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描写妈祖和林兆恩“三一教”的两部古代长篇小说

    描写妈祖和林兆恩“三一教”的两部古代长篇小说

      莆田有两个人物:海神妈祖和“三一教”的创始人林兆恩,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流传的故事,经过民间文化的积累和创造,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的信众数以亿计,庙宇遍及全球的华人社会。“三一教”的影响虽不及妈祖,但信众很多,在东南亚也有很大的影响。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以妈祖和三一教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就是《天妃娘妈传》和《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了解和研究这两部古代小说,对研究妈祖和林兆恩故事的演变,对研究莆仙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 生于莆田湄州。自幼聪明,过目成诵。长大后,决心终身行善,矢志不嫁。她精通医理,常用草药为人治病;观察海上气象变化,告诫出海乡亲防范;熟悉水性,常在海上救助遇难的渔舟商船。宋雍熙四年(987) 逝世,年仅二十八岁。她短短的一生,却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又由于历代朝廷的封赠,由“灵惠夫人”,到“圣妃”、“天妃”,一直到“天后”、“天上圣母”,成为至高无上的海神。

      《天妃娘妈传》,亦名《天妃济世出身传》,《新刻宣封护国林娘娘出身济世正传》(以下简称《天妃传》) 。全书分上下卷,三十二回。署“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逸士余德孚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梓”。吴还初,即吴迁,生平不详,他还编撰了《新民公案,》,于万历三十三年刊行,此书当亦在此前后[1 ] 。书叙北天妙极天君的女儿玄真,端午节在池边观鱼,忽见池中一群蚂蚁到池畔相聚,知道它们是要渡池,就摘一片荷叶给它们为舟。众蚁争登,玄真以手送叶,向池中而去。忽然起了一阵妖风,将叶舟打翻。晚上,她梦见众蚁哭诉被妖怪吞噬。玄真禀告星君,要捉拿妖怪。星君即布天罗地网,但猴、鳄二妖神通广大,竟漏网而逃。玄真恐其下界残害生灵,禀告星君,要下凡“周流四海,去暴除残,造万世福。”于是她拜谒西王母,西王母赐她一粒仙丹;求助于南海观音,观音告诉她猴精是世尊座后铁树上的猕猴,鳄鱼精是雷音寺斋堂所的木鱼,它们偷逃下凡作乱。观音还赐给她一宝盒,一铁马两件宝物。于是,玄真带着宝物,下凡除妖,在汉明帝时托生福建莆田林长者为女。这就将玄真与林默娘的故事合在一起了。林默长大后,求亲者络绎不绝,但她一心向道,坚辞不允。白日飞化,前往湄州。猴精下界作乱,助番王入侵,大败汉军。汉明帝出榜征召,林默娘之兄林二郎被召,林默娘乘仙鹤至,助兄征战,在鄱阳湖收龟精,又在大同将猴精擒获斩杀。番王进贡称臣,林二郎凯旋。明帝知林默娘之功,敕封为“护国庇民天妃林氏娘娘”。谢恩归来,在扬子江收白蛇、鳅二精。鳄精为害东洋,又助龙王收服。南海观音奏明天庭,林长者夫妇、林二郎都白日飞升。

      《天妃传》是有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为基础的。最早记载妈祖事迹的文献是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 廖鹏飞撰写的《圣墩祖庙重修顺济庙记》[ 2 ]一文中说:“岁水旱则祷之,疠疫降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中途遇风,舟几覆没,伯通号呼祝之,言未脱口而风息。既还其家,高大其像,则筑一灵于旧庙西以妥之。宣和壬岁也。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舶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明郎瑛《七修类稿》[3 ]卷五十云:“洪武初,海运风作,漂泊粮米数百万石于落氵祭,万人号泣待死矣,大叫天妃,则风回舟转,遂济直沽。……”

      天妃在海上救护的故事在《天妃传》中也有多次描写,如18 回“林真人鄱阳救护”、27 回“天妃妈子江救护”、30 回“天妃妈湄州救护”等。但有趣的是《天妃传》把北宋才诞生的林默,在宋代以后才流传的妈祖故事提前到东汉明帝(公元58 - 76) 时代,提前了900 年;而且小说里写天妃要征服的两个妖精“鳄潜东海,猴遁西番”,故事分为水陆两条线,从11 回到26 回,用全书一半的篇幅,写天妃帮助其兄林二郎收服猴精,征服西番的故事,海上的故事只占三分之一,这样主次不分的写法,影响了作为海神的天妃形象的塑造。

      《天妃传》把当时流传的神怪故事杂揉在一起。第9 回“玄真女机上救舟”,写玄真忽在织布机上睡去,转见鳄在东洋作怪,有四、五艘商船遇险,玄真急取宝盒化作一小舟,与鳄精斗法,打败鳄精,正在这时,其母见她“身在机上,如醉如迷,且动且舞”,连忙把她叫醒,她说功亏一篑,救起四人还有一人“已沉于水矣。”这显然受“魏徵梦斩泾河龙”的启发。“魏徵梦斩泾河龙”的故事早已流传,并收入《永乐大典》,成书于万历的《天妃传》受它的影响是可能的。

      《天妃传》有不少情节与《西游记》相似。如29 回“天妃妈收服白鸡”,天妃令四方土地搜找白鸡精的下落,找了三天,找不到。后南方土地报告白鸡精可能藏在壶公山,于是,天妃布下天罗地网。白鸡精变黄雀,但无法冲破天罗;变为蚯蚓,又遇地网阻隔,就化为一块顽石。天妃到处找不到它,后见顽石,闻有腥味,才猜想是鸡精所变,用剑将它劈死。鸡精的变化与《西游记》里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孙悟空的变化相似。又如《, 西游记》里,孙悟空收服不了妖精时,就去南海求观音。《天妃传》也是如此,22 回《弱水岩收服毛公》,汉军在弱水岩,喝了弱水岩的水就昏死过去,天妃没有办法,就到南海找观音,观音用法水救了士兵。这种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天妃传》模仿了《西游记》。[4 ]我的看法,更大的可能是《天妃传》杂凑了当时流传的故事,未必是直接模仿了《西游记》,因为两书的刊刻时间相近。《西游记》最早的刊本是万历二十年的世德堂本,而《天妃传》在万历三十年左右就出版了。

      《天妃传》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说。思想浮浅,艺术上比较粗糙。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民间文学的积累不够。南宋以后,有关妈祖的传说不少,但是没有进入民间文艺创作的领域。元代建阳书坊刻两卷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就不曾把她的事迹收入。一些庙记、地理志有些记载,但多是比较简略的“官样文章”。[5 ]不像《水浒传》、《西游记》那样,有比较深厚的民间文艺的积累,如《大宋宣和遗事》、《大唐取经诗话》、水浒戏、西游戏等。民间文化的造神运动的规律是传说越传越丰富,越传越神。到了清代“朝廷对妈祖的祭祀达到一个新的高度”,[6 ]康熙二十三年被封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从天妃升为天后;咸丰七年,妈祖的谥号竟长达64 个字,可见她地位之高。随着她地位的升高,民间传说也越来越丰富、生动。清道光时人许奉恩撰传奇小说集《里乘》(又题《留仙外史》) 卷九撷录曾官福建的郁永河《海上纪略?天蜚神》就记载了施琅攻打澎湖时,妈祖显灵的传说:“康熙二十三年六月,王师攻克澎湖,靖海侯施琅屯兵天妃澳,入庙拜谒,见神衣半沾湿,自对敌时,恍见神兵导引,始悟战胜,实邀神助。又澳中水泉,仅供居民数百人饮,是日驻师数万,方以无水为忧,而甘泉沸涌,汲之不竭,表上其异,奉诏加封天后。??”[7] 《天妃传》成书在明代,当然不可能把清代日益丰富的传说吸收进去,这就使《天妃传》的创作受到局限。

      总之《, 天妃传》作为以妈祖故事为题材的第一部文艺作品虽然不很成功,但它在妈祖传说的发展和传播方面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心隐子、常明先生、混虚氏等等,门徒尊称为三教先生、林三教、三一教主等。福建莆田人,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 ,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 ,享年八十二岁。

      林兆恩在嘉靖十三年(1534) 考上秀才,可是以后科举路上并不顺利,嘉靖二十五年(1546)应省试不第,从此放弃举子业,专心学道,逐渐形成“三教合一”的观点。嘉靖三十年(1551) 创立了三一教。“三教合一”的思想魏晋以后就逐渐流行,但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体系;也没有消除三教之间的严格界限,冲破三教之间的隔阂,而林兆恩在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了完整、系统的三教合一的理论体系。对林兆恩三教合一论,林国平教授作了这样精确、简明的概括:“林兆恩的三教合一论是一种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本体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宗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天然自足的本心) 的思想体系。”[8 ]

      嘉靖三十年至嘉靖四十五年是林兆恩三一教的草创时期,三一教的影响主要局限在莆田、仙游两县,其性质是以读书人为主的学术团体:隆庆元年至万历二十六年为三一教的发展时期,影响扩大到江南大部分地区和江北的部分地区,信徒成千上万,林兆恩作为三一教主成为信徒顶礼膜拜的偶像,三一教的性质朝着民间宗教方向演变。林兆恩逝世之后,在明末清初三一教分裂为两大派别,分别继承和发展林兆恩在学术和宗教方面的遗产。而从宗教的立场继承林兆恩的遗产的一派成为发展三一教的主流,并延续至今。[ 9 ]

      林兆恩和三一教的发展和传播在文学创作领域得到迅速的反映,这就是长篇白话小说《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的刊行。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二十卷一百回。署“九华潘镜若编次,兰 朱之蕃评订,白门万卷楼梓行”。各卷首尾均题“新镌朱兰 先生批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唯第八卷尾题“新刻陈眉公批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潘镜若,史传无徵。从序中“盖予先严清溪道人喜谈释,尝与名缁辩难,尘情万种,触景皆迷,谁能剖破? 惜余垂髻,未悉其旨。壮而孔门不遂,首为鹰扬拔。淹蹇长安四十余载,小试锡山,郁郁未展,而马齿衰矣。”可见他年轻时科举不利,至壮年弃文习武,得中武举。闲居南京四十余年后到无锡任职,但官微职卑,很不得意。小说第二回出现一个人物,“年近五旬,乃都城一个武解元,姓潘,别号镜若。”“麻衣相他太公八十遇文王,日者算他鹰扬四九登虎榜。”“镜若”与“九华山士”皆其别号,中武解元时年三十六岁。书第36 、37 回写到金陵名妓马湘兰,有“马妓已苍”“, 闻此妓名重一时,年近五旬,曾有一弱冠慕其风采,一笑费了千金而去”等语。从此看出,潘镜若与马湘兰年龄相近或略小。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马湘兰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五十七。其生年当为嘉靖二十七年(1548) 。朱之蕃,字元介,号兰蜗,南京上元人。万历乙未(1595) 进士,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仕至吏部员外郎,协理詹事府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卒于天启六年(1626) ,见《明熹宗实录》卷七十。据此,此书创作当在天启六年(1626) 前。又据36 、37 回所写马湘兰的年岁,则其创作至约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 前后开始。”[10 ]万历二十六年(1598) 林兆恩逝世,隆庆元年至万历二十六年为三一教的发展时期,如果《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 就开始创作,天启六年(1626) 之前就完成了,它反映林兆恩创立的三一教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当时福建建阳的印刷业十分兴盛的,而且书坊主人,也常常是编书的作家,可是这部与福建密切相关的小说,其作者不是福建人,书也不在福建出版,而是在南京刊行。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是以林兆恩三一教为题材的小说,通过小说宣扬三一教。卷首凡例中说:“本传独重吾儒纲常伦理,以严政教,而参合释道,盖取其见性明心,驱邪荡秽,引善化恶,以助政教。”这正是林兆恩的主张。顾起鹤《三教开迷传引》:“是传开迷心,归正路,欲以举世尽归王道之中,乃参三教而合一”,是作书的本旨。作者在书的自序中说:“传中浪游三吴齐鲁之区,见履人情物理之事,真实不妄;而慷慨以发宏议,实开诚布讽之私;杂以诙谐,乃驱睡魔,消白昼。”

      有趣的是这部宣传三一教的小说,而三一教主林兆恩却不是主要人物。第一回说林兆恩创立三一教,去金陵访问,在秣陵县开化乡崇正里,将混元庙改为三一教的庙,把他的学生宗孔(字大儒) 、道士袁灵明、和尚宝光留在这里传教,自己却云游四方。从此林兆恩就不露面了。主要故事是说崇正里有狐精率从地狱中逃出的众迷魂摆迷魂阵,后狐精被捉,但众迷魂四散逃走。大儒、宝光、灵明恐迷魂到处迷惑世人,败坏世风,扰乱社会,立志外出破迷。他们一面寻访林兆恩,一面破各地的迷魂。大儒等三门人为找林兆恩,听说他在那里,就奔那里去,但当他们赶到的时候,恰好林兆恩都是刚离开,这样,随着他的足迹,三门人从金陵到杭州,又到京城,再返回福建。小说以此为线索,把叙事空间扩展到南北各地,破形形色色的迷魂,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最后,众人又齐集金陵混元庙,出金榜历述开迷二十款,超化群迷,地狱为之一空。刊刻《三教宗旨》一书。宝光、灵明均成正果,宗大儒到陈总兵处当参谋,立功建勋,衣锦还乡。

      小说中所谓的迷魂,如卑污迷、争竟迷、邪说迷、好名迷、愚昧迷、阿谀迷、嫉妒迷、做官迷、银子迷、风情迷等等,实际上都是社会上和人性中的种种缺陷,作者把神怪和世情融为一体,对人性的丑陋和社会弊病加以抨击和讽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它的矛头所向都是一般的社会道德问题,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却涉及不多,揭露不深。

      对于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作者没有把它归罪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是认为是人性的丑陋。书中的人物宝光认为做强盗最蠢,因为“天地生人不会让你饥寒,小时有母乳,长大了有田土。天地不曾饥寒了人,怕人相倾轧,乃立圣君贤相制着。”人之所以做坏事,是人性的丑陋,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各种“迷”在作怪。书里写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位景先生本是清正廉洁的,他的学生当大官,赵甲为讼狱事请他去说情,他先是拒不收礼,后来贪婪迷、贿赂迷趁他喝茶吃点心之机,钻入他心里,他就变得贪得无厌了,赵甲说:“晋时王羲之喜的是银鹅,凡求书的送一只银鹅与他。闻知尊官喜的是玉兔,小人回去买一个玉兔奉报。”景先生说,我过去喜欢玉兔,现在却喜欢金牛。赵甲马上表示送金牛也行。

      作者把社会问题归结为人性问题,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信奉三一教,加强修身养性。宗大儒说:“古君子能临事念孔夫子一声,夫子的道理就在念者心上,道理既在心上,他岂做逆理不仁之事,逆理不仁之事既不做,自然吉祥善事依心而至。”

      书里也有一些比较进步的思想。《儒林外史》34 回杜少卿对季苇萧说:“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是这等样,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几个。”杜少卿这段名言,被认为是吴敬梓具有先进妇女观的重要证据。而早在100 多年前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关于娶妾就有相似的看法[11 ] :“天地间一阳一阴,相为对待,有一夫自然配合一妻,夫妻相合,何等恩深义重。只为嫡妻无出,为人子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得已娶一个妾,为生子计,若是嫡妻有子,却又娶妾,你一个人娶妾,天下就有一个人无妻。”

      从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如所谓的“放白鸽”,就是用妻子作诱饵,引男子上钩,然后丈夫捉奸,诈骗钱财;道士用烧“子母银”的办法骗钱等,这些情节在后来的小说中也屡屡出现。书里提到“孙悟空大闹天宫”、“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故事和作品的流传情况。

      作者把神魔和世情融为一体,对人性丑陋和社会弊病加以抨击和讽刺,别具一格。书里常编了一些顺口溜,生动活泼。如第六十回,公婆儿子和儿媳,四个人的对话基本上都是“顺口溜”。如儿媳听说公公想娶妾,她说;“五个苦有一说,人家只怕娶个妾。为妾一个进门来,公公精力先须。婆婆吃醋气哼哼,终日必定争口舌。过经年过累月,怀胎再生个骨血。丈夫家产被他分,妯娌相竞无休歇。”民间谚语的运用,也使作品更为生动,如说人们择婿“会捡的捡儿郎,不会捡的捡田庄。”当然,从总体看,这部作品思想艺术水平都不太高,它着重宣传三一教,把一切问题都看成人心和人性的问题,所以书里充斥着修身养性的说教,而这些议论又失之琐碎和重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这部作品对了解和考察三一教的传播,对研究三一教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齐学东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