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大唐贤妃江采苹

    大唐贤妃江采苹

      少小时听长辈讲民间故事,长大后浏览了许多小说和史志类书,知道吾莆山川形胜之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而女性中,最令人敬仰的是妈祖和梅妃。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已深入人心,受到海内外亿万信众的拥戴。而梅妃,由于多种原因,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令有识之士,扼腕慨叹。

      志载,江采苹(?-765),黄石东华(今江东村)人,九岁能读《诗经》,因诗中有《采苹》篇,她的父亲为其取名“采苹”。相传唐开元年间,宫廷派人选妃,当时采苹十五岁,年轻貌美,被选入宫,得到玄宗宠爱。采苹从小喜爱梅花,入宫后也在住处种植梅花,亭子也称为“梅亭”,梅花绽放时,她会天天在梅树下赏花赋诗,流连忘返。玄宗见她酷爱梅花,戏称她为“梅妃”,她工文辞,常以谢道韫自比,写有《萧兰》、《梨园》、《梅花》等赋,为宫中所传诵。后来,杨贵妃进了宫,梅妃失宠。她曾仿司马相如《长门赋》,自己撰写了《楼东赋》,杨贵妃醋意大发,对玄宗说:“愿赐死!”玄宗默然。有一天,外国贡使来,玄宗派人封一斛珠,暗中送给采苹,她辞而不受,写了一首诗转送玄宗。诗曰: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这首著名的《一斛珠》,被歌德翻译成德文,据说,这是歌德翻译的唯一一首中国女诗人的诗。为此,《福建名人词典》中梅妃被列为福建第一位女诗人。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梅妃得宠时,心系百姓,不谋私利。据传唐玄宗曾问她家中还有何人,欲封为官。梅妃答道:“家中虽有兄长,愿陛下以苍生为重,施恩百姓。”这句话如清风明月,掷地有声,令人肃然起敬。放在今天,仍然有其警示作用,贤哉,梅妃!广西有一位教授说,梅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杰出的女性,她的无私品行和高风亮节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善哉,斯言!

      梅妃心系莆田的父老乡亲,惠及家乡百姓林林总总。如当年唐玄宗带给吾乡的梨园戏班,如今已成为名闻全国的活化石莆仙戏,有几个经典剧目进过中南海,载入史册。大唐乐师雷海青被莆仙戏班视为戏神。因为有梅妃,吾莆的古民居屋顶可以翘角;莆田女子出嫁时的“新妇轿”可以雕龙画凤。女子去世时,在灵牌和墓碑上可称为“孺人”,江氏族谱也载“莆田诸女尽封孺人”。莆田县志载,唐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陷长安,江采苹(梅妃)死难。莆田人在黄石镇江东村建浦口宫纪念她。县志:“有太监进献她的画像,玄宗含悲题诗其上。诗写道: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1962年,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途次莆田写诗曰:“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郭老到莆田实地考察了浦口宫,听了当地文人学者介绍后,对黄石东华(江东村)是梅妃诞生地作了肯定,并对夹漈先生郑樵表示钦佩。吾莆历史上名人辈出,为什么只点出梅妃和郑樵两个人,很值得大家深思。窃以为,这两位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梅妃故里和夹漈草堂都是重量级的文物古迹,是先贤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莆田人,曾多次拜谒梅妃故里浦口宫,对江东村情有独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专程去拜谒浦口宫时,吉普车开到宁海桥边的江东村时,一条乡村小道崎岖不平,只能步行到宫。之后,我请有关部门到该宫现场办公,建议打通一条路,让小车可以开到浦口宫埕头。不久,路开通了,向大唐梅妃献上一瓣心香。2000年春天,莆仙戏一团的化妆师吴玉仁先生,自筹资金三万多元,在“梅妃故里”石刻边海滩上,建了一尊梅妃塑像,应吴先生邀约,笔者写了“壶兰梅魂”四个字,后被刻在礁石上。塑像揭幕时,《湄洲日报》乃至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作了专题报道。

      近日,故里重游,不胜感慨,歌以咏志。愿大唐贤妃给家乡父老乡亲带来更多福祉!□许培元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