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家在木兰溪畔

    家在木兰溪畔

      (一)

      和许多人一样,我的家乡也有一条小溪,她的名字叫木兰溪。她说大不大,干流总长只有105公里,但她却是闽中最大的河流,也是福建“五江一溪”重要的河流之一。

      家乡莆田,古称“兴化”,也称“莆阳”。母亲河木兰溪,这个美丽的名字和一位读书人有关,他叫郑露。公元558年,郑露和他的弟弟郑庄、郑淑,从永泰来到莆田凤凰山结庐讲学。凤凰山也叫南山,山下有个湖叫南湖。就在这风景秀丽的湖山之间,郑露三兄弟创建了书堂,开始向莆田的子弟传授儒家的经典。

      郑露三兄弟特别喜欢花草树木,尤其钟情木兰花。可以想象,莆田的文化教育事业就在这松涛花影和朗朗书声中开始了。不久,他们把书堂捐献给了寺院,改名为金仙庵,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南山广化寺。郑露的到来开启了莆田文明的曙光,播下了“文献名邦”的种子。因此,我们亲切地称他“南湖先生”,把他的到来叫“开莆来学”。

      当他后来离开莆田的时候,人们依依不舍,把他最喜欢的木兰花瓣撒向舟上、溪里。先生走了,满溪的花朵也相伴而去,留下了人们深深的思念,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这条溪流命名为“木兰溪”。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文化。莆田不仅是“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还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越来越大的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暂时告别莆田的文脉,溯流而上,去探寻莆田文明的另一个源头。

      (二)

      这里是莆田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的黄坑头,许多溪流在这里孕育、生长。在这个看上去不太起眼的山坳间,莆田的母亲河,开始从地底岩层悄悄涌出。

      刚刚启程的木兰溪,就像一位羞涩的小孩,她悄无声息地躲在草丛间、沼泽里。其实,她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蔓延着,汇聚着,没过多远便汇成了一条淙淙作响的小溪。她好奇地跃下一道斜坡,绕过一座山冈,试着向一公里外的黄坑头自然村流去。她一步一回头,终于在一番踟蹰之后,义无反顾地跃下悬崖,开始了她追寻大海的征程。

      在山间穿行了十几公里,木兰溪终于来到了美丽富饶的东西乡平原。

      如果说,在木兰溪的源头,你可以找到一种重返自然的宁静,那么在东西乡平原,你将会领略到的是炊烟袅袅、渔歌唱晚的人间烟火气息。

      这里是仙游的“粮仓”。优质的薏米走俏市场,甘甜的文旦柚香飘全国。这里还是佛教文化的圣地,高僧辈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大和尚的故乡就在这里。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造就了这里一代又一代技艺高超的工艺美术人才,特别是木雕工艺,已经成为家乡的品牌和骄傲。

      夜幕降临,木兰溪一路走来,终于来到了仙游城关,来到了生我养我的鲤城。

      (三)

      传说汉景帝时,有何氏九兄弟在城西山中一处幽静的湖边结庐炼丹,结果丹成跨鲤升仙。因此,这湖就叫九鲤湖,是中国祈梦文化的发源地;这个神仙游过的地方就叫仙游;而我生长的这座小城就叫鲤城。

      此时木兰溪看似波澜不惊,谁曾想,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抗倭之战便是在这里打响。

      公元1563年,两万多名猖獗的倭寇突然跨海登陆,大举围攻仙游县城,这是福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倭寇入侵。戚继光一边调兵遣将,一边率兵火速驰援。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戚家军强渡木兰溪,和仙游军民一道,与倭寇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在木兰溪畔大败倭兵。在随后的几天里,戚家军又奋勇追击,几乎把进犯的两万多名倭寇全部歼灭。

      这一战,戚家军在木兰溪牺牲300多人,这是所向披靡的戚家军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但倭寇也从此退出福建。几年后,朝廷解除了实行了二百多年之久的海禁政策,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慢慢恢复了起来。

      走出鲤城,走出历史的硝烟,木兰溪继续东流,从容不迫地向南北洋平原奔流而去。

      (四)

      “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这是1961年郭沫若先生来到莆田时留下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兴化平原,我们又叫南北洋平原。但你或许不会想到,就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这处被郭沫若先生称赞为“水乡鱼米亦如之”的兴化平原,还只是块潮起潮落、“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海滩荒地。

      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莆田先民开始向海要地。

      在开发北洋平原的过程中,史书记载了一位名叫吴兴的英雄。正是他率领莆田先民在北洋的延寿溪上,筑堤阻潮,围海造田,治水斩蛟,壮烈牺牲。

      后来,福建观察史裴次元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在木兰溪入海口修筑海堤。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公元820年,这座福建省最早、规模最大的海堤终于建成了,它犹如一道海岸长城,屹立在兴化平原和兴化湾的滔天巨浪之间。

      但苦难和灾患,并未真正远离莆田人民的生活,溪两岸洪涝、潮灾仍时有发生,因此,治理木兰溪,变水害为水利,就成为人民最为迫切的愿望。

      公元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经过莆田时,亲眼目睹了莆田民众深受水害之苦,决定回去筹集资金来莆田建陂。

      钱四娘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携带巨资,只身一人来到莆田,开始筑陂围堰。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大陂终于竣工,但由于陂址选择不当,刚建成的陂堰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无情冲垮。三年的心血,一夕间付之东流,钱四娘悲愤不已,投水殉志,时年18岁。

      钱四娘筑陂失败后,她的同乡林从世被钱四娘的精神所感动,又携巨资来到莆田,这一次他把陂址定在了木兰溪下游的温泉口,但仍旧因为选址不当,在即将完工时被兴化湾溯溪而上的大潮再次吞没。

      不久,王安石开始推行“农田水利法”,侯官李宏来莆田第三次筑陂。他请来了精通水利知识的高僧冯智日,他们认真总结前两次筑陂的经验教训,反复斟酌陂址,最终定在了木兰山下。他们大胆创新,缜密施工,历经八年,终于在1083年,建成了伟大的木兰陂水利工程。

      木兰陂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南北洋平原“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历史,它具有的挡潮、蓄水、灌溉等水利综合功能,给莆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木兰陂先后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十条最美水利工程。

      应该说,有了镇海堤,才有了兴化平原;有了木兰陂,才有了莆阳水利,才有了12位状元、14位宰相、2400多位进士,也才有了“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

      (五)

      如今,莆田正通过源头保护、综合治理和实施防洪排涝工程,谱写着新的治水篇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木兰溪防洪问题,一直牵动着习近平同志的心,时任福建省领导的他为此倾注了心力。他先后10次关心过问木兰溪治理工作,其中4次莅临木兰溪现场调研,亲自为木兰溪一期防洪工程奠基和参加义务劳动,并强调要“治理木兰溪,造福莆田子孙后代”。

      多年来,莆田人民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开启了木兰溪走向水系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现在,木兰溪下游又一重点水利项目——宁海拦河挡潮闸工程已经启动。

      “鸟飞鱼跃随双棹,云影天空共一舟。” 明代尚书郑纪回乡省亲时,曾邀请友人泛舟木兰溪,并写下这优美的诗篇。如今,经过整治和建设的木兰溪,正以“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新面貌,拥抱莆阳儿女,迎接八方来宾!

      木兰溪畔,风景正好!

      编者按:

      本文为2017年水利部组织的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评选活动的现场陈述词,原标题《木兰溪的故事》,由湄洲日报记者王朝明撰稿,莆田电视台主持人曾朝茵讲述。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木兰溪最终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十条“最美家乡河”。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