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龟山往事

    龟山往事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似乎天下的名山,都为历代的高僧大德准备着,才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

      龟山是莆中名山,系闽中最高峰戴云山的支脉。它的得名,始自唐代高僧无了禅师与龟山的一次神秘接触。

      无了俗始沈,系莆田黄石农家子,七岁时随父母往壶山白重院礼佛,幼小的无了被寺庙那种清幽宁静的氛围所感染,便闹着不肯回家。父母认为稚气未脱的小儿生来与佛有缘,不想回家是佛的旨意,遂把无了留在白重院。在白重院的晨钟暮鼓中,无了已长成七尺男子之躯,十八岁那年他毅然削发为僧,追随莆田玉涧寺名僧庆玄禅师学律,后前往江西拜慧能的二传弟子马祖道一学禅,为马祖道一法嗣,成为南宗六祖慧能的三传弟子。马祖圆寂后,无了入江西百丈山践行百丈清规。

      百丈怀海作为我国唐代高僧,主张出家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创立了我国禅宗流派中独树一帜的“农禅合一”文化。无了作为慧能的三传弟子,进入江西的百丈山后,追随百丈怀海清修戒律,把“百丈清规”作为自己毕生的修持目标,学成后回莆田广化寺梵修。

      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杜甫以他冷峻、深邃、韵律优美、壁垒森严的律诗被后世尊为“诗圣”,李白以他豪放、豁达的高吟被号为“诗仙”。而以写禅诗见长的王维,则成为中国南宗画派的领袖人物。在我们莆田,诗歌文化也达到了空前繁荣,走出了徐寅、黄滔、欧阳詹、翁承赞、许谡等闻名全国的诗人。禅宗文化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莆田黄氏子本寂、妙应两兄弟,一为曹洞宗的开派祖师,一为亦儒、亦佛、亦道被后世尊称为“辟支佛”的妙应禅师。而无了则是在闽中践行百丈怀海“农禅合一”而独创“茶禅文化”的法门龙象。

      古人对一种信念的执著,是现代被金钱蒙住双眼的人无法理解的。无了作为一代高僧,他深深懂得,人的心灵的净化,首先就必须走向自然。要实现精神上的涅槃,他必须寻找一处远离尘嚣的深山,以圆他的人生的梦想。

      于是,他毅然辞别了广化寺与他朝夕相处的僧众们,拜别了寺中的方丈,穿着一双草鞋,披着一件已经半旧的百衲僧衣,背着师父一大早为他准备好的干粮,漫无目标地往广化寺西边的深山行进,去寻找他心目中的圣地。时近晌午,无了在艰难的跋涉间,他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开拓地,地上长满了枫树、油杉、苦楝、福建杉等原始森林。丛林中,骄阳放着迷人的光芒,顺着光芒照射的地方,他突然发现了一只长着六只眼睛的神龟在向他作揖,似乎要告诉无了这里就是他心中要寻找的圣地。无了感悟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神龟就是这里的山灵,神龟在向他作揖,是要向他献地的意思。于是,他便把此山命名为龟山,山中的盆地命名为龟洋,并决定在此建寺庙弘扬禅宗文化,以实现百丈“农禅合一”的夙愿,并把他从江西百丈山带回的茶种,在龟山开辟十八处茶园,广为种植。

      一千多年前的龟山,闭塞不通人烟,其荒凉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无了带领僧众,开荒造园,靠“一下锄头一声佛”的信念,硬是在这片丛林密布、荆棘丛生的地方,开劈出了十八处茶园。

      春天来了,是春茶收获的季节,无了与他的弟子们,忙着在山中采摘“明前茶”,用于炮制名品“炒绿”。秋天,万木开始凋零,唯有龟山的茶树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是收获秋茶的绝佳季节,无了与他的僧徒,便把采来的秋茶加工成名品“本山”。僧家加工出来的茶叶,虽然没有现代穿红披绿的“采茶女”采来的茶叶那么诱人。但茶叶作为僧家的清供,却自有一番凡人所无法领悟的禅味。

      福建是一个盛产名茶的地方,早在唐代,莆田诗人徐寅,就写有咏武夷山腊面茶的律诗,这大概是我国第一首咏茶的律诗。至今,武夷人仍以徐寅当年咏武夷茶的诗来炫耀武夷茶品的优良及历史的悠久。作为莆田人,为莆田能早在唐代就有诗人描写武夷茶而感到骄傲。而在唐代的莆田,无了创制的“炒绿”、“本山”名茶,证明了莆田龟山早在唐代就是一个盛产名茶的地方。而现在的安溪铁观音,却是发生在一千年后的传奇。

      龟山出产名茶,与这里的风水有关。

      人的居住环境,古人认为是有风水的。植物的优劣,除了自身基因外,其生长的环境也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否则,就不可能有“地方特产”的说法了。

      莆田似乎是一个多出名产的地方。闻名天下的荔枝、桂圆、枇杷号称莆田三大名果。这大概与莆田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由此形成的小气候有关吧!莆田平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既有山区气候的滋润,又有海洋气候的涵养,加上一年四季如春的日照,是一个适宜万物生长的地方。有人认为,画家画山水时,得到烟云的供养,画家的画才有灵气。茶树作为自然界里的精灵,何尝不是如此呢?

      龟山为莆田西部望山,蜿蜒的木兰溪在山下常年奔流不息。壶山、九华竦峙东南,登高远望,东海万顷碧波荡漾。近处,青峰如黛,三紫腾云,茶树如盖,碧绿纷披。而无了开辟的十八处茶园则处于三紫山环抱之中,犹如世外桃花园一样静谧优美。可以说,龟山的茶,得山灵供养生机,受四时烟霭化育,才醖酿出如此美丽的神韵。

      由无了首创的“茶禅合一”文化,使龟山的茶充满了禅家文化的意蕴。

      无了当年率僧众开山种茶,没有现代人的功利思想,他只是为了实现他的人生对禅的境界的一种追求。生活在当代的人们,看到的是人们如何对茶叶的种植、焙制,然后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进行促销,以期达到发财的目的。而无了禅师开劈茶园、焙制龟山茶叶名品,则是为了实现他对“茶禅文化”的追求。所以,龟山的茶,清新、自然、质朴,蕴含着一种淡淡的、纯净的茶香,使人感到有一种涤荡污浊、净化心灵的禅味。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境界吧?无了作为一代高僧,是我国佛教史上长寿的高僧。在无了圆寂后,他的肉身不朽,成为全身舍利。在唐代,有许多高僧,但修成全身舍利的,却只有广东的六祖慧能,山西九华山的地藏王金乔觉,而第三位就是莆田龟山的无了禅师了。没有禅家的潜心梵修,是不可能修成全身舍利的。而无了的高寿与修成全身舍利,则是他首创“茶禅合一”的因果。可见,无了的修成正果与他毕生对“茶禅合一”文化的追求是分不开的。难怪,莆田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寺庙“普茶”的习俗。

      龟山的禅茶文化,在历代高僧的努力下代代相传。时光流转到明代万历年间,即在无了圆寂后的六百多年后,莆田龟山寺的月中和尚,又把龟山寺的茶禅文化推到了极致。

      月中和尚发扬当年无了禅师“一下锄头一声佛”的精神,使龟山的百年茶园焕发出生机。

      在古代,文人与寺庙,有不解之缘,于是有“闲爱孤云静爱僧”说法。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与僧人佛印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在我们莆田,号称“八闽文章初祖”的黄滔,他对为寺庙撰写碑记乐此不疲,除了莆田的广化寺、泉州的开元寺外,龟山寺也留下了黄滔的大手笔。莆田明代传奇人物陈经邦也是一位大才子,他是万历皇帝的国师,据史籍记载,此人长得特别帅气,按当今的标准,就是典型的“高富帅”了。万历皇帝常常惊叹陈经邦的美貌,戏称他为“白面书生”。陈经邦能文善吟,又写得一手好字,深得陈皇后宠幸。在故乡莆田,陈经邦是龟山月中和尚的方外之友,如今,在龟山库房的石柱上,还留下陈经邦当年为月中和尚所作的:“天上楼台山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对联。陈经邦以他那生花妙笔,把龟山寺描绘成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如烟、如雾的人间化境,同时又在联中把月中和尚的名字嵌入联中,语带双关,妙不可言。陈经邦的这一名联,拿它与全国许多名胜古迹的名联相比也毫无逊色。

      陈经邦之所以会挖空心思为月中和尚撰联,原来是月中和尚所焙制的“月中香”名茶早就誉满九州,不仅万历皇帝是“月中香”的粉丝,就是陈皇后,对陈经邦进贡的“月中香”也情有独钟,她常常趁着夜色,悄悄跑到陈经邦的住处,在柔和皎洁的月光下,与陈经邦一齐品赏龟山的新茶“月中香”。陈经邦、陈皇后“有三更无半夜”的幽会,使万历皇帝感到非常难为情,便以草木灰撒在陈皇后与陈经邦必经的路上,以便从足迹的走向判断出是谁主动找对方套近乎?通过撒草木灰的一番侦察,万历皇帝发现是陈皇后主动往陈经邦那边跑。一向孝顺的万历皇帝,怕母后着凉,就在陈皇后前往陈经邦的路上盖了亭子用于挡风遮露。陈经邦见万历帝为母后盖起了“盖露亭”。遂想起他入京前在九鲤湖祈梦时九仙给他“官拜盖露亭且止”的示梦,认为万历皇帝在宫中的路上建亭,是应了九仙之梦,遂决定弃官归里。所以,莆田人至今还有“官拜盖露亭且止”的传说。

      对于陈经邦与陈皇后的绯闻,到底是否真实?史书无只言片语的记载,只能留给历史学家去考证,但万历皇帝一家喜欢莆田龟山的“月中香”茶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据莆田人周瑛、黄仲昭撰写的《弘治兴化府志》记载:“龟山茶为莆中第一”,并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原来莆茶早在月中香问世之前就是贡品了。龟山茶作为莆中第一品牌,可说是莆田的骄傲,至于“月中香”这一名称的来历,还是万历皇帝恩赐的呢!

      当我循着龟山茶禅文化的时光隧道去聆听龟山千年茶语的时候,与我们同行的文化学者许更生把我们带回了眼前的龟山,他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们,在唐代无了留下来的十八处茶园中,有一棵四米多高的茶树,树桩有好几十公分粗,应该有好几百年的树龄了。我对许更生先生的发现喜出望外,这大概就是月中和尚当年培植的“月中香”吧?□朱金明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