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钱四娘:一曲传颂千年的大爱赞歌

    钱四娘:一曲传颂千年的大爱赞歌

      木兰陂,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发挥着排、蓄、引、挡、灌等水利综合功能。去年成功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一位民间女子因木兰陂而被世人铭记,享有治水女神的美誉——

    点击查看原图

      治水英雄钱四娘雕像

    点击查看原图

      木兰陂

      “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1962年秋,郭沫若在游览木兰陂后所作的这首诗,成为歌颂钱四娘的经典名句。一位民间女子,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前不久,记者来到木兰溪畔,探寻这位奇女子背后的故事,近距离亲近被当地百姓奉为女神的北宋治水英雄。

      变卖家产治水患

      沿木兰溪一路南下,来到距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外的木兰陂。

      历经900多年风雨,近百米长的木兰陂仍静静地横卧于木兰溪上。人走在陂上,脚下溪水缓缓流淌,眺望远处,但见山坡上绿树成荫,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谁曾想,此处原是洪水肆虐、一片荒芜。

      “木兰溪系莆田市最大的河流,全长105公里。据志书记载,木兰陂未筑之前,滔滔海潮溯溪而上,兴化湾海潮可直涌到仙游林陂,距今入海口近百里之遥。溪水无拦无蓄,遇洪则泛,海潮上涌横流,则遍地皆咸,过去南北洋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木兰陂水利管理处工作人员黄中希说。

      为了改变生产条件,莆田人民迫切需要治理木兰溪,化水害为水利。历史选择了钱四娘,她率先治理木兰溪,创筑木兰陂。

      钱四娘是长乐人,为何会到莆田治水?黄中希介绍,据记载,钱四娘的父亲在福广一带为官并于任上去世,她和母亲扶柩回长乐老家,返乡路过木兰溪时,年仅16岁的钱四娘目睹当地百姓遭受水患之苦,当即下决心要到莆田治理水患。

      回到长乐后,钱四娘变卖全部家产,凑足10万缗(缗为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一缗钱就是一贯钱),来到莆田将军岩前筑陂拦水。建陂期间,钱四娘白天带领木兰两岸民众劳动,晚上提着双灯在陂上巡视。

      3年后,大坝建成,却因溪洪袭击被毁。目睹这一切,钱四娘悲痛欲绝,投水自尽。那一年,她才19岁。

      “选址不当,是木兰陂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那里地势高,落差大,水势右缓左急,且坝基地质复杂。”黄中希说。

      前赴后继修陂成

      虽然造陂不成,但钱四娘的首创精神和悲壮之举却感召着后人前赴后继。

      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钱四娘的长乐同邑进士林从世携10万缗,在钱陂址下游的温泉口再度筑陂,但仍因选址不当,口窄流急,大坝即将落成时再次被大水冲决。

      此时正值王安石变法全面实施《农田水利法》,朝廷下诏莆阳协兴水利。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侯官(今闽侯)义士李宏应诏携7万缗到莆田修陂。在精通水利的福州鼓山高僧冯智日的悉心帮助下,他们总结钱、林两次筑陂失败教训,选择在木兰山下建陂,此地“溪面宏阔,水势迁缓”,于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建成现今的木兰陂。

      “木兰陂建成以后,护佑着100多万人口、33%的莆田耕地,总灌溉面积达16.3万亩。”黄中希介绍,木兰陂是具有代表性的拒咸蓄淡灌溉工程,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

      “钱四娘和林从世两次筑陂虽失败,但为后来的李宏修陂成功积累了经验。”莆田市地方文史专家林春明说,钱四娘为首发起筑陂壮举,陂坝的设计框架是她奠定的,可以说她是木兰陂的创始人。

      1988年,木兰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1月获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4年9月,木兰陂灌溉工程成功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我省第一个世界级遗产的水利项目。

      “过去木兰陂一直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直到1954年,莆田成立了木兰陂水利管理委员会,从此木兰陂的科学治理走上规范道路。”黄中希告诉记者,1999年起,莆田开始投资分期对木兰陂灌溉工程进行改造,计划用20年时间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如今,在木兰陂南岸已建成占地6.63万平方米的木兰陂生态公园,设有木兰陂纪念馆、钱四娘庙和冯智日纪念堂等。木兰陂纪念馆内,供奉着钱四娘、李宏、林从世、冯智日4位建陂先贤圣像。

      大爱精神传千年

      自古以来,莆仙各地寺庙林立,神只众多,民间信仰异彩纷呈,而钱四娘作为莆田最大水利工程的首创者,民众对她的崇拜一直延续至今。位于莆田荔城区新度镇青垞村的香山宫,就是民间自发建立的供奉钱四娘的宫殿。

      “钱四娘投水自尽后的第二天,在离陂不远的沟口小山脚下,人们找到她的遗体,浑身散发出花香,方圆数里都能闻到。从此这座山就叫香山。人们把她的遗体葬在山上,盖了座庙,叫香山宫。”香山宫董事会董事郑明新介绍说。

      走进香山宫,袅香缭绕,四方香客在钱四娘雕像前虔诚下跪、祈福。在香山宫右侧,一座全木结构的宫殿气势恢宏、雕饰精美。郑明新告诉记者,这是由香客捐建的香山宫祖殿,去年底刚落成。

      据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十三的钱四娘诞辰日,香山宫最为热闹。“今年来了200多桌香客。”郑明新说,除三月十三,每年从正月初七到十六闹元宵期间,周围的村民也会把钱四娘的佛像带回去巡游。

      “虽然莆田市文史界对钱四娘身世的考证尚未深入确凿,但她携巨资率众在木兰溪上游筑陂治水,功败垂成而壮烈殒身的动人事迹,在莆田可以说是史不绝书,世代相传,妇孺皆知。”林春明说,当代莆田民间将钱四娘与妈祖、陈靖姑、吴圣天妃奉为四大女神崇拜,湄洲天后大殿将钱四娘列为妈祖的配祀神只。

      近年,莆田民间热心人士自发捐资编辑出版《莆阳历代水利功臣谱》,共收录24位杰出治水名贤,为他们造像立传,钱四娘是其中唯一的女英雄。

      “钱四娘的精神,在一代代传承。”林春明说,钱四娘舍身治水、行善济世的伟大精神与妈祖扶危济困、福佑苍黎的博大情怀一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莆仙民众,涵养了勤奋纯朴、吃苦耐劳、敦仁济世的淳风良俗,熔铸为莆仙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文化名片

      钱四娘,福建长乐人,生于宋皇佑元年(1049年),16岁时携其家资,到莆田创筑溪陂,因陂被毁投水自尽。因钱四娘有功德于百姓,宋朝廷敕封其为“惠烈协顺夫人”,俗称钱夫人。此后朝廷又加封她为“妃”,有人将祭祀她的庙改称钱妃庙。

      (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通讯员 易振环 文/图)

      记者手记:

      让感动更有力量

      今天,16岁的孩子都在做些什么?想必大多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很少经历风雨、爬坡过坎。

      然而,同样是16岁,生活在北宋时期的钱四娘,却有着非同寻常的义举。她不仅变卖全部家产异乡筑坝,而且建坝三年,日夜坚守在工地。

      这样的大爱精神,让人感动。而这种感动,恰恰是一种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莆仙儿女。

      自宋代以降,到兴化任职的郡守及隐退回莆的官员中,涌现出不少勤政惠民的循吏能臣,如宋代的曾用虎、元代的郭朵儿、明代的董彬、清代的陈池养等。他们沿着治水女神的足迹,把木兰陂护好、用好,造福后人。

      采访中,莆田县老县长原鲁山的事迹一再被提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原鲁山带领上万民工修筑东圳水库,他经常引用钱四娘的事迹激励干群,把民生水利想方设法建好。尤其是在台风暴雨来袭、库区洪水猛涨、新筑大坝濒临险情的危急关头,他毅然发出“要与大坝共存亡”的誓言,带领民工勇于拼搏,科学施工,抢修东角海堤、修建胜利围垦等大型水利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

      这说明什么?好人是力量,爱心可传递。

      在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当下,我们缅怀钱四娘,就应该传承她竭诚奉献、呕心沥血、为民造福的崇高品德,学习她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把乐善好施当作一种习惯,把百姓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让感动化为行动。(树红霞)

      抓也十八,捧也十八

      在莆田,钱四娘的事迹家喻户晓,同时也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并成为劝人为善的谚语。

      据莆田民俗专家黄国华介绍,钱四娘建木兰陂时,招募了很多民工,每天发放工钱要花费好多时间。四娘干脆用篓子装着钱放在工地上,规定每人每天十八枚,让民工自己取。百姓对四娘很敬重,不敢多取。

      据说有个年轻人,因家中老母亲得病没钱医治,想多取些钱给母亲买药。有一次领工钱时,他趁别人不注意,双手捧了一大把,装入怀里。回家后,母亲得知此事,很生气,药不吃,饭也不吃,邻居们也责怪他。他觉得很惭愧,决定把多拿的钱放回去。但是,当他取出钱点数时,感到十分奇怪,因为数来数去也只有十八枚。

      从此,“抓也十八,捧也十八”就成了当地民众的一句口头语。意思是说,人的财运有数,该多少就是多少,后人多用这句话劝人出于公心,不计私利。(树红霞)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