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消失的驿道

    消失的驿道

      □陈金狮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莆田的先民就在江口蒲板山、梧塘社子头山、华亭屿上山、濑溪墓栏山等丘陵及平原地带繁衍生息,于是其地域便有了交通联系的道路。汉初,据守在莆田西北群山中的南越王余善南征南越(今闽粤交界之处),北伐江浙,曾在莆田境内开辟一条贯穿外界的军事通道。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民族避乱入闽迁莆,亦较大程度改变莆境交通联系,但其时兴化平原尚未开发,莆田沿海一带道路基本上是沿山麓行走。唐建中年间(780一783年),莆田开始大规模围海造田,因海陆变迁缘故,人们始改平地行走,但平地不及数十里之内,就被赤溪、新港、江口三条支海道所阻隔,所以乡人上福州,往往由城北门经枫林(西天尾)、吴店、迎仙驿再北上;而笏石、黄石的乡民欲到莆田城关,必须在白湖渡(阔口)或温泉口(木兰陂附近)过渡。

      唐末至五代期间,闽王王审知治闽,经济与交通事业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众多寺院的兴建,加速了陆路交通的建设。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泉南等州观察使陈洪进纳土归宋后,福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进一步繁荣,交通设施渐趋完备。宋代民间自发建桥修路的义举甚盛, 南宋时期尤为突出。桥梁的架设, 改变了遇水绕道行走的状况, 由莆田城关往福州, 可经魏塘(今涵江显应)、涵头(即涵江)、佘埔(今石庭顶斜坡),历江口桥北上。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濑溪桥建成,通往泉州的驿道基本上沿着今天的莆仙公路南下。

      驿道是古时的交通大道, 是为传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大路, 沿途设有驿站和驿亭。驿站为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驿亭则是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据《莆田市志》与《莆田县交通志》载,莆田有五条古驿道:

      其一为福兴泉驿道,简称福泉驿道,北起福州,南抵泉州,莆仙境内长达60多公里,路宽4米,可供舆马并行。

      唐宋时期,由于海河阻隔,最早的大路由莆田城关乌石街北出,经使华至白杜(今溪白)。南宋建炎年间,延寿桥建成后,即由莆田城关拱辰门出,经上林过延寿桥至白杜,又经后卓、枫林(今西天尾)至枫岭(今属梧搪),过东宫至吴店(今松东铺墩),再至囊山寺前至东田,上烧灰山入迎仙驿(今江口观后村),过迎仙桥穿过溪东山后,经后俞(上后)入大岭村,又翻过福莆岭,与福清蒜岭铺相接;而从莆田城关南门出,又经双牌、濑溪桥、郊溪、长岭、沙溪、梅岭、建国、铺头、枫亭学士街、台斗桥、秀峰等地,从枫亭七里庵出境入惠安县境。南宋江口桥建成后,元、明时期驿道直接由福清县境入江口桥进莆境,经佘铺入涵头,过新港至魏塘,又经长丰、沟下、四亭、三亭、头亭至莆田城关再南下。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莆田知县何南金曾进行大规模整修,后屡有重修。民国时期,福厦公路建成,涵江至莆田城关段的驿道逐渐荒废,其他路段的驿道基本被福厦公路所代替,或成为村道。

      其二为莆仙驿道,东起莆田城关迎仙门,西至仙游城关东门,全长30多公里,路宽1.7米,沿途或陡或平,用石块铺设,是仙游县城通往郡省的主要驿道。该驿道途经双牌、濑溪、湖头、西许、华亭、走马亭、油潭、杉尾、沙园(今昌山)、白湖、义店,过石马桥,又经罗坑、涵井、金凤桥,至仙游县城东门。清雍正年间,知县汪延英倡议募资修筑沙园至石马段5公里长的驿道, 庠生余宗鳌用石头砌筑青龙桥至石马长10公里驿道。

      其三为仙惠驿道,从仙游县城柳坑起至枫亭七里庵出境,入惠安县境,全长近30公里,石头铺设。该道经过仙安、西埔、中央、赖店、柴桥头、仙岭头、宝坑、梧店、宝墘、杨塞、沙溪、梅岭、枫亭等地,其中仙岭头至梅岭10余公里,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监生杨鼎墩进行整修。

      其四为莆新驿道,自莆田县城起至新县止,全长50公里,路宽2米,宋熙宁二年(1069年)修建,是莆田县城通往山区的大道。该道自莆田县城北门出,经延寿桥至西天尾,登上石头盘(石盘),翻过澳柄岭至澳柄村,又经白沙、马洋、南溪埔、广宫至新县。该路以澳柄岭最险峻,上下坡各5公里,石磴道铺设整齐,石阶每级高10公分,驴马可以驮运通行。

      其五为莆田县城东驿道,其中莆田县城东至黄石塘头村段长10公里,系南宋初黄石定庄村林国钧(林回年)募众以石板铺设,经过梅花亭、阔口、岳公、新度等地。明代设塘头铺,黄石至塘下(今沙堤)段全长5公里,石板铺设,经过塘头、度尾、下坂、巷口、天马等地;涵江至黄石段全长9公里,平地,石板铺设,是明代主要驿道之一,经过上梧、梧郊、镇前、宁海桥、林墩、华堤、井后等村;莆田至歧石(笏石)段全长20多公里,由石板铺设或沙土路面。该道由莆田东门出,经阔口、岳公、新度、闽阳、咸淳、长流亭、塘头(黄石)、城山(青山)、西徐(上亭)、东津至笏石;另一支路从塘下、郑塘、散步湾、船度(今珠坑村)、灵宝山、顶社至笏石;莆城至平海段全长30公里,由塘下天马村经西沟、坑园、岭头、吴墩、社厝、肩头店(今北高)、福岭、度边、山前、武盛、北渚、银兜、湖柄、赤岭、埭头、东布、前埔、坝底、后黄、溪边、西花(西柯)、东亭至平海;莆城至莆禧段全长35公里,为石板路和沙土路,由笏石经新厝店、林铺、杨厝、月塘、双告山到忠门,由忠门又经凉山、山亭、利山、凤山至莆禧;另一支路由莆田县城东门出,经梅花亭、阔口、锦墩、渠桥、善乡、沈塘、沟尾、凌厝、丙店、大崙、芳店、杜边、田柄、吴山、外洋埔与双告山相接,直至莆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莆田是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这几条古驿道上曾走出了2000多位进士,更有往来驰骋的千军万马。古时的驿道在上世纪末尚断断续续存在若干公里,但如今已难觅踪迹。这些古道或成了水泥公路,或成了乡村大道,唯有藏在深山僻壤的个别路段尚且存在,但也已荒寂。上世纪我走过这些古道的时候,尚能看到遍野的庄稼,古朴的石桥,清澈的河流,袅袅的炊烟,还有成群的牛羊和鸡鸭,而今举目四望,除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外,已尽是新崛起的高楼大厦。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