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石城皇髻

    石城皇髻

      从大蚶山东麓东行10里,便是石城山(旧称青山)。山虽不高,海拔仅百米,却因其横亘与海滨兀然独立而见宏伟;石城山南北走向2公里,北高南低,到了南部却浑圆崛起,山顶是10多块矗立的青色花岗岩,宛如古代皇帝的冕旒,村人因呼为皇髻山,写成文字却成了皇冠山。

      石城是莆田除海岛外最东边的一个行政村,北临兴化湾,可远眺福清江阴半岛和海坛岛,东与南日岛一衣带水,南望鹭鸶屿,晴朗的日子,还可登上山顶看到乌丘屿……

      石城山满山皆石,除了皇髻突兀而立,从中部到北部,都是嶙峋怪石,千姿百态,形似动物者不可胜数;散布在山脚直至海滨的怪石,不少被村人命名,如“石牌巷”附近的龙珠、美人、小鬼、宝镜……这几块与众不同的石头,据说是风水石,即嫁出去的女儿都是美人,娶回来的媳妇都是小鬼,那搁在山坡上的宝镜一照,小鬼也逐渐变美了,这样生出来的女儿才又是美人了。

      满山怪石给人的感觉就是石城这一地名的来历,因而都说是有石无城。其实经查《莆田县志》,这青山寨城是确实曾经存在过的,且时间长达275年,从明洪武二十年 (1387)起建,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强迫“截界迁民”,寨城遂废圮。

      从现存的地名判断当时寨城的规模:寨城依山面海,方圆约两里,寨墙沿着如今石城小学以北300米往东至海边 (那里残存30米左右的寨墙),南至石城南码头的东厝山,往西以一块叫猪仔石的石头为界至半山腰……因而石城中部两个最大的自然村分别叫“寨里”和“寨外”,南部东镇村则干脆有“寨墙里”“寨墙外”两个地名。

      《莆田县志》从大事记到军事卷8次记载了石城的历史: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平海卫。江夏侯周德兴建沿海卫城防倭,拆东角海堤石料筑平海卫城和莆禧所寨城并建迎仙(江口)、冲沁(北高)、青山(石城)、嵌头(平海)、吉了(东吴)5处寨城,置各寨巡检司一员,弓兵100人。石城这一巡检司城最初设在离平海卫较近的石塘(俗称南石城),:后为兼顾南日岛,才北迁(俗称北石城);与此同时,明廷从兴化、平海、泉州三卫抽调拔旗军1 510名、快哨船 29艘组成南日山水寨水师驻岛,后因水寨“在涨海中孤立无援”,遂移驻石城(仍名南日水寨)。明正统九年(1444),户部侍郎焦宏迁水寨于吉了澳(还叫南日寨),弃南日岛不守。,

      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猖獗,南日水寨再迁石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平海卫左所千户叶巨卿率水师与几十艘之众的倭寇鏖战于海上,浮获100余人。次年,叶巨卿住水寨,倭寇夜半从淇沪澳登岸,翻越石城山进寨,叶巨卿率水师拼死拒敌,壮烈牺牲在石城山下。

      石城山北部最高处——烟墩坪。烟墩系明代莆田沿海 26个烟墩之一。它“夜举火,日举烟”,是“传递军事情报,互相策应”的重要设施。石城山烟墩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仍保存完好;后毁于军事设施建设之需。

      站在烟墩坪上往东看,石城像一只巨型的螃蟹据守在南日水道,中部微凹,南北两个大蟹脚伸向海中,激起一阵阵白色的浪花。南日水道是南来北往的帆船必经之处,礁多流急,因而经常发生外地过往船只触礁事故。20世纪60年代政府在南面大蟹脚上修建了航标灯,才使触礁事故减少了。关于烟墩有一传说,说是“南兄船”(闽南的船)过石城时,经常触礁,“南兄”到石城看风水,认定是被“螃蟹”的大脚钳住,所以在螃蟹嘴的烟墩坪上修了烟墩,用火灸死这头作恶多端的螃蟹。因而,如今那伸向海中的大脚,北面是一只青的,末梢是黑色的,地名叫“青山头”和“乌移”;南面的一只呈褐红色,地名叫“红埔”。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