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莆仙方言寻根

    莆仙方言寻根

      □朱祖厚

      1.骤zhòu。才候切。莆仙方言读如照第5声,音同借。《辞海》骤,屡次,这是“骤”字其中一个义项。《吕氏春秋·适威》:“骤战而骤胜。”高诱注:“骤,数也。”数,屡次。作“屡次”,莆仙方言读骤时“骤(音借)”分解成为ji-ao。如“骤赢”读如“ji-ao赢”,意为屡次赢;“骤战骤胜”读如“ji-ao战ji-ao胜”,意为屡战屡胜。又如:我打扑克“ji-ao”输,所以对打扑克不感兴趣。

      2.间,作“缝隙”或作“一小块空间;一会儿时间”,普通话读jiàn,古读jiān,莆仙读音为lān。佛经《长阿含经》:“其人口齿平正洁白,密致无间。”《说苑·臣术》:“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莆仙方言又说:“有间(音lān或gān)来坐坐。”有间,意为“有空;有一会儿空余时间”。有间,等于北方人说“有工夫”。

      3.张。莆仙方言说“dūng老鼠”,即用老鼠机(或笼)捕鼠,应该写作“张老鼠”,人们常常误为“当老鼠”。《康熙字典》:“罗取鸟兽曰张。”《汉语大字典》:“张,设网、机关以捕取鸟兽。”作这个意思,“张”字读声旁长(长短)字的阴平音。《公羊传·隐公五年》:“百金之鱼,公张之。”汉·王褒《僮约》:“黏雀张乌,结网捕鱼。”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六:“妻子张白鵰,结罝映深竹。”

      4.挺,徒鼎切,音同等。莆仙方言通常读“挺”为蛏上声,有些场合会读“挺”字为dá和dà音。很多韵母为-ing的字,如:病、平、柄、星、醒、腥、挺,等等,在莆仙方言里会失去鼻音,韵母变为a。

      (1)长出;生长。莆仙音dà;亦变音如nà。《吕氏春秋·仲冬纪》:“芸(油菜)始生,荔(草也,似蒲而小,根可作刷)挺出。”东汉·高诱注:“挺,生出也。”晋·左思《蜀都赋》:“旁挺龙目(龙眼),侧生荔枝。”《易统通卦验玄图》:“荔挺不出,则国多火灾。”

      (2)伸直。《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鸳鸯笑着,忙斟了一杯酒,送至凤姐唇边,凤姐一挺脖子喝了。” 莆仙人扛重物时,憋着力气挺起身,站直后才起行。挺起来,“挺”读为dà或nà。又,便秘者“屎挺不出”。

      (3)前进。晋·皇甫谧《列女传·庞娥亲》:“娥亲乃挺身奋身,左抵其额,右樁其喉,反覆盘旋,应手而倒。”南朝·陈徐陵《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昔魏氏将亡,群凶挺争。”莆仙方言俗语:“虱母挺人头前。”“挺”读dá。

      5.提,《康熙字典》:“又《唐韵》都礼切《集韵》《韵会》典礼切,音底。绝也。《礼·少仪》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注》刲离之不绝中央少者,使易绝以祭耳。”莆仙方言说切肉,声音如“底肉”,就是这个“提”字!先秦时代祭祀用的牛羊之肺,从牲体里切出时不把心完全切离,而是中间留一点点,到祭祀时容易断开。后来“提”字书面上不用作“刀切”的意思了,可是这个读音几千年来一直保存在莆仙方言里,也是一桩奇迹。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里收录了“”这个字,但是始终无法流行,不知是否能够替代“提”字。,《唐韵》都奚切《集韵》都黎切,音低。《玉篇》剅也。《广韵》剅(dōu;lóu),以刀解物。读为低,显然与莆仙的“底肉”音不同。

      6.譇拏。莆仙方言有一个词,听起来像“多除”,意为说很多话而无法表达清楚,或是缺理而纠缠不休。譇zhā,陟加切。先秦时加音歌,所以陟加切,音同莆仙方言的多。《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譇拏,羞穷也。《广韵》语不止也。”“《集韵》譇拏,也作‘譇詉’。言不可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羞穷”,意思是羞涩而找不到恰当的话因而语无伦次,这叫“譇拏”。 “拏”音同拿,又音女余切,刚好像莆仙方言的“除”。《前汉·严安传》:“禍拏而不解。”《注》:“拏,相连引(牵连)也。” 《淮南子·览冥》:“美人挐首墨面而不容。”高诱注:“挐首,乱头也。”莆仙所谓“拏(莆音除)头散发”也。

      7.行徙,莆仙读音,行giá;徙,读süǒ,蛇上声。汉·王充《辩祟篇》:“非作窠穿穴有所触,东西行徙有所犯也。”莆仙人出去办事,路上熟人问候:“行底落(上哪儿)?”老一辈人会答曰:“行徙。”集体化时代,农民们一起劳动,欲上厕所的人,总是委婉地说:“我去行徙一下。”

      8.哭灵(líng)与哭临(lìn)。哭,莆仙音kào;临读如连,或连第5声。

      《汉语大词典》“哭灵:在灵柩、灵位或坟墓前痛哭。”是唐以后词汇。《警世通言·庄子鼓盆休妻成大道》:“田氏每日假以哭灵为由,就左边厢,与王孙攀话。”颜师古注《汉书》:“众哭曰临。”《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异性临于外。”所以哭临是一种仪式,早晚各一次,在莆仙民间也是这样。《汉语大词典》:

      (1)帝后死丧,集众定时举哀叫哭临。《史记·孝文本纪》:“毋(勿)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齐哭十五次);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笔者注:非早晚哭临仪式期间,不得擅自哭灵)。”

      (2)泛称人死后集众举哀或至灵前吊祭。《三国志·魏志·孙礼传》:“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

      9.涂逞。莆仙人说“涂逞(逞,单字读diá,连读如liá)远远”。《列子》:“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涂逞修远,无不必之(去),犹人之行咫步也。” 又《唐文拾遗》 卷三十五:“九天渥泽,万里涂程。”唐宋后作途程。

      10.筛、簁、箄。《急就篇》:“簁箄箕帚筐箧篓。”颜师古注:“簁,所以箩去粗细者也,今谓之筛。大者曰簁,小者曰箄。”筛、簁(shāi),莆仙音胎,筛蚕豆用大目簁(筛),筛大小麦用小目簁(筛)。箄,莆仙音同比(或米),用于筛米。过去我以为是米筛,原来有个正式名字曰箄簁(筛)。

     

      1.童子侲。侲zhèn,《康熙字典》音同震,又音同真,古代用于驱疫逐鬼的童子,一般10到12岁。莆仙讹为童子身,民间指能够“上僮”的成年人,是能够让鬼神附身,代鬼神说话的人。

      2.莆仙方言说东西不错曰“压物好”。本字应该是“也颇好”。还有“也颇早”“也颇久”等等。“也”字无义,乃补充音节之用。《汉书》:“谷虽颇熟(丰收),百姓不足者尚众。”王充《论衡》:“旸(音阳,晴天)颇久,旱之渐也。”

      3.格与烙。旧时用花生榨油,先把花生铺在竹床上,下面烧炭火,也有烧谷壳的,俗称谷壳为“砻糠”。把花生里的水分烘干,榨出来的花生油特别香,而且长期储藏不会变质。这道烘干工序名叫“郭地生”。用“郭”字记音,当时不知道是哪个字。《汉语大字典》:“格,古时的刑具。”这个义项《康熙字典》没有收录。《吕氏春秋》里说纣王造“炮格”的刑具。高诱注:“格,以铜为之,布火其下,以人置上,人烂墮火而死。”《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把部落里的洛西这块地献给纣王,请求废弃炮格之刑。我们都只知道“格”字音同隔,《康熙字典》引《唐韵》:“又,古落切。”刚好和莆仙方言“郭”同音。到汉朝时造出“烙”字,人们废弃“炮格”,改用“炮烙”。《淮南子》:“文王之时,纣为天子……作为炮烙之刑。”现代“格”字读gé,“烙”字读lào,让我们不容易和古代的用火“郭”这个字义联系在一起。现在知道了是“烙(莆仙音同郭)花生”啦。

      4.军。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帥,通行的说法是“将对方一军”。可是,莆仙说法是“军”。《汉语大字典》军:“攻杀。”《周礼·秋官·朝士》:“凡盗贼军(攻杀),乡邑及家人,杀之(杀盗贼)无罪。”孫诒让正义:“王安石、郑锷并释军为攻围,江永云,军犹攻杀也。”莆仙人下象棋,“军”字作动词,渊源在《周礼》!

      5.埒liè。埒,《康熙字典》引《说文解字》等字书韵书,力辍切,音劣。莆仙音似“列”。原义为“四周的土围墙”,引申作“等同”。《史记·平准书》:“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吴国是诸侯国,因为就山取材铸造货币,与天子一样富有。后来终于叛乱。《史记·货殖列传》: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用此(今莆仙仍然说因此为用此)富埒关中。”《史记·货殖列传》:“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莆仙方言说“他的成绩和第一名有埒”,即和第一名等同,或接近第一名。莆仙表达“我比不上你”,常说“我给你埒水”。

      6.当年。莆仙有俗语“当年箍”“当年材”,谓盛年男女乃家庭之中坚。《淮南子》:“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清·王念孙曰:“丁、当语之转,‘当年’犹‘丁年’耳。”苏舆曰:“此云‘当年’者,‘丁年’也;‘丁年’者,‘壮年’也。”

      7.婟与护。我曾经写过一篇回忆性随笔《芋芋一年》。莆仙人经常说“芋芋一年”,谓生活艰难,应当坚持,不应该放弃,一年一年,岁月很快就过去了。当时不知道这“芋芋”到底是哪个字?读《康熙字典》婟,胡误切,音护。《正字通》:“凡嗜好不能割弃者曰婟。”以为“芋芋一年”应该就是“婟婟一年”。转念之,这么常用的表达法,应该用常用字才是。于是推翻之。《康熙字典》护:“《说文》救视也。《广韵》助也。《增韵》护全之也。”《北朝乐府·梁鼓角横吹曲辞·捉搦歌一》:“粟谷难舂付石臼,弊衣难护付巧妇。”“弊衣难护”是说破烂衣服再也无法“护护”下去了!莆仙俗语“芋芋一年”,应该是“护护一年”;“做家庭当芋芋”,应该是“做家庭当护护”。莆仙方言与其他地方方言一样,声母h经常不发音,如华亭湖头,读如乌头;城里地名湖岸,读如乌岸;涵头(涵江)读如án头;弧读如óu;河读如ó,喉读如áo,等等。于是“护”字得以读音如“芋”,而意思不变。

      8.新上,新鲜也;新上市也。作“新鲜”解,亦读似“亲上”。上,读音同绍。《礼记·月令》:“孟秋,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农历七月,农民收获谷物。天子尝新上之谷,必先用新上谷祭祀祖先。

      9.清,莆仙方言有时读如“精”。《大戴礼记》:“水至清(莆音同精)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诗经·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唐·丘光庭《兼明书·美目清(莆音同精)兮》:“清者,目中黑白分明,如水清也。”

      10.莆仙方言有一叠音词“zuéizuéi”,似金属铅字土话音重复“铅铅”。此实乃“自如”二字之合音也。《说文解字》如,从随也。所以,“自如”之“如”字读随音,自与随二字合音。“zuéizuéi”在莆仙方言中有神态镇定自若、不受拘束、依然如故等意思。《史记》载汉文帝的男宠邓通到相府,脱帽、赤脚、顿首向丞相谢罪。而丞相申屠嘉“坐自如,故(意)不为礼”。《新五代史》故事:后周太祖郭威,年轻时为人负气勇悍而嗜酒。曾叱屠户,屠户解衣挺腹说:“‘尔勇者,能杀我乎?’威即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威颇自如。”

      1.蚊与蠓。唐·刘禹锡《聚蚊谣》:“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韩愈《杂诗四首》:“朝蝇不须驱,暮蚊不可拍。蝇蚊满八区(满天下也),可尽与相格。得时能几时,与汝恣啖咋(dàn zé吃咬)。凉风九月到,扫不见踪迹。”《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夫众喣(音许,吐唾沫)漂山,聚蚊成雷。”颜师古注:“言众蚊飞声有若雷也。”《龙龛手鉴》蚊:“蠓螚之属也。”蚊音同文,莆仙读似mang3,乃借蠓之音,如把“下车”说成“落车”,“下”字借落之音,近义借音也,书面上不可以写作落。同理,“蚊”字书面上不可以写作蠓。蠓,有可能是莆仙所说的“蠓蛄”。

      2.眩xuàn。眩同“怰”。行卖。莆仙方言有一个读音如“匈”,意思是“一边走一边叫卖”。这个音对应的是四个同义同音字:眩、怰、■、衒。《玉篇·心部》:“怰,卖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七:“自衒,古文眩、■(行字中言)二形同。《说文》眩,‘行且卖也。’”《集韵·霰韵》:“■,行且卖也。或作眩。”《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三年》:“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眩鬻者以千数。”

      3.甚设。今莆仙方言犹用此词。如,绶溪公园建得大甚设。《汉语大词典》:“甚设,谓设置极为完备。”《史记·刺客列传》:“(战国初韩国贵族)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汉书·李广利传》:“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颜师古注:施张甚具也。”甚音同盛,但是没有“盛设”这个词。

      4.殄,莆仙人说“主(音祖)给吃会殄(音同珍第3声)落尾(下来)!”谓天天大吃大喝,会吃到“绝户”的。《唐韵》等韵书,徒典切,填上声。《说文》:“尽也。一曰绝也。”又《集韵》:“或作填。《诗·小雅》哀我填寡。填,徒典切。”又,《尚书·毕命》:“商俗靡靡(随顺绵延),余风未殄。”

      5.莆田沿海有“破箩(lua2)‘割(音gua5)’无底”这个俗语。南洋平原上说“裤‘割’无底”,也是耍无赖的意思。介、挟、负、仗、恃、依、倚、怙,都有仗恃的意思。莆仙读gua5的,本字应该是介。介的同音字有芥菜的芥,莆仙读盖菜、挂菜。《左传·文公六年》:“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以陈国之介恃大国,而陵虐於敝邑。”《汉书》:“欲介使者权,谋诛嘉等。”颜师古注:“介,恃也。”“挟”字也有依恃、倚仗之意。“挟”字也可以读gua5。《孟子·万章下》:“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朱熹注:“挟者,兼有而恃之之称。”《宋史》:“时秦熺(秦桧之子)挟宰相子以魁(统帅)多士,同年皆见(拜见)之,或(有人)拉(李)浩行,毅然不往。”清·洪昇《长生殿·情悔》:“况且兄弟姊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

      6.够与给。说某物够或不够,仙游人用正字“够”,说“有gào”,“不够”曰“无gào”。莆田人说某物够曰“有给”,不够曰“无给”。这是读“够”字时借给字之音。给jǐ,今普通话有“自给自足”,莆仙方言文读同吉。但是,莆田白读音同额,仙游音gie7,略似杰,足也,够也。《汉语大字典》给:丰足;富裕。《玉篇》:“给,足也。”《晏子春秋》:“春省耕(天子巡视春耕)而补不足者谓之遊,秋省实(巡视收成)而助不给者谓之豫。”严复《原强》:“古之所谓至治极盛者,曰家给人足,……”

      7.严恭。莆仙说祭祀,音似“严恭”。恭,音同供,又叶音同匡。《管子·牧民》:“敬宗庙,恭祖旧。”严恭,亦作严龚(gōng),端严恭敬也。莆仙“严恭(音匡)”二字连读,变成双声连绵词,音近“昂+昂阴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所以寅虔於神祇,严恭於宗庙也。”唐·陈叔达《太庙祼地歌辞》:“大哉孝思,严恭祖祢。”祼,音灌,谓祭祀时灌酒于地;祖祢(音你),先祖的庙和父庙。《旧唐书》:“敬事天地,神明之德乃彰;尊祀祖宗,严恭之志方展。”

      8.饭与糒。糒,普通话音同备。但是“糒”字和“背”字一样,莆仙却读如buei5,干饭也。饭,上古音如莆仙的本,所以还有一个意思是“大拇指本(靠掌部的地方)”。后来上声里的阳上都归入阳去声,饭就读成与糒同音。饭、糒上古同音,在莆仙也是同音。饭还有一口饭的意思。《仪礼注》:“一口谓之一饭,五口谓之五饭。”又,饭又有一顿饭的意思。《白虎通》:“王者平旦食、昼食、晡食、暮食,凡四饭,诸侯三饭,大夫再饭(每日两顿饭)。”

      9.睔,古困切。《说文》睔,目大也。从目、侖。《春秋传》有“郑伯睔”。眼睛大而眼珠突出,莆仙曰目睛睔睔。睔读“滚”字第5声。

      10.赏誉与赏狎。狎,现在作贬义词用,意思是“亲近而态度不庄重”。但是在古代是中性词。《礼记·曲礼》:“贤者,狎而敬之。”意思是,要亲近而敬重贤者。赏狎,夸赞、赞赏的意思。二字连读,赏在莆仙方言里读如箱阳平,狎读如鸭母的鸭。这个词只在南北朝时使用,其后被弃用。但是却被保留在莆仙方言里。《南史》:“益州人韩护善骑马,帝尝(曾经)呼入华林园令骑,大赏狎之。”北宋《册府元龟》:“衡山县侯恭为雍州刺史,简文(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少与恭游,特被赏狎。”赏誉:称赏,赞誉。《晏子春秋·谏上三》:“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善。”《韩非子·内储说上》:“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不听从);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不怕死)。”奇怪的是,听起来很合理的“赏道”无法找到任何书证,不成一个词。便是“赏识”这个词,也只是在北宋文字中最早出现。赏贺,《汉语大词典》:“旧时新妇进门第二天,送物给尊长亲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次日……拜尊长亲戚,各有彩段、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疋回之,谓之答贺。” 

      1.心、林、燖、挦

      莆仙人说细心,听起来像“细三”。心,《说文解字》息林切。“林”字在莆仙方言还有一个读音,乃莴切,阳平。如树林,我们小时候都读近似于“qiù nó”。又,埭头东林村,当地人都说“东nó” xún,古文作寻。徐心切,音寻。《玉篇》本作燂。又《集韵》或作燅。1.把肉放在水里煮到半熟。莆仙音同“燥”字阳平。2.古代祭祀用的煮得半熟的肉:“祭礼有腥(莆仙音cā)、燖、熟三献。”

      燖,莆仙方言还有一个读音近似qió。杀鸡鸭时用开水烫,然后“燖鸡(鸭)毛”,更经常用“撏(挦)”字,拔取的意思。心、林、燖、挦这些字都在平水韵下平十二侵。平水韵只是中古音韵。再查阅专家们给心和林二字的上古拟音,分别近似于siom和liom。三,上古拟音近似于som。鼻音脱落之后,三个字都是莴韵。所以莆仙方言里“细心”读似“细三”不足为奇。

      2.科、坑、坎

      科,《广雅·释水》:“科,坑也。”又,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随部》:“科,假借为坎。科坎双声。”《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意思是说,水昼夜不停地往前流动,但是遇到坑坑洼洼,一定要先把坑洼充满,然后才能够继续前进,直到四海。科,莆仙读似kō。莆仙童谣有“圆圆一科lō,弥(读mo)补弥塌科。”意思是越补破洞越多越大,情况越糟糕。坑,与彭、平、庚、更等字同在平水韵上平八庚。莆仙坑读kā;庚、更读gā,如三更半夜;姓彭的彭读pá。“坎”字莆仙读如砍,上声,如一坎店面;又读似küo第5声,与胆、敢、榄等字押韵,如溪边或河边供洗衣洗菜的台阶,称之为“坎喙(音küo5 cui4)”。科、坑、坎三字同声母又同义,但是不同韵。

      3.笋、尹、忍、蚯蚓

      笋,《广韵》思尹切。可以倒推出伊尹的“尹”字莆仙正确读音应为稳。但是莆仙习惯上都读尹同引。吞忍,莆仙读如“吞nuon3”。莆仙称蚯蚓(地龙),音近“九稳”。蚯蚓,古称丘蚓。《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赵岐注:“蚓,丘蚓之虫也。”按:丘,又叶苦高切,音尻(kāo)。又,引和蚓在平水韵上声十一轸,与尹、忍、准、隼、笋、盾等字同韵。所以,莆仙称蚯蚓音近“九稳”。

      4.胡须的须读音同修

      须,音同需,本义是胡须,象形字。后来写成鬚,现在又简化为“须”。明代陈第说:“今人所说叶音,原是古人本音。”须,叶音修。《康熙字典》:“须,又叶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辞》嗟若是兮欲何留,抚神龙兮揽其须。”多位当代古音韵学家给先秦和南北朝的“须”字拟音都是siu。莆仙人将胡须说成“喙(嘴)须(音修)”,用的正是古人本音。

      5.部娄

      部娄(bù lóu),小山丘。莆仙读音似普通话的“布露”。《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部娄无松柏。”杨伯峻注:“部娄,《说文》引作‘附娄’,云,‘小土山也。’”清·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部娄难为高,混沌强书眉。”娄,莆仙读音buIu4,或bala1,或似“浮娄”或“浮一娄”,则指身体表面突起或肿起的“部娄”。

      6.蜥蜴,壁蜴

      蜥蜴,在屋内墙壁或天花板上活动者,体小,莆仙呼曰壁蜴,音变如“ba4 üo5”。蜴音易,易在莆仙读üo5。换衣服,莆仙曰“易衫”,易,音如“üo5”;衫,莆仙音如三。又,莆仙旧时习俗,用女儿换取儿媳妇,曰“姑易嫂”。古代贸易里的物物交换,即“以物易物”。这样理解壁蜴的读音就比较容易了。

      7.宜,鱼羁切,作适宜,莆仙音如仪;作“当然,可以肯定”,则音似硬阳平。东汉·王充《论衡》:“养由基从军,射晋侯,中其目。……如洞达于项,晋侯宜死(莆仙音听起来似硬死)。”

      8.“过”读为“挂”和“瓜”

      过,繁体字是過,古卧切,歌去声,文读音,如将功补过。又,莆仙读音同郭第4声:过江过水,过钱,过户,过日子,过房,过门,过滤,过豆腐。《水经注·江水二》:“余尝往返十许过(次也),正可再见远峰耳。”又,罪过,莆仙读音如“助挂”。又,“过”读音同瓜,过某人(家门),探望,拜访也。《诗经·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过。”《明史·忠义传·许琰》:“端午日过(音瓜)友人,出酒饮之。”女娲(wā,繁体字媧)的娲,《广韵》古蛙切《集韵》公蛙切,音蝸。过(過)作探望,莆仙与娲同音,读瓜。相过,互相往来。唐·韩愈《长安交游者赠孟郊》诗:“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莆仙人说:“有闲过(音瓜)我这吃茶。”

      9.晴天

      晴是夝的俗字,现在通行“晴”字,中古文读音同情。莆仙读如姓阳平(sa2),用于雨停。《玉篇》:“雨止也,晴明也,无云也。”玄应《一切经音义》:“晴,雨止也。”晴天,读似“sa2天”,莆仙老一代说的听起来又像“正天”,其实是“晴”字莆仙读如人情、亲情的情,略似ziá,与专家们夝(晴)的上古拟音大体相同。

      10.斟酒与倾酒

      斟酌的斟,中古文读音同针。上古拟音为kijum,国际音标j音近似极短促的i。莆仙读斟为king2,极为接近上古拟音。《吕氏春秋·任数》:“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灰菜做的羹汤)不斟,七日不尝粒。”高诱注:“无藜羹可斟,无粒可食,故曰不斟不尝。”六朝《搜神记》:“颜依言而往,果见二人围碁(棋),频置脯(肉干),斟酒于前。”唐·韩愈《县斋读书》:“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

      倾(qīng),《说文解字》去营切。《集韵》《洪武正韵》音卿。唐·崔颢《赠王威古》:“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新杀禽兽)。”唐·李白《赠崔秋浦》:“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白居易《琵琶行》诗:“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莆仙斟酒、倾酒,都读阳平音king2。

      1.迁、徙、移

      迁改,莆仙可以读如“墙g?藜3”,变易、改变的意思。比如,他决定的事不会让你迁改。唐·李白《对酒行》:“天地无雕换,容颜有迁改。”宋·张耒《青桐道中值雨》诗:“人间迁改何须问,便作江湖未可知。”迁徙的徙,莆仙读音同蛇上声。徙与纸同在平水韵上声四纸韵。《吕氏春秋》:“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莆仙说将某物移动一点,曰“徙(蛇上声)过点点儿”。也可以说“移过点点儿”。移,可以读yí,也可以读音同鞋阴平。比较:莆仙还有俗语“挨时过日”,得过且过的意思。挨读音同鞋阴平。

      2.莆仙说歪斜不正的qüó是哪个字

      斜,《唐韵》似嗟切《集韵》等韵书徐嗟切,音邪。《玉篇》散也,不正也。莆仙一音邪,又一音qüo2或qüo7,或chüo2或chüo7。之所以有这个读音,在于反切的声母徐,在莆仙既可以读如须阳平,又可以读qü2,笏石西徐这个地名就读“qü2了”。声母似字,《集韵》《韵会》象齿切。象,莆仙读如尺。徐、似二字作反切上字,声母在莆仙都读如汉语拼音的q或ch。因此“斜”字会读如qüo2或qüo7,或chüo2或chüo7。

      3.走路“绥啊绥”

      绥绥,古作夊夊,音衰衰。上古无阴平阳平之分。现代莆仙读绥为阳平音。走路很慢,莆仙人说“走路绥啊绥(阳平音)”。《诗·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也可以用垂垂。宋·岳飞《过张溪赠张完》诗:“花下少年应笑我,垂垂羸马访高人。”

      又,绥绥,垂落或悬垂貌,音衰衰,读阴平。宋·梅尧臣《五月十日雨中饮》诗:“梅天下梅雨,绥绥如乱丝。”也可以用垂垂。宋·苏舜钦《送人还吴江道中作》诗:“江云春重雨垂垂,索寞情怀送客归。”莆仙人说“他穿的衣服破到绥啊绥(读阴平)”。

      4.“人”字读音:如仁又如难

      人,上古拟音为nien,颇为接近莆仙方言的“人”字读音nan。季旭昇《说文新证》引《说文诂林》:廿的读音是“二十”两字合读,人汁切。宋人题开业寺碑有“念五日”,顾亭林说:“以念为廿,始见于此。”人,《康熙字典》引《唐韵》等韵书,音同仁,是中古读音。

      5.喌,呼鸡声

      喌,音州。与莆仙呼鸡声音略同,但莆仙用上声,用此字音重复呼(音枯)鸡。《说文解字》:“呼鸡重言之。从吅,州声。”《广韵》职流切,《集韵》之由切,音周。清·段玉裁:“鸡声喌喌,人效其声呼之。”喌喌,也有用粥粥、祝祝者。

      6.严严(上声)

      严,裘锡圭《说喦严》:“《史记·日者列传》:‘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夸大)严以得人情。’多言夸严连用,可见‘严’有多话、夸张的意义。”相命者或走江湖卖膏药的人总是喜欢把问题说得很严重,从心理上打败他的客户,好让客户心甘情愿掏钱。莆仙人说“讲得‘严严(读上声)’”。《说文解字注》:“严,(《说文解字曰》)敎命急也。”比较:俨俨,庄严貌。《隶释·汉三公山碑》:“俨俨明公,民所瞻兮。”

      7.嚣与敖

      嚣,《康熙字典》:“按《经传》《释文》嚣多读敖,唯《小雅·车攻》及《左传·昭三年》《释文》兼敖枵二音。”《诗·小雅·车攻》:“之子于苗,选徒(选兵)嚣嚣。”汉·桓宽《盐铁论·遵道》:“众口嚣嚣,不可胜听。”

      敖敖,众口谗毁貌。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诗》云:‘无罪无辜,谗口敖敖。’”

      莆仙用于众人喧哗表达公愤时说“众口ngo2 ngo2”。这ngo2 ngo2二音,形于书面,“嚣嚣”敖敖(同嗷嗷)“均可也。謷謷,哭不止;众口愁怨声。《说文解字·言部》:”謷,哭不止,悲声謷謷。“

      8.络,又音lo7和la6

      网络之络,文读音历各切,音同洛。莆仙尚有”冬瓜络(lo7)“,是一种用绳子笼住冬瓜状重物的方法,以便抬或挑走。络,莆仙又读如洛压切,音la6。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青丝络头指缰绳和笼头。从都城长安西出(去边关战场)第一道门是横门,道指去战场的道路。

      9.憎,莆仙音冲

      憎音增。莆仙人说”看你辄(音的)给冲“,此冲音本字为”憎“。憎,憎恶、讨厌。曾、增、憎,王力、高本汉等专家所拟的上古和中古音都是ts?藜?耷,读音似现在莆仙方言的”冲“。国际音标ts读似短促的”次“,?藜读音似”育“,?耷是后鼻音,三者拼起来刚好与莆仙”冲“同音!《墨子》:”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民众都想生存,讨厌死。所要的得不来,所憎(音同冲)的老是来。

      10.料,音聊、廖

      料,《康熙字典》引《广韵》等书,音聊。《说文解字》:”料,量也。从斗,米在其中。“用米籥料米,籥(yuè,同龠,音月),莆仙读如guei3;料,莆仙读如聊,又音niao2。料的同义词是量,莆仙读音也是liao2,又音niao2。旧时莆仙把约一米七长的大秤说成”量“,作名词和动词,读音一样,liao5,又音niao5。”量一下,看有多少重“。《说文解字·斗部》:”料,量也。“段玉裁注:”量者,称轻重也。称其轻重曰量,称其多少曰料,其义一也。“又,引申作计算、权衡。《鬼谷子》:”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

      又,料,挑选。莆仙读如聊。如,料子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逊料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新唐书·崔彦曾传》:”彦曾料丁男乘城(登城;守城)。“

      1.拔河:一,二,相啊!

      相,古代劝勉劳动的歌曲。莆仙读如白读“霜”第3声或第5声,又如当代人们拔河赛中的劝勉一齐用力声:一,二,相啊!一,二,相啊!《荀子·成相》:“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堕贤良。”古人劳动时,需要同心协力举重物,如现代人喊“一,二,相啊”或“嗨哟”之类,节奏犹如乐曲,即谓之相。“请成相”者,请成此曲也。《礼记·曲礼上》:“邻有丧,舂不相。”郑玄注:“相,谓送杵声。”舂米时舂一下也喊(或如唱歌)“相啊”一次。但是如果邻居有丧事,就不喊不唱了。宋·苏轼《赵郎中归复以一壶遗之,仍用元韵》:“东邻主人游不归,悲歌夜夜闻舂相。”

      2.反唇

      反唇,上古没有声母f,反字读似现在的bien;唇,上古音似敦。反唇,莆仙连读音如“bei3 轮”,责骂说话无根无据而图赖别人的人曰“嘴给bei3 轮一样”。《汉书·贾谊传》:“妇姑(新妇与婆母)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谓婆媳互相责骂。

      3.哇哇与哇吐

      哇wā,乌瓜切,又于佳切。婴儿哭,哇哇哇(音wā)。莆仙农谚“闰三(月)号哇哇”,哇音如莴苣之莴。呕吐(之声),于佳切,?藜阳平或第7声。《孟子·滕文公上》:“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yì,似鸬鹚而色白的鸟)之肉也。’出而哇之。”《注》:“出门而哇吐之。”莆仙有俗语“看了会呕哇”,意思是“看了会令人恶心”。

      4.“上”读音似“顶”

      莆仙人说“上”字,常常听起来如“顶”。说“上辈人”似“顶辈人”;说“戏棚上”似“戏棚顶”;说“楼上”似“楼顶”。我过去以为是上与顶近义,人们说“上”时借用“顶”音。错也。清朝大学问家钱大昕提出“古无舌上音”的著名论断,被现代学者们所普遍接受。古人没有zh、ch、sh这样的卷舌音声母,把猪(zhu)读成du;把陈(chen)读成den;把郑(zheng)读成da。今天的莆仙方言依然保留了很多上古读音,如猪、陈、郑等等,比比皆是。

      上,《说文解字》时掌切(时是声母,以掌的韵母为韵母),上声;《康熙字典》时亮切,音尚。《康熙字典》也特别提及“上”字在《说文解字》注音为上声。时掌切也好,时亮切也好,反切的上字(即声母)“时(繁体字是時)”在上古时代读音近似今天的die。换句话说,“上”这个字在上古声母是d,而不是今天的sh。所以,当代古音韵学家们给“上”字的上古拟音近似diang。而他们给“顶”字的上古拟音近似dieng。“上”与“顶”二字的上古读音非常相似!莆仙方言在很多词语里保留了“上”字的上古读音,今天听起来像“顶”。比如:车上;火车上;阳台上;课堂上;树上;山上,等等等等。还有许多俗语和童谣,如:上做下学;上不学,下漫凿;上厝管子下厝听;鹘鸼树上叫,鸲鹆树下跳。注:鹘鸼,音骨舟,斑鸠也。鸲鹆qú yù,莆仙音似“公蛋”,八哥。跳,莆仙方言读的是《说文解字》和《广韵》的音,徒聊切,如汉语拼音的diáo。普通话把跳读成tiào,是北方方言读音。

      5.收拾与修理

      “收拾”二字莆仙连读如“收lāi”。如说:这稚子需要大收拾一下。谓这孩子需要好好教训一番。唐·曹唐《皇初平将入金华山》:“白羊成队难收拾,吃尽溪边巨胜花。”但是“收拾”这个词出现的比较迟。同义而音近的“修理(整治也)”则出现更早。西汉·东方朔《七谏》:“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理”字到两汉南北朝时读音似lǎi。汉·桓谭《新论》:“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

      6.盛气与使气

      盛气与使气。莆仙读如“盛(音如斜)脾气”。《太平广记》:“天后大怒,召见,盛气以待之。”《北史》璠年少未仕,而负才使气,不为之屈。

      7.“流水”读似“流委”

      水,《康熙字典》:“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流水”二字,南洋平原上连读如“流蕾”,但是城关和莆田山区则读如“流毁”或“流委”。

      8.“黐黏”读如“丝粘”

      黐chī。唐宋以后,人们又发明新字“粚”。《广韵》丑知切。《集韵》《正韵》抽知切,音摛。《玉篇》黏也。《广韵》黐胶所以黏鸟。莆仙读如tī,如痴呆的痴。又音如丝。黐黏。

      9.不当(音黄贪)与不中

      中,方言。行,好。莆仙读音似“贪”。宋·杨万里《午热登多稼亭》:“只有炎风最不中。”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婆婆,这个怕不中么!”

      当是正字。应该;应当。莆仙“不当去”读音似“黄贪去”。《字汇》:“当,理合如是也。”《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管子》:“兵当废而不废则惑也,不当废而欲废之则亦惑也。”“当”字这种用法在莆仙读送气音,所以听起来像“贪”。

      10.讽诵与背诵

      讽fěng(旧读fèng)。讽,《唐韵》等韵书:方凤切,风去声(音如背)。《说文》诵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东汉·郑玄《周礼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前汉·艺文志》:“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职掌文书之类的官吏)。”

      讽诵。《吕氏春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史记·滑稽列传》:“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梁《高僧传》:“讽诵之利大矣。”

      背、背诵是元明以来用语。《元代话本选集》:“孔明文集上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沈链平日爱诵之,手自抄录数百遍,室中到处粘壁,每逢酒后,便高声背诵。念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往往长叹数声,大哭而罢,以此为常。人都叫他是狂生。”《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诸生每三日一背书。”

      风和讽,从上古到中古,其声母都相当于现在的b。所以莆仙人说风,读音如buei。“讽”字在上中古是读去声的,与背、倍同音。在先秦一直到隋唐时代,不看书念出来叫做讽诵,与今天莆仙方言的“背诵”同音。“讽”字元明时代声母变为f(莆仙方言里变为h),于是人们根据原来读音,借用背字,于是讽诵变成背诵这个词。

      1.雨读为户

      《康熙字典》毁:“又叶后五切,音戸。《易林》(孙)膑诈庞子(庞涓),夷灶尽毁。兵休卒发,矢至如雨。”《易林》乃西汉焦赣所撰写。由雨、毁(音户)押韵可知,莆仙方言读雨音同户,其来历远至于西汉甚至更早!雨虽然在普通话里音同禹,在莆仙方言里文读也同禹,又白读同户,则是上古之音。

      2.高下、高低

      《礼记·乐记》:“天高地下。”东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莆仙方言通常不说高低,而说高下,“高”字借“颀”字音,读如gí和géi,颀是身子高的意思。“下”字读gia第5声。南北朝时开始用高低这个词,而莆仙说“高下”,源自先秦两汉。

      3.熏

      熏,许云切,音薰。《说文解字》火烟上出也。又《集韵》吁运切,音训。灼也。通薰。又《管子·地员篇》:“芬然若灰。唐·尹知章《管子注》:‘芬然,壤起貌。’”又,人们常说“大雪纷飞”。一个音,不同语境有不同的字,莆仙人说“熏啊熏”和“芬啊芬”,不一而足。

      4.锡,先击切

      锡,莆仙读同谢,倒推可见,莆仙“击”字可读为kia4。以物远投击打,莆仙读如kia4。如,他打瞌睡时,老师用一小截粉笔头kia4他。

      5.很、尽、甚

      莆仙人看到“很好”二字,会读似“尽好”。但是,“尽”与“很”意思不同。很,原意是违逆不从,也作狠和争讼等意思解。作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是现代北方方言进入普通话,所以《康熙字典》没有收录“很”作副词的用法。尽有尽量;极、最等意思,与“很”根本不同义。莆仙方言说“jin5好”,甚好也。《康熙字典》引多本古代韵书:“音任。……《韵会》尤也,深也。《易·系辞》其道甚大,百物不废。”《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其人甚远。”

      6.昨暮与今旦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严格地说,昨暮是昨天傍晚,今旦是今天早上。但是人们也常常把昨天说成昨暮,把今天说成今旦。莆仙人和陶渊明一样。有主张用“溯暮”以及其他读音相似的字,找不到任何书证,只能算为记音之词吧。

      7.食昼,昼食

      《白虎通》王者平旦食、昼食、晡食、暮食,凡四饭,诸侯三饭,大夫再饭(每天两顿)。莆仙说吃午饭为食昼。

      8.粪

      粪,《广韵》方问切,去問非。粪,扫除。《说文》:“粪,弃除也。”上古“粪”作动词,今“粪”作名词。《广雅·释诂三》:“粪,除也。”王念孙疏证:“粪,犹拂也,语之转耳。”《左传·昭公三年》:“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唐佛经《楞伽师资》:“有一口屋,满中总是粪秽草土。” 莆仙方言说垃圾曰“粪秽”;动词buo6应为“拂”,扫进畚斗或畚箕的动作。

      9.少选,少停

      一会儿;不多久。《吕氏春秋·音初》:“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莆仙读“少选子”“少停(子)”,亦讹如“色停(子)”。

      10.“这”字的渊源

      此,《康熙字典》:“《说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尔雅·释诂疏》此者,彼之对。《诗·周颂》在彼无恶(无被厌恶),在此无斁(yì,无斁,无被厌弃)。《老子·道德经》去彼取此。”此,先秦读音似现在的cie,这音颇为接近此。

      这,止也切,音者,代词。《汉语大字典》:指代较近的时间、地方或事物。跟“那”相对。《增韵·馬韵》:“這(这),凡称此个为者个,俗多改用這。”《增补五方元音·蛇韵竹母》:“這,此也。”唐·卢念《送好约法师归江南》:“为报江南三二日,这回应见雪中人。”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人人有这个,这个没量大。”

      之,此也。《诗经》“之子于归”。《庄子》:“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上古“之”字读音同现在莆仙“这”。

      《博雅》:“是,此也。”先秦时“是”读音略似今天的zie,与“这”字音近。《易·乾卦》:“不见是而无闷。”《旧唐书·中宗纪》是夜,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亡逸(逃跑)者。“

      且,”又,此也。《诗·周颂》匪且有且。《传》非独此处有此稼穑之事也。“且,先秦音似今天的cia和zia,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且与姐音,与”这“音接近。

      兹,此也。《唐韵》等韵书,音孜。兹,《尔雅·释诂》此也。《尚书·大禹谟》:”念兹在兹。“

      者,此也。唐《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师曰:“不是者个道理。”南宋《增韵》才收录“者”字作“此;这”,属于同音借用。

      尔,这个,此。晋· 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尔。”

      只,这,此。一钵和尚《一钵歌》:“若时乐,乐时苦,只个修行断门户。”

      若,相当于:这,那。《论语·宪问》:“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魚也。”《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若二人协力,急难收复。乞丞相作急图之。”

      底,表示指称,相当于“这”“此”。宋·陆游《遣兴》:“小甑爰粳底样香。”宋·佚名《驀山溪》:“竹篱茆舍,底是藏春处。”“底”字上古读音接近“之”。

      以上十一个指示代词,中古甚至现在读音彼此都很相近。“此”字正宗,其余多为同音或音近假借。现在只使用“此”与“这”二字。莆仙方言没有必要强调使用“者”字作“这”。

      1.“六达”、碌碡

      旧时用耕牛犁田,最后的水田平整有三道工序:先用耙把大的土块耙成小块,把比较高凸地方的泥土用耙运到附近低下的地方,大体耙平田地。接着用“六达”把田地基本压平压实。“六达”是一种宽两尺多一点、约一丈二尺长的木框,中间安装一根直径六寸能够转动的直杉木中轴,中轴凿成像杨桃状的刃口稍微锋利的六叶。耕牛者踩在两边木框上,牛拉着“六达”前进时,中轴自动转动,六叶的刀刃把稍大块的土块切成小块,同时依靠耕牛者身体重量,中轴把水田压平压实。最后一道工序是用12尺×6寸×4.5寸的平直长方体杉木梆,称为“田梆”,把田地压得更平滑更平整。一直只知道“六达”这个读音,但不知道怎么写出来。

      《汉语大字典》:“碌碡,农具名。用来碾压谷物或场地的石磙。宋·范成太《四时田园杂兴》之六: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清·王士稹《題门人李苍存秋获图》:“广场鸣碌碡,茅簷欢鸟雀。”南洋平原上这种农具我们都叫石磙,所以读到这个词条没有感觉。有时候离解决问题只差一小步的努力。再查阅《康熙字典》碡:“《广韵》《集韵》徒谷切,音读。碌碡,田器。用以磨田使平也。《正字通》碌,通作石鹿、磟。亦借鹿、轆。”碌碡的碌,普通话读liù,同磟;碡轻读zhou,单字碡,读为zhóu,旧读dú,音毒。“碌碡”读为liù dú,正与莆仙方言读音“六达”相对应。对于莆田南洋平原的木制“六达”来说,《康熙字典》的“碌碡”才是正解。

      2.咙喉与喉咙

      《宋书·五行志》记录了一个民谣:“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天公诛谪汝,教汝捻咙喉。咙喉喝复喝,京口败复败。”东晋王恭镇守京口,诛杀王国宝,百姓间流传此歌谣。歌谣说过去吃白米饭,今年只能够吃麦麸了(属于不祥之兆)。麦麸,莆仙说“麸(音铺)壳”。天公要诛杀你,会捻住你的咙喉。捻咙喉,是王恭将死亡的征兆。只有两晋南北朝说咙喉,隋唐以后说喉咙。莆仙方言读音似“犁喉”,说的正是两晋之音之词。喝复喝,喝,莆仙音如贺,“复”字无义,相当于莆仙方言的啊或“压”音,用于补充音节,如《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果然不久王恭就被捕杀头,而京都咳嗽大流行,人人咙喉“喝复喝”云云。

      3.幺黾

      《康熙字典》说:“黾(měng),又《韵补》叶名舌切,音蔑。后汉桓帝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黽。”《谭苑醍醐》云:“泥音涅。或音匿。黾音蔑。或音密。”《晋书》作怯如鸡,是不知其音而乱改。所以,莆仙说小青蛙为“幺黾”,乃两汉之读音也。

      4.参参、灿灿

      参参,长貌。莆仙音似can5。《前汉·文帝纪·有长星出于东方注》:“彗星光芒长,参参如埽篲。”彗星的光芒“参啊参”,犹如扫帚的尾巴。莆仙同音的还有“灿啊灿”,但是意思不同。闪闪发亮貌。唐·韩愈《和李相公摄事南郊览物兴怀呈一二知旧》:“灿灿辰角曙,亭亭寒露朝。”又,色彩鲜艳貌。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桃有华(花),灿灿其霞。”

      5.乃与然

      《前汉·贾谊传》:“太子廼生。” 廼,乃,两字莆仙读音都是no2。才也。又,乃,作“这样,如此”,是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动词之前,莆仙读nā。表示疑问或指示,相当于“这样”,“如此”。《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您别这样称呼。《世说新语·赏誉》:“谢车骑问谢公:”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东晋名士刘惔,字真长。真长性情严厉,为什么会如此受器重呢?”然“字作”这样,如此“,常用在句末,莆仙也读nā。《墨子》:”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有之不一定nā nā(如此),无之一定不会nā nā。

      6.糯读düò和nuòn

      糯,《集韵》奴卧切。又奴乱切。黏性稻。糯米莆仙只叫秫米。”糯“字莆仙读音为düò,常重复说为düò düò,是很黏腻或粘滞的意思。奴乱切,莆仙当音如闰第4声(nuòn),nuòn nuòn,粘而韧也。

      7.蹩躠bié sà;踶跂zhī qí

      王先谦《庄子集解》:”李云:蹩躠、踶跂,皆用心为仁义之貌。“《汉语大字典》用心力貌。蹩躠,单字各音如别、色,连读似”别勒“。踶跂,古音似”第己“。《庄子·马蹄》:”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音凝,安定,凝聚)矣。“婴儿及幼儿常常会勉力做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比如搬动椅子等等。大人常常说:”这稚子蹩躠死,掇(莆仙音如多)竹椅。“也用于评论成年人的不自量力。我怀疑,”竹椅“似应从两三千年前的”踶跂“与莆仙方言”竹椅“因为音似而同化。

      8.伤与太

      隋朝陆法言编《切韵》,《唐韵序》引陆法言论音韵说:”吴楚则多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伤“通常只作动词和名词。放在形容词之前,表示太、过分的意思,莆仙读音似稍(萧),在古汉语里偶见。但是在莆仙方言里却经常使用。同音的”稍“,略微的意思,但是也作”极为、非常“用。《文选·江淹〈恨赋〉》:”紫台稍远,关山无极。“因为容易引起歧义,故亦少用。经史俱用”大“字表示极端或过分,后代乃以”太“代替”大“字。如《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旱既大甚,则不可推。“

      9.肥充

      肥充,肥胖也。充,莆仙读第5声。《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视牲告充。“《后汉书·董卓传》:”(董)卓素充肥,(被放火燃烧时)脂(油,脂肪)流于地。“《太平广记》引《广古今五行记》:”家有一犊,肥充可爱。“

      10.射(莆仙音似耀),猜也

      ”射“字一个意思是猜度,神夜切,音社。《荀子·解蔽》:”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太平广记》引侯白《启颜录》:”我与汝等作谜,可共射之。“但是,《康熙字典》射:”又叶于略切,音约。《诗·大雅》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而”约“字音同药,又音同要。值得注意的是”约“作估计、推测,只作副词,不作动词。北宋《册府元龟》:”其租约百九十馀万。“又,”周瑜回,约得数百万只箭“。

      1.劣与乃

      (1)劣,莆仙音似“略”第6声。其中一个义项相当于“仅仅”的意思。《正字通·力部》:“劣,薄也,仅仅不足之辞。”《(南朝)宋书》载:刘德愿善于驾车,曾经竖立两柱,使其中“劣通车軸(仅仅够车轴通过)”,然后从一百多步外驾驶牛车长驱,至离柱子仅仅数尺,用鞭箠(chuí,作动词莆仙音衰上声)打牛,让牛从柱间奔驰直过,竟然如此的精确。《汉语大字典》引清·李调元《勦说》云:“劣,与‘略’同。”唐·陆龟蒙《江墅言怀》:“病身兼稚子,田舍劣相容。”说的是田舍只够勉强容身。

      (2)其实“劣”字表示“仅仅”,是非常后起的用法,历史最悠久的是“乃”字,读如“肉(n曰切)第6声”,我们常常n、l不分,所以莆仙读音也如“劣”。《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于是)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第二个“乃”字,读如白话“肉”第6声,仅仅也。

      (3)劣,相当于“刚”或“恰”或“才”。莆仙读音近似ló或nó(歌韵)。唐·李群玉《浔阳观水》:“南经梦泽宽浮日,西出岷山劣泛杯。”宋·陈克《菩萨蛮》:“绿阴寂寂樱桃下,盆池劣照蔷薇架。” “乃”字也有这个音这个义:“《大戴礼记·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必定举行这个仪式)。”清·王聘珍《解诂》:“乃,始也。”

      2.益

      益,更加。这个用法的“益”字,莆仙读音同“溢”或“呃”。如:我比他益高。他做得比我益好。陈寿《 三国志》:“故任益隆(大)者负益重,位益高者责益深。”“任”和“位”是职位的意思。又,益,莆仙读如隘(音爱),有多、再的意思。莆仙话威胁人:“你益(音爱)讲!”《战国策·齐策》:“可以令楚王亟(急)入下(攻占)东国,可以益割於楚。”高诱注:“益,多。”又,“有请者曰:‘臣请(请求)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若多说一句),臣请烹(下油锅)。’”

      3.至好与第一好

      《康熙字典》至:“极也。”至亲兄弟,至好,至高,至少,至多。“至”字作副词,读音常常与“第一”两字的合音几乎相同,似dě i或dè  i。朱熹曾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淮南子》:“威仪并行,是谓至强。”《荀子·正论》:“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这些句子里的“至”字,都不应该用“第一”代替。白居易《劝酒诗十四首》:“何处难忘酒,军功第一高。”但是莆仙人所说的“d ě i或dè i早”、“děi或dèi好”等等中的“děi或dèi”也许更多是“至”字而不是“第一”两字合音。

      4.盛与盈

      盛,盛满。莆仙读音如“阵”。《素问·皮部论》:“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王冰注:“盛谓盛满。”《水经注·河水》:“河盛则委泛(委、尾同音,水之尾泛滥),水耗则辍流(断流)。”盛,又,充分;充足。《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盛,莆仙读如旺盛的盛(音如剩),是中古读音。“盛”读如“阵”(ding5),则是上古读音。

      盈yíng,《说文解字》:“盈,满器也。”“盈”字的先秦时代拟音近似今天的dieng,接近于“盛”音,然而是平声。春秋时晋国的栾盈作乱失败,整个家族被杀。《史记》记载栾盈,因为避讳西汉惠帝刘盈,而改作栾逞。后人据此而知“盈”字上古读音近似“逞”。

      5.理论、理睬、插手

      理论,莆仙常常音讹为“理连(音len5)”,谓与之争论,讲理;理睬。如,“你不必理论他”。北宋《册府元龟》:“如五年内不来复业者,任便收租佃者为主(让租户成为田主)。逃户不在理论之限。”明·汤显祖《紫钗记·节镇宣恩》:“如今卢府着忙,不暇理论到此事。”《水浒传》:“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西游记》:“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

      今莆仙俗语听起来如“插石”者,正字可能是“插手”:参与也。《朱子语类》:“如鲁有三桓,齐有田氏,晋有六卿,比比皆然,如何容圣人插手?”

      6.石头纹理与倒理

      石头是有纹理的,顺着纹理把石头判(莆仙音puà,剖也)开,比较容易,而且剖判开的石头表面比较平整。如果不按纹理,横着判开石头叫倒理判,实际上是斩断石头,横断面凹凸不平。倒理,莆仙读音如“倒礼”。宋·唐积《歙(shè)州砚谱》提到安徽歙砚各种各样的罗纹(回旋的花纹),其中有“倒理罗纹”,即横断罗纹。

      7.箠与棰

      (竹)箠、(木)棰,作名词时,莆仙读如chuei2, 如鞭策耕牛的牛箠。作动词时,读如suei3,即垂上声,或衰上声。也如现代汉语的“甩”音。

      8.册、栅、书

      莆仙人谓书本曰册,说“看书”,听起来如“看册”。陈独秀在《小学识字教本》里说:册在甲骨文、金文乃竹樊篱之樊的初字,故编木栅栏之栅(zhà)从册从木。简册、书册乃后起之事。

      9.踖,亦作藉

      《礼记·曲礼上》:“毋践屦(鞋子),毋踖席。”践,莆仙读如实践的践,是中古以来读音,上古音似dzion,莆仙读似tiō或tiò。孩子们在床上乱tiō。踩鞋后跟,曰tiò后踏。踖jí,亦作藉。“践”与“踖”互文,都是践踏的意思。“毋踖席”,不可以用脚踩踏席子。

      10.鸡鼓?鸡罟?鸡卤?

      “西”是“栖”的本字,篆文写作“卤”。《说文解字》:“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说:“(卤)为编竹之篓,鹵即从此(变来)。”鹵、婁(娄)、百、曰、白等字“象编竹立体之器”。“鹵为盛鹽(盐)之篓,鲁为盛鱼之篓,故鹵与鲁,樐与橹,古皆通用。鲁莽或作卤莽,鹵簿或作橹簿”,“栖鸡之卤,盖为竹篾芦苇编成之器,以之置鹽则为鹵,以之栖鸡则为卤”。《诗经·王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埘,音时,古代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后来发展成用竹篾编成夜间栖鸡的竹器。这种竹器莆仙叫“鸡ǒu”,应该就是陈独秀所说的栖鸡之卤,连读变音为“鸡ǒu”。鸡鼓、鸡罟只作记音,非正字也。“鸡鼓”谓该竹器形状如鼓。罟则是网的总称。罟作动词,则表示以网捕捉鱼或鸟兽。

      1.跪(kuěi)“公妈”

      跪,《唐韵》去委切《集韵》《韵会》苦委切,音蒯。《说文解字》拜也。跪时两膝着地,腰与臀部直起。跪而以头着地曰拜。比较:跽jì,长跪。渠几切。这个反切音读忌讳的忌,又可以读如gui5,所以“跽”字与瑞、类、泪、位、睡、遂等字同在平水韵去声四置这个韵里。上古无椅子,以两膝着地,坐在脚跟上为“坐”;两膝着地,直身而屁股不坐在脚跟上为“跪”;长时间跪而直身挺腰为“跽”。“跪”与“跽”又统称为跪。莆仙结婚时有“kuei3堂”“kuei3公妈”的仪式。读这kuei3音的正是“跪”字,去委切。莆田山区及仙游读“kuei3”为“kui3”。客家话亦读kui3。

      2.咸斥,莆仙音同“咸尺”

      莆仙人经常说“咸斥”,指地面或物体多盐分。斥,昌石切,音尺。《尚书·禹贡》:“海滨广斥。”《释文》:“斥谓地鹹(咸的繁体字)。”《明史》:“斥卤不可耕。”

      3.加二;加人;加人一等

      加二,犹二成。“加”字莆仙读音同高,这是因为现代的a音上古属于歌部,读如莆仙莴苣的“莴”音。人们说“坐吃山空(莆仙说山崩)”,告诫孩子或别人要勤劳谋生。但是莆仙人也经常说“坐吃折本加一,做吃折本加二(加,音高)”。意思是:在不正常的经济情况下,什么都不做可能会损失少一些,做得越多,损失越大。清·佚名《于公案》:“让到加二,讲定共值银一百六十两。”

      加人,欺凌人。莆仙读这个“加”字似gó,音同俄。《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马融曰:“加,陵也。”

      加人一等。《礼记·檀弓上》:“夫子曰:‘(孟)献子加于人一等矣。’”后以“加人一等”指超过常人。“高人一等”则是近当代用法。《古文字诂林》引林义光:“加与戈古同音。”戈,《康熙字典》古禾切,音同锅。

      4.强强qiǎng qiǎng,勉强

      强强,莆仙方言变音同“乔乔”或“权权”。如:病了这些日,他今旦强强爬起来。唐·卢仝《示添丁》诗: “数日不食强强行,何忍索(要)我抱看满树花。”《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抬身强强起来,状似破车无异。”

      5.骤,疾行

      骤,上古读音似diù。郑玄曰:“不驰而小疾曰骤。”莆仙人说走路有力而快速,叫“行(走)嘎骤啊骤(diù)”。

      6.今年与此番

      同事问:“‘就方’荔枝无人摘。‘就方’何意?答曰:”此番“”这番“变音也,谓这一回;今年。南洋平原人们变音似”如番“。又,”者番“亦变音。宋·晏几道《少年游》词之三:”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者番同。“

      7.竁粪

      竁(cuì),上面”穴“字,下面三个毛。莆仙读催去声,如翠。农民把猪栏里的粪土掘出挑到田里作肥料,这掘粪又叫做竁粪。《说文解字》:”竁,穿地也。“《汉语大字典》竁:”挖地为墓穴。……又,泛指挖地。“

      1.“发古”乃是“发语”

      《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语,鱼许切。莆仙读音同举。战国时的毛亨释《公刘》:“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自我陈述叫做“言”,与人交谈叫“语”。古人“言”与“语”意思和用法不同,后世笼统为一。郑玄释“语语”为“语其所当语”,即交谈中说该说的话。《礼记·杂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

      莆仙人说某人“发议论”,听起来如“发古”。其实这个人未必是在说古代的事。所以这个“古”音非“古”字。实际上汉语里没有“发古”这个词。“发古”很可能是“发语”也,发议论也。“语”字从言从吾,古时候读音有可能似“悟”“梧”的上声,音同“五”或“古”。睡虎地秦简《日书》乙本《生子》:“丁丑生子,好(喜欢)言五。”甲本《生子》作“丁丑生子,好言语”。《古文字通假字典》注此条目说,五与语“双声叠韵”,说明读音相同。《北史》:“长仁不敢发语,唯泣涕横流。”胡长仁是齐武成皇后长兄。宋莆阳蔡襄《论书》:“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诸如此类,亦皆附物著理,无凭虚发语者,然后益自信予所正定不谬也。”此句意思:像这些东西,也都是依据事实显示道理,没有凭空发语(莆仙音似“发古”),然后更加自信我所校订改正的都不是谬论。

      2.“录连神”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晋·潘岳《西征赋》截取“语怪”二字:“不语怪以征异(博取眼球),我闻之于孔公。”《世说新语》杜撰了很多子虚乌有的小故事,包括曹植写《七步诗》之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世说新语》等小说书时说:“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宣尼即孔子。刘知几截取了“乱神”二字。莆仙人常常说“你录连神”!意思是:你胡说八道!也可能是截取“怪力乱神”的“乱神”二字与本地话土洋结合产生的俗语。莆仙土语还有“录嘴”甚至更难听的俗语。《汉语大字典》録(录)第14义项:“谈到。”并引用下列两个书证:《篇海类编·珍宝类·金部》:“录,齿也。”清·陈文菘《李延公诗序》:“姓名为当世所(忌)讳,不肯录之齿牙间。”录的这一个义项,很可能是从“录用”意思引申所得。又,《汉语大字典》齿:“谈说;重视。”《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挂)齿。”

      3.相譊,吵架也

      náo,女交切,喧嚷,争辩。上古拟音为nga:w;莆仙读音如ngáo和ngó,也读作áo,争吵、吵架的意思。唐·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归来悲困极,兄嫂共相譊。”《庄子》:“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譊譊为乎?”它们(指鸟们)讨厌听到人的声音,为什么自己也吵吵闹闹呢?譊譊,喧闹。又,争譊,争辩也。清·姚莹《论诗绝句》之五二:“诗到钟谭如鬼窟,至今年少解争譊。”

      4.敥种,敥菜种

      敥yàn,《集韵》音艳,以手散物。莆仙读似üo第5声,如敥种,敥菜种。

      5.“硬柴硬柴櫼”

      櫼jiān,《集韵》将廉切。木楔;木签。《说文解字》:“櫼,楔也。”段玉裁注:“木工于凿枘相入处,有不固,则斫木札楔入固之,谓之櫼。”莆仙木工称木楔(xiē)曰“柴櫼”。櫼音如精。民间有俗语“硬柴硬柴櫼”,本义是硬木需要硬木櫼,才能够櫼得进去。引申谓想怎么做就要怎么做,不肯改变主意。櫼又作签,莆仙借“签”字读音。元·赵孟頫《老熊》:“扶衰每藉(凭借)过眉杖,食肉先寻剔齿櫼(即现在的牙签)。”

      6.“琛”字不止二音

      朋友两人争论王琛老先生名字读音,一曰似亲,一曰似珍。其实“琛”字读音不止这两个。《说文解字》丑林切,北宋初的《广韵》仍为丑林切,三十年后的《集韵》便作:式针切、痴林切、丑林切。丑,手也,莆仙一读似手(qiu上声),一读似抽(tiu上声),于是“琛”字丑林切,可以切出一音同莆仙的“亲”,一音同莆仙的“珍”。前者是中古以来的文读音,后者则接近上古读音。现当代的古音韵学家们给“琛”字的上古拟音都近似tiem。不少卷舌音字在莆仙都有中古和上古二音,如“珍”字音tīn(上古音),又音jīn(中古音)。莆仙戏《狄青取珍珠旗》的“珍”即读同真。

      7.和合,读如“俄岳”

      和合,谓和谐相处。莆仙读似“俄岳(goga7)”,读的是上古音。如,这两人大和合。《庄子·知北游》郭象注:“调、偶,和合之谓也。”“和”与“合”二字的汉语拼音声母都是h,但是它们的上古音声母都是g。

      8.“笑不露齿”“笑不至矧”

      旧时莆仙女人礼仪谚语:“行(音giá)不动裙,笑不露齿。”《礼记·曲礼上》:“笑不至矧,怒不至詈(音同礼,詈骂)。”矧shěn,现代称齿龈,亦称牙龈。莆仙读音同顿第5声,略如duon5。比较:纼zhèn。1.穿在牛鼻子上以备牵引的绳子。2.牵引灵车的大绳子。《礼记正义·祭统》:“纼,直忍反。”(亦有注音为胤、引者。)上古拟音近似dien。莆仙读音同顿。制止牛前进时,“顿”一下牛绳子,应该是这个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绿水不风,飞轩纼凤。”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如牛之有纼,操之则敛,纵之则放。”

      9.火炐啊炐

      炐pàng,《集韵》:“匹降切。火声。”莆仙音似pong5。人说动怒为“火炐啊炐起来”,也说“火炐炐着(着,音似朝)”。

      10.炬火

      火炬,火把。炬火,1.点燃的火把;2.点燃火把。炬作动词,莆仙读阴平gǖ。汉·牟融《理惑论》:“吾自闻道以来,如开云见白日,炬(gǖ)火入冥室焉。”《红楼梦》第十回:“宝玉等六人簪了金花,炬(gǖ)起双辉烛。”举火,是举起火把,与炬火不同。

      1.家具,家私,家伙,家产

      《汉语大词典》家具:家用器具。《晋书·王述传》:“初,述家贫,求试宛陵令,颇受赠遗(很多人赠送东西),而修家具,为州司所检,有一千三百条。”家私,家庭日用器物。家,古音歌。家私,莆仙连读似“歌丝”和“歌依”。唐·李商隐《杂纂》:“早晚不点检门户家私,失家长体。”家伙,亦作家火,意为家具、器具、乐器、武器等,是近现代词语,莆仙似乎没有这个用法。家伙用来蔑称或戏谑人,莆仙读音似“叫ho3”。比如,“这家伙(音叫ho3)大有本事”。

      莆仙人说“分家尾”,可是古汉语没有“家尾”这个词,“家尾”只是记音。《孟子·滕文公上》:“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东汉·荀悦《前汉纪》:“除家产五十万已上,皆徙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又,“阳成侯刘德(刘邦的曾孙)者,……家产不过百金。”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翛(xiāo,自由自在)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七贵,指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隋末又有七贵,七贵也泛指权贵。劳生,辛苦劳累的生活。

      “产”字在平水韵上声十五潸:与潸、版、绾、莞等字同韵。眼泪潸然而下,“潸”莆仙读近似“遂”,似suei第5声。眼泪“遂啊遂”下来。李白诗里“产”与“远”押韵,“远”字莆仙读似hui和huei;版、绾、莞等字在《康熙字典》的反切里都以丸、园、关为韵,其韵在莆仙方言白读里都是ui和uei。可见“产”字在古代也是以ui和uei为韵的,家产读似“家ui和uei”就顺理成章。莆仙的“家尾”其实就是“家产”。

      2.“洒点心面”

      洒水的洒,莆仙读音似“伞”。洒,又《集韵》先见切,去声,音霰。《礼·内则》:“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即把姜和桂捣成屑,洒(似撒)于其上。洒,莆仙读音同沙第5声。旧时,有客人来,莆仙人煮一碗线面或米粉,其上洒着香菇、紫菜(俗称“乌菜”)、油炒花生粒、煎鸡蛋片,名叫“洒点心面”。面,面部的面,指线面或米粉的上面。通常的礼仪是,客人不吃完线面或米粉,而且只是把“点心面”“料”到一边,没有去吃“点心面”,意在留给主人的孩子们吃。

      3.“趋趋走”

      趋走,莆仙说“趋趋走”。亦讹作“滤滤走”。《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慢慢行走叫步,快步行走叫趋(qū,七逾切,莆仙读qú),快趋叫走(莆仙音zao第3声)。

      4.“骄尚(屎)”

      骄尚,骄傲自负。莆仙方言把这个词与土话相结合,讹为“骄连屎”。《后汉书·张衡传》说张衡从小擅长写文章,后游学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5.陷人,莆仙读“降人”

      陷,上古拟音近似gam。韵尾m后世变为n。莆仙俗语:“死猪肉陷(音似降)熟分人。”谓卖家为了利益而陷害熟人。《隋书·刑法志》:“无赖之徒,候富人子弟出路者而故遗物于其前,偶拾取则擒以送官而取其赏,大抵被陷者甚众。”《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生既唯务陷人,死亦为人所陷。”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奸邪小人聚财以规利,枉彼以陷人,虽快一时,终必自祸。”降,《唐韵》古巷切,音绛。但是“降”没有“陷人”之义。

      6.谄,谄媚

      谄chǎn,奉承、巴结。上古拟音似tiom。莆仙方言弱化了韵头i,读上古变音似“托(上声)”,并且与土话结合讹为粗话“托某人卵泡”。《庄子·天地》:“忠臣不谄其君。”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谄之言导也,导人以不善也。”《庄子·天地》郭庆藩集释:“道人,即谄人也。”《盐铁论》:“道谀之徒,何足算哉!”导、道与谄的上古音非常接近!还有铲平的铲(chǎn,同刬),莆仙读tio3。阐明的阐chǎn,莆仙亦读tio3。“唐·白居易《严十八郎中在郡日改制东南楼》:”看山倚前户,待月阐東扉。“阐(音tio3)开东窗。如果是拓东扉,”拓“莆仙读tà,拓开东窗。

      7.游,又可读泅、留

      游,又《集韵》:”徐由切,音囚。“莆仙说”游过河“,”游“就读如”囚(泅)“。又《集韵》《正韵》:”力求切,音留。“莆仙说”游历“,听起来似”游连(第4声)“,也可以听起来似”留连(第4声)“。

      8.穷,读音如狂

      穷,莆仙读音同狂,有一俗语”穷厝不穷道“,意思是要让出门在路上的人带足够的钱,在家的人比较容易将就过日子。《康熙字典》穷:”又叶渠王切,音狂。《黄庭经》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

      9.行、将,出嫁也

      行、将都可以作”出嫁“,莆仙都读qiá。《汉语大字典》行,女子出嫁。《诗经·鄘风·蝃蝀》:”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襄阳耆旧传》:”赤帝女曰姚姬,未行而卒,……“姚姬未出嫁就去世了。《华阳国志·后贤志》说《陈情表》的作者李密父亲早逝,”母何更行。“李密的母亲姓何,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了。”《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辆)将之。”卢照邻《狱中学骚体》:“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将。”这两个“将”都是莆仙方言的qiá,出嫁也。

      10.灼,灼灼

      灼zhuó。《广韵》之若切,音酌。但是莆仙读音似脱,或夺第6声,接近于灼的上古读音。如,灼伤。《康熙字典》的字:“又妇人面饰曰的。《仙经》:”鲍姑以艾灼龙女额,后人效之,谓之龙的。“的、灼上古同音。又,《说文解字》:”灼,灸也。“西汉·东方朔《楚辞·七谏·怨世》:”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王逸注:”灼,灸也。“高阳即是上古帝王颛顼。委尘:沦落尘埃,比喻受到诬蔑。唐虞指尧舜。点灼(zhuó)即灸、烧。这里指受到诬蔑攻击。毁议:毁谤。又,灼,《字汇》:”灼,烧也。“唐·白居易《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灼“读似”脱“。莆仙人说”给沸水灼“,普通话采用北方方言,说”被沸水烫伤“。又,灼,鲜明灿烂貌。《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莆仙读此”灼灼“,音亦近似”脱脱“。南朝梁·王僧孺《礼佛唱导发愿文》:”才高铜爵,词富云台,彬彬,超超灼灼,以斯胜善。“超灼谓杰出;超脱,谓高超脱俗。宋·刘克庄《湖南江西道中》诗:”从今诗律应超脱,新吸潇湘入肺肠。“

      1.拮据,莆仙读似“克亏”

      拮据jiéjū,莆仙读音似“克亏”。比如,她寡居牵子,大拮据。《诗经·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拮据,原指鸟衔草筑巢,手爪劳作为病不能屈伸自如,后亦泛指艰辛操劳。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隆武(南明皇帝)以同升为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巡抚南赣,拮据劳瘁,於十二月十日卒於赣州。”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马塈,宋名将也,拮据静江而卒为蒙古所陷。”现在更多用指经济状况不佳。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汉语都没有“克亏”或“刻亏”这个词。近现代的“刻苦”一词可能自“拮据”音变而来。

      2.泛蚮猴,泛水灯

      泛fàn,(使)漂浮。现在莆仙方言读中古音似“汉”,如泛滥。但是上古没有f这样的声母,“泛”字的上古读音似bàn,这个读音仍然保存在莆仙方言里。莆仙俗语有“泛水灯,一个续一个”“蚮猴一尾一尾泛”“溪船逐只泛”,意思都是很自如,慢慢地逐个地做。北宋《册府元龟》:“(晋朝将军李矩)使壮士三千泛船迎皮(敌方将领张皮)贼,临河列阵。”宋《五灯会元》:“南番人泛船,塞北人摇橹。”“放”与“泛”二字音近,“泛”字中古变音似“汉”,人们说这个bàn音,常常就直接记音为“放”字。宋·梅尧臣《鬼火赋》:“放舟于颖水之上,夜憩于项城之野。”但是“放舟(船)”上古与“方舟(船)”相通,是两船并在一起的意思。所以文人们仍然更多使用“泛舟(船)”,如苏轼《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泛水灯,亦作放水灯。农历七月半是中元节,夜里人们在河面上漂浮水灯以祭祀鬼神,并成为一种娱乐。莆仙人还经常说“泛泛然”这个词语,音似“办办前”,意思是很一般。如,我做什么都是泛泛然。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戴思颜》:“(戴思颜)有诗名,气宇盘礴(磅礴),每有过人,遂得名家,岂泛然矣。”

      3.布田范,做人有范

      范fàn,铸造或印制东西所用的模子,木制曰模、竹制曰范(範)、土制曰型,亦笼统称为模型、模范。莆仙读音似犯人的犯(han5),是中古读音。但是莆仙方言还保留着“范”字的上古读音,似ban5,似“办”。如俗语:做人有范;心肝有范。谓做人或愿望有分寸。南洋平原上布田,每人一遂(一道),用芦苇秆的皮搓成的布田索隔开,一横插九株水稻秧苗。农民根据自己喜欢的疏密,把竹片做成约五尺半到六尺长的“范(音办)箠”,以准则布田索之间的一遂一遂的宽度。

      4.嘴豁豁

      豁huō,呼括切,缺损,残缺。莆仙读如hüo5或hio5。如,嘴豁豁。

      5.大家

      大家,指婆母,莆仙方言读似“达歌”。家,古牙切。明朝陈第名言:“今人所说叶音,原是古人本音。”《康熙字典》家:“又叶古俄切,音歌。《古雉朝飞操》:‘我独何命兮未有家,时将暮兮可奈何!’”“家”与“何”押韵,音歌。

      6.蹒跚

      蹒跚pán shān。莆仙单字各读为“潘suā”,连读如“潘nuā”。笨拙而行动不便貌,常常用于小儿或老者,或成年之肥胖者。《太平广记》:“老夫欲至咸阳,则蹒跚不能良行。”宋·陆游《饥寒行》:“老翁垂八十,扪壁行蹒跚。”

      7.“吃烟”

      烟,原指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气状物。又指烟草及其制成品。明·方以智《物理小识·草本类》:“烟草,其本似春不老,而叶大于菜。”春不老,正名莙达菜。烟音同燕,在平水韵下平一先,与先、前、年、娟、船、纯等字同韵。可知莆仙说抽烟,就是“吃烟”,不是“吃熏”。

      8.泳

      泳yong3,《说文解字》:“泳,潜行水中也。”《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莆仙“泳”字读nǔng,或lǔng。作“踩水”或“在水中直立游动”解,与潜泳之古义不同。

      9.“溓凊席”

      溓xiàn,以水浸物,使冷却。《集韵》:“溓,乎监切,音陷。沉物水中使冷。”莆仙音严去声。如,把刚从沸水里煮熟的鸡蛋放到冷水里溓一下,壳儿容易剥开。莆仙俗语:“溓凊席,谓遭冷遇。”

      10.树pō者,树标也

      汉语读音中经常弱化或省略韵头或韵腹或韵尾。天,上古读音似tien,莆仙弱化韵头,读音似ten,也可以弱化韵腹e,变音为tin。马王堆帛书《养生方》里提到动物“斑蝐”,即斑蝥。《古文字通假字典》说:“《神农本草经》作‘斑猫'’斑苗‘。”《说文》:“斑蝥,毒虫也。”上古时候,猫、苗、蝥读音相同,因而成为通假字。三字上古都读近似mio音。后世“苗”字基本保持原读音mio,而猫和蝥则弱化其韵头i,读似mó,莆仙方言也读猫、蝥为mó。

      《庄子·天地》:“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世的最高境界是,不崇尚贤才,不重用能人。君上如树pō、树枝无心于上,百姓如野鹿无拘无束。晋·卢谌(chén)《赠刘琨》:“绵绵女萝,施于松标。”萝与标押韵。女萝,植物名,即松萝,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施,附着,莆仙读似“以”。古人把树干称为本,把树枝称为标。这是标的本义。古代医学里所说的先治标或先治本,或者标本兼治,这标和本都是引申意义。

      南朝刘敬叔《异苑》故事:元嘉十四年二月,太守梁清住所之外屡有异光怪声,令女婢松罗前往查看,……又看见一物形如猴,“悬在树标”。

      标(標)的声旁为票,上古读音似pio。飘、漂、瓢、剽等字读音从pio。标(標)、膘、镖、摽等字读音从bio。但是有的字声母可以是b,也可以是p。如:骠piào,骠勇(骁勇也)。汉朝将军有名号曰“骠骑(亦作票骑)”黄骠(biāo)马,黄毛夹白的马。“标”字后世仍读如bio,汉语拼音作biāo,但是“标”作本义“树pō”时,在莆仙方言里却读为pō,省略了韵头i,声母也变为p。汉语和方言里很多字声母b与p互相转化,如:“皮”字在上古、中古读似bio,在北方方言、普通话变音为pio或pi,在莆仙方言则变音为puei(阳平)。佩,莆仙仍然读如上古音,音倍(buei),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却读pèi。曝,上古读音似bo。然而莆仙方言却读po。可见“树标”莆仙方言读如“树pō”学理上说得通,亦不足为奇。

      1.“土劣”与“饕餮”

      饕餮tāo tiè,饕音同滔,餮音同铁,传说中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郑玄注《左传》:“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莆仙人说贪吃的人“主给吃会殄(tiǎn,灭绝,绝户,莆仙音tǐn)”。“餮”字从殄。但是,《韵会》也说:“贪嗜饮食曰饕。”《吕氏春秋·先识》说周鼎上铸有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意思是说,饕餮这种怪兽,有头无身,是因为吃人还没有咽下去,自己的身体已经没有掉了,以此告诫人们报应立马就到。莆仙人称鲶鱼为“土劣”,音同饕餮,可能与其贪吃而面目凶恶似饕餮有关。我们还常常说某人“土劣面”,谓贪婪或愚蠢而不明智,不顾后果。这个词语有可能来自“饕餮”这个词语。

      2.何因,何居,伙颐

      莆仙人在感叹时常常说“何因何因”,“何因”与“何居”音近义同。《礼记·檀弓上》说公仪(复姓)仲子家办丧事,不立谪孙而立庶子为丧主(丧事的主持人。古时候丧礼以死者嫡长子为丧主;无嫡长子,则以嫡长孙充任)。精通礼仪的檀弓说:“何居,我未之前闻也。”用莆仙话翻译,就是:何因何因!我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郑玄《注》何居:“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康熙字典》说:“何居,古读音如‘何基’。”也有人说“何居”就是“这事的意义在何处呢”。所以“何居”就读“何居”,不必改读为“何基”。《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起义为王,殿堂豪华。有客人惊叹说:“夥頤!涉之为王沈沈者。”夥頤,亦作伙颐 huǒyí,楚方言。注释家说,楚地谓多曰夥,颐为叹词。夥頤,用以惊叹其多。何居、伙颐,与莆仙的“何因”,三者读音近似,都用于表示惊叹。

      3.宁馨,宁馨儿

      宁馨níng xīng,晋宋时的俗语,“如此;这样”之意。宁,泥青切;馨为语助词相当于现在的“的”,晓青切。“青”字莆仙读cā,因此“宁馨”二字连读起来是“nā 呃”。这其实是“然”字,作“如此;这样”,古音读似nā。唐·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诗:“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能亨,宁馨的变音。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徐渊子词》:“渊子赋《一翦梅》云:‘……他年青史总无名,我也能亨,你也能亨。’能亨,乡音也。”我也nā nā,你也nā nā(如此)! 《晋书·王衍传》说王衍神情明秀,风姿娴雅。少年时访问山涛,山涛大为惊叹。王衍去后,山涛目送其远去,说:“哪家妇人,‘生宁馨儿!’”“宁馨儿”对应的莆仙音,就是“nā nā呃稚子”。莆仙人看到听到别人家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也会说“人(家)会生nā nā呃子”。仙游人还把nā说成ā。“nā呃子”,宁馨儿也,这样的孩子。后来用作“好孩子”之意。

      4.计智,计策智谋

      宋·佚名《梁公九谏》:“(武)则天素多计智,兼涉文史,自此内辅国政,威势与帝无异。”莆仙人亦常说某人“计智好”。注:狄仁杰死后,被唐睿宗追封为梁国公。

      5.余长,莆仙读音讹似“有长”

      《康熙字典》长:“又《集韵》余也。《正韵》多也,宂也,剩也。……《世说新语》平生无长物。”即“平生没有剩余的东西”。南朝梁·钟嵘《诗品·宋征士陶潜》:“文体省净,殆无长语。”意思是说文字简洁,几乎没有多余的话。长作多、多余、剩余,古音读如“仗”,《广韵》直亮切。但是莆仙方言都读似长短的“长”,音似dúng。莆仙人常说:“我买了菜,还余长(音讹为‘有长’)几元钱。”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家内人多复无余长。”根据上下文,意谓没有剩余的床铺供给客人睡。唐·道世《法苑珠林》:“忽见熟食美膳连车接舆充道驰走而来,皆充足余长。”

      6.谡,起也

      莆仙人说“谡行”,读似sa7 giá,起行也。《柳河东集·起废答》:“十有一人,谡足以进。(谡,山六切,起也)列植以庆。”(溪边)聚集十一人,往前走着,如植树排列而庆祝(柳宗元将要复职)。莆仙人又说“风谡嘎谡”。唐·徐坚《初学记》:“寒冽冽(莆仙音似赖)而浸兴,风谡谡而屡作。”谡谡,飒飒也。

      7.掊póu,用手或工具扒土

      莆仙人说“掊花生”,掊音puēi或puěi。

      8.兼,胜过

      莆仙人说“甲比乙益(音呃,更加)兼(音同坚)”,意思是甲比乙好;甲胜过乙。《论语·先进》:“由也兼人。”仲由(字子路)“比别人益兼”。唐·韩愈《韩滂墓志铭》:“读书倍(背诵)文,功力兼人。”又,莆仙人经常说“卑(音丕)兼兼”,谓极小。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兼声之字多含薄小不足之义。”《魏书·高祖纪》:“五月丙午,诏在征身丧者,四品已下及卑兼之职给帛有差。”又说“卑幺幺”。《说文解字》:“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

      9.障、鄣,莆仙音似“照”

      北京紫禁城有九龙壁。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影壁,莆仙称为“障壁”,今莆田三清殿旁东岳庙前有一堵障壁。障,上古音似“照”,文章之章,上古音似“邹”。酱、蒋、浆、桨莆仙读音也一样,皆鼻音韵尾变为u(或o),古音韵学所谓阴阳对转也。《论衡·率性》:“起屋筑墙以自蔽鄣。”《大唐西域记》:“宰臣驰返,毁除障壁。”宋《隋炀帝海山记》:“炀帝宫中障壁有广陵图。”又指遮隔用的屏风或布帷。障、照音近,唐宋起也用“照壁”这个词。唐·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昨来得京官,照壁喜见蝎。”

      1.问病,莆仙读如“mai5病”

      问病,慰问病者。莆仙方言有俗语“使鬼问病”,谓让不恰当的人做事,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春秋左传正义》:“病则亲问,敛则亲与。”根据上下文,意思是:卿佐有病,君王亲自慰问;卿佐去世,君王亲自参与入敛仪式。

      听闻的闻,古读似muén,韵尾变音为i,是阳声对转为阴声,读为muéi。莆仙人说“听闻”,音似“tiā muéi”。问,古读似muen5,阴阳对转为muei5,又弱化韵头,剩下mei5,古mei5音又与mai5相通,“mai5病(人)”莆仙读的正是上古之音。类似的例子,“还”字古读如huén,莆仙读上古弱化之变音héi与hé,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则读hái。又如,买,北方方言读mǎi,而莆仙方言读běi,ei与ai两韵本相通也。

      2.扱

      扱qì,莆仙读似ka7。《仪礼·士昏礼》:“妇拜扱地。”新婚仪式时,新妇拜,双手及地(接触到地面)。又,扱xī,《康熙字典》音吸。莆仙读似ka6,通拾(音似确)。《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向)而扱之。”凡是为长者打扫垃圾,必须把扫帚放在畚箕(畚斗)上,以衣袂遮挡而后退;垃圾离长者较远的,往自己的方向打扫。

      3.尴尬,莆仙读似ga6ge2

      尴尬gān gà,处境困窘或事情棘手,难以应付。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今日事逢尴尬,想出一个计较。”

      4.置喙,莆仙音似“宙嘴”

      置喙,插嘴;议论。置,上古读似diè,莆仙稍微音变似diù。清·王夫之《读通鉴论·玄宗》:“士人正己以匡世,则小人自弗能置喙。”《四库全书·新刊墨子叙》:“今观其非仲尼,无所置喙,第拾晏婴之言而讬之乎。”现在看到,墨子非难孔子而无从置喙(无从切入议论),只是拾取晏子的话罢了。

      5.抯、摣

      抯、摣zhā,二字其实是同一个字。《广韵》:“女加切。”音同拿。又《集韵》:“庄加切。”音同渣。又读浅野切,音且。西汉·扬雄《方言》:“抯、摣,取也。南楚之间,凡取物沟泥中谓之抯,或谓之摣。”东汉·刘熙《释名·释姿容》:“摣,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莆仙方言说“抯鱼仔”,读摣、抯似“早”阳平或第5声。莆仙又有用“鱼仔抯(音同且)”抯(音同且或音同早第5声)鱼仔的说法。

      6.淬雨

      淬cuì,七内切。莆仙音qi5,似“市”。把烧红了的铁件往水(或油或其他液体)里一浸立刻取出来,用以提高铁件的硬度和强度:淬火。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清水淬其锋。”又,冒着。《广韵·队韵》:“淬,犯也。”《淮南子·修务》:“身淬霜露。”莆仙人说“我昨暮淬雨了”,意为淋了雨。

      7.“结果”不是结果

      莆仙有一个词听起来像“结果”。比如说,某人老是赌博“大结果”,意思是下场会不可收拾。但是“结果”这个词没有这个意思。其实莆仙人所说的“结果”,正字是“结祸”,乃上古读音。《康熙字典》祸,户果切,上声。普通话读去声。《诗经·小雅·何人斯》:“二人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梁,不入唁我?”上古“祸”与“我”二字皆上声并押韵。实际上,“祸(禍)”字上古读似果,并且与过(過)通假。《古文字通假字典》引银雀山竹简《晏子·一二》:“过始弗智(知)也,过终弗智也。”传世本作:“祸始吾不知也,祸终吾不知也。”又,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過去福存。”過与福相对,過就是禍。所以“结祸”音似“结果”。

      汉·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宣公卷十五》:“今襄公、缪公已死,可以止矣,而复伐晋,恶其构怨结祸无已。”今秦襄公、缪公已死,可以休兵,却又出师攻伐晋国,孔子厌恶秦国无止境地结怨结祸。《史记·苏秦列传》:“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全唐文》:“至於无须而横死者,不可胜言。岂非结祸之深,自危之速。”

      8.不事,无能也

      莆仙人常说某人大“不事”,谓无能也。《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毛传:“仕,事。”《晏子春秋·谏下第十九》引作“武王岂不事”。唐朝杨倞注《荀子》说:“仕与事同。事,所能也。”

      9.遳脆,“cā脆”

      遳脆(cuō cuì),莆仙读如“cā脆”,意思是急躁干脆。西晋·左思《魏都赋》:“宵貌蕞陋(zuì lòu,丑陋),禀质遳脆。”李善注:“遳,亦脆也。”刘良注:“遳脆,急躁轻蹶之貌。”清脆则指声音清晰悦耳。唐·白居易诗句:“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青翠指颜色鲜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重峰叠秀,青翠相临。”遳脆、清脆、青翠声音相似,所指各异。

      10.挥酒与挥汗

      莆仙戏有刘秀的二十八宿将之一铫(俗作姚)期打破玉杯的故事。《礼记·曲礼》:“饮玉爵者弗挥。”孔颖达《礼记正义》曰:“挥,振去余也。”用玉杯饮酒的不可以挥去余酒。清·于鬯(chàng)《花烛闲谈》里说今天人们以为与对方干杯完后把杯底一点点酒甩干是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然而古人却可以,即“挥余酒”。只有玉杯不可挥,《郑玄注》说玉杯宝贵而脆,若非玉杯,“则余酒皆挥矣”。所以明·胡广《礼记大全》说:“谓不可振去余沥,恐失坠。”“杯(桮)”字木字旁,古多用木头制作酒杯。“挥余酒”时即使失手摔坏,也是小事一桩。

      挥,《说文解字》:“许归切。振去;抛洒。”郭璞注《尔雅》:“挥,振去水。”《战国策·齐策一》:“挥汗成雨。”宋·陆游《送范舍人还朝》:“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挥读如辉,但是“挥汗(如雨)”“挥泪”的“挥”莆仙方言却读似“希”的极短促音。

      “挥”字在平水韵上平五微:妃、衣、希、沂、依、肥、非、威、祈、韦、飞、旗、晞、围、几、机、归、饥、扉、挥、稀……原来,“挥”除了读huī之外,还可以读似hi,音似“希”。因为“振去水”这个动作短促,莆仙还可以把hi读成入声,“希”的第6声:hi6。与莆仙人说“熻饭”的熻(xī,莆仙音hi6)同音。挥汗,莆仙读似“hi6gua5”。顺便说一下“振”字读音。“振”字上古读音似den,把衣服里的水或杯子里剩下的一点点酒“振去”,莆仙音变为tan5。

      1.蹲与踞

      蹲dūn,旧读cún。莆仙方言读似“初”阳平。《康熙字典》音存,又音逡、遵等。古文作踆(zūn,蹲也)。《说文解字·足部》:“蹲,踞也。”踞,莆仙方言读kú。唐朝玄应和尚《一切经音义》卷六引《字林》:“踞,谓垂足实坐也。”《庄子·外物》说任公子做了个大钩巨线钓鱼竿,用了五十头阉割过的牛作鱼饵,天天“蹲乎会稽”,投竿于东海,一整年没有钓到鱼。曹操《苦寒行》:“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莆仙方言似乎没有把“蹲”和“踞”当作“实坐”的用法。又,蹲,虚坐,两腿弯曲如坐,而臀部不着地。“虚坐”才对应莆仙的“蹲”(音初阳平)。唐朝另外一个和尚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七:“蹲,犹虚坐也。”

      2.妖讹与浇讹

      妖讹,怪诞虚妄的事;又指怪诞乖谬之言。这个词有可能是莆仙人说的声音如“欧乏”,意思为“作假”或“说假话”的那个词。《北史·列传》:“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托神怪,荧惑人心。遂令时俗妖讹,不获返其真性。”《三国志》裴松之注本:“今妖讹横兴,干国乱纪。”五代·莆田徐夤《寓题杂怀》诗:“大道真风早晚还,妖讹成俗污乾坤。”又有“浇讹”一词。浇讹,浮薄诈伪。《后汉书·党锢传序》:“叔末(即末世)浇讹,王道陵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唐·令狐德棻《周书》:“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浇,本音似“骄”,又音同“傲”。

      3.传与递

      梯,莆仙读似tuī。楼梯,连读似“láo luī”。传递,传莆仙白读如椽,即duí;“递”白读如“讲传妖讹戏”的传,即dui5,“传”与“递”双声又叠韵。父亲把手艺传给儿子,传读似duí。游戏“击鼓传花”,莆仙曰将花递给下一位。考试中有一种作弊方式叫“递纸条”。清·俞樾《春在堂随笔》:“传递之风,闽中最盛。”“递”读dui5。

      4.“有头道”“别道理”

      莆仙方言说某人“有头道”“别道理”。没有“头道”这个词,实乃“达道”也。《汉语大词典》达道:“公认的准则;明白、彻悟道理。”《淮南子·泛论训》:“达道之人,不苟得,不让福。”谓明白道理的人,该要的要,不该要的就不要。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没有“别道理”这个说法。莆仙这个“别”音,乃是“服”字的上古读音。《大戴礼记·五帝德》:“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帝王必须仁而威、惠而信,自身正派,天下人方能“服(莆仙音同别)他”。明·陈第《毛诗古音考》举《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等24个句例说:“服音逼。”他还说不单是《诗经》,凡《易经》、古辞都是这个读音。今天莆仙“服”字读“服从”的“服”似“复”,读衣服的“服”似“胡”,却仍然把“服”字的上古读音保留在“服(音同别)道理”这个词语中。

      5.瘖,莆仙读如莴

      细心,莆仙读似“细三(sō)”;树林,莆仙读似qiù nó或qiù ló。喑(瘖):瘖(喑yīn)莆仙读似莴苣的莴。瘖和心、林、侵等字同韵,所以“瘖”字在莆仙读似ō。瘖哑yīn yǎ,口不能语,即哑巴。莆仙读似“莴哑”,又音变似“莴ǎo”。宋·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诗:“抚掌笑先生,年来效(效法,学)瘖哑。”商人生意相侵,“相侵”莆仙读似“相叉”,“侵”字在莆仙也是ō韵。

      6.教诲、教导、教训

      教诲、教导、教训,三词音相近,莆仙连读似gò luò,城关和山区可能读似gò ò。宋·王谠《唐语林》:“主(唐宣宗李忱女万寿公主)既行,每进见,上(皇上)常诲曰:”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行,出嫁,莆仙读音似qiá。诲huì,教诲,呼内切、呼对切。莆仙连读音似gò luò,教导也。《诗·小雅·小宛》:”教诲尔子,式谷(善也)似之。“《吕氏春秋》:”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左传》:”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毛诗正义》:”训,教诲之别名。“

      7.扶蔗,读如”póu蔗“

      台风过后,田中甘蔗东倒西歪。蔗农忙着”扶蔗“。扶蔗,莆仙读如”póu蔗“。”扶“与”夫“上古同音。《古文字通假字典》引用当代金文研究成果,甫、莆、铺、蒲通用。金文多见某姓之”甫人“,”甫人“即夫人。可知莆仙人说的”póu蔗“即”扶蔗“。今莆仙人由副职升为正职,亦称”扶正“,”扶“亦读似póu,这正接近上古音。汉·孔安国《尚书正义·金縢》:”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仆(倒在地上)者,尽扶起而筑之。“此”扶“亦该读似póu。

      8.翘楚

      翘楚,莆仙读似guéi chu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沈光)工文章古诗,标致翘楚,大得美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女童皆妙龄翘楚,结束如男子。“

      9.相及,读如”厮ka7“

      及,其立切。莆仙文读如极,而白读为上古读音,”及“读如ka7;ga7。以ka7;ga7音读古文,不必查阅其多种义项就能够读懂古文句意。

      (1)嫁娶。《国语·晋语四》:”男女相及,以生民也。“韦昭注:”相及,嫁娶也。“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男女相及者,韦昭说得文雅隐晦,莆仙读似”厮ka7“,相接触也,亦即肌肤相亲。

      (2)相关联,相牵涉。《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唐孔颖达疏:”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风,发情。发情的牛马不同类,不会互相引诱交合。我的一位学长说,莆田一中的语文老师林杞告诫他们不要使用”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但是却没有明言为什么。又,《宋史·李纲传》:”夫用兵之与士风,似不相及,而实相为表里。“

      (3)《晋书》:”明允相继,冠冕胥及。“明允,明察而公允。冠冕,帝王官员的帽子,比喻仕宦。胥,音斯,俗用厮,相也。胥及,莆仙读如”厮ka7“,犹相接触。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命令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长翅,这样冠冕就不容易相及了!

      (4)与,同。《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及读ga7,似岳。莆仙音”我岳你“就是”我和你“。又,《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音同郁,两者都是郁李之属),七月亨(烹煮)葵及菽。“还有其他意思,不举例了。

      10.木棉、攀枝花、吉贝棉

      木棉,北宋·郭之美《罗浮山记》曰:”正月花如芙蓉,结子方生叶,子内绵至蚕成即熟。“明末·方以智《通雅》:”吉贝,即劫贝,木棉树也。“木棉,也叫做攀枝花,原产于热带,近年莆仙公园多栽植。树高几丈,春开红花,之后结子长叶,子内为棉,似草本棉花。其棉进口中国,曰”吉贝棉“。吉贝,英文是ceiba。莆仙民间讹音听起来像”高挂棉“,称手工纺纱线曰”纺高挂“,连读音似pǎng gō wà。

      1.徜徉,“踏聊(摇)”

      莆仙人说玩耍,听起来像“踏聊(或摇)”。但是找不到“踏聊(摇)”的任何书证。“玩耍”,是元、明以来词语。莆仙的“踏聊(摇)”音,对应的可能是“尚羊”二字。《汉语大词典》尚羊shàng yáng,亦作尚佯、尚阳、徜徉(cháng yáng)、倘佯、傥佯(tǎng yáng),解释为:游戏;戏荡;闲游;悠闲地步行徘徊。上古没有近似zh、ch、sh这样的声母,所以上古“尚、徜”读似倘、趟。又,古代ang韵与a韵能够阴阳通转,所以“徜”在莆仙得以读为ta。《广雅》:“徜徉,戏荡也。”谓嬉戏游荡。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誓》:“尚羊,游戏也。”注:游戏yóu xì,嬉笑娱乐。《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汉朝黄香《九宫赋》诗句:“聊优游以尚阳。”《宋玉·风赋》:“然后倘佯中庭。”《宋史·列传》:“徜徉山泽,放意吟咏。”北宋福建长乐进士张励《题张公翊清溪图》诗句:“遥徜徉兮玩山水。”傥佯tǎng yáng,明·方孝孺 《适意斋记》:“傥佯恣肆於山泉丘壑之间。”

      2.蘸水;头揾屎拼

      蘸,莆仙读似“赞”。拔秧苗时,秧苗根带泥土过多时,要在水中上下稍稍用力蘸去泥土。又,洗衣服时常常把衣服在清水里反复蘸去肥皂泡。《天工开物·乃粒》:“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明·郎锳《七修类稿》:“蜻蜓贴水飞时以尾蘸水中,杜诗所谓‘点水蜻蜓款款飞’是也。”唐·李珣《南乡子·烟漠漠》:“夹岸荔支红蘸水。”唐·高彦休《唐国史补》:“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揾,莆仙读“温”去声。有俗语“头揾屎拼”,谓极为勤奋努力。揾与蘸音义都不同。

      3.“臭黄”,苍黄也

      《汉语大词典》“苍黄”有六个义项。其中之一:黄而发青;暗黄色。绿色蔬菜烹煮过度呈青黄颜色,即苍黄,被人们讹成“臭黄”。古代武器“枪”,莆仙读qiāo。“苍黄”的“苍”字莆仙也应读qiāo。宋·王贶《全生指迷方》:“中脘不利,善食而瘦,其色苍黄,……”晋·郭义恭《广志》:“成都平蒂甘(柑),大如升,色苍黄。”

      4.绎骚,“阿骚”?

      绎骚,《汉语大词典》:“骚动;扰动。”原作驿骚。《诗经·大雅·荡之什》:“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洎(jì,音暨,到了)厉王无道,宣王拨乱之始,而绎骚於南国者,又徐也。”徐方,西周时的徐国,在今徐州一带。明朝陈第考证,“绎”字上古读音似约。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版)拟音,联绵词“络绎”二字上古韵母都近似现在的a音。《宋史·列传》:“边民绎骚,国帑(tǎng,莆仙音统,国库)匮乏。”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大珰小监(即大小太监)纵横绎骚,吸髓饮血,天下咸被害矣。”莆仙方言之“阿骚”或许有可能滥觞自“绎骚”这个上古词语,尚有待于方家考证。

      5.愕与错愕

      愕è,仓各切,受到惊吓也。莆仙音ngia6,与“惊”字莆仙读音giā押韵。莆仙人经常说“给愕一下”,大吃一惊的意思。《广雅》:“愕,惊也。”《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故事:“秦王还(环)柱而走,群臣惊愕。”《宋史·列传》:“(南宋文学家、思想家、大臣叶适)矢(弓箭)尽,挥刀以前,金人皆错愕不进。”错,仓促也。错愕,莆仙音cā ngia6,猝不及防而大吃一惊。

      6.八哥读音似“公蛋”

      八哥,正名鸲鹆qú yù,莆仙读音似“公蛋”。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鸲鹆:“鸲音权,又音劬。鹆音欲。”鸲读为权,不见于历代韵书和《康熙字典》,作注的范宁是河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莆仙先民正是晋朝时从河南搬迁而来,至今莆仙人说鸲鹆似“公蛋”应该是从鸲鹆读似“权欲”连读变音而来,可能非常接近于东晋时河南之音。《康熙字典》引陆游的祖父陆佃说,村里儿童把鸲鹆的舌尖剪去,教鸲鹆说话,鸲鹆学话很聪慧。

      7.长江水绿?长安虽乐?

      笔者年轻时就经常听到莆仙人说一俗语,听起来像“长江水绿,不如九车(车音居)”。老来想弄清楚到底是哪几个字。宋·释圆悟《碧岩录》:“古人道:‘长安虽乐,不是久居。’”可知这句话在宋以前即已流行。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亦有此语。又,《即非禅师全录》:“长安虽乐非久居……更嘱者:随寓而安,时自珍重,长安虽乐不可久居。”奇怪的是,在古代语料中能够搜索到含有“长安虽乐”的只有很少的几条,而且都在佛家著作里。是因为士大夫们不屑于说这个俗语吗?《三国演义》第九回貂蝉的话:“虽蒙太师怜爱,但恐此处不宜久居,必被吕布所害。”可见,莆仙人说的应该是“长安虽乐,不如旧居”或者是“长安虽乐,不宜久居”。

      8.鏖糟áo zāo,不洁也

      莆仙人说不洁曰“鏖糟”。西晋·晋灼注《汉书·霍去病传》说:“世俗以尽死(拼死)杀人为鏖糟。”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今以不洁为鏖糟。义虽不同。却有所出。”他说杀人血肉模糊,与不洁净之义亦略有相通。

      9.天聋地哑

      莆仙人说某人糊涂,曰“天聋地哑”。清·翟灏《通俗编》引宋代王逵《蠡(lí)海录》说天聋、地哑乃是主管人间科举文章的文昌帝君的随从童子。天聋地哑,寓意不欲人之聪明用尽。

      10.明王,社神封号

      莆仙社神庙祀社神曰“明王”。清·翟灏《通俗编》:“《北魏书·地形志》:东彭城郡渤海县(今山东滨州)有东海明王神。按:今社神封号概曰明王,已见于此。”《汉语大词典》明王:“1.圣明的君主。2.旧时社神封号。”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