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走进大洋民俗馆

    走进大洋民俗馆

      盛夏之下,酷热难耐,在涵江文友双喜君的邀请下,近日,我和《莆田通讯》编辑小郭一同前往涵江区大洋乡笛韵森林人家做客,一是散散热,解解闷;二是文人结伴出游不至于单纯的游山玩水,总会手痒痒的欲写点什么以作“不虚此行”。

      走进森林人家 ,环顾四周,则满目翠绿;竖耳聆听,则溪水叮咚,视听感觉绝佳,一时便觉心旷神怡,暑气顿消。尤其是主人陈梓笛以“走一趟红军路、吃一顿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歌、看一部红军电影”的独特方式款待远方的客人,让大家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也许我是从农村走过来的,对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物一器都寄予深厚情感,或随便瞧瞧,或细细触摸,方式不一,感情专一。所以,在大洋乡众多的优美景点中,最令我心驰神往的是那看似不起眼的大洋民俗展览馆。

      大洋民俗展览馆位于大洋乡杏山村西湾自然村,是大洋乡现存最古老的民居之一,建于明末清初,原称时思堂。鼎盛时,这里住着50多户200多人。而今置身于大厅中,我不禁思绪万千,从天井上方折射下的点点斑驳阳光,我望眼穿过漫漫的时光隧道,仿佛看到了这里往日的繁华与喧闹。

      “这民居当时为何被辟作民俗馆?其意义何在?”出于好奇,我向大洋民俗展览馆的创办人陈梓笛进行连珠炮似的发问。

      一谈及民俗展览馆的创建,老陈就双眼发光,神情激奋,话闸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这些年,随着大洋旅游经济的兴起,我凭着对山区文化的研究与认识,萌生了创办大洋民俗展览馆的想法。没想到,我的这一设想立即得到了大洋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被当作大洋乡旅游经济项目进行规划。

      一踏进民俗展览馆,一件件仪态万方的古朴物品就扑入我的眼帘,其大都是山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用品。老陈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里总共收藏有150多件物品,每一件物品上都标有名称,分成渔具、农业生活用具、闺房用品等8个展览室。

      接着,我们在老陈的引导下,饶有兴趣地逐一参观了各展览室,来到农业生活用具展览室,只见这座陈旧的屋子里,四周墙壁挂着破旧的柴刀、草耙、秧架、瓦印等几十种山村群众使用过的劳动工具。展览室中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泥土芳香,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游客的悠长回忆。

      见者有心,捡者有意。别看这一件件普普通通的用具,却都有着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故事。老陈随手拿起一枚瓦印对我说,这一枚瓦印是他下乡为村民送电影时,偶然间在一座荒废的房屋里捡到的。当他双手搬开垃圾,在一个角落里意外发现这一枚瓦印时,他欣喜万分。

      凭借自己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优势和生活阅历,别人眼里的垃圾废品,到了老陈的手里,可能成了一段段鲜活历史的印证。他说,一样物品单独摆放着,也许显示不出其价值所在,但要是几种同一个历史范畴的物品合理地搭配在一起,就会使人们心灵深处受到某种无法言语的时间与空间的震撼。

      在参观中,最引我注目的是民俗展览馆里的闺房生活用品展览室。这一间屋里所展览的物品都是历史上闺女使用的东西。走进展览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烙印着岁月沧桑的“眠床”,床底下放着2双贡郎鞋。鞋面独特的缝制,一下子让人联想起古时候女子“三寸金莲”的小脚。而离床不远处就是一架充满胭脂味的梳妆台和一顶巨大的衣柜,一看这摆设就知道,这应是当时大户人家千金的闺房。

      山区人特热情,也好客,听说我们来参观民俗展览馆,几个住在民俗馆旁边的老大娘自发来给我们当导游,讲讲往事,重拾记忆。她们无不感慨地说,她们以前结婚的时候就穿那贡郎鞋,而这样的梳妆台,只有大户人家才有。站在一旁的老陈说,这些物品是他一件件从不同地方捡回来的,有些物品是别人支持他开民俗馆而捐赠出来的。他现在依然会在废品中找寻历史的积淀……

      据了解,自从大洋民俗展览馆建立后,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老陈不但免费让游客参观的,他还会不厌其烦地把所知道的历史背景告诉游客,尽可能让大家都能够了解所展物品的个中奥秘。

      时光易逝,真情永驻,走进大洋民俗展览馆,我始终用思绪触摸着一个又一个老物件,仿佛在历史的岁月中拾遗,将被遗弃的古朴、简约、沉静、细腻的生活碎片捡拾起来。简约一句话,我似乎在捡拾我不经心而遗落的一个世界。谢庆胜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