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又见芒果花盛开

    又见芒果花盛开

      □陈金狮

      筱塘南街的人行道上,生长着一排枝繁叶茂的芒果树,每年早春二月,那高大的树梢上就会长出淡黄色的花穗,团团簇簇;花期过后,雌花蕊渐渐结出小小的青果;到了盛夏,成熟的芒果一串串从枝头上垂下来,青里泛黄,招人喜爱。

      筱塘原是城郊的一个乡村,除了农舍,四周皆为田野河塘。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文献路向西延伸至凤凰山,这一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见高楼平地而起,街道纵横交错。筱塘南街早先叫区府路,是因1985年11月落成的城厢区政府大楼位于这条路上而名。此路与文献西路交汇,又与东西走向的建设路交叉。

      文献西路上除了城厢区政府大楼外,还有几家银行、酒店、商家及交通局、邮局等,而建设路上有市教育局、市图书馆,所以区府路在九十年代是一条十分繁华的街道。那街上商铺林立,餐饮店、服装店、钟表店、果蔬店、药店、诊所及各种修理店等不一而足。加上这里靠近凤凰山公园,故而白天人流熙攘,入夜灯火通明。

      湄洲日报社就在区府路319号,与公路局毗邻,与建设路接壤,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后因城厢区政府大楼搬迁新址,这区府路显然名不符实,遂更名为筱塘街,湄洲日报社的门牌也改为筱塘南街85号。我是1993年底调进报社的,那时的报社只有一座四层的办公楼,还有两座五层的宿舍楼。为了方便每位编辑、记者工作与夜班的方便,报社领导决定在本单位内集资建房,于是建起三座七层楼房,1994年7月落成。

      原先的四层办公大楼呈曲尺形,朝东的一面临街,上几层为电脑室、会议室、资料室;朝南的底层是广告部、发行部和晒版室,二层作为总编、副总编的工作室以及总编室、财务室、行政办公室,三层、四层则是各部室和校对科的办公室。没有印刷厂,车间就设在临街的底层,机器老旧,印刷效果不佳。后来在办公大楼与宿舍楼之间新盖了厂房,引进一台崭新自动化的印刷机,又进口了彩色油墨和新闻纸,印刷效果陡变,达到了彩报的要求。不久,四层办公大楼上又加盖了一层,各个部室重新装修,又更新了所有的办公桌椅。几年后,报社大门重新设计,小院也整修路面,于是报社面貌大为改观。

      上世纪九十年代,副刊是报纸的“半壁江山”,那时的专刊部有六人,编辑的专版有《湄洲湾》《周末》《壶兰周刊》《智泉》《荔林风》《家庭生活》《文化生活》等。我所在的专刊部原在四楼,后搬至三楼,与经济部相邻。我们两部编辑、记者珍重情谊,别看平时大家各奔西东,忙里忙外,若有空闲也相约聚会,品茶饮酒。在会议室的壁上,挂有两块驻莆部队赠送的题匾,记述了报社与部队“共建”的历史。那是1998年抗洪时,报社先后派了两批记者奔赴九江,采写驻莆武警部队在赣抢险救灾的新闻。部队凯旋后,为感谢报社对他们的宣传报道,特地给报社送来题匾,到了年三十,还宰了自养的猪,用军车送到报社慰问全体记者。

      报纸的出版程序是严格的。每一版稿件都要经过“三堂会审”,即先由责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审阅通过,送电脑室录入,经校对人员认真校对,再由电脑室制成大样,校对人员再次核对。更正后的大样又须送达值班编辑、值班主任审阅签发,方能制成胶片,然后晒版。正式开机印刷之前,样报又必须经第一读者细阅无误。

      自进报社后,我除了采编外,还有每月一周值班编辑的任务。轮上的日子,就要细看每个版面的大样与胶片,基本上要工作到下半夜晒版完成为止。这值班编辑的工作,我整整当了十四个年头直到退休,因此对校对科和电脑室的每位人员都十分熟悉。如今我已退休十来年了,偶尔上报社,看到的大多是陌生的面孔,真没想到,那些相熟的校对科与电脑室人员也相继离开了单位,真是岁月不饶人。

      早在十多年前,报社就开始筹建新闻中心,现在终于建成了。前些日子,一位在职的同事来电,说报社将正式搬迁。想起曾经工作过十四年的单位,我该回去再看一眼,算是与这座办公大楼告个别。

      由于多家单位的搬迁,筱塘南街已繁华不再,唯有人行道上的芒果树还在“守望家园”。此时那淡黄色的花穗已变成褐赤色,也许过些时日就会露出青果。世间事物总在千变万化,真不知道筱塘南街这一带,往后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