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莆田一些方言音名词蕴含的文化内涵

    莆田一些方言音名词蕴含的文化内涵

      □高国昌

      莆田有句常用语:“阿骚讲无字”,莆田有些地名或称呼也常常是“有音无字”,常常是以谐音字代替,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白莆田音地名要表达的意思所导致的。

      在华亭镇云峰村下社自然村的东坂与“基坍前”之间、“大路顶”东侧的山脚下,有个地名的莆田音与“古虎”的莆田音相似,村里人也都不知该地名真正的含义及对应的文字,地方很小,地名奇怪。四大名着《水浒传》的“浒”字,现在不是常用字,在宋朝可是常用字。其含义是:离湖水稍远的岸上平地。再观察“古虎”地方的地形地貌,其附近有两条圳沟从旁边经过并在下游汇流成一条圳沟,背后有靠山,地势略高且较为平坦;另外,“沟”的莆田白读音与gāo同音,文读音与“古”的莆田音相同,“浒”与“虎”莆田音相同,因此“古虎”对应的文字应为“沟浒”。莆田人平常称“圳沟”为“圳古”,实际上就是“圳沟”的莆田方言的文读音。华亭镇西许村有郊尾溪和木兰溪从旁流过,郊尾溪在下游汇流入木兰溪,其地形地貌与“沟浒”类似,西许相对“沟浒”地盘较大,故称“洒浒”(洒:在此为开阔的意思),“洒浒”方言音叫起来拗口,去三点水取“西许”为地名。

    1.jpg

      西许的地形地貌

      华亭镇云峰村有个角落,在电子地图上可以查到,名称叫“旗杆前”。“旗杆前”属于“乌紫里(芋子里)”自然村,东邻“乌紫里”,西面隔山与企石自然村比邻,南接下社自然村东坂,北靠洋坑(洋涧)自然村;在下社自然村东坂与乌紫里自然村之间有座山,名叫“旗杆山”。如果熟悉“旗杆山”地形地貌,就会明白谐音“旗杆山”名称的真正原意。“旗杆山”南北走向。“旗杆山”有个特点:南部西侧有处滑坡体(坍圮),北部西侧也有处更大的滑坡体,东侧(“乌紫里”一侧)有多处滑坡体。房屋有地基,山体也有山基。如果田埂塌了,莆田音就是田埂“bāng”了。如果山基塌了,就说山基“bāng”了,山基多处塌了的山就称:基“bāng”山。那么莆田音“bāng”对应的汉字应该是什么呢?汉语有个常用的词组:坍塌,“塌”指的是平地凹陷,“坍”指的是竖立体崩塌。这样解析后,就能明白“坍塌”整个词组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所以莆田音“bāng”对应的字应该是“坍”,“旗杆山”真正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基坍山”,在“基坍山”北部西侧的滑坡体(称“压路坍”)之前的角落应该称为“基坍前”。滑坡体造成的山体坍塌部分,莆田话对应的古汉语文字就是“坍圮”。

      瓦片房的屋顶瓦片都是错落有致地排列,排成凹状的一排瓦片称为垅,排成凸状的一排瓦片称为垄,故把种植番薯的一排凸起土堆称为“番薯垄”。古人把地形地貌类似于凹瓦垅的地方称为垅,例如:后垅、后垅圮、垅底、垅尾,陇西自然村东侧有条从北到南的圳沟流入木兰溪,圳沟流经的地方地形地貌类似于凹瓦垅,陇西自然村位于凹瓦垅西部,所以“陇西”原意的正确文字应为“垅西”。

      华亭镇附近有个叫“下铁灶”的地名,现代的“灶”一般只指厨房里柴火灶,古代的“灶”也可以指“炉”,“铁灶”就是“铁炉”。有“下铁灶”,难道还有个“上铁灶”不成?母鸡会下蛋,可是“下蛋”的“下”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里的“下”就是“生”或“产”的意思,不是方位词的“下”的意思。所以“下铁灶”就是能产出铁的炉,也就是现代说的“炼铁炉”。可见“下铁灶”这地方的地名是因古代有座炼铁炉而得名的。

      华亭镇云峰村有座宫,俗称“云峰宫”,本名“昭灵宫”,主神名为“法主仙妃”。昭灵宫初创时建在云峰,因村行政区域范围变更,也因朝拜庆典增多,两村时有冲突争议。经先贤协议,云峰、后塘各立昭灵宫,供双方村民祀奉参拜。原宫归云峰,神像原身归后塘,云峰雕新神身、后塘建新宫,所以就有两处同名的昭灵宫。平常里莆田音把后塘坂称呼为“ān xīn”坂,只有方言音,现在却没人知道它的意思和对应的文字。如果能参透其本意为“安放神像原身”的后塘坂,又明白“安”的莆田话音与普通话音一致,“身”的莆田话音为“xīn”,普通话音为“shēn”,那么莆田本地音“ān xīn ”坂,就是普通话音“ān shēn”坂,其所对应的文字肯定应为“安身”坂——因为音和意两相对应吻合。可见,“安身坂”这个地名与“昭灵宫”密切相关!

      华亭镇云峰村“乌紫里”自然村名称很奇怪,这是因为,除了音译的地名外,一般地名都是两个字组成,“乌鲁木齐”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指“美丽的牧场”,“哈尔滨”是满语的音译,意指“晒网场”。河流名称经常会引用河流经过的着名地标名称而可能成为三个字的河流名称。例如:浙江的钱塘江。钱塘江名称是因流经“钱塘”(钱氏修建的海堤)而得名的。

      汉语地名“乌紫里”却是三个字且带有“里”字,很特殊。查阅字典得知“里”的另一种特殊含义: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正”: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明代改名里长。里长是一种基层官职,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可以推测,古代里长办公所在地在“乌紫”,而且古代“乌紫”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濑溪村和乌紫里村。但“里”的工作职权涉及的范围是负责掌管附近几个村的户口和纳税。因此,濑溪村原来地名也应为“乌紫”。因为“乌紫”地处交通要冲,把“里”设在这里非常合理。现在华亭镇所辖区域仍保留“里”字的地名有“径里”、“湖里”、“院里”等。

      古代“乌紫”附近村庄的老百姓申报户口和纳税都要到“乌紫”“里”办理,习惯就称这里为“乌紫里”。后来“乌紫里”地域因“濑溪桥”名称影响而划出一部分,独立称为“濑溪”。在中国,带颜色的地名:有黄石、黄山、青岛、青州、黑龙江、银川、青海等,但带有两种颜色组合的地名恐怕只有“乌紫里”。带颜色的地名一般没有由两种颜色组合的,以两种颜色组合作地名没有任何含义,所以合理解释是谐音讹传而来的。在莆田方言中,能与“乌紫”谐音的词组:黑枣。但黑枣生长在北方,非南方植物,不可能是“乌紫”谐音的原意词组。沿着濑榜公路,云峰村东临“乌紫里”,西邻“湖头”。“湖头”与本地音不太一致,“芋头”与本地音反而很是一致的。“芋头”“芋子”相互呼应。可以大胆推测“乌紫”是“芋子”的谐音。可见“湖头”这地方古代主要种植芋头,“乌紫”这地方古代主要种植芋子。这种以盛产什么植物就以该植物名称命名地名的方法与“蒲田”的命名方法如出一辙。所以“乌紫里”真正原名应是“芋子里”。江西遂川有个仍在使用的地名也叫“芋子里”就是一个例证。由于木兰溪航运的发展,“芋头”这地方有处低洼地与木兰溪连通,形成湖泊,非常适合停靠船舶,于是形成了码头,所以“芋头”在文字书写上又变成了“湖头”(湖泊边上的码头),但本地方言音仍然是“芋头”。

      一些莆田方言词的起源来自古汉语,有些莆田方言则是彻彻底底的本地自创。

      在古代,莆仙戏是莆田人的重要文化活动,不但传播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增强民族意识,也让不识字的底层百姓了解古代历史和故事。每当戏剧准备开演前,总是要先发出信号:其它乐器停止演奏,只擂起皮鼓,鼓声响彻云霄,然后才拉开序幕,演员出场,戏剧正式演出。所以现代汉语的“开始”,莆田方言则是借用戏剧开演前的擂鼓,称为“起鼓”。

      现代汉语把丈夫的父亲称为“公公”,把丈夫的母亲称为“婆婆”,但是莆田话则各称为“逐官”、“逐歌”。很显然这两个名称的文字就是个谐音字,因为从字面上看,这样的文字词组表达不出其中的含义。

      木兰溪之所以可以称为莆仙方言区的母亲河,一个重要原因是木兰溪是古代莆田、仙游重要的交通(航运)纽带,而船舶就是这条纽带上的重要载体。古代船舶要能够顺利前行,依靠的就是竹竿或竹篙所产生的驱动力和方向掌控作用。木兰溪两岸百姓对此有充分的认识,道理非常鲜活明显。古代莆田人认为,儿媳妇要敬重“公公”和“婆婆”,因为“公公”和“婆婆”就像船舶上的竹竿和竹篙,一个家庭就像木兰溪上的一条船,需要包括儿媳妇在内的一家人共同努力,尊重和听从公公和婆婆的教导,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才能共同把家庭生活搞好,这种莆田家庭观念,充分闪耀着儒家思想的光辉!

    2.jpg

      溪船上的竹竿或竹篙

      使用竹竿或竹篙来称呼公公和婆婆太过直接,概念容易混淆,借用“竿”和“篙”并适当地改造一下:竿字去掉竹字头变成干,篙字去掉竹字头变成高,所以莆田方言就变成了以“竹干”和“竹高”来称呼公公和婆婆了。明白了吧,莆田方言的“竹干”和“竹高”比起“公公”和“婆婆”来,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