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藏龙卧虎龙纪寺

    藏龙卧虎龙纪寺

      □陈光庭

      在仙游木兰溪畔杉尾段有个院里,蕴藏着一座奇特但却闻名于世的古刹。说她奇特,是指殿宇造型看似民居却不失风雅;说她闻名于世,是指寺里五百罗汉像的独树一帜、六角亭的神奇以及祖师瑞义的种种善举,令人心悦臣服。自古来花香招蝶,海内外游子大都是奔着古色古韵慕名而来的,龙纪寺以它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独特浓郁的人文景观令人驰魂夺魄,成了蜚声海内外的闽中旅游胜地。

      卧龙藏山拗

      龙纪寺位处内垅山的山脊上,她依山势而建,那里只有一个出口,乍看就像个要塞,若是行兵布阵,应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若是晨钟暮鼓,则是块卧虎藏龙的风水宝地。在这方圆不到半里的地方,就云集了众多唐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庙宇:东南有清明寺;西南有青云书院;西北有心量庵;以及比邻的岳帝庙等,似乎也印证“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名言不虚。内垅山三面环山成半个大弧圈,好像半个弯月围着寺庙转,龙纪寺又处山拗中央,前倨关口、后傍青山,远远看去,好像盘据在要冲的一条苍龙,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块宝地,直到瑞义祖师做了住持之后,才识得庐山真面目,开始大规模修扩古寺。

      这里的山峰稍低,瑞义祖师以为,若寺盖高了,一屋遮山,整个布局就显得不协调了,只好选择二层高(七间两进)的禅院才较为得体,而这“矮”状如龙首伏在地上,六角亭好似龙首的桂冠,以凸显龙首在寺院,龙颈延伸向东北,龙身向西南盘旋,龙尾蜿蜒向东南触及小溪(坑),牌坊碑林好比鳞爪,寺里两口井的位置正好点缀成龙眼,于是,这条龙隐身潜形的轮廓便隐约可见了。

      略有不足的是前面那条小溪,常年累月雨水的冲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坑——金蒙坑湖,按莆仙说法有点“落地梯”形状,多少破坏了寺庙的整体形象,瑞义祖师遂决定填这个大坑,他振臂一挥,当地民众纷纷响应,他们自带粮食,踊跃当义工,莆仙有句谚语:“贴工输本食”,指的是乡邻中有人做“乾坤”,亲朋好友要去帮忙,东家经济宽裕的,会提供食住;家境不好的,你要膳后再去帮工,没工钱还要白搭伙食。而这里每天自愿来当义工的就有百八十人,最多时达五百多人,历时三载,终于感动了天庭,于是,天神托梦一老者,嘱他在金蒙坑旁的一块大石上篆刻“动天湖”三字,以表对这里民众的敬佩。金蒙坑工程完成后,这条潜伏的苍龙便清晰地浮出水面,成为跃跃欲飞天际的蛟龙,龙纪寺也从此名扬天下了。

      五百罗汉像

      一提起龙纪寺,人们自然就会与五百罗汉像相提并论,罗汉像俨然是寺里的镇寺之宝,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省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有罗汉像的多如牛羊,然有如此齐全五佰老汉像的却寥寥可数,如北京碧云寺、上海龙华寺、昆明筇竹寺、莆田广化寺等。而上述寺院的罗汉像多是泥塑石刻的,唯这里的罗汉像是瓷雕的,为清代德化白瓷雕成,世上独一无二。瓷像由国画大师李霞设计,每尊以一担稻谷兑换一钱黄金请德化瓷雕大师许友官兄弟三人,专版定格烧制而成,历时十余载。雕像艺术精湛,别有风韵。俗语说人生百态,此寺是罗汉五百态,态态有别,从不雷同:或正襟危坐、或捧腹搔耳、或降龙伏虎、或横眉怒目、或似笑欲语、或恬静深沉……喜怒嗔乐、惟妙维肖、形神兼备。瓷像每尊高均是22厘米,大小相同釉面光滑、洁白无瑕且小巧玲珑,人见人爱。这么璀璨厚重的艺术珍品百多年来能完好无损得以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既得力于瑞义师的个人魅力,也离不开这里的民众的鼎力呵护。据说,文革期间,这里的群众怕瓷像遭到破坏,部分群众曾把散落的一百多尊罗汉像拿回家里贮藏保护起来,直到文革结束、寺庙重燃香火后才完璧归赵。前不久,省相关部门欲把五百罗汉像,接管到省博物馆更专业珍藏,但当地民众与瓷像有连珠合璧之情,舍不得它们背井离乡,他们在六角亭外墙壁设立十多个罗汉龛,龛内层用玻璃扇关锁,外面又用特制花格铁枝栏杆加固保护,也便于让游客观赏。

      院里六角亭

      据说在建造六角亭时,木工师傅曾提了几套方案,瑞义祖师都未首肯,木工冥冥之中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精彩的图案,遂把这个图形告诉瑞义,但见瑞义点点头笑而不答。她就是成为现今八卦斗拱的六角亭图形。与众不同的是,世上的八卦图都是单层封顶的,唯这里是三层叠联而成。你仰望顶部稍久些,会眼花目眩,恍如入八卦阵一般或有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也凸显出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由于殿顶是六角飞檐形状,巧夺天工,当地(院里)人也把龙纪寺称为六角亭。现六角亭已成为众多人追求美梦成真的“祈梦房”。

      六角亭殿顶构造是独特的,殿前供奉的神灵也与他寺不一样。殿堂祀玉皇大帝,文殊、普贤二菩萨坐玉帝之侧,二菩萨是常随释迦牟尼听法的入门弟子,这里却成为玉帝的客卿,似有悖常理又不尽然,莆田石室岩也是佛、道并存,但那里是佛、道分殿排列,唯有这里佛、道共聚一殿,殊甚玩味。这样一来,各自的信众齐集寺前,香火氛围倒是更浓厚了。而从整个寺庙布局来看,佛教与道教握手言欢,所谓分界不分家,受益彰的是民众。佛教庇佑人所共知,八卦的荫蔽也随处可见。你入寺(八卦阵)后便会有百魔不侵的感觉,这里处处有“护身符”。 如几个景点的排列,既有游玩的趣味,也蕴含着趋吉避凶的色彩。如金蒙坑地洞长约200米,传说只要往里走一遭,就会消灾避祸、健康长寿。地洞有三个出口,南边出口旁有个奈何桥,若过了桥,死后就不必重蹈过奈何桥,人们也能得到忏悔和心灵的洗涤,思想会更纯洁。离奈何桥不远处有个生死门。传说 ,一旦穿门而过或摸下门框,隐含已闯过了鬼门关,人会精神一爽,病痛自然会消除了。还有寺屋顶高悬的一本铁算盘则另有深意,算盘原是用来算账的,这里则形象地象征神灵心里有一本账,佛学是讲求善恶报应的,你做善事,必有好报。寺庙四周都栽有大树,排列有方位,每一棵树就像一个岗哨,宛如“保护伞”遮盖着游子,使他们能够心情舒畅地游览参观。

      入口处旁边有个土地公庙也引人注目,据说是莆仙最公道的土地公,该土地公原来在莆田古谯楼附近的一个土地庙里,附近有个杀猪的敬重他,经常摆设内脏等物品祭祀,后来犯事了,求土地公出面豁免,但土地公不敢偏私,杀猪的终被绳之以法。瑞义祖师听说后,就把这尊土地公请来了,院里人也信任这位铁面无私的土地公,自那以后,这一带信徒的坟墓就不用竖土地公,以前有竖土地公的也不用祭祀了,这位土地公照样会保佑当地百姓平安。

      祖师严瑞义

      龙纪寺始建于唐初,莆田高僧妙应法师在凤凰山建石室岩和囊山建延福院(后改名慈寿寺)后,于唐龙纪元年在内垅山续建龙纪院(后改名龙纪寺),寺以山之造型似龙头而得名,或以纪年命寺名?以所在村庄称“院里”。但史料一直沿袭这种口传叫法,寺里至今还留有唐、宋时期的古井、僧墓、石(珠、磨、臼)等物件。历史沧桑,龙纪寺起落废兴,院落建设大致在五间厢上下座的较小规模。直到清光绪25年,瑞义当了住持之后,才迎来石破天荒的黄金期。龙纪寺大兴土木、修扩并进,先后修佛殿,新建六角殿、钟鼓楼、蟠龙石柱、丹墀蟠龙台,筹塑瓷雕五百罗汉,开挖金蒙坑地下洞道、七宝池、动天湖,放生池,龙眼井,造法界门、生死门,置十二块石碑等建筑群体,下座寺面扩容至十三间厢,寺容寺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扩容后的龙纪寺集闽中民俗信仰于一身;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释道文化互相包容,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尤其是五百罗汉像、六角亭使龙纪寺声名大振、香火鼎盛,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俗语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内垅山海拔不高,却能香飘四海,是龙纪寺成就了它,瑞义祖师功不可没。瑞义乃何许人也,他生在斯地,出身贫寒,其三叔曾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为僧,他自幼随其叔到涌泉寺、莆田广化寺、囊山寺及仙游的三会寺等参学修道。他天资聪慧,悟性极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谙天干地支、五行八卦,阴阳风水,通晓医道,并常深入民间,足迹遍布闽中、福州(清)、惠安,他为人修墓、测房屋朝向不用罗盘,以发辫为准绳(墨线),方位不差丝毫,他为民办事从不计报酬,故深得民众爱戴,民间尊他为“半仙、神仙”。

      有关他的故事或传说数不胜数,现仅从茫茫大海中采撷几朵浪花,以飨读者。

      传说莆田末名进士张琴入翰林后,母病重,遍邀城里名医诊治,皆末见效,进士爷心急如焚,邻里告曰:仙游龙纪寺瑞义师常来莆为民治病,医术精湛,手到病除。进士爷即着家人往龙纪寺求诊,家人来到龙纪寺对瑞义说:“吾家翰林爷母卧床不起,翰林爷令祖师即赴莆诊治。”祖师见来者骄横无理,言辞不恭,以身欠安为由回绝。家人回去无法交差,便反诬瑞义“性高傲、架子大,请不动”。张琴询问怎么个请法,家人才告以实情,翰林爷自知理亏,即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吾母病沉,为人子者,不敢分身,家人鲁莽,口出狂言,对师不恭,甚感内疚,乃吾调教不严、疏忽失察所致。祖师宽洪大量,望能体谅吾心……祖师感念进士爷一片孝心,要来人先行一步,自己随后就到。未过一个时辰,瑞义师己出现在张府,为张母把脉诊疗,不久手脚即能活络自如,张府上下皆大欢喜。及至家人归家之时,看到张母已起床下地,一打听,知是瑞义师来过了,心里头直捣鼓,莆田至院里约六十里,自己是骑着快马一路疾奔而回(当时这里还没汽车等交通工具),他怎么会赶在我前面呢?莫非他是神仙,能上天遁地不成?几天后,张琴亲往龙纪寺答谢,欲亲题字送匾额,瑞义师知张是书法名家,嘱其落款不要具名,否则不纳。张允诺,挥毫“慈云普荫”、“满大虚”七个字,制成两块匾,至今《满太虚》悬六角亭屋檐上;《慈云普荫》挂在佛殿上,供游人观赏。

      清光绪年间,惠安南埔有一对财主夫妻年龄近百,膝下无嗣,两老食之无味,夜不能寐,到处求神拜佛、寻医问药,也许是他们的虔诚感动了上天,不久妻子终于怀上了,财主想证实下性别,打听到瑞义师能预知未来之事,特地来龙纪寺拜谒。瑞义师根据其妻怀孕过程的生理现象一一分析测算,断定为男胎。财主大喜过望,承诺此若成真,定当重谢。不久,其妻果真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孩,孩子满月之后,财主带佣人挑着五百银元来龙纪寺酬谢。这酬金确实不轻,按当时的价格,二至三元即能买来一头牛,亦相当于一般长工一年的工资,足见银元的含金量之重。瑞义师用此款雕刻了一对石龙柱,石料取材于云顶山青石窟,龙柱精凿细雕,历时数载,造诣极深,犹活龙活现,现竖在佛殿门前,已成为该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瑞义师生前经常走家串户,为人看病,帮人做事,园庄乡洋尾村是他常驻的落脚点,这里的民众对瑞义师太熟悉了,家人生病、红白喜事、风水八卦甚至家庭琐事等都愿意找瑞义师讨教,瑞义也从不厌烦,给他们出点子,想办法,他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一天,瑞义师从赖店方向过境园庄,一行人翻越了乌龙山在上宫歇息时,他对随行人说:“山下洋尾村是块宝地,历史上出了贵人,且剑山横亘首尾,把九龙山拦腰斩成了两段,水患得予免除,今后若在此开族落户,定能人丁兴旺、家业发达。”消息传开后,这一带的人都信仰瑞义师,也相信他独特的眼光,纷纷在这里破土动工,很快便形成了聚集区,民众安居乐业,家道兴隆,人人感念瑞义师的点拨。在瑞义师仙逝后几年(1929),洋尾人在这里兴建“神仙阁”殿宇,大家想起瑞义生前人都叫他叔公,所以神仙阁亦称“叔公祠”, 祠堂上有瑞义师的肖像和白瓷雕像,香火不绝,周边乡邻也不时来此烧香,以拜谢这位曾经帮过忙的瑞义师。

      十二块石碑

      说龙纪寺奇特,一点也不夸张。六角亭上悬八卦,整体布局依五行,玉皇身旁坐罗汉,阴曹地府界分明。加上龙纪寺里没敲大钟、没统一服饰,没念经敲鱼鼓,这些都显示出龙纪寺的独特个性。而十二个石牌是否与地支有牵扯,有待商榷。世间事物都是因果有报的,十二石牌更多的是劝人行善、奉孝、积德、向上……她既端庄又神秘,每一块牌座都是按佛经的故事、丰富的内涵展示于世,颇具神韵。

      1.《五湖四海》牌:记载唐王李世明令李制干送袈裟去西方佛地,并旨限他用三年时间在他家乡建造一座延寿桥,桥成方能还乡。乡人盼望心切,花一年时间便完工了,结果李因年限未到不能回乡,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2.《苦海粱武帝碑》说梁(萧衍)身为帝王,生活平淡,不好酒色,提倡节约,他身着布衣,“一冠三载,一被二年”,过知天命年后遂不纳后宫,始终以正人君子的标准约束自己。他参七十二师,师师有法,历尽苦海而成佛。3.《八卦石碣碑》。4.《灵台改灾难碑》写姜子牙设赐封台,台前书写:“不可无权,不可混权。”要人自酌识趣,按规矩行事。 5.《奈何桥碑》说岳飞被害后,何立、胡迪俩怀抱不平,勇探地府,探知岳飞是“生为臣,死为帝。”故后世称他为岳帝,为他建庙。6.《青龙岭牌》载“八功德水池成锦,十殿雄风石有香。”据《问地狱经》说:十殿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斗中兵败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十八臣率所属百万众一起立誓,共治地狱罪人,雄风威严,震慑坏人。7.《归巷里碑》说晁颜原寿命只有十九岁,他孝母、知礼义,遇仙翁指点,到燕山拜求南北星君,星君为其添寿至九十九岁,好人终有好报。8.《西上圣母牌》说西方圣母敕封世间巾帼英雄西施、陆美云等人。9.《云梦山碑》讲道德真君、王禅(鬼谷子)王傲、九天玄女等几人在云梦山修道练功,救、济世间的故事。10.《华山下棋碑》说赵匡胤被黄苞加身后,为感谢华山道士指点,来华山寻此人。见有棋盘放置桌上,就与道士陈搏老祖对弈,结果连输三盘,把华山也押进去了,所以有“自古华山不纳粮,皇帝老子管不住”的说法。11.《生死门碑》。12《法界门碑》。最后两块牌多是给人以警示,起威慑作用。这些石碑按五行方位分别摆放在四至方向,给龙纪寺增添了肃穆而圣洁的氛围,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美好的艺术享受,这也有益于身心健康,从而促使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