-926)所创建的政权,国号“契丹”,定都皇都(今内蒙境内),公元947年改国号“辽”,公元1125年为金国所灭。陈次升为人刚直敢言,出使前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左司谏、侍御史、谏议大夫等职,多次弹劾权臣章惇、蔡卞、蔡京、曾布,致四人一度被罢贬出京。次升出使回国后,政局有变,被宰相蔡京贬出京,继因奸臣诬陷,又被革职为民。直至蔡京罢相后复出。

      莆田县庄边人方偕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登第,奉命出使契丹时,以大金瓢釂之,契丹人大惊,遗以名马。

      仙游县枫亭人蔡卞(1049-1117),于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出使辽国,受辽国厚礼接待。辽国即陈次升出使的契丹国,时已改国号为辽,都上京(今内蒙境内)。蔡卞出使前任礼部侍郎,回国后以龙图阁待制连知五州。但此人品质不端,欺上胁下,陷害异己,仕途大起大落,官至尚书左丞相。以上五人出使情况史志未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僧超元(1599-1662)东渡日本一事。他是见于史志的民间使者,对中日宗教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超元字道者,莆田人。出家后礼拜福州雪峰寺亘信禅师为法嗣,后居涵江黄巷国欢寺。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超元东渡日本,住持长崎崇福寺(日本三大寺之一),弘扬佛法,创日本“盘圭禅”派。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回国。著有《南山道者禅师语录》行世。超元是吾莆第一个传法日本的高僧,其他律、自律禅风堪称独具一格,对日本禅界较有影响。{nextpage}

      林冲之节比苏武

      金国自宋钦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首启掠夺宋朝战端,并于翌年俘宋徽宗、钦宗二帝北去,此后几十年间,宋金两国和战交加,时起时落,宋朝使者受命赴金国进行外交斡旋,不绝于途,其中多几位是莆籍使臣。原籍莆田县人林冲之(公元1070-1141)是首见记载的使金使臣。林冲之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登第,靖康元年(公元1126)召入京,官主客郎中(属礼部司长,掌藩国朝聘之事)。时金兵二度围攻汴梁(今开封),形势危急,诏命中书舍人陈过庭为正使,林冲之为副使使金斡旋。冲之侄子林霆念其年迈,三次上书朝廷,请代叔北往,未准。亲友们无不视为危途,劝阻勿行,冲之慷慨陈词道:“人臣事君,生死以之。此何时而可辞王事耶?”即日出发。冲之一行行至金营后便被拘禁,金人胁迫其降金,仍坚志不屈,遂被押至奉圣州(今河北)。金人不久将正使陈过庭逼害至死,继而逼迫林冲之入仕刘豫伪政权,冲之坚拒不从,遂被流放至上京(今内蒙),再移至北国的极寒地带显州(今辽宁),囚禁在一座佛寺里,达十六年之久。冲之饮恨茹辛,守义安命,始终坚守宋朝使臣身份,以至老病交加,奄奄一息。病危时,他动情地对同被拘禁者道:“冲之年七十二,持忠入地无恨;所恨者,国仇未报耳!”南向祖国,一恸而气绝。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后被金拘禁的宋使洪皓生还,奏明林冲之不屈之事,朝庭追赠中奏大夫。邑人史家郑樵有诗哭冲之曰:“官以冯唐能老去,节如苏武不生还。”史志称冲之家族多义志,素有“忠义林家”之誉。

      继林冲之之后,莆田人黄艾,乾道八年(公元1172)进士,刑部侍郎,奉宋孝宗昭命,出使金国,特召仙游县赖店人傅诚(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进士)为状书官随行,不辱使命。傅诚的叔父傅淇,为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进士,曾被朝廷以专门人才选为贺金生辰使出使金国,归国后,宋孝宗细询北方局势,傅淇具言其所以然,孝宗满意称道。傅诚之弟傅諴,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进士,其后也曾奉旨出使金国。傅氏家族叔侄三人奉命使金,为古代外交史之佳话。

      陈居仁以酒壮行

      陈居仁,莆田县人,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进士,南宋高宗下令修史,妙选僚属,居仁荣选,任检讨官(掌修国史事务)。隆兴二年(公元(1164),朝庭派宗正少卿魏杞以礼部尚书之衔出使金国,征聘陈居仁为幕僚。当时,宋金两国正处于交战状态,金兵侵占江准地区,因战和未决,国中人情惶然不安。且自两国交恶以来,由于金人蛮横而无信,宋朝派遣使者先后达三十名,无不遭受金人胁迫侵害,生还者仅有三人,因此,廷臣无不视北使为危途。孝宗亲自送魏杞一行至边境,要求达到改变向金国称臣、减纳岁币和退师等目的,任务极为艰巨。魏杞表示:“臣愿以死奉诏”,并奏曰:“万一犬羊(指金国)无厌,愿陛下乾纲独断,命将出师,毋以小臣为念!”宋使一行进入金兵占领区时,突遇大队骑兵,满弓夹道,弘耀武力,横加阻挠。面对气势汹汹的敌骑,陈居仁临危不惧,从容不迫,高举酒杯对正使魏杞高声说道:“天气寒冷,且尽此杯酒吧!”旁观者无不为之壮色。陈居仁于是喝令金兵开道,奔赴金都。

      魏杞一行在金国,备受胁迫,可谓九死一生,却能坚持民族气节,维护国家尊严。在递国书时,坚持不称臣,金主大怒,竟断绝使团饮食;后又威迫删去“大宋”二字,又遭魏杞严辞拒绝。魏杞慷慨陈词道:“宋朝天子神圣,才杰奋起死回生,人人有敌忾意。北朝用兵能保胜利?和则两国享其福,战则将士蒙其利!”临危不惧,抗论不挠,晓以利害,迫使金主屈服,出色地完成朝廷既定使命。回朝后,孝宗因魏杞不辱使命,给予重赏,破格升为右相,与时任左相的仙游籍叶颙共辅朝政。陈居仁也因出疆有功,不久提为承议郎。其后,又以吏部尚书衔出任贺金国生辰使,回国后,授官起居郎,直拜中舍人。居仁为人清正刚直,魏杞归国后出任国相,居仁尚待授官,但未借魏相求进。其为官,风度深远,处己应物,一以诚信,临事筱然有守,对朝廷大政,屡有建言,深为宋高宗信任,誉其“德行为天下第一”,并予破格提拔。

      方偕酒惊契丹国

      方偕,莆田县人,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进士。方偕十四岁便能为文,为人明敏果断,平时喜饮酒,酒量过人。某年奉命出使契丹国,该国每逢宴请宋廷来使,劝酒器大小不一,其最大者系用葫芦瓜对半剖开,用黄金衬托,可容三升酒。前前后后来访的宋使甚众,无人敢用它饮酒,唯独方偕一举而尽。契丹人见之大喜,称此酒器为“方家瓢”,并特地赠他名马。此后,契丹人每逢宴请南国来使,便拿出“方家瓢”劝酒。

      方偕能饮酒,但并未因酒误事,相反,醉酒后聪明尤过常时。他任福清知县时,一次大醉,胥吏故意乘醉报告当日公事。方偕次日批复,竟无一遗忘。胥吏无不畏服。史家称方偕有“刚果之断”,在建安任职时,诉讼牒文以千百计,方偕到任旬月而清,尤其善于辨冤,“皆能于死中为之求生。”可惜,方偕终因酒宴无节,中风而逝。

      陈睦使韩赐金带

      陈睦,莆田县人,嘉佑六年(公元1061)进士。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为秘书阁校理,八年迁监察御史。

      高丽国于公元935年统一朝鲜半岛后,即与宋朝交好,并向宋进贡。莆郡荔城人陈靖曾于淳化四年(公元993)奉使高丽。但自仁宗天圣以来,高丽职贡长期中断,至神宗时方恢复贡事。由于高丽地处北疆,出使须经由海道,故当朝廷下令由侍郎安涛率团出使后,被选定为副使者,皆畏缩不行。等到任命陈睦时,他慨然承命,毫无难色。为此,神宗大喜,曰:“卿奉命即行,可嘉!”特赐其仙花金带。按朝廷规制,惟相当品级大臣,方有资格服金带,陈睦尚不够级,可见神宗对陈睦之看重。陈睦出使归来后,特向朝廷奏请归还所赐金带。他说:“按朝廷旧例,只有宝文阁直学士以上大臣方可服金带,前因使命在身,不敢辞谢。如今愿奉还所赐金带。”神宗未准,特令其继续服用金带。此后,有些大臣出使,也想借用此例获赐金带,神宗却一概不许。足证对陈睦不畏艰险、奋然奉使奖赏有加。

      陈睦与苏东坡、苏辙兄弟友情甚厚,常有诗作唱酬。陈睦后来出知潭州(今湖南长沙),途经黄州(今湖北黄岗)时,与东坡相会,东坡以诗送别,诗中亦提及金带一事:“君时年少面如玉,一饮百觚嫌未痛。……旧游空在人何处,二十三年真一梦。我得生还雪髯满,君亦老嫌金带重。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表达宦海浮沉、相见又别之情。其弟苏辙任职京都时,也以《次子瞻送陈睦龙图出守潭州》诗记其情谊,小注称“子雍奉使三韩,辙时在南都,见其往返,故此诗言之”。可见,陈睦奉使高丽,往返均与苏辙会面。苏辙诗曰:“海上石桥余折栋,大舶记君过铁瓮。东行万里若乘空,老蜃辰鲸应入?。波摇风卷卧不起,免教髀肉鞍磨痛。归来过我话艰苦,惊汗津津尚流汞……”生动描写陈睦高丽之使之艰难险阻,及其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神情。

      黄乾享身殉南洋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明朝政府派遣给事中林荣为正使,行人黄乾享为副使,越洋赴满加剌国册封王子马哈木沙为国王。副使黄乾享为莆田人,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登第,任行人司行人(掌传旨、册封事务),可谓是职业使臣。

      满加剌国位于马来亚半岛东南部(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市地区),该国约建国于明建文年间,建国初便派使臣来华请援通好。永乐初,明成祖遣使前往该国演示威德,国王拜里米苏剌遣使随明朝使臣入朝进贡,明朝封拜氏为满加剌国王,并赐诰印等物。永乐三年(公元1405),郑和首航西洋,翌年抵满国,护送去“镇国之山”御笔石碑。永乐七年(公元1409),郑和船队再度驻跸满国,并奉命颁诏赐印,封山竖牌,帮助兴建王城。由于满国地处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峡要冲,于是成为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海外基地,从而推动满加剌港成为桅墙林立、商旅鼎盛的东南亚国际大港。

      永乐九年(公元1411),满国王拜氏亲率妻、子和陪臣共540多人,乘坐郑和返程船队来华朝贡,明成祖“优礼厚赐”隆重接待,成为中满关系史上盛事。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明朝又派使臣护送韩丽波公主与满国王子完婚,陪嫁的宫娥仆佣、艺匠乐工达500余人。表明满国王室血脉含有中国血统,陪嫁的五百名中国臣民成为满国首批华侨。

      黄乾享奉使前夕,顺道回乡告别母亲,不禁瞻恋泣下,并对叔父黄仲昭曰:“此行天涯万里,不可无骨肉相依。”仲昭闻而悲之,即命儿子乾刚偕行,乾刚在场,并无难色。

      册封使团规模盛大,达千人之上,搭乘特造大舶一艘,后系脚艇(小快艇)二只,由数十名船手驾驶航行。由于大舶所载货物太重,船手又不谙航道,不幸于交趾羊屿附近海域触礁沉没,仅七十余人夺得脚艇逃生。正使林荣溺海而亡,副使乾享被一个叫麦福的游水高手搜救登岸。乾享目睹朝廷册封简书漂没于海,心怀愧疚,哭曰:“吾为朝廷使,事已至此,何用生为?”遂投水殉职。随行的堂弟乾刚当时也已登岸,见乾享身殉简册,泣曰:“兄为国死,吾岂可独生?”遂投水而亡。逃生者后被前来搜捞缎帛诸物的交趾、占城(今越南)二国的巡船发现,即载归国,国王待之以礼,并派人赴广东报丧。朝廷获报后,对二使臣溺亡善后,赠官赐祭予庙,抚恤其家属,敕令有司于海滨奠祭招魂。并决定再派使臣完成册封之事。史志称黄乾享“身殉简册”,以死报国;乾刚“殉兄蹈海”,天下尤称“孝友”。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