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艾叶飘香话“端午”

    艾叶飘香话“端午”

      □郑银华 张碧华

      时节似乎提醒我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带着粽子的香味又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二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人们祛病防疫,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在春秋战国之前,端午节是避瘟驱邪,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投江殉国,而演变成中华民族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操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明确指出了端午节的起源。据梁代吴均所着《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食粽子,挂艾枝,悬菖蒲等节日活动。

      端午节“端” 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 就是“初五”。 《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 ,因此“端五” 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莆田百姓把端五节称之为“五日节” ,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过节。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蒸米糕,俗称“碗头糕”。 初二家家户户包粽子,亲戚邻里互送粽子,中午学童们还要吃两个红枣粽子,寓意“好事成双,早早得中”。初三要煮小麦螺吃。初四家家户户门上挂艾枝,悬菖蒲。艾叶招百福,蒲剑斩千邪。传说妈祖曾以菖蒲熬汤为百姓治病,并以菖蒲九节悬在门上,以驱邪消灾。初五划龙舟吃卤面。莆田民间还流传着一首童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划龙船,初六嘴觖觖(即张着嘴巴,没有东西吃了)。”更是形象地道出了莆田民间“五日节”, 过节食品的俗例及民俗活动的内容。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正日,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莆田一些农村就要把自家的耕牛牵到山坡或堤岸上吃露草,传说牛吃了端午的甘露草后会给主人全家带来健康和福气。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吃卤面,吃完卤面后,全家都要用“午时水” 沐浴。据说初五这天午时,百草尽吐芳香,因此人们都要采摘一些“午时草” (蒲香、蛋草、番石榴青枝叶、艾草、菲子草等) 泡在水中,烧煮后让全家沐浴,俗称洗“午时水” 。一些乡村还有喝雄黄酒,并用酒喷洒墙角杀虫的习俗。“旧俗方储药,嬴躯亦点丹。”小孩沐浴后还要在腋下、肚脐上涂抹“雄黄粉”, 以壮身祛病。“骑父雅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小孩沐浴后都要换上新衣服,脖子上挂上用五色线编织的小香囊,里面装着卫生丸,俗称“避毒丸”, 以驱虫避邪。还有用五色线编织的小网袋,里面装着用午时草煮熟的黄鸡蛋和时鲜桃子。所以“五日节” 也是小孩最高兴的节日。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端午节那天,莆田沿海和平原一带都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活动。莆田的龙舟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龙头的龙舟,俗称“鸡公籽” ;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形象是彩画在船头板面上,俗称“齐头船”。 新中国成立后,龙舟竞赛也成为政府文化、体育部门所提倡且备受群众喜爱的一项水上体育活动。每年端午节前后,莆田一些乡镇都有组织地举办龙舟赛。我市还曾举办过“妈祖杯” 国际龙舟邀请赛,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许多国家都应邀组队参赛,盛况空前。

      艾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莆田的“五日节”, 更让人难以忘怀。一样的歌,一样的韵律,同样都是端午节,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却品出不同的韵味。“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有人称端午节是“粽子节”,也有人称端午节是“龙舟节”, 还有人称端午节是全民健康节……这也许就是端午节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节俗的魅力。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