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莆田担盘竹编从艺者陈国童

    莆田担盘竹编从艺者陈国童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以往,在莆田大街小巷里面、村里经常会看到民间艺人展示精湛的技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守艺人,他们除了要打磨技能,还要全靠自己的意念对抗浮躁的社会,守艺人变得弥足珍贵!

      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下郑村,素以“草竹编”传统工艺扬名。村里有一半以上的群众从事草编、竹编等工艺品加工,以家庭作坊为主要生产单位。2009年,笏石下郑竹编工艺成功申报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去探访花篮、担盘竹编从艺者陈国童。

      在莆田,花篮、担盘与民间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盘”,是用竹子编成、涂上桐油和朱红色油漆的有盖容器,形状似鼓,用于装礼品,大小不一,最大直径约五十厘米。五个一套大小不同的盘摞成圆台状,用红色网绳套住,或装进红色大麻袋,另一头也是同样的五个,用扁担挑着走,故称“一担盘”,也叫“担盘”,是规格最高的贺礼。“一担盘”用于重大民俗活动,如祭祀、嫁娶、祝寿、福首、乔迁及传统节日。花篮和担盘异曲同工,只是造型上不同。

      1966年出生的陈国童,正是来自于莆田着名竹编之乡——秀屿区笏石镇下郑村官埔。他的叔叔陈阿龙过去曾是村里的竹编好手,陈国童十几岁时跟着叔叔学习竹编技艺,至今已有了三十多年的从艺经验。他所编织的担盘和花篮,不仅工艺精细、外形美观,还具有不变形、防虫蚀、经久耐用等特点,远近闻名,慕名上门定制的人络绎不绝。他的竹编成品,纯手工制作,一个6寸花篮上完漆要450元左右,一担盘则要两千多。

      陈国童自己组建了一个由他、妻子陈爱珠以及他的父母亲所组成的四人家庭小作坊,生产过程中他们分工协作、精益求精,陈国童负责剖竹、剖篾,他的妻子陈爱珠以编织工序为主,父亲和母亲负责一些精细度不高的工序。这种纯手工的生产方式,产量有限,销量也有限,每年可生产花篮、担盘一百多对。

      一个花篮,从选竹、剖竹、药煮到编织成型上漆,大体要经过十来道工序。竹编工艺非常复杂,整个编织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剖篾,竹篾厚薄要均匀,厚了薄了都不行。剖篾时,左手捏竹条,右手拿竹刀兼捏竹条,同时用嘴巴衔着竹条一拉,一根竹条便剖成四层薄厚均匀的竹篾,,每根竹篾厚度仅0.5毫米左右,整个动作干净利落。像这样细致的手艺,没有几年功夫根本做不来。剖好的竹篾经匀刀分丝后就可以进入编织阶段了,这也是竹编工艺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竹条的挑压交织,编织出细密的篮身。

      篮身编织完成后,用剪刀修剪,就要用竹圈把篮身和篮底、篮盖拼装起来。此后再经上漆、上油、风干等多道工序,一件精美的竹编花篮便大功告成。竹篮的拼接是费时费力的技术活,要做到紧凑不留缝,才能使竹篮经久耐用不变形。

      一件竹编花篮成品的细节也是很考究的。传统的莆田花篮,往往在篮身、篮柄刻有纹饰,篮盖上有福字或牡丹花等图案装饰,篮身与篮盖的编织纹路也各有特点,这些细小纹饰使竹篮看起来更加美观更加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整个竹编花篮的衔接和加固,不用一滴胶水一根铁丝,却可以做到牢实坚固。所有的接口处巧妙地用柔韧的竹丝紧紧缠绕,从外观上看不到任何接口,也可以发挥比胶水更有用的衔接加固作用。

      竹编过程精细复杂,制作工具却很简单,只需铅笔、剪刀、匀刀和不同大小的刀片等。剪刀用来修剪,刀片用来剖竹、剖篾等,匀刀用来分丝。

      竹编是慢活,需要时间和耐性,陈国童所做的花篮、担盘虽然备受青睐,却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年轻人对竹编这一类的老手艺敬而远之。陈国童的一双儿女,上学读书后便踏入社会工作,也无心子承父业。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很多传统仪式被简化,民间对花篮、担盘等传统容器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对竹编行业更是雪上加霜。长此下去,莆田这一项源远流长的手工技艺将会面临失传。 秀屿新闻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