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青山何处觅忠魂——记木兰溪源头革命烈士林能

    青山何处觅忠魂——记木兰溪源头革命烈士林能

      □戴玉锁

    1.jpg

      仙山血沃红旗谱,英烈名垂兰水源。

      在木兰溪源头(也称仙游山)一带的革命老区,流传着许许多多闽中游击队激动人心的故事,其中当地一位名叫林能的游击队员的英雄事迹,更为人们所传颂。

      林能(1918-1949),原名林庆能,出生在仙游山一个叫坑西的小山村里。他从1947年8月开始跟随闽中游击纵队司令员黄国璋从事地下通信联络工作,1949年7月27日在执行任务时英勇就义,时年31岁。解放后,林能被追认为共产党员和革命烈士。

      为了弘扬老区革命精神,挖掘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笔者根据林能烈士的大女儿林春恩(已故)当年所述,又特地走访了林能儿子林东芬和林东兴以及其他知情人。林春恩和林东芬当年虽然年纪不大,林东兴还是在林能牺牲后4个月才出生的遗腹子,但林能的妻子和母亲以及仙游山当年参加游击队的“五老”们,在她(他)们长大后,给她(他)们讲了很多往事,使她(他)们对烈士父亲印象深刻,笔者这才有幸把那段红色记忆如实记录下来。

      林能父亲叫林红桥,在仙游县城里读过书,母亲杨爱恩是林红桥的学友,夫妻两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林能自幼受父母亲的教育,也学了不少文化知识。由于林红桥是仙游山远近闻名的文化人,还经常参加县城进步学生的集会,而且为人十分耿直,当地的土匪头子纪贤达是国民党逃兵,在仙游山一带为非作歹,对林红桥十分忌惮。因担心林红桥会告发他,纪贤达在1936年的一天趁林红桥单身外出时,将他残忍杀害。

      林红桥去世后,杨爱恩带着小儿子林庆有改嫁到邻近的半林自然村。遭受父亲被害、母亲改嫁不幸的林能因此对土匪深恶痛绝。

      由于杨爱恩见过世面,待人接物十分周到,又精通厨艺,就在半林自然村开了个饭店,当时半林是仙游山通往永春和德化的必经之路,杨爱恩的饭店自然便成为过路人歇脚的首选之处。

      1947年8月中旬的一天,杨爱恩的饭店里来了四个气质不凡的特殊“客人”,为首的人正是闽中游击纵队司令员黄国璋,还有三人分别是林汝楠、刘佐周和林美良(音译)。当时,林能刚好在店里给母亲帮忙,黄国璋与林能年纪相仿,两人一见如故,聊得颇为投机。黄国璋见林能对土匪极为痛恨,为人正直好爽,又有见识,便邀请他加入游击队,林能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第二天黄国璋一行离开时,林能就跟着他们走了,从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据史料记载: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改为“中共闽浙赣区委员会”,将各特委改为地委,黄国璋被选为区党委常委,兼任闽中地委书记、闽中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2月,闽中特委改为闽中地委。1947年4月10日成立闽中游击纵队(亦称戴云纵队),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7月1日,闽中游击纵队为执行闽浙赣边区党委的“左黄会师”(闽浙赣游击纵队司令员左丰美与闽中游击纵队司令员黄国璋会师于戴云山脉)的决策,1947年4月中旬,由黄国璋主持在西亭村整编队伍,成立闽中游击纵队(亦称戴云纵队),向戴云山挺进,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同年6月下旬,黄国璋获悉左丰美部南下受阻,已撤回南古瓯地区。黄国璋、罗迎祥决定把闽中游击纵队200多人整编为“戴云纵队直属支队”,向安南永边区移动,于7月1日到达南安县的码头、诗山一带活动,不料遭到省保安总队及地方武装一千多人的包围进攻,支队长罗迎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黄国璋率队伍趁夜色突围后,转战永春桂地村休整。为扩大政治影响,戴云纵队直属支队于 7月12日,突然袭击了安溪县下镇侍御潭,开仓分粮济贫。然后急行军转向西北,到达与德化交界的刘坪村,进入德化县的儒山。7月14日,国民党德化县政府得到游击队活动的情报,立即组织县、乡自卫队和武装警察对游击队追堵截击。在上林保遭敌猛烈攻击,游击队被分割成3路。黄国璋率领部分队伍冒着猛烈火力冲出去,与敌辗转周旋一个多月,于8月中旬进入莆仙边老区。黄国璋正是在此期间途经半林自然村时遇见林能,并将林能吸收为通信员的。

      由于林能有文化,而且胆识过人,深得黄国璋信任,多次交给他重要的任务。林能交游很广,朋友也多,他还积极发展仙游山一带的村民翁兆喜、翁兆禄等人成为接头户,林庆喜(林能堂弟)、翁彭等人成为交通员,为当年游击队在仙游山一带开展革命斗争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跟随黄国璋进行游击战争的那段时间里,林能很少回家,有时半夜回来,天没亮就又出发了。他母亲杨爱恩和妻子刘彩云虽然知道他在跟着游击队干革命,但经常见他身上带着手枪,知道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尽管她们嘴上没有说什么,心里却都在暗暗为他担心。有一次,林能跟随黄国璋在战斗中受了枪伤,肩骨都被打断了,差点丢了性命。那次回仙游山养伤,刘彩云见他伤得那么重,再也受不了刺激,便劝林能今后就呆在家里养伤,不要再出去拼命了。林能表面答应着,暗地里继续与其他游击队员往来。等他的伤稍微好了些,就又跟着革命队伍去了。

      1949年春,随着蒋家王朝的即将覆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挥戈南下,国民党反动势力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命运,变得更加疯狂,妄图进行反扑。

      为配合解放军进军福建、解放福建,根据省委的一系列指示,中共闽中地委于1949年2月间召开了紧急扩大会议,正式成立“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1949年4月下旬,闽中支队永德仙游击队成立,总指挥部设在德化水口毛厝村,毛票任总指挥,毛材任副总指挥,刘佐周兼任政治委员,毛票先后率部攻打仙游县的磨头、枫亭、溪南及永泰县的洑口、嵩口和德化南埕、水口等国民党乡公所,收缴武器,破仓分粮。当时,林能是永德仙游击队与闽中游击支队之间的重要联络员,他多次出色地完成黄国璋与毛票之间重要情报的传递。

      1949年7月,仙游、德化和永春解放在即,国民党军残余势力与当地土匪作垂死挣扎,他们在仙游、德化和永春的边区一带大肆派饷、派粮,进行敲榨勒索和抢劫财物。

      为了迎接解放军解放仙游、永春和德化,组织上派林能前往德化水口毛厝村送信给毛票,要求毛票成立“永德仙游击队支前指挥部”,全力做好支前工作。1949年7月27日凌晨,林能携带情报从仙游山坑西出发。他将情报藏在柱杖里,并从家里拿了一斤米带在身边,准备在途中找人换饭吃。他从半林途经德化的水头、上围、朱地,来到枣坑村中林自然村时已近晌午,便找了一个老人家用米换饭,可那老人家不愿意换,让他自己煮饭吃。因耽误了一些时间,林能在饭后有点着急赶路,结果在德化南埕半岭村的路上,不巧遇到了几个国民党兵,对其进行搜查。林能担心情报被搜出,便假装一不小心把柱杖丢下路边的山谷里,国民党兵见状,起了疑心,便把林能绑了起来,准备带回去审查。林能在山路上一边与国民党兵巧妙周旋,一边伺机逃跑。

      在经过一处转弯的险要地方,林能趁国民党兵不备,奋力跳下悬崖。国民党兵见状,纷纷向林能跳下的方向开枪,林能因双手被绑,动作不便,头部不幸被流弹击中。中枪后,林能继续趁着山坡往下滚去,最终因为伤势过重而壮烈牺牲。

      他牺牲的消息,是事后一个绰号叫“南埕育”的挑货郎告诉林能母亲杨爱恩的。“南埕育”是南埕人,经常挑粗厚纸到仙游山一带兜售,有时就住在杨爱恩的店里,所以对杨爱恩和林能都较为熟悉。当他在半岭村一个大石头坡下的小路旁见到林能的遗体时,感觉那人很像是林能。当时当地的一位好心人正在挖坑为林能埋葬。“南埕育”便下意识地对那位好心人嘀咕了一句:“这个人好像是仙游山的阿能,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如果不是他,怎么又长得那么像!”当他说完这句话后,不一会儿就看到林能的鼻子里流出鼻血来。所以,他就更觉得那个人就是仙游山的林能。

      “南埕育”是在林能被害四五天后到仙游山去的,当夜投宿杨爱恩店里,他不敢直接告诉杨爱恩路上见到的情况,便问杨爱恩:“阿能去哪里呀?”杨爱恩随口应道:“他去‘街厝行’(德化方言,意为县城)了,你问这个干什么?”“没什么,我就随便问问。”“南埕育”见她这样说,便没有再问下去,以为自己可能看错人,就休息去了。后来又想到林能流鼻血一幕,他辗转反侧,觉得应该再问清楚一下,便半夜起来叫醒杨爱恩,问她:“阿能果真去了‘街厝行’,那我就没话说,如果不是的话,他可能出事了。”杨爱恩听出他话里有话,不由心中一惊,赶紧问道:“你这话什么意思?”“南埕育”就把他看到林能牺牲的详细情况告诉她。当杨爱恩听他说到“那个人双手被绑,身穿黑色呢大衣,脚穿短靴雨鞋,口袋里插着水烟斗”的情景时,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顿时,她心如刀割,再也睡不着了。

      天刚蒙蒙亮,杨爱恩就赶到坑西自然村去找媳妇刘彩云,问她林能离家时的穿着,果然与“南埕育”看到的一模一样。杨爱恩和刘彩云婆媳俩悲痛万分,赶紧叫上亲人一起跟着“南埕育”去找林能的下葬处,考虑到当时尸体已经腐烂,她们只能简单地对墓堆做了整理,等三年后才将林能的遗骸迁回坑西安葬。

      为了保护情报,为了不暴露游击队的行踪,为了解放战斗的顺利进行,木兰溪源头的好儿女——林能,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就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前夜,不由令人扼腕长叹。虽然林能只走过了短短31年的人生历程,但他对旧社会黑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忠诚,不畏强敌、战斗至死的英雄气概,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源头人奋勇向前。笔者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一句诗——

      青山何处觅忠魂,他年化作杜鹃红!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