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郑樵《郑氏通志》“准全套”被发现

    郑樵《郑氏通志》“准全套”被发现

    点击查看原图

      被称为史上最早百科全书 收入涵江区档案馆的有42册143卷

      一次房屋征迁,一套尘封已久的《郑氏通志》重见天日,被收入涵江区档案馆。昨日,记者获悉,这套馆藏文献年代久远、版本稀有、内容丰富,在全国罕见。目前已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项目。

      在涵江档案馆会议室,记者看到,被铺放在长长的会议桌上的《郑氏通志》(如图),泛黄的纸张透出历史的沧桑。涵江区档案馆馆长方明坚介绍说,《郑氏通志》是莆籍宋代史学家郑樵的著作,形成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馆藏的《郑氏通志》是不久前征集进馆的,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武英殿版本。这套书全书共有60册200卷,收入馆的有42册143卷。目前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全套的版本,这已经是国内该书最完整的收藏。

      方明坚说,郑樵不但是伟大的史学家,还是档案界的巨擘。他第二次到临安献书时,高宗皇帝下旨,授他为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文字,其工作性质相当于现代的文书档案管理。第三次献书虽无缘得见高宗皇帝,但经辗转传递,他得到一道诏书,升他为“枢密院编修”、兼权“检详诸房文字”,允许他入秘书省翻阅书籍,从事工作类似现代的档案编纂。郑樵的代表作《郑氏通志》,上自三皇,终止五代,时间纵跨3000年,是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历史巨著。“集天下书为一书”的编撰方式,是现代档案编研工作的楷模。

      “《郑氏通志》内容涵盖天地万物,涉及诸多知识领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的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所无,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志性档案文献。由于清代武英殿版本存世不多,特别珍贵,遗产价值高。”方明坚说,今后将对馆藏的《郑氏通志》进行保护托裱,延长文献寿命。此外,对《郑氏通志》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复制件代替原件提供利用,让更多人了解该书,熟知莆田的历史人文,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延伸阅读

      郑樵

      郑樵世称夹漈先生,出生于今涵江区白沙镇霞溪村。晚年他在新县镇夹漈山草屋编撰《郑氏通志》,富有创见,为史学界所推崇。《郑氏通志》与唐朝杜佑的《通典》、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被史学界称为“三通”,为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物,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成瓦房,题额“夹漈草堂”。

      武英殿版本

      武英殿版本又称殿本,是清代武英殿官刻之书,因刻印书籍机构设在武英殿,因而得名。清前期图书官刻业主要集中在内府,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明代经厂旧刻《文献通考》板片,设刊书局于武英殿,并改变了由司礼监负责的旧制,选派翰林院大臣掌管其事,开始印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武英殿成为内府常开的修书印书机构,是清帝御用出版机构,所刻是清代影响最大官刻本。乾隆年间,武英殿诏刻钦定《二十四史》、《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殿版之名由此著称于世。武英殿本内容广泛,涉及经学、小学、数学、乐律、文学、艺术、目录、金石等门类的著作,集中反映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刻书质量高,开精写、精校、精刊之风,且刻画和套印技术超越前人。武英殿本多采用产自浙江开化县的开化纸,为清代最名贵的纸张。细薄洁白晶莹,书品宽大,印刷墨色之光泽莫不尽善尽美,书名大多冠有“钦定”、“御纂”等字样。                  黄凌燕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