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刘克庄印象

    刘克庄印象

      □许元松

      第一次听说刘克庄这个名字是在孩提时期,那时候也就七、八岁的光景,爷爷和叔公在闲聊的时候,好像是有意说给我等小辈听的样子,爷爷说:“听伯公(他的伯公是我的玄字辈伯爷,清朝的武进士,家里经常高朋满座)和几位大人闲谈提到:一文顶九武啊,小辈们要学陈俊卿、蔡襄、刘克庄那样的读书人,家乡的人脸上都有光呢……”打那会这小心眼里就有了长大要做他们那样的人的想法,于是就记住了蔡襄、刘克庄这几位名人。这第二次听人提起刘大名人的是我家三房的四叔公,这四叔公在我们家族可是大大的读书人,他那一大堆头衔听听我们都一楞一楞的,什么福州凤山桥中学第一任校长啦,上海兴安会馆会长啦,还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复兴小学校长、上海民生商行老板、民生银行行长等,就他的学生里便有两位是当时福建省警察厅的副厅长,反正他在我们这一辈里的形象太光辉啦。每次回家我们都仰着头看。记得我十七八岁那年,我亲耳听他说起的刘克庄,当他的朋友说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时,他马上纠正说:“别给我乱戴高帽,我这一点知识比起老辈子的方信儒、刘克庄、蔡襄那些大学问乡亲着实汗颜……”又是刘克庄,而且是在四叔公的嘴里说出来的。苦于没材料,真想好好了解一下这姓刘的到底有多利害,因为刘克庄不像蔡襄、方信儒是我比较近的老辈乡亲,提起的人多,所以很想有机会好好了解一下。

      二O一O年的二月份,市图书馆的陈豪馆长特聘我为地方文献特约研究员,这下子机会来了,上班的头几天就迫不及待地在古籍室寻找刘老先生的大作,这一找竟是大吃一惊,此老可说是仅次于本埠历史人物郑樵的读书最多的人,后来查了四库全书,刘老先生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诗词文集竟然是占了很大的篇幅,真正意义上的著作等身人物,如果拿他与同代的南夫子林光朝和郑樵相比也绝不逊色,我那三房的四叔公说的不错:刘克庄,真正的大人物。

      大凡历代莆仙的读书人,总是由于从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刘克庄也不例外。从小由于出身于官宦人家,接受的当然是正统教育训导,加上其本人天赋异秉,少年时期便出类拔萃,与同龄人相比确实有鹤立鸡群的优势,但这优势有时在特定的环境下也是会变成劣势的,这一点从刘克庄以二十二、三岁才以荫补入官的经历中可以推定。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下,以十五、六岁,甚至于十三、四岁入围参考,而且名满天下的不在少数,比如本埠的龚茂良十七岁便考上进士。以刘克庄的家庭状况显然是数考不中,才以荫补官。此事也成为刘老先生一生的心病,以致于皇帝老儿由于垂青他的德业,封其“赐进士”出身,令他行上四房文书,职在吏部侍郎赵汝腾之上,害得刘老先生不胜惶恐,并且居然在理宗皇帝令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的刘克庄起草科举诏书时,刘克庄以他“不是科第出身辞”。后来以理宗下旨:非刘克庄不可。方才勉强受命草诏。可见,刘克庄对自己非科第出身一生耿耿于怀,这与封建士大夫中有不少非科第出生的官员力争以考举入官而数度在职应试一样,没有矛盾。

      其实刘克庄大可不必就这点想不开,历史上莆田会读书但考不上的士子大有人在,而且都和刘克庄一样的鼎鼎大名。比如他同朝的郑樵,学问进入“三通”序列,而三考不中;又比如林光朝,学问可与朱熹相提并论,也是屡考不中,到五十八岁高龄考中进士时,其学生已经居在当朝金銮殿站殿大臣的小半数之多;再比如明朝的林龙江,亦是官宦家庭背景,还是屡考不中,但其学问级别却是不容小视的一代宗师,所以他们这几位就像刘克庄一样,都因了书读得太多,人又太聪明了,做出来的考卷都考死了主考官,一怒之下,立判不第,问莘莘学子,其汝奈我何?碰上这样的考官,只好自认倒霉。就像明代吾邦礼部尚书陈经邦的林氏表弟一样,两考不中,其姑妈回娘家对陈经邦说:“你表弟两考不中,你是老资格啦,教教他吧,都是兄弟啊。”陈经邦告诉她让表弟明天拿来两次应试的抄卷看看。结果看了一下说:“你看看你这做得,怎么说呢?这样吧,你参照这两科三及第的文章做出来试试。”结果,按陈经邦的吩咐,将文章做得跟上两科一甲三及第的文章一样平直无奇,便高中一甲二十名以内的进士啦,犯了什么?太高精尖啦,你写得连考官都看不懂,到底是你利害还是他利害?就像近几年的那几篇超级文言文大作,若不是碰上明师阅卷,肯定搞砸!

      所以,像刘克庄、郑樵、林光朝,还有林龙江这几位前辈,属于我们莆田数百年一遇的超级聪明人物,绝不能以凡理相度,他们这样的人物,只要有个平台,就能叱咤风云,再要有人推波助浪,那便是云里雾里的翘楚啦。

      与朋友闲谈之间也问了几位同伴对刘克庄这位历史人物的看法,殊不知,他们一说一大套,居然是刘克庄不怎么样,别瞎忙。道理呢?他们认为判断一个历史人物,只问他为老家做了多少事,古人云:“莆田历代出了几千位人物,真正能为莆田人做事的有几位?还不如那位当年从南洋带回番薯苗的老乡来得实在,救了少说数百万莆田人民。”我呢?当然是为读书人说话啦,当即举出陈俊卿倡建濑溪桥,蔡襄倡建陡门、李富建桥,陈池养建东甲堤等,即便是当代也还有原鲁山搞水利这样的好官。能说莆田读书人历史上没贡献吗?至于刘克庄等人,他们和上述的这些文官包括那几位比如写《莆阳比事》的李俊甫,编写“兴化府志”的周瑛、黄仲昭、林扬祖、张琴等人,都为莆田争得实打实的利益。尤其是刘克庄、郑樵包括那五十几位倾一生精力著书立说而有资格或叫有幸被收入明朝的《永乐大典》和清朝的《四库全书》的读书人,他们的人品、学识、文采与各个朝代的全国文人齐头并进,甚至于像刘克庄、林光朝、蔡襄、林龙江等都成了一派宗师,该为莆田争了多大的光,能说不值得纪念?尤其是这篇文章的主人翁刘克庄老先生,一生曾遭九次罢官,受了多大的委屈,可他屡败屡战、越挫越勇,最后拼成了全国士大夫的楷模,能说他对莆田没有贡献吗?一句话,这些人为莆田争的是名,那些人为莆田争的是利,我们争什么?不就是争的是整个莆田的名和利吗?当然,也叫做为莆田争光。

      再说了,在莆田他还是做了不少好事的,比如他为莆田留下了诸如盛赞社戏风貌、佳境名胜的诗篇,光是与华亭的方信儒诗赋应答就有三十几首,从这些诗文里我们找到了许多莆田当年的风、俗、景、胜概况,有的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这里僅举他留下的关于钱四娘治水的记述真实情况的“协应钱夫人庙记”一例便可见一斑。

      刘克庄生于一一八七年,《协应钱夫人庙记》作于一二六O年左右,距离钱四娘在将军山下建陂的一O六四年将近两百年,当时刘克庄已经近八十岁啦,里人请刘克庄为钱夫人庙写记,刘克庄经过认真考察,深感这钱夫人故事大有蹊跷,但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深知以老迈之身要判明此宗公案实非易事,于是将满腹狐疑断然以碑记的形式详加记录,以待后人。他在碑里提到“里人兮告语,钱媛兮出嬉。老农兮叩稽,钱媛兮护坡。昔童稚兮见闻,恐耄荒兮轶遗……余独哀夫人志节之高古,惠泽之及远而声迹乃未赫然暴于天下……呜呼!千载之下,岂无蔡邑兮有感斯碑。”说什么呢?当地人说了,说钱四娘有误会的,不姓钱(这与其同时代的李俊甫在《莆阳比事》里提到的“钱女,莆田人”遥相呼应“)。当地老农也说了,”我们经过考证,这四娘是为抢险救灾而献出年青的生命,不是人家乱讲的‘投水自尽’。别听他们造谣,我们担心后代不知道,请您告诉他们真相“。”我就是替夫人你叫屈,你那样的以小小的年纪,不记荣辱,为了成全钱家的声誉而隐姓埋名,替莆阳人民做出这能流芳百世的壮举,并且为此献出年轻的生命,至今都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这能不叫人伤心吗!如今我年已老迈,已经大体知道了你的真实身份,也了解了你的许多感人事迹,但又没有能力为你的事迹正本清源,实在是对不起啊。好在大家叫我写碑记,我将此事记录在案,就不相信过个三、五百年甚至千儿八百年,你们家乡包括整个莆田的明白人看到我写的碑文,会没有感悟?相信,你的光辉事迹,尤其是你的真实身份一定会妇孺皆知而策励后来的。“仅此一例,刘氏对莆田文化的贡献已然可圈可点,诸君以为然否?

      末了,再说几句。能够告慰刘老先生的是,今天的莆田人,已有了研究刘克庄的专著,对他的辉煌生平做了应有的肯定。他们的著述引经据典,言之有物,可圈可点。正像他们所说的一样,刘老先生属于”从政能获万民伞,著书可比八大家“的顶尖人物,如果说当年的徐寅是”字字珠玑,行行锦绣“的文学秀士,这刘克庄便是”句句成典,篇篇名世“的学术巨擎。是的,刘克庄真的不白来一回,他既是莆田文学的名片,更是兴化文史的丰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