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新县老“街”

    新县老“街”

      过去乡亲们把“溪边店”、“下店”、“洋尾店”、“隔头店”连结起来,称作“街”。

      “街”从南面渔湖溪算起,到北面的山里的文化摇篮广山中学(莆三中)为止。“街”以鹅卵石铺就,说它是人行道也可以,说它是街道亦行,因为中间有间隔的商店、有的毗连、有的空地、有的宽些、有的窄些,但走惯了,犹如今日的上街买菜一个样。

      “街”的南端有渔湖溪邮政代办点、客栈,接上去的是教会教堂,再行数百步是圣路加医院广宫分院,在当时颇有名气,山里人看病都是来到这里。隔不远是基督教堂,每逢礼拜日,参加做礼拜的人们不约而同到达,也是一道山乡风景线。不远处有一家较齐全的杂货店,山珍海味尽你挑选,还兼售猪肉,等等,每天业务繁忙。只隔一壁就是当时闻名的糕饼店,进入店内,芬香扑鼻,让你流连忘返。店的正方是巩溪小学(前身夹漈小学),其校史长,教师肯教,学生肯学,在当时算是一个好小学。

      学校的东北方是一家独具儿童特色的玩具店,店主人经营颇有方,经常亲自去福州采购儿童玩具,雇用村里“挑夫”从福州挑到“大桥头”搭轮船至“南通”上岸,然后途经崎岖山道“后溪”到莆田大洋,然后回到“夹漈街”,来回一趟,需要二三天。此店往上走是理发店,一位古稀之年的理发匠,在家呆不住,每天早出晚归,理发手艺好,常常是忘了吃午饭,他说生意忙,只顾赚钱,不顾肚子。步行数步,有一家很像样的布店,村民买布都到这里,还有兼售杂货等等,在当时算是很有实力的店铺,来往人众甚多,有“街王”的美称。

      隔壁是“街”里唯一的“打银店”,店内有二位打银匠,手艺绝好,银器品种齐全,名声传播山内外。走上去是制作香料的香店,杂货店,还有不太固定的小吃店。再走数百步,便是地图上有标志的广业“东镇隔”,这里有古老的“中药铺”,有缝纫店、杂货店。往此走,过一条溪,就是“洋尾店”,这是一条较为像样的小街,街道两边有“中药店”、饼店、饮食小点摊位,以及家庭的人工制作农家具,还有“米粉”加工作坊等等。再往北行,不远处便是广山中学。学生大都是山里学子,也有平原的。校容校貌好,教师水平高,办学成绩显著,名声远播内外。

      “街”的西北部,有一宋代古建筑,是湄洲妈祖的分灵——巩溪宫,香火鼎盛,朝拜人众来来往往,祈求妈祖,合家平安。妈祖宫的上方是广宫小学,抗日期间,莆一中迁至此处。“街”的东部“夹漈山”,是宋代史学家郑樵著书立传的“夹漈草堂”,自古就是旅游胜地。

      那时的“街”的门前,都植有一二棵树荫浓密的杨柳树、榕树,在夏日中午,树荫下更是坐满了、站满了休息的乡亲们,一大群小孩子,则四处奔跑玩耍,非常热闹。村民聚在店前空地长凳上闲坐,难免会讲东说西,或就农事交换意见,或就时事发些议论,或就村内谁家出了几个大学生,名牌大学的有几个,称羡的是清华、北大,什么官位倒是没感兴趣,或就村里发生的一切,品评一番,大家不拘形式,不论话题的交换,谁都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因为有了这条不成街的“街”,村里的哪一家哪一户,有甚么喜事,有甚么值得赞扬的好事,或有甚么不幸,有甚么公认不应该的行为,大家都能很快获得消息,能够充分发挥贬恶扬善的作用。

      尤其是在下雨天和寒冷的夜晚,当然也常有三五个男人,兴致一来,便在店里搬个桌子,大家围在桌边,或坐或蹲,一瓶米酒,一包花生的欢饮,喝得兴起,免不了吹嘘自己,或调侃别人,或发点牢骚,感叹感叹人生的命运,在笑闹中,在唏嘘中,互相安慰,互相激励。

      这就是那时的故乡的“街”……(山风)

    <>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