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铁面御史李梁

    铁面御史李梁

      仙游县盖尾镇琼峰村罗坑自然村石碑骑龟路口高耸着两座墓碑,左为明朝监察御史李梁,右为工部水司监督李灿箕,两碑并排,一仰一倾,相距不到两米。路人经过,皆生好奇之心。据村里人介绍,墓碑向后仰的是监察御史李梁,朝前倾的是水司监督李灿箕,二李同族,名闻遐迩,尤其令李氏后人感到骄傲并津津乐道的是御史李梁,他身居朝廷命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铮铮铁骨,侃侃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在皇帝老子面前也不肯轻易低头哈腰。

      李梁,字廷正,号钝轩,盖尾镇琼峰村人,明正统十年(1445)进士,任监察御史,慷慨梗直,临事敢言,足智多谋。

      说起李梁,还要从“土木之变”讲起。

      明朝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图谋不轨,兵分四路,来势汹汹,大有踏平北京、鲸吞中原之势。当也先主力抢占大同时,明军接连失利,朝野震惊。此时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群臣亦纷纷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执意御驾亲征。于是,向以清介特闻的监察御史李梁慷慨激昂,上疏谏阻,剖析其中“三不可”的利害关系,这便有了史上著名的李梁《谏疏》。

      在这封《谏疏》中,李梁殚诚毕虑,词甚激切,他坦言道:“臣待罪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官,窃不敢食君之禄而时危世迫缄口不言,以避斧钺之诛者,臣伏睹今之时势内蹂,江南告变,左支右吾,几无宁日。顷,又也先大举入寇,利我土地而甘心焉?我兵失利,城堡陷没,陛下首成六师将驻驿边园,亲冒矢石,以临不测,臣等不知计将安出?毋亦左右,首唱误国之议而陛下荧惑之过也。夫也先虽号桀骜,不能以违顿轻剽当中国之长技,而中朝元老谋猷岂无足夺戎魄乎?臣以为揀将锐兵以搴其旗,不当渎我天怒而自杀其尊,此臣以为不可者,一也;臣闻天子称朕,中外同声,即内廷起居毋敢轻有出入。边陲何地也?兵战何事也?敌新入寇,锋不可挡,万一乘舆失谨,陷我王师,即诛鼠首以谢误国之罪,曾何补于泥中之辱?此臣以为不可者,二也;陛下今日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之身非今日之身也,以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而甘为敌侮;以祖宗托重不赀之身而轻为敌尝,纵不自爱,其如宗社何?其如祖宗所托重何?此臣以为不可者,三也;臣始闻变股栗,痛入镂骨。臣知今日有言而身不保,然国忧民辱,死亦臣职。窃恐陛下不自爱而使彼得肆其凌辱之威,误国之罪可胜诛哉!臣固不辞斧钺,冒死以闻。惟陛下保留圣驾,无听浮言。”

      然而,英宗鬼迷心窍,不辨忠贤,仍然执意御驾亲征,却又仓促应战,以致军需不足,军心不稳。待到英宗率领的军队挺进至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东)时,即被瓦剌军队围堵不放,情况万分危急。后来两军会战,明军溃不成军,死伤十余万人。其时,明英宗方才明白李梁的良苦用心,可惜为时已晚。没过多久,军中哗变,王振被部下所杀,英宗身陷敌手。一切皆如李梁早前所预言的那样,分毫不差。传闻英宗落入敌营时,李梁巧施妙计,谋于莆田智士王世资,伪装成铜鼓人,潜入敌营救回英宗。本来瓦剌进犯不过是疥癣之疾,并不难治,谁知英宗不听忠臣之言,一意孤行,导致全军覆灭,几乎断送了大明王朝的元气,令人扼腕长叹。

      也许明朝气数已尽,李梁这一番肺腑之言并没有被采纳,也未能挽救明朝大厦将倾的局面,但李梁忠心贯日,无私无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正气歌,这就是“为官应直谏,为史应直书”。

      李梁归休时,曾游览仙游菜溪岩,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风吹溪涧水流沙,

      高阁虚栏半紫霞。

      未会聘君修炼法,

      空教童子采松花。

      李梁的故乡琼峰村至今还流传着他撰写的一幅楹联:

      策马上长安,万里江山宽眼界

      携琴归故园,九重春色到琼峰

      此联自明代后成为李氏后裔传世春联。李梁死后,英宗赐匾“慷慨敢言”悼之。邑人、尚书郑纪题碑:“赐进士第江西道监察御史钝轩李先生神道”。1984年李梁神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游心华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