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看戏

    看戏

      小时候,看戏的确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城乡居民历来有酷爱莆仙戏的传统和习俗。每当逢年过节、老人寿诞、娶媳结婚、婴儿满月、喜迎侨归等喜庆佳期,殷实的家庭一般都会请剧团来唱戏助兴,闹腾几天。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莆田戏剧团很多:莆田实验一团、莆田实验二团、大众剧团、劳动剧团、人民剧团、和平剧团、跃进(后改名前进)剧团、仙游鲤声剧团、莆田戏剧学校少年跃进班(剧团)……莆仙戏的剧目也很多:有《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团圆之后》、《十五贯》、《高文举》、《王十朋苦妻》、《宝莲灯》……当年有两个花旦,一个叫“妹丕”,一个叫“细妹”。她们精湛的表演技艺令人称绝。一个表演凄凄惨惨老妇的段子催人泪下;一个表演生动活脱丫环的形象人见人爱。当时在莆田老百姓当中赞扬声很高。可是,她们演技好在哪里,我们小孩不懂欣赏。只要听说今天她或者她要出场,许多大人再忙也要去一睹为快,一饱眼福;而我们小孩却喜欢看逗人发笑的片段。记忆中莆仙戏里有五个丑剧演员:丑子连、丑子水、丑子榜、丑子石、丑子柳。他们动作滑稽,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大笑。当年我最爱看的剧目是《十五贯》。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扮演娄亚鼠的丑剧演员扛着长凳摇摇晃晃的“鼠行”身段,尖嘴猴腮的搞笑滑稽表情,娄亚鼠滑稽动作令不少小孩子到处模仿……他们出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很精彩,不时地引起哄堂大笑。

      我们沁后过山周围几个村庄:西天尾镇的渭庄、下柯;梧塘镇的枫林林外、沁后的沁山小学、萩芦镇的东张等经常有戏讯。“戏讯”对当年文化生活贫乏的农民,简直就是天大的喜讯。特别是那些老婶嬷和少妇戏瘾最大,或远或近,或中午或晚上,逢场必看,哪怕是看过的,也要再看个“滚瓜烂熟”,好在田间地头或者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时讲“戏古”、作评论。看戏前,她们换上新衣,把头发梳得油光发亮,发髻盘得圆圆的,再插上一两朵含苞待放的红玫瑰,要不是她们抬椅搬凳的,还以为要回娘家哩!

      戏台离地大约五尺许,一般搭在村子的开阔地,或者是在农村小学的操场里。晚上台上点着三、四盏大马灯(莆田人称“汽灯”),把整个戏台照得如同白昼。“三隆堂”(开场的锣鼓)敲响,人们急忙往台前簇拥,坐回各人的条凳或者椅子上。有些外乡镇的戏迷路程远,不方便带椅凳,自行车一摆,就停在椅子后面,坐在鞍座上观看。

      每次演出,观众还没有来,卖各种小吃的生意人就蜂拥而来摆摊设档,一有观众,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便一声比一声高。各种小吃散发出的香气和甜味,像是着了魔法,磁铁般吸引着小孩子的眼,打动着小孩子的心,诱惑小孩子口袋里的钱。

      演出开始了,舞台上演员“咿咿呀呀”唱得很卖力,但孩子们很少有坐在那里聚精会神看戏的,纷纷围着戏台和小吃档乱窜,或在小吃摊前讨价还价,对于他们来说,演的什么戏大多不知,这场戏有没有“老生”、“老旦”加盟不大重要,他们要的是戏台的氛围。胆子大点的小孩子老是攀上台前的戏台柱,或者翻上后台看演员“热身”。我也爱看演员翻筋斗,耍武术,认为那是武艺高强的人,那是无敌于天下的好汉。曲终人散后,我久久不愿离开,一直在寻找心目中的“英雄”。回到家里,经常在院子里模仿翻筋斗,耍刀玩棒,一心想掌握那些本领,将来遇到不平事,可以“为民除害”。

      在同龄的小孩子中间,我身材高,胆子大,经常去翻戏台,但也经常被撵过。不过,你把我赶下来,我很快又翻上去。维持秩序的人不粗暴,顶多刮你一下鼻子,或者揿一揿你的头,再叫你下去。有一次,我刚翻上后台,把脑袋刚刚探去,一个赤裸上身,眼瞪得和灯泡一样的大汉便凶神恶煞地怒目而视,我心虚极了,撒腿就跑。

      大人看戏很专注,老老实实地坐着,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舞台上的演员卖力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不时地引发他们发自内心的赞誉。老戏迷们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看完戏,在回家的途中,大人很兴奋,谈布景怎么新,戏服怎么好看;评某角色表演如何生动;称赞忠臣秉公执法,惩恶扬善;颂扬好人终将有好报……而孩子们七嘴八舌谈论的却是后台的“花絮”,翻戏台的大胆,炫耀着自己的壮举。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却很少去看戏。每次我提出要她带我去看戏,母亲总是很自卑地说:“去看戏的都是‘戏花开开’的人,咱们三餐都顾不上的人家,哪有那份心思,走出去也会被人笑话的”。生活无奈中的母亲,总是紧锁着眉头自叹“命运不如人”。所以,越是哪里有热闹她的情绪就越糟糕。但少不更事的我,有时难过一阵过后,该想干啥还是干啥去了。便悄悄地跟在大人后面看戏去了……

      当我考上了初中后,母亲一直强调我应该好好学习,反对我夜晚去看戏。记得有一次渭庄公演《宝莲灯》,我拿定主意晚上一定要去看,然而母亲死活不让我去。晚饭后我借口上厕所,悄悄地溜出家门,直奔渭庄。当我刚刚挤到了戏台旁,正看得津津有味,不料母亲竟然来到了身后,终于被揪了回家。回到书桌前,虽说拿起了书本,但内心却无法平静下来,,耳边还隐隐传来锣鼓咚咚、锵锵和优美的器乐声,精彩的剧情把我的魂都勾了去……没过几天,下午放学后,母亲“邀”我到萩芦东张去看戏。我笑嘻嘻地问她:“今天戏花开了?”母亲说:“听说晚上的戏很好看……”我兴匆匆地跑进厨房,急急忙忙扒上几口饭就扔下碗筷。那天晚上,我们看的是《状元与乞丐》,大意是:文龙文凤叔伯兄弟满周岁,算命先生为他俩卜命。算出将来文龙当状元,文凤当乞丐。后来文龙的母亲太娇惯了,文凤的母亲则严加管教。至终俩兄弟命运出现相反:文凤当状元,文龙当乞丐……回到家里,母亲经常以文龙文凤为鉴,教育我“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状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心’(努力)读书换来的。”母亲还说:“我最爱看‘家贫子读书’的戏剧,要改变贫穷,要出人头地,要过日子,从小就得好好读书,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戏里文章昭日月,台上说唱鉴古今。”《状元与乞丐》这出戏里的人物和情节至今历历在目,为了牢记怀念母亲的教诲,前些年我还特地从莆田带来莆仙戏《状元与乞丐》的影碟,并把它作为全家寓教于乐的传统“教材”,时不时地播放给儿孙看。

      倏忽之间,已四、五十年过去了,儿时看莆仙戏的记忆竟然还是那样的清晰,犹如昨日。岁月中的有些东西,我们可能忘却,但有些记亿,会永远陪伴我们,直到我们老去,尽管日   子长长短短,流年暗换,但家乡戏总是难以忘怀。去年回到老家,心心念念着能再看一回戏,没想到儿时的那种感觉依然如旧,还是那么地美好。  蔡柔远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