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澄溪灵韵

    澄溪灵韵

      已经很久没有回澄渚老家了。周末路过澄渚桥时,忽瞥见几株大荔枝树斜卧溪畔,溪中碧水如玉,春色正好。我不由地注意起我的家乡河--澄溪来。

      澄溪,是莆田延寿溪的一个支流,它在我的老家西天尾镇澄渚村以及邻近几个村内迂回流淌,诉说岁月更迭。澄溪侧畔,荔枝成林,稻田成片,大文豪郭沫若诗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此之谓也。

      澄溪向西流经庙前自然村时,逢宁昌庙。此庙本为书斋,曰梯云斋,唐人所建。庙前,有两株数百年高龄的榕树,其状龙飞凤舞,阴天蔽日,为纳凉良所。“文革”期间,宁昌庙一度改为酿米榨油作坊,村里人但有碾米榨油者,皆来此处。宁昌庙现为村文化站,每日黄发垂髫,来来往往,看报的看报,打牌的打牌,颇为热闹。这个“老人会”和其他地方的村级文化站似无二致。但略通文墨的乡人都知道,澄溪旁的梯云斋和本地其他教育场所一道为莆田培养过人才,为莆田文化做过贡献。它影响深远,如澄溪潺潺细流,流淌在历史的河床上。

      九牧林

      在澄溪旁,有个福建千百年来的名门望族“九牧林氏”被人时常提及。据林氏族谱记载,东晋初年福建林氏始祖林禄入闽,居晋安郡(今福州一带),传十世至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又传五世至林万宠,生了三个儿子:林韬、林披、林昌。其中,林披在唐朝天宝年间明经登第,任将乐令,迁睦州刺史,授太子詹事,之后由北螺村举家迁居澄渚村乌石自然村,其所生九子皆官至刺史,世称“九牧林氏”。林韬三兄弟皆墓葬澄渚村乌石。九牧林在海内外很出名,自唐以来,历经千余年,溪水长流,子孙遍及海内外。打开族谱,里面人物众多,灿若星辰,历史名人有林藻、林蕴、妈祖、林兆恩、林则徐等等。而九牧林这棵千年宗族老树,根在莆田,源出澄渚,唐代林披是九牧林始祖,这是大家公认的。

      进士村

      莆田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盛誉,自唐以来共出2300多名进士,12名状元,14名宰相,是全国有名的进士县,并且著书立说的风气较浓,《四库全书》中收录的著述以及存目计有131部之多。莆田现代教育也是可圈可点,曾一度拿过全国“高考红旗”,出了14名两院院士。“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读书进仕是古代莆田人事业有成的标准,不会读书的子弟才被分流到农商工等其他行业。千百年来,莆田兴学重教之风盛行,而澄渚可说是莆田教育的滥觞之地。

      史书记载,南朝梁陈时期,郑露三兄弟入莆倡学,开莆仙文化教育之先河,而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由林披两个儿子林藻、林蕴创办的“澄渚书堂”(即在澄渚村),广招学子,成为福建省第一所私人书院。前文提及的梯云斋则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朝廷观察使李琦在澄渚创办了福建的首所官学。澄渚书堂所在地--乌石自然村和梯云斋所在地--庙前自然村不足百米,出现福建教育两个第一,可以想象当时这一带读书的盛况了。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林藻、林蕴、欧阳詹、许稷、徐寅、黄滔等曾活动于此间。唐诗人独孤及盛赞此地“比屋业儒,俊选如林”。林藻,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经第,七年(公元791年)中进士,是闽举进士之第一人,工诗书法,有行书传世。林蕴则以“忠义”载于史册。元和元年(806),西川节度使刘辟谋反,以死胁迫林蕴追随,林蕴以颈抵刀,誓死不从。刘见其大义凛然,终未杀之。曾在澄渚书堂就读的欧阳詹是九牧林姻亲,与韩愈等同登贞元八年(792)“龙虎榜”,任四门助教,成为唐代古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许稷,与欧阳詹为学友,唐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莆田许氏始祖,官终衡州刺史,为政有方,爱民如子,闽郡少有。徐寅,唐乾宁元年(894)举进士,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黄滔,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澄渚书堂、梯云斋皆临澄溪,溪者,娟秀灵动助文采也,回顾本地文化,人文荟萃,莫非澄溪之功耶?据不完全测算,从唐林披起,澄渚村历史上出现了70多位进士,是全国知名的进士村。

      印刷术

      坐在我家的三层楼顶,南风徐来,令人抚今追昔。十年前,我家屋子对面尽是稻田,稻田尽头即为澄溪。澄溪,在我目力所及处,折而向西南而去。如今,对面的民宅,一座高过一座,渐渐填满视线。楼下村道亦由泥道、砂石道变成平坦的水泥村道,每天晨昏朝暮,进鞋厂、服装厂上下班的本村女子、媳妇开着摩托车、电动车来来回回,颇为热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本村人的职业由自然经济下的种田、织麻、打捕、打石头、箍桶等转为在私企车间制鞋、制衣等。在摩托车 “突突突”声里和铿锵急促的莆仙话中,我们以为这就是本村生活的全部。历史常被日常生活所掩盖,这里曾经有一个和科举文化紧密相连的行业--印刷业消失在历史中。唯有村里雕版家俞良甫的故居,回忆着消失的历史。

      俞良甫是元代人。公元1367年,为了躲避战乱,他去了日本,在东京靠刻书为生。虽是谋生,但是他的刻书版面整洁,选本精良,畅行日本,被日本学者称为“俞良甫版”。俞良甫边刻书边带日本学徒,传播中华文化,得到日本学人高度赞扬,说他为日本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今,印刷技艺已在本村绝迹,我们只能通过个别宫庙手工印刷的神符,来想象曾经的印刷业。

      莆仙戏

      澄溪碧水潺潺,莆仙戏歌声飘荡其上,扶摇于南风之中,这是一幅我脑海里时常浮现的场面。儿时,每逢村里演戏娱神的时候,我常常在社庙前的戏棚底下戏耍,在虾饼小摊前流连忘返,对台上咿咿呀呀的莆仙戏兴趣不大。直到长大之后,才发现它原来是非常宝贵的宋元南戏“活化石”,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莆仙戏曲文化如澄水一样就在身边淙淙作响,越来越响。西天尾镇素有“戏剧之乡”之誉。宋人刘克庄(莆田城厢人)有多首诗歌反映莆田包括西天尾兴化杂剧的演出情况,如《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二首》第一首:

      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

      游女归来坠一珥,邻翁看罢感牵丝。

      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

      诗中前三句生动描述了我镇溪白村祥应庙社戏演出的盛况。在这种氛围下西天尾镇出了许多出色的戏曲艺人乃至艺术家就不足为怪。澄渚村还出了个国家一级编剧、莆仙戏剧作家姚清水,他与人合作的莆仙戏剧本《状元与乞丐》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剧本奖(曹禺剧本奖)。

      我近日新收集了莆仙戏的一些资料,才发现澄渚村以及西天尾镇所呈现的这些艺术浪花背后的又一层巨浪:莆仙戏曲文化所取得的成就远比我想象得高,莆仙戏曲单就剧本来看,获得国家级剧作奖就将近二十次。我国戏剧文学的最高荣誉--曹禺剧本奖,我市剧作家们得之如探囊取物,如著名剧作家郑怀兴莆仙戏剧作《新亭泪》(1982年获奖)、《鸭子丑小传》(1986年获奖)以及剧作《傅山进京》(2008年获奖)先后获得曹禺剧本奖,著名剧作家周长赋《秋风辞》(1986获奖)、话剧《沧海争流》(1998年获奖)、戏曲《江上行》(2002年获奖)先后获得曹禺剧本奖,王顺镇《魂断燕山》(1983年获奖)获得曹禺剧本奖等。一个地偏东南沿海的小城,四人八次获得曹禺剧本奖,不能不说是令人惊叹。这还不包括此前戏剧大师陈仁鉴们的成就……这些有关莆仙戏曲艺术的数据资料如一股股巨浪让人感受大海的气息。

      “娘妈”

      在澄溪流经的邻村龙山村有一山丘,其西建有妈祖宫,俗称“西山宫”,该宫与湄洲妈祖宫、城内文峰宫并称为莆田三大妈祖宫。莆田几乎每个乡镇都设有妈祖宫庙,西山宫何以位居莆阳三大妈祖宫之列?原来,妈祖的七世祖即是唐“九牧林”排行第六的林蕴。林蕴以忠烈闻于海内,他的一支后裔在湄洲湾沿岸居住,为了纪念他的忠义节操,地名故叫忠门。“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宋·刘克庄诗句)妈祖虽出生在忠门,但澄渚作为妈祖的祖籍地不能不显得重要。

      妈祖(我们这边都昵称之“娘妈”),民间盛传她常显灵护佑来往船只,救助海难。莆田沿海走船的人每遇海险,总要向妈祖求乞救援,常能化险为夷,遂越显其灵验。目前,全球妈祖信众达两亿之多,而海峡彼岸2300多万台湾民众中有一半以上信奉妈祖。妈祖信仰在世界各地传播的时候,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它在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和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等一样,成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级遗产,同时也表明妈祖文化得到全世界的认同。而所有这些源于莆田一位年轻的宋朝女子,这个女子和澄渚村又有密切联系。所以,每次路过龙山西山宫的时候,我总会往飞檐翘角的宫庙上瞥上几眼,想起这位走向世界的“娘妈”,自豪感油然而生。 谢顺航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