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兴化人好读书敢实践赞

    兴化人好读书敢实践赞

      □林劲松

      好读书,敢实践,大展宏图,是宋代兴化人办事的一大风格。

      在政治上,历史记载说,兴化人蔡襄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1036年,“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不言仲淹之非辜,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

      你说蔡襄当年胆子大不大,劲头足不足?他简直是吃了豹子胆!宋仁宗赏罚不明,东京廷议时许多人都不敢说,他却在西京写诗批评,还引起了许多人共鸣,把他的诗抄下来,广为传播。后来,甚至于连出版家也劲头十足,为之刻版、印刷,大量发行,还传到了外国。万万没想到,宋仁宗却有他的绝招,1043年把蔡襄和范仲淹、欧阳修等都请到朝中来办事,庆历新政的序幕就这样揭开了。

      又例如,崇宁元年(1102),兴化人蔡京出任宰相,有魄力,敢花钱,首先上三大恤民政策。

      据《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一记载,在蔡京任相以前,恤民政策在京城已经出现。“京师旧置东、西福田院,以廪老疾孤穷丐,其后给钱粟者才二十四人。英宗命增置南北福田院,并东西各广官舍,日廪三百人”。熙宁二年(1069),京师雪寒,诏:“老幼贫疾无依丐者,听于四福田院额外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

      又说,“崇宁初,蔡京当国,(在全国各地)置居养院、安济坊。给常平米,厚至数倍”。

      三年(1104)又置漏泽园。“初,神宗诏曰:‘开封府界僧寺旅寄棺柩,贫不能葬,令畿县各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厝,命僧主之。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与紫衣;有紫衣,与师号,更使领事三年,愿复领者听之。’”至是,蔡京推广为园,置籍,瘗人并深三尺,毋令暴露,监司巡历检察。安济坊亦募僧人主持,负责给人医病。规定三年医愈千人,赐紫衣、祠部牒各一道,实行物质奖励。医者人给手历,以书所治瘗人,岁终考其数为殿最。

      而且,福利面广,诸城、砦、镇、市户及千以上有知监者,依各县增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依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贫孤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遗弃小儿,顾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

      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是蔡京三大恤民政策。它们的出台说明,蔡京精通历史,注意学习和研究历史经验,做到古为今用。由于措施得当,制度严明,易于操作,所以,不会流于形式。从中可以看出,蔡京辅国所以业绩大,是因为他是一个经过32年考验的政治家。1070年,蔡京得中进士;1102年,出任宰相,这是历史的选择。他刚刚上任,就把三大恤民政策这一灿烂的政治思想之花贡献出来,让丰硕的经济之果在神州大地到处盛开。和前人相比,他们也知道这是爱民工程,但是却怕花钱,蔡京则是有魄力 ,不怕花钱,爱民工程先上去。效果呢?这次变法进行了四年,效果尚好,《宋史》称之为“时承平既久,帑庾盈溢”,有富国强兵之气息。

      由于治国需要,蔡京曾经三次出任宰相,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效果都不错。那时,有个叫做孟元老的,崇宁二年(1103)到了东京,1127年南迁,寓东京24年。离开以后,念念不忘昔日东京繁荣景象,后来写了一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湊,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从中可以看出,在12世纪初期,东京曾经是世界上一个最为繁荣的城市,是中国直至世界的一个商业中心。这里的劳动者是夜以继日的工作——这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一个例证。没有他们忘我工作,东京哪会成为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城市!?

      有比较,才能找出原因。这是因为三大恤民政策有着无比的优越性,它可以让广大忘我工作的劳动者,没有后顾之忧。失去养活自己能力的有居养院,没有钱医病的有安济坊,死后无法安葬的有漏泽园,让他们同样享受人的尊严。宋人好读书,敢实践,后来能持之以恒,显然和三大恤民政策的长时期存在息息相关。

      蔡京死后,他的事业后继有人,第一位是宋高宗。《宋史》说:“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既为之衣食以赈其饥寒,又为之医药以救其疾病;其有陨于戈甲、毙于道路者,则给度牒瘗埋之。(若丐者育之于居养院;其病也,疗之于安济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泽园,岁以为常。)绍兴以来,岁有水旱,发常平仓,或济或粜或贷,如恐不及。然当艰难之际,兵食方急,储蓄有限,而赈给无穷,复以爵赏诱富人相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

      ”元年(1131),诏出:粟济粜者赏各有差。粜及三千石以上,予守阙进义校尉;一万五千石以上,予进义校尉;二万石,取旨施行;已有官荫不愿补授者,比类施行……“在《宋史》里,作者详细介绍了蔡京三大恤民政策在高宗南渡后施行情况,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也就不一一说了。

      《宋史》记载说明,宋钦宗倒行逆施,曾经给宋朝带来了亡国之灾;蔡京的三大恤民政策,却成为了宋高宗中兴宋朝的政治思想武器。有了它,就有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同舟共济,共同奋斗,振兴祖国。由于得人心,宋高宗成为了中兴之主。

      在经济上,大展宏图的是莆田木兰陂建造。据宋榜眼方天若《木兰水利记》介绍,莆田木兰陂耗资巨大。熙宁八年(1075),李宏应诏,”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于是蔡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成本陂。“在这里,十四家即莆田南洋平原三余七朱陈林吴顾十四大户。他们的加入让李宏如虎添翼,既有了雄厚的建陂资本,又有了集体决策的领导班子,对确保整个木兰陂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重大意义。

      其一,”毁私田以灌公田,捐家财以符古谶“。

      方文说:”然海有障而溪未有潴,膏液甘润尽流人海,见者惜之。“于是,李宏提出了”惟凿河可以蓄水“的方案。从历史贡献上说,李宏和十四家是继钱四娘、林从世之后的开发者,他们应诏建筑木兰陂,开发木兰溪,开发壶兰大地。凿河是开发中必经途径,要动民田、民宅等,而且还要遇到文物保护问题,麻烦的事多。十四家佥曰:”‘水绕壶山遗谶在验,况予等私田半在陂右,毁私田以灌公田,捐家财以符古谶,谁复矫其非者!’于是各出私力,遇十四家之田即凿之,为大河七条,横阔二十余丈,深三丈五尺;支河一百有九条,横阔八丈,深二丈有奇,转折旋绕至三十余里。“这个记载告诉我们,十四家思想境界高。他们是”钦定的开发者“,他们不是利用这个机会巧立名目,假公济私,趁机鱼肉百姓,霸占民田,强拆民房,无视文物保护等,去发一次横财,而是”毁私田以灌公田,捐家财以符古谶“,走的是共同富裕之路。这是伟大的历史创举,是值得大歌大颂的。

      所谓”遗谶“即”水绕壶公山,莆阳朱紫半;白湖腰欲断,此时大好看。“它实际上是论者以外地经验,来展望未来壶兰大地开发的科学预见:以前,莆田贫困者多,只有”朱紫“即当官人家日子过得好;壶兰开发后,百分之五十以上人家日子过得好,这就等于”莆阳朱紫半“。所谓”此时大好看“指的是白湖等地旧貌变新颜。南洋平原境内一下子有七大河、一百有九条支河之后,水绕壶公山运行,不仅农业种植出现变革,改旱田为水田,确保粮食增产增收;而且还带来水上交通运输之便,里和里、村和村之间交往密切了。与此同时,两岸种植荔支龙眼等等果树、河中淡水养殖等接踵而至,所谓”鱼米之乡“也就拉开了序幕。你说那时是否”大好看“?!所以这条古谶不是什么无稽之谈,而是古时候人对未来的科学预见。

      与此同时,在文化教育上,莆田脱颖而出,成为八闽大地之佼佼者。宋仁宗庆历新政(1043-1045年)以后,中进士数量不断增加。据《重刊兴化府志》卷十六宋进士科记载,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开科取士始,至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82年间,兴化军中进士93人,其中莆田县63人,仙游县24人,兴化县6人。而从庆历六年(1046年),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仅仅24年间,中进士就达94人,其中莆田县67人,仙游县23人,兴化县4人。以后,则越来越兴旺,状元多,进士多,当宰相多,进中央政府部门的更多。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李宏陂清溪动土。次年,据《游洋志》卷之四记载,薛奕”以贡士入京,上书愿就武举,遂以第一甲状元及第。时同郡徐铎亦冠进士,神宗赐诗以宠之,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兴化教育从此名闻天下!十四家认为,这是”水绕壶山遗谶在验“,受到了巨大的鼓舞。

      ”毁私田以灌公田,捐家财以符古谶“更是一种风格。有了这种风格,木兰陂输水主体工程才能赢得时间,保质保量完成——”管委会“负责开凿大沟大河,把水送到各里各村家门口。大沟通了,各个用水单位负责在本里本村开凿支河,把木兰溪水引到地里头。值得指出的是,主体工程要是难产,磨洋工,那就会误了农时,甚至于还会发生争夺溪水等现象。所以,十四家风格称得上为莆田文献名邦增添光彩!

      其二,”倾家资,募乐助簿“。

      方文说”而河成矣。然溪涨河满又溢于田,甚至溃堰而出,民甚苦之。李宏又问计于十四大家,佥议曰:‘今日水利如人一身。陂则咽喉也,河则肠胃也。咽喉纳之,肠胃受之,而不以尾闾泄之,其人必胀。今洋城、林墩、东山等处是亦木兰之尾闾也,泄之可以药水病。’于是倾家资,募乐助簿,得钱七万余缗,立林墩陡门一所,洋城、东山水泄二所,东山石涵一所。皆鞭石为基柱,伐木为门闸,以河满处为辨,遇旁溢则减闸泄之,水稍落即闭之。又恐泄水不足,立东南等处木涵二十九口,以杀其势,而陡门涵泄又成矣。“这个记载告诉我们,河开之后,面对遇到的新的问题,李宏和十四家在受益区放手发动群众”倾家资“,支援水利工程建设,受到热烈的响应,乐助者多,治河大见效,使木兰溪水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其三,垦塘为田,不谋私利,仅留赡陂之田。

      方文说:”一日李宏与十四大家泛舟木兰为落成之宴,忽报陂北堤决十余丈。宏叹曰:‘八年之间,柱倾者一,堤崩者再,闸圮者四。后来智力两殚之时,恐前功俱弃矣!’十四大家沉思良九,有一扬杯言曰:‘曩者开河之土,堆积乱塘,此不可垦为田以贻厥后乎?’遂相与垦塘为田,岁得租二千七百馀石。众谓多积无用,不如布散有用。乃舍入郡学及诸寺为租,仅存留一千三百九十馀亩,备后来修理之用。而赡陂之田又立了。“南洋平原唯留国清塘以备大旱,其它五塘都废除为田。木兰陂建成后,变废为宝,耕地面积有了明显增加,而且还确立赡陂之田,防范于未然。

      元丰五年(1082),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国家没有花一文钱的高标准、高质量的莆田木兰陂竣工,显示出了王安石变法时代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首创精神。从此,木兰溪被管了起来,变得懂规矩,守纪律,叫他干啥就干啥;海龙王也变乖了,有礼有节,不敢闯进木兰陂半步!从此,莆田南洋平原变成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水陆交通方便的鱼米之乡。

      在文化教育上,宋代兴化军的成就主要是表现在政治、经济两方面。好读书,敢实践,优秀人才多,蔡襄、蔡京是宋朝中期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龚茂良则是宋朝后期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龚茂良是在1163年宋孝宗北伐战争失败、人们信仰动摇,人心惶惶之时大智大勇,提出”愿仰法景德之断,勿为靖康之疑“。在那时,许多人称徽、钦二帝是”二圣“,而龚茂良却第一个站出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批判宋钦宗军事上错误,及时挽救了宋孝宗,使他不再重犯宋钦宗错误,继续走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之路。龚茂良决策有功,由吏部郎官,升为监察御史,为高孝中兴做出贡献。他们或把优秀文学作品,或把最佳战略决策,或把最好历史研究成果,奉献给祖国,和全国人民一道,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经济上,兴化人为木兰陂战略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方天若说:”盖经始于熙宁之八年(1075),完功于元丰之五年(1082),计钱约费百万余缗,计田约毁四千余亩,计佣四十余万工。“其中,李宏7万缗,14大户70万缗,剩下的便是其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者的了。更重要的是工程质量高,经得起各种自然灾害的反复考验,直至今天,仍在正常工作,工龄近千年!在那时,工人每天工钱不多,钱四娘时是18文钱,李宏恐是一样,象征性工资而已,让佣者去市场买些米回去养家糊口。别看他们是穷光蛋,干活质量却是世界级水平!——莆田木兰陂为之作证,为之骄傲。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