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纸扎老艺人陈国樑:纸扎生涯有喜有愁

    纸扎老艺人陈国樑:纸扎生涯有喜有愁

    点击查看原图  

    认真绘制

      纸扎是莆仙民间一门古老的手艺,用于祭祀和喜丧民俗活动中焚烧。这几天,郊尾镇埕边村纸扎老艺人陈国樑又忙活起来,赶着为亲戚家的喜事准备纸扎物品。现在除了亲朋好友偶尔请他制作外,老人已经很少动手了。

      陈国樑今年88岁了,是村里的老艺人。年轻时候拉过马车、卖过木材,为了养家糊口,40多岁的他在帮人做纸扎小工时偷偷学会了纸扎,从此便与这门手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勤学苦练之余,陈国樑下意识地在糊纸工工作时找他们聊天,从中寻找诀窍,同时翻阅各类古书籍学习技巧。40多年坚持下来,他成了纸扎行当的行家里手,在当地及邻近乡镇有很大名气。他除了能扎神像、祭祀品,还会扎各种戏曲人物、古厝等。

      “做的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听说记者要采访纸扎工艺,老人既兴奋又谦虚地说:“如果再不关心,再过些年就消失啰。”陈国樑将已经完工的代表作“绫罗绸缎”的纸扎品摆好,以便记者拍照,“这些都是简单的婚庆用品,这几天就要”。

      陈国樑拿起未完工的马儿框架,给记者介绍起了纸扎工艺的制作材料和流程。“主要材料是纸、麻杆和竹签,剪刀、浆糊、弯刀是必备工具。”说着老人便拾起框架编织起来,他耳朵有点儿背,但扎起纸人来眼神灵敏,双手也异常灵活,只见细小的竹篾来回穿梭,很快一个完整的马儿框架便呈现在记者面前。“你别看我做起来简单,以前孩儿时期跟学了几个月都没有学会。”陈国樑笑着说,正常情况下他编一个羊头框架需要1个小时左右,初学者编3天都不一定弄得出来。

      纸扎工艺,大致可以概括为选材、扎骨架、剪纸、贴糊等四道工序。现在种麻的少了,就用芦苇杆替代,搭建纸扎内部骨架,每种造型都有固定的尺寸,折好的芦苇杆用竹签衔接、固定。骨架搭好后,用素纸打底,印花彩纸或手剪图案裱糊。而纸人的头部等造型还需要套用模型印裱糊,然后再画出五官。由于陈国樑纸扎工艺精湛,制作出来的纸扎品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色彩和谐,很受欢迎。

      陈国樑说:“那时寺庙、民间都会用到,大的活动一场要做5至7天,有时候全家人齐帮忙还忙不过来。”

      纸扎虽是一门艺术,但它的用途是用于焚烧,收藏价值不如雕塑等艺术品,而且工艺又繁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年轻一代都不愿意学。如今,像陈国樑一样从事纸扎制作的师傅大多年事已高,这一传统技艺在传承上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曾跟父亲学过纸扎的陈顺进认为,当时就业机会少,纸扎工钱较高,学的人挺多。现在社会多元化,可以谋生的门路多了,加之目前纸扎品市场需求减少,自然而然就没人学了。

      今报记者 陈慧贞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