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圈灯

    圈灯

      (一)

      一年中,村里最热闹的当数正月十五闹元宵。村里有很多在外做生意的人,尽管要急着忙一年的生计,但他们也会耐心等待,等待元宵节日的到来。吃了元宵汤圆,看了元宵圈灯,他们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家乡,开始又一年的漂泊和打拼。

      正月十五闹元宵,良宵一刻值千金。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游灯。村里人习惯将游灯叫做圈灯,从早上开始,大家就忙着准备灯板。灯板有三米长,上面有十个灯座,能摆放十盏灯笼。灯座上糊着做陶瓷用的湿黏土,这样,蜡烛就可以牢固地插在黏土上。灯笼上写着家长的姓氏,整个灯笼非常艳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节日氛围。灯板的两端各有一个直径五公分的小孔,是用来衔接两张灯板的。在圈灯中,衔接两张灯板的那根一米长的圆木棍非常关键。圆木棍的上面一小节直径只有四公分,底下部分的直径跟灯板两端的小孔一样,也是五公分,如此一来,两张灯板的孔就可以套在圆木棍上,而圆木棍上的两张灯板可以左右摆动。圈灯时,人有时用单手提着圆木棍行走,有时则把圆木棍举起来,将灯板放到肩膀上。

      这天一大早,父亲就将一大块红布挂在门楣上。一会,他带着锄头出去,上池塘挖些黏土。回来后,他像揉面一样揉搓着黏土,这才把黏土粘贴在灯座上。那十盏灯笼他是擦了又擦,父亲说,全村的人都在看热闹,灯笼是咱家的脸面,一定要擦亮。圈灯是一年中的好彩头,丝毫不能麻痹大意。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后,他用一支上面抹了茶油的香炷逐一点燃灯笼内的蜡烛。红色的烛光映着灯笼,一种温馨的祝福写满在灯笼上。试火成功后,父亲又逐一将蜡烛轻轻吹灭。他小心翼翼地安装灯笼,那虔诚的眼神呀,似乎是在守护着一个新春中的愿景:地肥水足,人寿年丰。

      这天的晚饭大家都早早地吃了。到了晚上六点半左右,村里戏台一带传来四声火铳那巨大的轰鸣声。火铳是一种旧式火器,里面装着火药,一旦点燃火药,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四声巨响好比战场上的信号弹,又如街头的信号灯,这也吹响了圈灯的集结号。父亲放了一串鞭炮后,把灯板放在肩头,圈灯去了。田野间,小路上,到处都是红艳艳的灯笼,把整个村庄照得亮堂堂。村里的圈灯,先是生产队内的集合,将灯板串成一条小火龙。接着是片区内的几个生产队集合,此时的灯板已经衔接成一条大火龙了。最后,几个片区的几条水龙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戏台旁的一大块空地上。此时连成一片的灯板长达两公里,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到了晚上七点,又是四声火铳的巨响。过后,圈灯正式开始。每当圈灯时,村里戏台一带总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在这风清月白的良宵,人们早早地汇聚到戏台下,先看一会社戏。戏台的外侧有好几个炸海蛎饼的摊子,一阵风吹来,空气中飘荡着香喷喷的味道。大人们这会正目不转睛地看戏,这元宵夜演出的戏都是传统好剧目,总让人偏爱有加。而成群结队的小孩更喜欢这里的气氛,他们边吃着海蛎饼,边在戏台后侧空地上玩耍着,追逐着,玩得不亦乐乎。这会,听到巨响的戏迷们和孩子们知道圈灯开始了,便纷纷转过身来观看。

      圈灯线路大致是沿着村庄的外围进行的,有时在人海中穿梭,有时在田埂上慢行,有时在墙角急转弯,有时又在马路上狂奔。沿路人头攒动,人潮一阵一阵地涌动着,夹道欢迎火龙的到来。人们争先恐后地燃放着烟花爆竹,地面上鞭炮噼里啪啦,天空中花炮竞相绽放,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观看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站在前面的人欢呼着,呐喊着,不断为圈灯的人喊加油;站在后面的人都伸长脖子,他们恨不得将自己变成长颈鹿,好把眼前这激动万分的场景看个够。明月当头,在灯海月光的辉映下,那些穿着新衣裳的小孩们,他们打打闹闹地跟着花灯跑着,猫着身在行走的灯板下穿梭着。

      最热闹的地方当数镇上的街头。街道的布局像一个圆圈,花灯就是绕着这个圆圈行进的。人们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后来者只好站在商店门口的台阶上,有的人干脆像看社戏一样,搬出高脚凳,俯瞰着大街上的灯海。在街道的狭窄处,圈灯的人双手拼力拉着圆木棍,想让灯板成功实现转弯,可是,此刻的灯板已经拼成了一条火龙,火龙不听话似的,不住地摇头晃脑,不时地摆动着自己的身躯,灯板一下子就向人群拐去。躲闪不及的人群一阵惊呼,身体也纷纷向后倒着,好在有后头的人顶着。有数个调皮的小孩,点燃了一只小鞭炮扔向花灯,脚下冷不丁一声闷响,圈灯的人双手一颤,灯板上的花灯也颤动着。更有数个爱搞花样的男人,在花灯经过的路径上燃放一长串鞭炮,害得围观的人群向后躲着,而圈灯的人把花灯高举在头顶,几乎是跳跃着狂奔着冲过这道鞭炮的封锁线。花灯在超速转弯着,这对圈灯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其应变力和协调性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你站在高处鸟瞰,此时的花灯已经将整个街头围成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圆圈,这个圆圈像神话中哪吒脚下的风火轮一样,闪着翅膀飞翔着,异常壮观,瑰丽无比。

      接下来,花灯在一段笔直宽畅的马路上行走着。圈灯的人注意力高度集中,防止灯板折断,也防止灯笼燃烧,就是村里人所说的“出灯”。灯板上还挂着一小瓶水,这算得上是一把“灭火栓”,如果不小心“出灯”,灯笼上的火苗立马会被扑灭。经过个把钟头的急行军,圈灯的人早已经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这会在马路上圈灯,他们有意放慢了节奏,稍微喘口气。马路边,围观的人们早早地架起一堆堆篝火。熊熊燃烧的火堆渲染着灯火辉煌的节日气氛,烘托着红红火火的新时代。才刚刚换了口气,圈灯的人就觉得有点冷场,听不到看人群的欢呼声。圈灯中,走在最前面的被称为“头灯”,举“头灯”的人也是最辛苦的一个,他必须每时每刻都把一盏大灯高高举起来。“头灯”高呼一声“跑”,圈灯队伍的前头就跑开了。这一声“跑”好比一道威严的行军命令,又像部队紧急集合时的报数一样,快速地向后传递着,队伍后头的接到命令后,也跟着跑起来。瞬那间,这条在马路上慢吞吞爬行的火龙,一下子又腾空而起,像一列呼啸而去的火车。

      在田埂上,圈灯的人一步一步地行走,这是圈灯中最吃力的一段路。田埂的下方就是小水沟,如果稍有不慎,人掉进水沟还不要紧,要命的是灯板也会折断,并产生连锁反应,就像汽车追尾一样,后面好多灯板也要掉进一片烂泥。大家这会不敢逞英雄,小心翼翼地行走着,彼此间照应着提醒着,终于走过这段圈灯中的危险地带。最后,圈灯队伍回到了出发地,而戏台上的戏正高潮迭起呢。

      到了戏台后,所有的灯笼按片区四处散开了,村庄里又出现了几条慢慢涌动的火龙。每个片区各有一个拆灯板的场地,元宵夜圈灯的最高潮就要在这上演了。

      我们片区选择在操场上拆灯。操场的跑道外侧早已挤满了人,大家都在等待这个扣人心弦时刻的到来。开始了!圈灯的人把灯笼举在头顶,拉着灯板沿着跑道飞快地奔跑着,如闪电,如骏马,如疾风,这是一条势不可挡的活龙!跑道外的尖叫声、呐喊声、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整个校园沸腾了。火龙在快速运动中不断缩小半径,最后形成了一个金灿灿的八卦。

      之后,连接三个钟头的灯板拆开了,各家各户都提着灯笼回家。田野上,到处都是游动的灯笼,这是一个花灯的世界。

      (二)

      元宵花灯赏不尽,火树银花处处同。看花灯曲曲弯弯地绕行在花草遍生的原野上,心中总蕴藏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激动之情。这年元宵夜,我不再当看客,决心加入到圈灯的队伍,亲身体验一回圈灯的乐趣。

      天公不作美,天色阴沉沉的,还飘着冷冷的雨丝。大家都很揪心,就怕今晚的圈灯被拖后几天举行,把大家的一片激情倾刻间浇灭。我已经跟父亲商量好了,今年由我来圈灯。父亲不停地向外张望着天空,说这外面黑灯瞎火的,路又非常滑,田野小路你看不见辨不清,就别去了,在家看圈灯吧。此刻,在父亲的眼里,我就是鞭杆想做大梁,不是块材料。我执意要去,都跟邻居的朋友约好了,肯定不能食言。父亲见我是吃了称砣,铁了心要去,就跟我提了几个圈灯中不好走的地段,还有圈灯中的一些要领。“圈灯时,灯板绝对歪不得,一歪,灯笼就烧着了。在拐角圈灯,就像在板凳上放鸡蛋一样,很危险。转弯时,要早早地把灯板向外围拉开一点,避免灯板折断。”父亲反复叮咛着我。“把圈灯说成是搬着梯子上天似的!”我心里说着。

      母亲特意煮了一大碗面条给我吃,说圈灯得好几个钟头,比田里干活还费力气。吃完面条,我提着灯板,招呼着邻居一起上路。我们这几个生产队的灯笼是在一块平地上集合的。然后,这支小分队向戏台方向开拔。路上,大家走得很慢,上田埂,跨路障,绕池塘,过了一座小桥,戏台也就到了。戏台一带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台上锣鼓暄天,台下人头攒动,整个戏台好像是一个检阅台,人们正在耐心等待圈灯队伍的到来。这场景,这阵势,这氛围,一下子就点燃了圈灯人的激情,而我呢,仿佛是吃到了一颗狮子心,一下子胆量大了起来。心情亢奋的大家跃跃欲试,暗下决心,要在接下来的圈灯中好好表现一番,抖擞威风。真是半夜拔河,暗中使劲。

      很快,代表着各个片区的几条灯笼队伍都汇聚在戏台一带。花灯锦簇,花海一片,这是恢宏壮丽的场景,这也注定是个难以忘怀的夜晚。

      随着四声火铳的巨响,圈灯队伍按片区顺序依次开拔。沿途观看花灯的群众几乎将道路封堵了,我和邻居处在队伍的前头,算是排头兵吧。特别是我那个走在最前面的邻居,他可是习武之人,也是学校篮球队独当一面的绝对主力,正是有了他,我们这个龙头堪称完美的“封线组合”!见行进路线被堵死了,他挥动手臂,高举灯笼,大喊一声“冲!”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之”字形线路闹了新花样。这个玩法独出心裁,也立竿见影收到了效果,周围群众大概从没见过这阵势,在一片惊叫声中,他们纷纷后退着。发慌的群众嘻笑怒骂,说我们几个真不成话儿,是一群横冲直撞的牛犊。大家也都在起哄着,为我们刚才的精彩表演叫好呢!我们并肩战斗,如横持戈矛,如策马腾跃,纵横驰骋,毫无阻挡。这几下表演秀调起了正在津津有味地观赏花灯的人们的胃口,他们高呼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程咬金打仗,全靠三板斧,我们自以为适才的圈灯是精彩逼人之作。俗话说:唱戏的喝彩,自吹自擂。正当我们沾沾自喜时,队伍的后头可有意见了:你们在前头拼命跑,我们后面的追得上吗?的确如此,圈灯是一个集体活动项目,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张灯板出现意外,都将直接影响到整支队伍。运动员出身的邻居,他这样疯狂跑着,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将整支圈灯队伍的行进速度都大幅度提了起来,可在圈灯队伍中,不乏有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哪赶得上?

      我们的前头就是另外一个片区的灯笼。一般来讲,两条火龙间前后隔着五十米,而因为我们跑得太快,逼得前面的那条火龙也得跑起来。我们的灯笼紧逼着他们的后脚跟,但是,就算他们也想跑,可他们是处在火龙的尾巴,前面的不跑,他们如何跑得开?难怪他们频繁回头,不时地提醒我们:别跑,别跑,都快碰撞到一块了!

      在行进中,不时有人在线路上燃放鞭炮,那鞭炮像是扯乱了的丝线,找不到头,总是让圈灯的人震耳欲聋,好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不知出处的巨声。我们最担心受怕的是灯笼,这灯笼上涂着易燃的油漆,灯笼内的蜡烛火苗正旺,如果一不留神飞来了一颗鞭炮,灯笼就要遭殃了。在圈灯中,我们总提心吊胆这个。就在我们极力保护灯笼时,冷不丁“啪”的一声,不知哪个顽童把一个小土炮扔在我们的脚下,炸开了。这种小土炮我们以前也玩过,常常让别人防不胜防,并惊出一身冷汗。料不到,在元宵夜,我们也吃到了同样的苦头,最怕小土炮飞落在灯笼里。

      天空中的雨丝正在加密。春夜里的雨丝是冷的,但此刻,圈灯的人个个满头大汗,这雨丝飘落在身上,倒觉得身体清凉爽快。雨丝像长了眼睛一样,从灯笼上端的小孔飘进,落在红艳艳的蜡烛上。这雨丝好比火上浇水,蜡烛的火焰更加旺盛,把整个灯笼映照得一片红彤彤,越发楚楚动人。圈灯前前后后得三个钟头,以前曾经出现这样的事:蜡烛烧得过快,圈灯尚未结束,蜡烛燃尽,灯笼灭了,真正是“黑灯瞎火”!提着黑乎乎的灯笼在行走,这还算是元宵闹花灯吗?非让观赏的人骂歪了嘴不可。这会,我们都在心里祈祷老天爷,把这场春雨推后数个钟头吧。

      雨天,地滑,路狭,路的一侧是条三米深的水沟,圈灯中最难走的路段,正在考验着我们几个初次圈灯的年轻人。一定要打起精神,一定要让灯笼走直线,我们互相提醒着。正当我们提心吊胆时,偏偏前面片区的人高喊着“堵”。我们赶紧一个接一个地快速高呼着“堵”,就像行驶中的火车一样,整支灯笼队伍紧急刹车,停靠在深水沟的上方。这一停,为了避免掉进水沟,我们毫不犹豫地往田埂一边的水田处靠,结果脚下的鞋灌满了泥巴,冷冰冰的。刚才这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堵”,是圈灯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就是灯板架在圆木棍上,圈灯人原地休息之意。春夜的田野上,一声声“堵”的声浪如春雷乍起,令我们情绪高昂……

      三个钟头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校园里拆灯时,圈灯刚开头的那一幕又出现了,我们几个年轻人带领整条火龙箭一般地飞奔着。而圈灯队伍中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受到周围铺天盖地呐喊声的感染,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好多,也拼力地跑开了。一个金灿灿的八卦阵闪亮呈现,现场的大人小孩都惊叹不已。

      回家的路上,我才发觉身上穿的毛线衣一片湿漉漉,风一吹,有点冷。父亲像迎接英雄凯旋一样,站在门口等我。看到每盏灯笼都是红彤彤的,父亲特别开心。当我放下灯笼时,外面雨水滴沥。“圈灯回来后下雨,这可是一个好兆头呀!”父亲说。母亲端出一碗香喷喷的线面,我此刻已是饥肠辘辘,三口两口就把整碗线面吃个精光。

      凝神谛视,观灯是一种意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可以津津乐道各种花灯。身临其境,圈灯又是一种意境,是一种龙腾虎跃的体验,可以临机应变各种花样。对了,还可以赢得周围观众此起彼伏的喝彩。因为这年圈灯中,我的表现靠谱,花灯没有出现任何意外,父亲很满意,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都放心让我去。圈灯的感觉真好。

      (三)

      在我的记忆中,村里圈灯是生产责任制之后几年才出现的。三十年过去了,村里人对圈灯的那份热情依然不改。村里一些长年在外打拼的乡亲,他们迟迟没有出发,家乡民风淳朴,走在乡间小路上,吮吸清新空气,走亲戚,拜大年,这是一年中最幸福最温馨的时光。元宵圈灯一结束,他们纷纷提着行囊,出远门了。生活富裕的村里人越来越重视元宵闹花灯,花灯的款式在不断变革中,好多人家在灯笼中安装 起环保的电灯,花灯更漂亮了。

      每年的元宵,村里老协会都会组织戏曲汇演,增添节日的气氛。戏台在村祠堂的附近,之前,这儿是一片良田,农闲时,这儿的地得到了简单的平整,搭起了临时戏台。周围是人口密集居住地,所以,每当演戏时,大家都早早地把长条椅搬过来,抢占观看的好位置。到了晚上,戏台的锣鼓声一响,村民们都从四面八方涌来。而戏台旁边的一些人家,他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常常把戏台前面几排的黄金地带占尽,到了台上戏开唱的时候,他们还端着饭碗,站在屋檐下边吃饭边看戏,反正戏台下有座位等着他们。后来,村里在这搭了个非常像样的戏台,并在戏台前设置了固定的座位。琴瑟声声,锣鼓咚咚,演出开始了,乍开戏幕云中现,疑是瑶台月下逢。看戏看热闹,很多人对戏剧是门外汉,但也略知一二,比如:红脸忠,白脸奸,黑脸刚勇,老旦丑,正旦雅,花旦风流。台上你一斧我一刀,轿上来马上去,演尽人间悲欢事,唱出天上思凡情;座上无声已入神,台下观众都被戏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了,台上笑,台下也笑,台上哭,台下也哭。个别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挡住了后面观众的视线。他或她的这一忽然“冒尖”,逃不过数个正在台下维持秩序的老汉,老汉用竹竿轻轻地点了一下那位“冒尖”的人。看戏的人都知道这竹竿的用途,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乖乖地坐下来,周围笑声一片。

      元宵期间的戏特别好看,村里人也把七大姑八大姨请来了,说是来吃“元宵饭”。以前,日子非常拮据,“元宵饭”只是一顿芥菜粥,最好的也不过是一大碗线面而已。但这已经足够了,赏花灯这才是最好的“元宵饭”。戏台的周围有好多摊子,卖油饼,卖零食,人们闻着香喷喷的味道,津津有味地看戏。身边的小孩其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早被一股股香味勾走了,他们的眼睛老往油饼摊子方向瞟,油饼已让他们垂涎欲滴。一会儿,他们吵着要吃油饼什么的,大人此刻正被台上的戏所吸引,而且身旁也有亲戚在场,不好意思骂小孩不懂事春节里还想吃油饼,就掏出小票,让小孩自己去买。元宵夜,大人对小孩特别宽容,小孩的各种要求都会得到满足,这让小孩开心无比。大人对小孩好,对所请来的亲戚更是捧为座上宾,想尽一切办法让亲戚吃得好一点。大人把招待亲戚视为正月里闹元宵的一件大事,这可是一个面子问题。

      元宵的习俗不断充实着,赏花灯、放烟花、看社戏只是元宵的一部分,元宵节其实还是一个民间文化艺术节。村里的祠堂中,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供品,其外观美轮美奂,如美人簪花,似花天锦地;其造形精雕细琢,栩栩如生,道道传神。那用竹枝支起的金羊浑身抹红,那白晃晃的胡萝卜被削成了一个倒圆锥形的莲花座, 那叠了近两米高的桔塔金灿灿的,而那印着福、禄、寿、喜字的红团,像一盆盆鲜艳的大红花装点着这个艺术世界。一室霞光,满堂春色,村民们用自己的智慧,把丰收的果实雕琢成一个个造型,这些造型有活力,有张力,是他们心中愿景的一个化身。这么一道视觉盛宴,无论是村里人,还是他们热情邀请来的远方客人,都是啧啧称羡,仿佛走进春天的大观园,常常是评头论足,流连忘返。

      元宵活动还在继续,而接下来的行傩,更是将正月里闹元宵民俗节目推向了高潮。行傩是人们欢庆丰收、祈求平安的盛大活动,热闹不凡。在行傩时,整个乡村处处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挂着一块大红布,在自己家门口摆上宴桌,叠放糕果,并堆放着一捆稻草,不时地燃放着小串的鞭炮。有的人家搬来干燥的龙眼树干,在自己的家门口点燃一堆篝火。顽皮的小孩不时地往火堆里扔鞭炮,将燃烧中的木炭炸飞。小孩生怕招来大人一顿骂,扔完鞭炮后立马脚板抹油,溜之大吉。房前,屋后,井边,路上,妇女们穿上红色的节日盛装。到处皆是摩肩接踵的人群,处处可闻笑话声喧,村庄里热热闹闹。这儿的气氛,这儿的鞭炮,只把人搅得心旌摇动。是呀,处处皆景,人怎么不会应接不暇呢?好客的村里人巴不得把附近的亲戚或城里的朋友都接过来,观行傩,放烟花,品好茶,玩玩牌,叙叙旧,踏踏青,逛祠堂,看景点——这实乃春光中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美妙的休闲!

      行傩是从宫庙出发的。鸟铳的四声巨响过后,金鼓连天,响彻云宵。行傩队伍开始慢慢蠕动,人们争先恐后地围过来,看热闹,看表演,看方阵。行傩队伍中由好多个不同方阵组成,走在前面的是仪仗队,俊男靓女个个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们的笛声、簫声、唢呐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紧接在仪仗队后头的是老人方阵,由八位年纪相仿高度相当的老人组成,他们可是村里百里挑一遴选出来的,从他们的身上,依稀能看到他们当年英俊的影子。我的父亲也在老人方阵中,他头上戴着帽子,腰间扎着带子,手中握着木棍,这一行头让我差点认不出来。在接下来的方阵中还有一大群妇女挑着花篮,几位英俊的后生端坐在马背上,最吸引人的是队伍中的那位“孙行者”,他握着金箍棒,秀出种种让人捧腹大笑的滑稽动作来……锣鼓唢呐齐鸣,鞭炮如雷贯耳。行傩队伍一路走来,沿途的群众纷纷端出茶水,捧出糖果和柑桔,让行傩的人尝尝。每次行傩回来后,父亲都会变戏法一般,从口袋中掏出一大堆吃的东西。父亲说,自己口袋都装不下了,只好把柑桔送给熟人吃。正月里,村里人常常互送一双柑桔,这是一种吉祥。

      行傩往往持续两、三天,其行进速度如蜗牛爬行一样,几乎是三步一小停,这样大家就可以尽情观看。行傩不像圈灯,灯笼常常是跑动起来的,几条火龙一晃而过。行傩的行进线路很绵长,既走田埂,又走溪岸,还走山路,打破村庄地域界定,比圈灯路线要长数倍。这么长的一支队伍就这样,在乡村里走走停停,春风阵阵,锣鼓声声,行傩的人乐陶陶,观看的人喜洋洋。行傩过后,每家每户都把门前的稻草烧掉。

      圈灯让人激动万分,行傩让人眼花缭乱。从正月中旬开始,闹元宵的种种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底。特别是正月底,各个村庄闹元宵活动结束后,附近几个村庄还要举行一次总元宵,那场面更是热闹非凡。热闹总要过去的。红日映溪水,风和草木荣,人们又开始闹春耕,抢农时了。

      (四)

      圈灯是分田到户后的第三年开始举办的,也就是1983年前后的事,迄今已走过三十个年头了。那年春节前,当听说村里要在元宵节举办圈灯时,大人欢呼,奔走相告,大家只想快把这个好消息说一说,叫大家欢喜欢喜。我们小孩不懂得圈灯是啥回事,但从大人那喜悦的眼神中,我们一下子就读懂了答案:这一定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也肯定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不同凡响。母亲特意交待我去一趟村部的百货店,买了火柴和鞭炮。百货店里,买鞭炮的人一拨接一拨,很快,百货店里的鞭炮断货了。我算得上幸运,买到了一盒鞭炮。这一盒鞭炮一共有五串,每串有二十厘米长,价格是五分钱。除了买节日里大人用的鞭炮外,我又在百货店的门外,买了一大把小土炮。小土炮就像一颗颗糖果,春节里,我们的口袋中经常装着两种“糖果”:一个口袋装着剥开吃的糖果,另一个口袋装着用来玩的糖果。远远地扔出去,或狠狠地砸向地面,紧接着是“啪”的一声闷响——小土炮带给我们太多的快乐和惊奇。

      盼望着,盼望着,元宵节来了,圈灯的队伍来了。村里人喜出望外,第一次看到写上家长姓名的漂亮花灯,第一次看到田野中小路上如火龙蠕动似雄狮跳跃的圈灯队伍,第一次看到一张张灯板拼成一个金灿灿的八卦,眼前这美轮美奂的场面美不胜收,大家只乐得眉飞色舞,笑逐颜开地连连点头。三年前分到了田,不久前用上了电,告别了煤油灯时代,如今又遇到了这前所未有的人间美景,最开心的当属大人,也就是以前的社员们,他们这会是乐观无忧,心情舒畅,仿佛得到了一个美丽世界的馈赠,一枕秋桂,梦里飘香呢!母亲今晚显得格外精神,她撕开那一盒鞭炮,每当一个片区的“头灯”过来时,她就燃放一串鞭炮,村里有五个片区,她手上有五串鞭炮,刚好够用。放了鞭炮后,母亲就往火堆里添一束稻草。圈灯的都是以前的生产队男社员,可能是第一次圈灯吧,在一些难走的地段,他们的动作中规中矩,花灯像大闺女上轿一样,慢慢蹭蹭的,但是在好几段开阔的马路上,他们也像独臂将军亮相露一手了。瞬间,花灯犹如一条吃辣椒烤火里外发烧的火龙一样左冲右撞,飞腾起来了。马路边人声鼎沸,欢声雷动,喜形于色的人们忙来观看。每个片区的“头灯”前,都有几个敲锣打鼓的老汉,围观人群的呐喊声和欢呼声一下子点燃了老汉的激情,他们锤砸铁钻,手中的锣鼓响当当。圈灯的人都是干过农活的好手,稻田里插秧,以退为进,而圈灯恰恰相反,只有进,没有退。此时的圈灯队伍,就好比船工撑船不用篙,放任自流,一泻千里;又如大部队的急行军一样,风风火火,气冲霄汉。这是气势奔放的火红的激流!

      我们小孩也跟上圈灯队伍,跑着步,弯着身,从灯板底下穿梭着,并不时地从口袋中掏出“糖果”,往接近灯板的方向扔。圈灯的人冷不丁吓了一大跳,但他们也只能一笑置之,犯不着跟我们多费口唇。所以,圈灯的人常常是一心挂两头,一头是手中的花灯,一头是脚下的“糖果”。

      自从第一次圈灯后,村里就有了吃“元宵饭”的说法,也同时有了“福首”的说法。乡村元宵期间的各项活动,包括圈灯和将正月里闹元宵民俗活动推向高潮的行傩,都由当年的几个轮值“福首”主持。在圈灯中,一个片区只有一户举“头灯”,在行傩中,一个片区也只有一户当“福首”。我们所在的片区有五个村民小组,总共有两百来户人家。如此算来,最后一户轮值举“头灯”当“福首”的,要足足等待两百年!称得上是百年一遇,百年等一回了。当上“福首”的机会很难得,所以“福首”总是置办筵席,将亲戚朋友都请来,大家一道热闹一番。地上一声响,天空百花开;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那年,邻居的三叔公轮值“福首”,他自己又适逢七十大寿,既享有当“福首”的福分,又得到人生高寿,一生做好人,身闲心静的三叔公真是福寿双全!在他家中,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热闹非凡。亲戚朋友挑着大红的礼盘,来为他祝贺。盘可以一个套一个,一担礼盘有十个盘,最底下的盘最大,最上面的盘最小,如此自下而上一个盘接一个盘套着,最后叠成一个金灿灿的金字塔,好看极了。每个盘中装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线面、红团、面龟、红布、香烛、猪肉、米糕、柑桔、鞭炮、筷子等,十分丰盛。母亲也准备了一大担礼盘,我们刚移民过来那阵子,就借住在三叔公家,他对我们可好了,而我们也一直将他视为一位近亲。在元宵活动中,几个当年的“福首”负责乡村庙会斋果的摆设,因此,三叔公的亲戚朋友又挑着礼盘上宫庙去了。元宵活动结束后,“福首”们带领自己的亲戚朋友,挑着一大担礼盘,拼命地往家里头赶,说是谁最先到家谁最有福。一场挑礼盘跑步的比赛开始了!你追我赶,前呼后应,这道特别的乡村风景,殊有情趣,惹人注目。礼盘挑回来后,再次摆放在厅堂上,像金灿灿的塔林。之后,作为“福首”的三叔公置办筵席,众人同乐。筵席散了,三叔公一家上下忙着收盘和回盘,就是象征性地从每一担礼盘中取出一点东西,如拿一双柑桔、一双红团、两双筷子、两束线面等,并回赠亲戚朋友一些礼品,包括在最上面的那个小礼盘中整整齐齐地放着两张“大团结”, “大团结”是用一张红纸包住的,类似于今天款式好看的红包。鞭炮又一次响起来,亲戚朋友挑着大红的礼盘回家了,小路上,田野间,溪水边,那装着礼盘的红布袋,像一盏盏红艳艳的元宵灯笼,在这春日融融的正月里,是如此的醒目。这的确是一道让人赏心悦目的流动风景线!

      回味乡村圈灯闹元宵,其呈现出来的场面流光溢彩,尤其是花灯,像是在一条红色的河流中行驶一样,总能让人目不暇接,百看不厌。到了1990年,村里的小孩不再玩小土炮了,在元宵夜圈灯中,他们和大人一样,都热衷于放花炮。花炮有十二发、二十四发和三十六发的几种,小孩常常因手持花炮的姿势不正确,结果礼花洒落向圈灯的队伍,人群中一阵惊呼声。而出来圈灯的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甚至一副西装革履的行头,这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打扮。年轻人圈灯就是不一样,他们或提着或举着灯板冲锋陷阵起来,喝彩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这一大群年轻人的到来给乡村增添了不少声色。而到了新世纪,乡村的圈灯活动更加热闹异彩纷呈。圈灯的路径不断地向乡村的外围扩展,途经的大道小道都是清一色的水泥路,夜色下,道路上柔和的灯光铺在花灯上。宽畅的道路,亮丽的照明,给予圈灯的人极大的表演条件,圈灯场面更是精彩纷呈。而一路上,到处是蔚为大观的礼花,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燃放烟花的欢乐广场。元宵夜的圈灯,如今已演绎成一道名副其实的文化盛宴!圈灯后,人们在农家洋楼里吃着火锅,喝着好酒,其乐融融。家家户户的洋楼上,那高挂的大红灯笼写满了种种祝福。

      三十年过去了,家乡圈灯闹元宵的习俗经久不衰,并带给乡亲们一种岁月的情怀。在余音绕梁的乡村唢呐声中,人们见证了乡村文明的博大精深。  凌明信

    <>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