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抢救和保护涵江独有的民间古老曲种——文十番

    抢救和保护涵江独有的民间古老曲种——文十番

    太古遗音谁识得

      莆仙十音八乐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文十番是涵江独有的民间古老曲种,几近湮灭。为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以85岁高龄的黄文栋老人为代表的我市文化界人士孜孜不倦探究传承。请看——

    点击查看原图

      黄文栋拉奏着经他改良的堘,沉浸其中。

    点击查看原图

      涵江文十番乐团近年来培养了不少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力量。

    点击查看原图

      涵江文十番老艺人遗存古琴现已被市博物馆收藏。

    点击查看原图

      堘被誉为“民间乐器活化石”。

      日前,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莆仙十音八乐”榜上有名。莆仙十音八乐由古代宫廷音乐传播于民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极具浓郁的地域特色,被誉为“闽中雅乐、太古遗音”,是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一块瑰宝。

      莆仙十音八乐包括文十番、武八蛮和十番八乐。十番八乐仍常见于民间庆典中,而武八蛮却已失传多年,涵江独有的民间古老曲种文十番也逐渐式微。这天,我前往涵东街道下洋社区,探访涵江文十番的传承和保护情况。

      涵江自古商贸繁荣,“儒商”云集,传统的戏剧、山歌、伡鼓等十分盛行。而文十番以其旋律委婉优美、乐器制作精良,在民间音乐百花丛中独树一帜。文十番的历史源流可追溯到汉唐时期,明代盛行于涵江。由明代莆田籍着名诗人姚旅撰写的《露书》,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当地人记当地事的一部类书,书中就有关于文十番主奏乐器“堘”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涵江文十番仅存哆头和塘头各一班。后来,随着老艺人的去世,古乐器大多流失,文十番几近湮灭。

      为了不再让这古老的曲种消失,近年来,涵江区文化部门组织音乐专家、民间艺人进行抢救。2008年8月,该区文化馆邀请文十番清代以来第四代传承人、原莆田县文化馆副研究员黄文栋,为该区文体局原副局长许晓东和乐友们成立的“集友民乐团”进行文十番演奏指导。2008年12月,“集友民乐团”改名为“涵江文十番乐团”,太古遗音重新在莆阳大地上奏响。

      几经辗转,我终于见到了黄文栋这位文十番“泰斗”。他今年已有85岁高龄,虽满头白发,却仍神采奕奕,风范十足。说起文十番,他显得很激动,他说:“文十番是古老、神秘而又高雅的民间音乐,这种古乐不能就这样断代消失!”

      他告诉我,9岁时他就接触音乐。由于家境贫寒,13岁便当流浪艺人挣钱养家。热爱音乐的他于1952年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但却因无力承担学费不得不放弃。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当上了一名文体教员。“我第一次见到文十番演奏是在涵江哆头的一次出游上。出游队伍中有一队老艺人,他们手拿各种乐器,奏出了缓慢幽静、旋律委婉、清丽高雅的曲调。这种音乐在出游的热闹气氛中显得格外独特,让我着迷。”老人回忆道,1953年,他特地到哆头拜郑佬嘟为师,用4年时间学习文十番的曲调弹唱。

      说着,老人坐在椅子上,拉奏起经他改良的堘,让我感受古琴清韵。他左手抚按琴弦,右手拉着弦弓,闭着眼睛,头随琴音而动,腰也跟着轻轻扭动了起来,全然陶醉在优雅的曲调中。我静静地看他拉琴,仿佛看到一个个音符在他的琴弦上漫步的柔美身姿。

      一曲结束,我也想试着拉奏。我抱着琴坐下,右手拉动弦弓时,左手却忘了按住琴弦,双手不能协调地同时拉奏。老人走过来纠正了我握弦弓的手势,并指导我如何根据节奏来手按琴弦。

      然而,文十番几近断代。老人叹了口气说,十番八乐节奏快,曲调粗犷、热烈,冲击性强,演奏起来就像高山流水,收也收不住。文十番却是一音一字、一字多腔,曲调缓慢,节奏规范、严谨,演奏完一首曲需要10多分钟时间。这种慢工演奏表现力差,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才会被社会渐渐淘汰。1958年,28岁的黄文栋与哆头一支由平均年龄达70多岁的老艺人组成的文十番演奏队,到晋江参加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回来后,他又根据老艺人的演奏记录下文十番曲。当他才记录到36首时,这些老艺人已全都去世了,留下近百首无曲只有词的资料。这也成了黄文栋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除了堘,文十番所用的乐器还有果盒胡、碗胡、老胡、伬胡、老八角琴、老三弦琴、琴箫、四弦胡、南琵等。其中,四胡、老胡、伬胡、老八角琴、老三弦琴这5种乐器与十番八乐中所用的乐器一样。后来,文十番演奏的乐器又加入了丹皮鼓、檀板等。

      为了寻找这些古乐器,文十番清代以来第五代传人许晓东花了20多年时间,到哆头、塘头等地的一些老宅、破旧的柴火间中寻找已经耗损的古琴,并自费进行修理复制。目前,涵江文十番乐团所用的乐器大多是根据在哆头、塘头一带寻找到的古乐器仿制而成的。

      如今,这些珍贵的古乐器已静静地摆放在市博物馆莆田传统乐器陈列馆大厅里。明代的堘、八角琴,清初的碗胡、四弦胡,清末、民国的三弦琴、南琵、伬胡……这些古乐器虽已褪色,却仍古色古香,仿佛在诉说着古乐与尘世阻不断的渊源传说。前来涵江考察文十番的日本音乐专家认为,已经失传的琉球宫廷音乐也可在涵江文十番中找到遗迹。

      为了培养新人,近两年,涵江文十番乐团又吸收了5个孩子,团员增加至22人。就读于涵江实验小学四年(7)班的卓圣翔是年龄最小的一名团员。今年9岁的他于2013年9月加入乐团,在乐团里拉奏四弦胡和碗胡。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二胡的演奏水平很高,所以学起四弦胡、碗胡来特别快。最近,他又在许晓东的指导下学起堘的演奏技法。

      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涵江区文化馆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文十番普查工作,妥善保管好所获的珍贵历史资料。结合莆仙古乐,走进校园、社区,挖掘新生力量,充实文十番队伍,并创作文十番新节目,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蔡玲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