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仙游边界行:南影深深映东坪

    仙游边界行:南影深深映东坪

      全村人基本上用闽南语交流,上了年纪的妇女还保留着头巾包头的习俗;村里有家电影院始建于1967年,幕布电影、高甲戏、布袋戏在这里轮番上演——

    点击查看原图

      龙坪头电影院

      遇见东坪村,是仙游边界行和“南”的一次美丽邂逅。

      东坪村是“仙游边界行”行至园庄镇遇上的最后一个闽南语系村落,它不仅是该镇最靠南的行政村,也是仙游“兵马俑”地图的最南端,矗立着许许多多关于“南”的影像和故事。

      东坪村聚落形状呈长方形,1955年3月以前属惠安县,1955年3月至1957年属枫亭区,1958年属园庄公社,1985年属园庄乡后改为东坪村委会,现与泉州涂岭的黄田村、洛江的梧峰村相毗邻。从直线距离上看,东坪距离泉州最近处仅有800米,海拔最高处约700米。该村现有陈、王、叶、张、林、曾等多姓人家2700多人,但由于地处偏僻,海拔较高,出入不便,常住人口尚不到500人,同样是园庄镇常住人口最少的行政村之一。

      在这里,全村人基本上用闽南语交流,仅部分村民会闽南语、莆仙话、普通话3种语言;村里建筑多为石块垒砌而成,竖条石窗的闽南矮楼;上了年纪的妇女还保留着头巾包头的习俗,村民们的长相也更显闽南味,有着深邃的眼睛和黝黑的皮肤。

      最南行政村里还有最南的自然村,是一个叫做龙坪头的地方,这里的最高海拔有700米左右,又因地处深山之中,一遇上阴雨天,常常大雾弥漫。据东坪村村主任陈志峰介绍,一年之中,龙坪头每年的11月、12月、1月、2月,基本处于浓雾之中,云烟缭缭绕绕,脚步轻轻浅浅。

      70岁的龙坪头老人王仁春说,龙坪头因地势风水似龙,又有一块相对平整的空地供人起屋盖楼而得名。该村生产小组里的名字里也有“龙”字,为龙一、龙二、龙四、龙五。为何没有龙三?老人们回忆,以家族为单位的龙三生产小组出于生活便捷的考虑,早年已大部分迁移至三明宁化。

      龙坪头上什么样?一派乡村田园作息景象。

      依山傍势的虽然有现代化的四五层小高楼,但更吸引眼球的是那闽南风格的低矮小楼,有的屋顶上铺着长了青苔的瓦片,翘着尖尖的檐角。有的屋顶上则是一整片的水泥板,同样因为潮湿,长了青苔,零散地开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和小花。

      这里还有个极为有意思的地方,龙坪头电影院。两层的青条石建筑看上去十分坚固,二层做了个窄窄的小阳台,仅能容下四五人同时站立。顶是教堂式的尖顶,刻着五角星的形状。与村里老人们闲聊得知,构成这栋闽南风格电影院的齐整青条石,当时是“摊人头”分派下来的任务,村里的每个劳动力都被要求提供10块青石条,从20里外运来,费时1年多才建成。

      始建于1967年的龙坪头电影院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承担着村里的大部分文娱活动。每逢春节和农历十月十四、十月十五,幕布电影、高甲戏、布袋戏都会在这里轮番上演,全村人聚集在这室内,欣赏一出又一出的精彩戏剧,欢笑上一整晚。

      彩云之南是故乡,深山之内藏故事。园庄最南处,仙游最南端的东坪村里,有着现代社会里,我们难得一见的静谧。

     

      6个教师   5个支教

    点击查看原图

      记者到达园庄东坪小学时,小学生们正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一堂通过义务教育录像光盘教学的音乐课(如图)。

      这是2013年10月份该校接入全国教学点素质教育资源覆盖系统后的真正音乐课。因为教师数量有限,在此之前,该校的音乐、美术等素质拓展课程,只能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着教课。

      东坪小学校长林军敏介绍道,东坪小学里现有小学生32人,幼儿园也在此授课,有学生12人。教师队伍方面,小学共有6名教师,除了林军敏之外,其他5名均为支教而来的教师。在这5名支教教师里,有1名来自福州闽侯,其他的4名均为园庄籍教师,回乡支持家乡建设。与平原地区的小学一样,当天值班的教师除了教授课程,还要在操场上将学生列队排好,带队引至分岔路口。

      林军敏说,6名教师主要教授语文、数学课程,搭配使用义务教育系统光盘中的其他素质拓展课程,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需求。

      不过,由于东坪村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7个海拔高达五六百、甚至700米的山头上,交通往来不甚方便,仍有不少学生选择在泉州上学。

     

      地下交通站曾庇护过海上游击队

    点击查看原图

      东坪村是革命老区据点村,其“三台龙”地下交通站是1937年中共闽中工委开辟地下革命的活动地点(如图)。资料显示,三台龙交通站是泉州中心县委经晋北通往闽中工委和闽浙赣省委的重要秘密交通站,泉州、闽中领导人往返都在这里住宿过。

      “三台龙”地下交通站旧址是三台龙自然村村民林兜一家的住所。1937年按照闽中工委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指示,建立了闽中工委交通站,负责人就是林兜。

      自三台龙交通站建立以来,林兜积极做好通讯联络工作,热情接待各方来往的同志,掩护受敌人追捕的同志和出狱养伤治病的战友。仅靠自家的辛勤劳动,节衣缩食,十几年如一日,无偿地为同志们提供膳宿。

      交通站旧址现无人居住,但林兜的后代就住在附近。77岁的林焕章和81岁的林步章是林兜的两个儿子,遇到有人来这里参观地下交通站时,他们就会与人聊上几句,回忆起那人来人往共同为革命奋斗的青少年时光。交谈中,林焕章和林步章称父亲为爸,称母亲为姆,是传统的闽南叫法。他们介绍到,“三台龙”地下交通站旧址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了,在分属两个县区的年代里,“三台龙”地下交通站还庇护过来自湄洲岛的海上游击队,见证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仙游今报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