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以经典成就商海旭日传奇——记中国最早一代工艺品企业家林光旭

    以经典成就商海旭日传奇——记中国最早一代工艺品企业家林光旭

    点击查看原图

      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开始了创业之路;在工分制盛行的年代,他率先实行九级薪资制;在供不应求的商品时代,他早于“张瑞敏砸冰箱”前就注重商品质量,并早早提出创新理念;在毫无慈善概念的年代,他更是将一年利润额的一半捐出,用于村中的公益事业……他就是原仙游亨泰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光旭。

      有道“没在黑夜里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林光旭年少历经坎坷。1947年出生于游洋镇龙山村,其父是上海大厦大学的学生,但在他3岁时就因故离开人世。从此,商家小姐出身的母亲,既要养育他和弟弟两人,又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

      为此,林光旭自幼便发奋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凭借自己努力考入仙游一中。“文化大革命”爆发,升学无望后迫于生计,先后做过理发匠、泥水工、裁缝工、漆工、竹工、木匠、挑夫……吃过种种生活的苦。

      1971年,从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跟随工艺大师李硕卿学了成套漆艺的林光旭,回乡成立了实用漆具工艺品厂。有别于福州的观赏性漆器,专门研发漆木碗等系列实用产品,以时尚国际潮流款式走在时代前列。1975年,他办起了全县第一家竹编厂。随后,又先后在6个乡办起13个竹编厂,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短短9年时间,共创产值1000多万元。后来,他又创立仙游县竹器总厂,年产值最高峰达1.86亿元。为了办好厂,林光旭甚至放弃了中央美院的录取机会。

      提及创业初衷,林光旭只有一句话:“因为穷则思变”。同时以前瞻管理才能走在时代前列,所有分厂领导一律任人唯“能”,不搞家族制管理模式。采取创新奖励机制,鼓励所有工人创新产品,一旦新品超过一定订单量,就按成交总额的3%给予鼓励。此外,也亲自参与创新,短短几年时间,创160多种竹编品新作,占总创新品250多种的一半之多,却只取1%作为回报。据悉,他结合本土仿古家具特色,亲手设计的“仿古老式盆景套”和“仿古精之盆景套”等竹编系列产品,深受日、澳、英、美、法、比利时及东南亚国家欢迎。

      1977年,林光旭率先实行薪资制,下分九个等级。因为理念的先进,被视为“资本主义”,曾被县工作队撤职审查。在阶级斗争依然严峻的年头,他也曾动摇过去南平或三明安安静静当个技术员的念头。但乡亲和各分厂厂长、工人的纷纷挽留,让他选择了坚守创业。在他的带领下,游洋乡亲纷纷走上致富之路,外地姑娘争先嫁到龙山村这偏远的地区。林光旭道:“当时,瘦肉一斤不过5.5角钱,我开出的工资,普通工人月薪都十几块,厂长达55元,足够一家人很好地生活。”

      林光旭生于莆仙与永泰交界的闭塞山区,却做了一辈子的出口贸易。为了更好与国际接轨,他早早自修了英语,专攻了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和艺术设计专业。同时每年组织2次农民管理人员集中学习,宣讲市场动态、创新设计及管理常识,并对其业务进行考试。不外出的每一天,林光旭五点多就起床,去总厂各车间巡视一番,分配完各车间主任任务才去吃早饭。夜幕降临,他最后一个巡视完车间安全才去休息。严谨和谨慎的做事方式,使得他管理总厂的40余年间,车间不曾发生过一例火灾事故。红木市场开始走俏,他不受暴利所吸引,坚持把工艺品做到最好。

      难能可贵的是林光旭的公益精神。在上世纪70年初,在他资金并不充裕的时候,他就将年利润额60多万元的一半捐献出来,在家乡建了一座水电站,使全大队400多户都用上电灯,还修建了一条道路,并在大队建了一座可容纳1300位观众的俱乐部。同时,资助大队实行免费教育,使村中400多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得了学。他创新所得的1%创新费3万多元,也被他悉数拿出用于公益事业。因为事迹的突出,1983年他曾获得《光明日报》报道。

      晚年的林光旭,花了整整6年时间,实现公司的完美“收摊”,产品该销售的销售,机械该变卖的变卖,工艺品该保留的保留。林光旭计划在县城开一个“亨泰工艺博物馆”,向外展示3000多种实用漆器创新产品。同时,身份说换就换,“退休前的朋友圈是企业家,退休后就变成了艺术家。”每天,照例五点多就起床,但赏花,提笔,写字,画画……生活虽单调,却也怡然自得,以书画再创辉煌。目前,林光旭已被聘任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被评为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与艺术生平也被编入《世界人物辞海》。  今报记者 林赛贞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