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锦凤坛的浮雕

    锦凤坛的浮雕

    点击查看原图

      西乡平原度尾镇有座双凤山,从白鹭岭延伸出来,突兀而起两峰,酷似一对展翅飞翔的凤凰从你眼前掠过,山中林木苍翠,四季繁茂,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有个名叫剑山的村就坐落在双凤山西南麓,境内有座锦凤坛,系清代浮雕古建筑,坛内的石柱、石门以及墙壁角柱上雕刻着龙、花鸟、人物、楼阁亭榭之类浮雕,均出自清代砺山“八闽雕刻始祖”郭怀师徒之手。由此,锦凤坛成为仙游县石雕木刻的艺术宝库,1980年9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锦凤坛,俗称杨泗宫,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 土木结构,占地300多平方米。整个宫进深五间,面宽三间,穿斗抬梁式屋架,悬山顶,画梁雕栋,丹漆贴金,金碧辉煌,以石雕龙柱著称于世。据村里老同志介绍,锦凤坛是以锦绣的双凤山和宫前三棵古榕而得名的。宫后有一座夹长秀丽的山岗,形似凤颈,宫前有三棵苍老庞大的人字榕,公妇孙三辈的树龄,枝叶疏间,恰如凤冠上的翎毛,风吹叶响,犹如凤鸣,故有“锦凤鸣岗”之誉。

      当你走近宫前一看,门口有对石狮,狮下有狮,两目微闭,口若云开,惟妙惟肖。门柱上有两副对联:“凤峤灵坛换锦,鳝堂比户馨香”,“锦流映带环宫阙,凤彩飞翠护圣坛”。这不啻是中岳的双凤山和杨泗水景象的真实写照,且字琢磨得异常流滑。两旁壁面有两幅石雕雀凤马象,真像欲鸣欲跳,欲飞欲掀,栩栩如生;有两轴龙虎图,龙虎峙立,矫健无比,形神兼备。宫门檐下还有一对方形石雕长柱,雕有“百鼠戏爪”,以及楼亭阁榭和花草人物,神态迥异。殿上悬挂乾隆年间制作的“德润苍生”匾额,四边雕刻飞龙出海和双凤戏牡丹的花边,精雕细刻,甚为罕见。这些石雕壁画搭配得当,互相映衬,很是壮观,可谓鬼斧神工,实冠八闽之秀,引无数雕刻者前来观赏描摹,啧啧赞叹,不愧是仙游独具特色的石雕艺术流派——“南派”之风韵。

      当你迈进宫门环顾,有上下两厅,中有小方形天井,环立四根大龙柱。上厅两柱是清道光甲辰(公元1844年)春立,下厅两柱是公元1846年9月立。据记载,这两对石雕大龙柱出自度尾砺山“雕龙始祖”郭怀师徒之手,是他们师徒比试切磋的杰作,真是各显神通,技巧神异,巧夺天工。下对柱是师雕,构图甚为奇特,盘缠石柱的巨龙带一小龙,从波涛中腾跃而起,张牙舞爪,悬空盘旋,周身鳞甲片片,须甲悬实,龙身石柱空隙毗连,尚有五凤飘逸欲飞,龙腾凤鸣,形态逼真,富有立体感。上对柱是徒雕,四凤斗龙,龙触角如真,凤舞姿翩跹,虽然也是“以凤得翅”和“以龙得晴”,立意与师相似,但少了一只凤,显然师比徒艺高一筹。但是这对龙柱刻工尤为精湛,龙身自上而下盘绕八角石柱,龙头昂起有喷云吐雾之状,四周云朵冉冉,八仙挺立云端,加上壁边雕有“王子求仙”等各种图案和配在中间角柱的“八仙游空”“鳝鱼戏龙”等诗词,雕技诗藻各逞一丽,不愧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上下两对巧夺天工的石雕龙柱,雕工奇异,雕技奇崛峭拔,造型奇巧崔嵬,堪称龙雕瑰宝。这无疑是郭怀师徒工艺超群的佐证。

      据传郭怀师徒为了精雕细琢,于雕刻中用三五担棉花垫上石柱,而雕刻时间不知花去多少个春秋,故民间流传着“石粉兑金”之说,可见当时研磨的艰难和付出财力、物力之巨大,被时人誉为“花岗石雕杰作”。留连于锦凤坛浮雕之间,我不由得细数仙游境内至今还留存的郭怀师徒石雕佳作,有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开建的东门石坊,有仙游文庙清代的四对蟠龙浮雕石柱,有清代重建的砺山南潮宫石雕蟠龙、麒麟、骏马、飞凤之类。这样的传统石雕工艺图景,你能不惊叹鬼斧神工的神奇,能不被“南派”精湛之工艺所折服吗?□郑志忠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