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明代妈祖文献史料的特点及成因探析

    明代妈祖文献史料的特点及成因探析

      明代是妈祖信仰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经过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敕封, 妈祖林默娘已经从宋代一个地方性的民间神祇成为全国性的海神。但在明代, 妈祖信仰却不像元代那样受到朝廷的重视,相反还遭到一些文人士大夫的批判,因此妈祖信仰在整个明代是呈式微趋势。此趋势从明代妈祖文献史料的几个特点也可以得到印证。

      一、妈祖经书和妈祖题材小说的出现

      妈祖信仰的零散史料在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文人文集和民间谱牒为载体的。它们多能够较真实地记载妈祖的生平、身世。如宋绍兴二十年(1150)特奏名进士廖鹏飞所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于《白塘李氏族谱》,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记载妈祖事迹的最早文献。该文记载:“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1] 妈祖原只是以巫祝为业的平民百姓,或许是一个渔民家的女儿。宋代的许多文献所载与廖氏记载,大体相似,并无穿凿附会或过于神化。那么,经过元代发展,到了明代,妈祖已成为一位神通广大的海神。因此,明代开始出现了以妈祖为题材的经书及小说。这些经书及小说把妈祖塑造成道教神仙或是佛道杂糅异人, 妈祖已不再是真实世界的凡人。典型的代表作就是明永乐间出现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万历年间出现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天妃娘娘》《三宝太监西洋记》以及吴还初的《天妃娘妈传》。

      《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以下简称《天妃经》)初刊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后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经中假借太上老君之口诉说妈祖出世经历和她种种得道故事, 将她塑造为道教的神仙。谓妈祖乃妙行玉女降生人间,“生而通灵,长而神异,精修妙行,示大神通,救度生民,愿与一切含灵解厄消灾, 扶难拔苦。功圆果满, 白日上升”。[2] 妈祖被塑造成多功能的道教神仙,如誓救舟船、誓护客商、祛逐邪祟、荡灭灾迍、追捕奸盗、收斩恶人、救民护国、释罪解愆、扶持产难、庇护良民、卫护法界、保佑安宁、求官进职,过去超生。上述内容,几乎囊括了人世间的方方面面,妈祖的职权由过去的以单一护航为主,转而为多职多权,无主无次,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这本经书所述故事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 只是假借妈祖的灵验和名气来宣传道教。但是明代时期道教对妈祖信仰的改造,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明代中后期出现的许多有关妈祖题材的神魔小说,大都是受《天妃经》影响,而把妈祖塑造成道教的神仙。我们也可以从民俗学方面得到验证。始建于明朝的福建长乐西关天后宫,建筑规模不大,正殿前方的藻井中描绘了八卦和阴阳鱼图形,正是典型的道教符号,在重要的纪念日,当地道士都会到庙中做法事。在元代,天妃庙还主要由僧人主持,如危素《河东大直沽天妃宫碑记》载:“嗣庆福者二人,吴僧智本主六年,以至正十一年圆寂, 众请主西庙僧福聚来继其任。”[3] 至清初的《天津卫志》则载:“正统十一年,参将杨节重修, 部劄付道士邵振祖领《道藏》一部。”[4] 可见,在明朝正统以后,许多原先由僧人主持的天妃庙改由道士主持,在明代,妈祖信仰受到道教更为深刻的改造。

      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5]是明代的神魔小说,取材于明永乐时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作者根据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著作、碑文以及民间传说创作,加以虚幻的想像演义而成。小说的第二十二回《天妃宫夜助天灯,张西塘先排阵势》一节,写天妃以天神形象出现,平息风浪,保护宝船平安。妈祖以天神的形象出现,是道教的神仙,这种写法显然是受了先出的《天妃经》的影响。

      与《三宝太监西洋记》同时期的妈祖题材小说,还有福建建阳书坊刊刻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天妃娘妈传》,其主要的创作思路也是受《天妃经》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天妃娘娘》的影响,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小说中谓妈祖乃“北天妙极星君之女玄真”,与《天妃经》的“斗中有妙行玉女”、“北斗降身”之说遥相呼应。其中的主要情节也是围绕《天妃经》的天妃种种道术来展开的。由于当时观音菩萨在民间已得到普遍信仰, 于是书中就把天妃派作观音的门徒。玄真女(妈祖)是“奉上帝玉敕,观音懿旨”而下凡投胎的,佛道两家因素均有。但她“虔诚佛法,敦笃传真”,学的是佛法,功成后由观音“升奏上帝,度尔一家,共成仙道”。这里佛、道则已俨然是一家了。由此可见佛教、道教都把妈祖纳入本教的神祇体系, 把这个在宋元时代只在文人高雅的诗词、散文中所见的民间妈祖信仰通俗化,极大地推动了妈祖信仰在民间的传播。

      明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小说创作最繁荣的时代。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都出自明代,所以,以上几部以妈祖为题材的小说, 产生于明代也绝非偶然。以妈祖为题材的小说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妈祖信仰在民间传播的需要, 一方面小说纷纷把妈祖改造成道教、佛教的神祇,否认作为世俗妈祖真人的存在, 这些改造逐步淡化了妈祖信仰的独立性, 它也是造成明代妈祖信仰的相对低落的因由之一。

      二、妈祖敕赐封号和档案史料都很少

      明朝从朱元璋建国的1368 年到崇祯皇帝亡国的1644年,共计276年,但据史料统计,对妈祖的褒封可靠的记载仅有两次。实际上,明王朝的海事活动仍属频繁。洪武五年(1372)正月,明太祖派遣行人杨载出使琉球,致送国书,通知即位建元。同年, 琉球国中山王察度派其弟泰期随同中国使臣来华庆贺,并贡方物。明朝皇帝共派正副册封使27人,对琉球进行15 次册封。[6] 据《天后显圣录》等书记载, 明朝册封使臣航海报告中认为受到天妃庇护者达15 批次以上,但册使每次归奏皇帝加封天妃,朝廷都只是敷衍塞责,不了了之。例如先后四次出使琉球的柴山,第一次出使琉球时“载神香火以行。至外洋,一夕,云雾晦冥……见灯光自天而来,风倏静,浪倏平,舵工亟拨棹力救,堕水者争攀附登舟,感庆再生之赐。回京奏上,奉旨遣官致祭,拜答神功。”[7] 册使陈侃于嘉靖十三年出使,他在福建监造的册封舟,“舶后作黄屋二层, 上安诏敕,中供天妃”。他在海上遇到风险时,五次向天妃呼救, 回来后, 他向朝廷奏请祭祀天妃,“上从其言,命翰林院撰祭文一通,行令福建布政司官祭一次”。[8]类似这样的显应事件在明朝册封使臣的《使疏球录》中还有多次记载,但朝廷回应平平。明廷认为皇恩远大于神恩, 对请求册封妈祖的奏章多是“诣庙拜谢”,或是“奉旨整理祠庙”。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以神屡有护助大功,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9] 建庙都城、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外,之后的235 年间,从未有过正式加封。至于某些文献如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10]记载的明思宗崇祯年间加封妈祖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 和“青灵普化慈应碧霞元君”,经学术界考证,基本不是历史事实,至于最近学者发现的一个南明妈祖封号, 则不属于正统的王朝封号。因此说,明朝漫长的历史,对妈祖的褒封有据可查的确只有两次,而且这两个封号也没有超越元朝赐封天妃的高度。在封建专制的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的思想意识,明朝政府对妈祖信仰缺乏热情,必然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整个社会的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导致妈祖信仰长期处于停滞或低潮阶段。

      三、林氏族谱与妈祖志书的结合

      族谱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记录。从族谱中,可全面了解一个宗族的迁徙、发展过程,了解宗族人物的事迹,掌握整个宗族发展的历史。但我国宗族,自古修纂族谱,为示出身不凡,多有追认“帝王将相泽被后世,文章节义名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的通病。家谱的撰修者为了说明本家族世系源远流长,又因为代远年湮,对本家族的来龙去脉在不可知的情况下, 只好求助于古代文献,甚至于古代的戏曲、话本资料,用姓氏这根线连接起来,拼缀起自己家族的“世系源流”,这些东西往往是不可相信的。[11] 族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于明清。我们知道,经过宋元两代妈祖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妈祖已经由宋代莆田湄洲屿的神女林默变成了全国性的天妃海神。由于妈祖姓林,是林氏家族的骄傲,因此始修于明正统九年(1444)的《莆田南渚林氏族谱》便将妈祖列入本族的派系。其在上卷第六房蕴公派下特立《灵女》一条,谓妈祖乃“署都巡检之女,随父侨居湄洲屿”。[12] 该族谱并没有详列世系源流,而在明末的《天妃显圣录》之《天妃诞降本传》中, 则依据该族谱进行了演绎:“天妃, 莆林氏女也。始祖唐林披公,生子九俱贤。当宪宗时,九人各授州刺史,号‘九牧林氏’。曾祖保吉公……孚子惟愨,讳愿,为都巡官,即妃父也;娶王氏,生男一,名洪毅,女六,妃其第六乳也……”《天妃显圣录》为明末湄洲岛的和尚照乘所编,并请明末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林尧俞为之写序。《序》中写到“考诸谱载:天妃,吾宗,都巡愿公之女也。”这里的考诸谱并非考林氏族谱, 而是考查有关天妃状况的书籍的记载来证明天妃即被神化的妈祖,为“诞降于有宋建隆元年”的“林愿公之女”。给《天妃显圣录》写序的还有一位明末进士林友兰, 他写道:“迨余寓湄岛,披阅天妃世谱,考其所载,只神授符篆,现身救世诸事,皆历历不诬,遂能感动天朝。”[9] 这儿的世谱,即指林氏宗族族谱,显然,林兰友是在以族谱论证妈祖不论“为人”或为神,都“历历不诬”。可见,族谱在妈祖信仰的传播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妈祖先世的谱系续接,乃是在妈祖已成大名、香火遍及闽、浙地区以后。莆田林氏修纂族谱,从其中续接出来的, 这其中, 有源自对其信仰的坚持,也有源自后世信徒,为彰显妈祖声望,附会高门,以为其增光。这正是受封建宗法思想、门第观念所影响而附会的结果。从客观上说,林氏族谱将妈祖林纳入本族, 对宋元以来妈祖原始文献史料的有附会之嫌, 但另一方面对妈祖信仰的传播却是功不可没。明清时代, 对妈祖文献史料的作序(如明代林尧俞、林兰友、林嵋,清代林麟焻都曾为《天妃显圣录》作序),汇编整理(如清代林清标纂《敕封天后志》)多为林氏后人。再者,林氏后人的迁徙也纷纷把妈祖信仰带往中国甚至世界各地。如在中国台港澳地区,在东南亚甚至美国、加拿大等地众多的林氏宗祠、林氏宗亲会,大部分都供奉有妈祖。可以说,林氏宗族借着妈祖的声名和威望不断壮大其族, 而妈祖信仰也伴随着林氏宗族的不断壮大传播而拥有更多民间信众。

      四、官绅阶层对皇权的膜拜及对妈祖的批判

      明朝在建国之初便十分重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在这种背景下,明代官绅阶层在提及妈祖庇护说时,首先都要强调皇恩浩荡。明初杨基在《天妃宫赠道士沈雪溪》一诗中云:“帝遣神妃降紫芬,海波摇荡赤霞裙。”[13] 周婴《湄洲屿天妃宫》:“东南泽国号萑苻,帝遣玄姬镇下都。”[14] 等等,可见,明代官绅阶层认为,妈祖之所以能屡立神功,归根结底是受了皇帝的指派。表现在文献史料方面的特点, 就是明代出现较多批判甚至否定妈祖的篇什。徐晓望先生的《妈祖信仰史研究》中辟有“明清儒者关于天妃神性的定位”[15]专节来探讨此问题。其中就列举了明代的儒者丘浚、陆容、朱淛等人的言论。如来自妈祖故乡的明代大儒朱淛就对妈祖信仰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他在《天妃辩》文中指斥妈祖是“惑世诬民,比之佛、老二氏,其祸为尤烈也”,[16] 明中叶后,在一些激进地方官主政的地方,许多妈祖庙宇被改为他用,或和其他民间神庙同被作为淫祀取缔。如《批增城县改立忠孝祠》一文云:“合应崇祀于城南门外天妃庙,改立忠孝祠。”[17] 明代官绅阶层对皇权的膜拜以及对妈祖信仰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妈祖神格的独立性,使妈祖信仰在明代的传播受到极大的影响。

      五、结语

      综述所论,明代妈祖文献史料的特点表明,在明代,妈祖信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明初,尽管政府的海事活动频繁,如郑和下西洋及册封琉球使臣等,但对民间,明王朝一直是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甚至规定“片板不许下海”,[18] 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以海神为主要神职的妈祖自然会因为海禁而失去一部分信众,从而使妈祖信仰的传播在明代受阻。

      第二是明朝的宗教政策。明初实行“革去百神之号,惟存其初封”[19],许多前代受封的神明被撤消封号, 在这种情况下, 妈祖信仰难以一枝独秀。

      第三是明代的官绅阶层对妈祖信仰的极力批判,妈祖信仰被许多儒者斥为淫祀,失去了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和宣传, 妈祖信仰在明代的衰微也就在所难免了。  文/黄雪婷

      参考文献:

      [1] [宋] 廖鹏飞. 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G]// 蒋维锬,郑丽航.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碑记卷[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1.

      [2] [明]无名氏. 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G]// 道藏:第11 册.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08.

      [3] [清]朱奎扬.乾隆天津县:卷二十[O]. 1928年刻本.

      [4] [清]薛柱斗.康熙天津卫志:卷三[O]. 1934年印本.

      [5] [明]罗懋登. 三宝太监西洋记[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6] 谢必震. 中国与琉球[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48.

      [7] [清]无名氏. 天后显圣录[O].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善本.

      [8]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

      [9] [明]照乘.天妃显圣录[M]//蒋维锬,周金琰.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档案卷.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9.

      [10] 黄润华,薛英. 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中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1] 邹华享. 使用家谱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上[J]. 图书馆,2006(5):45-48.

      [12] [明]无名氏. 南渚林氏族谱[M]// 蒋维锬. 妈祖文献资料.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68.

      [13] [明]杨基. 眉庵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5:198.

      [14] [明]周婴. 远游篇:卷十[O]// 蒋维锬,刘福铸.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诗词卷.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71.

      [15]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

      [16] [明]朱淛. 天马山房遗稿[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 [明]王守仁. 王文成全书[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 [清]张廷玉. 明史:卷二百零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4:5403.

      [19] [明]邱浚. 重编琼台稿:卷十七[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